是什麼導致15世紀到16世紀的義大利戰爭?

2020-12-23 騰訊網

01

15世紀末至16世紀中葉,一場曠日持久的義大利戰爭,成為歐洲歷史上一段揮之不去的陰影。有關義大利戰爭背景,可追溯到十五世紀歐洲的局勢和政治形態。

十五世紀初,正處於文藝復興洗禮下的義大利是一個經濟與文化都達到空前繁榮的富庶國家,然而,與之不相匹配的是,這個國家的政治體系卻破敗不堪。

由於其政權長期分裂,內部鬥爭不斷,導致國家軍事力量薄弱,民生更是無人問津。

一個富得流油,同時又缺乏強有力的國防力量的國家,自然引得周邊強鄰垂涎三尺。更要命的是,這個國度統治者們在政治眼界上顯得十分愚蠢和短視,當內部爭議產生時,他們總是習慣於尋求國外勢力的支持,如此一來,更有引狼入室之嫌,這也為1494年,義大利戰爭的全面爆發提前埋下了伏筆。

或許在現代史學家看來,義大利戰爭背景較為複雜。雖然,就史料考證,米蘭公國的內鬥和法國侵略者對這片國土的虎視眈眈都是導致這場大規模戰役爆發的內因,然而歸根到底,十五世紀歐洲各國政治體系的改變以及義大利本身的政治大環境,對這場戰爭的發生都有直接的推動作用。

此外,宗教勢力在當時的影響也不可小覷,因此,義大利戰爭背景的複雜性,非三言兩語可道破,必須要從十五世紀整個歐洲的社會大環境下去分析。

發生在公元1494年至1559年間的義大利戰爭,是歐洲大陸上演的一場跨世紀的爭霸之戰。

02

關於義大利戰爭起因,歐洲歷史文獻中解釋為米蘭公國內鬥而引起的城邦之爭。

公元1494年,米蘭大公喬萬·加利佐·斯福爾扎對其攝政叔父洛德維科·斯福查獨攬大權且意圖篡位的野心有所察覺,於是,年輕的皇帝向其嶽父求助,那不勒斯國王小阿爾方索毫不猶豫地接受了女婿的請求,幫他對抗王叔的朝政勢力,由此,米蘭與那不勒斯之間的關係迅速惡化。

面對那不勒斯強大的軍事實力,洛德維科·斯福查不敢輕舉妄動,遂將目光瞄準了歐洲大陸的其他軍事強國。在他三寸不爛之舌的遊說下,法國國王查理八世終於同意出兵出兵,助其發動政變奪取王權,順便扳倒那不勒斯。

於是,平靜半個世紀之久的義大利半島因王國內部爭鬥和外部勢力的入侵,再次陷入分裂和戰亂,這便是曠日持久的義大利戰爭的起因。

雖然,義大利戰爭的起因與米蘭公國的宮廷權力鬥爭有關,然而後來演變成歐洲列強的爭霸之戰而導致義大利四分五裂,令人民陷入無盡的痛苦和災難,則不得不重新審視這場戰爭爆發的真正緣由。

事實上,在歐洲列強來看,當義大利城邦內鬥再起之時,歐洲諸國都已具備了幹涉半島事務的充分條件。而義大利半島本身的經濟富足和政權分裂,自然也成為歐洲其他國家對其進行入侵和掠奪的最大理由。

歐洲歷史上,關於義大利戰爭簡介的文字資料不少。通過這些史料,人們大致可以了解到1494年至1559年間,發生於義大利全境的一系列戰爭,究竟是在怎樣的歷史背景下爆發的,其結果又如何。

據義大利戰爭簡介記載,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源於十五世紀末期到十六中葉,法國與神聖羅馬帝國、西班牙等國為爭奪義大利的領土和重要資源而開展的大規模軍事較量,是歐洲大陸的強盜們為瓜分政局動蕩的鄰國而實施的一場可恥的侵略戰爭,所謂的「義大利戰爭」,乃是長達六十五年的歲月裡,發生在這片國土上的不計其數的大小戰役的總稱。

03

義大利戰爭先後經歷了三個時期,戰爭最初為法國、西班牙和神聖羅馬帝國在其他政治勢力的幹預下,為爭奪義大利而開展的封建戰爭,後來戰局一度失控,竟逐漸演變成法國與西班牙兩國爭奪歐洲霸權的戰爭,一時間,整個義大利本土被戰火包圍。

由於這連場戰爭的發生地皆在義大利本土,因而對義大利的政治和經濟的負面影響,自不必說。更可悲的是,因為戰火的長久不熄,導致義大利的民生與內政也長期處於一蹶不振的狀態,這使得各國列強更加肆無忌憚地將侵略的魔爪伸向義大利,從而使義大利國運陷入一個長達六十五年之久的惡性循環。

從義大利戰爭大小戰役地點的介紹中,人們得知,在這場戰爭中,義大利的主要城邦均未能倖免,許多古老的建築和文藝復興時期留下的寶貴的藝術品,也在戰火中毀於一旦。

相關焦點

  • 15世紀末至16世紀的德意志長矛兵
    15世紀末至16世紀的德意志長矛兵* 許二斌 德意志長矛兵(landsknecht)是15世紀末到16世紀歐洲戰場上非常活躍的一種僱傭兵。
  • 經濟決定勝負:公元16世紀至18世紀歐洲軍事變革的成果與影響
    事實上從中世紀晚期開始,歐洲各國就已經開始了漫長的軍事革命,到公元16世紀至18世紀,大規模的軍事變革已經深刻地影響了歐洲各國的經濟發展、社會發展以及戰略縱深,下面筆者通過分析近代歐洲軍事變革的兩個主要方面,揭示它對於歐洲社會發展的深刻影響。
  • 16世紀佛羅倫斯為何會衰亡,退出歷史舞臺?
    14到15世紀末,佛羅倫斯作為文藝復興運動的領航者,在政治、經濟尤其是文化藝術方面領先於世界。 但是在16世紀,佛羅倫斯陷入一系列政治、經濟和文化危機,再加上當時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在世界發展的大潮中載沉載浮,最終沒落,黯然退出歷史舞臺的高光之地。
  • 義大利潛水員發現16世紀沉船遺蹟
    義大利潛水員發現16世紀沉船遺蹟 (1/3) "← →"翻頁
  • 16世紀,中西第一次較量(明朝)葡戰爭爆發!
    早在13世紀義大利威尼斯旅行家,馬可波羅就和父親以及叔叔經過四年長途跋涉經過千山萬水,於1275年終於到達中國元朝首都大都(現北京)。馬可波羅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走遍中國大江南北,見證了這個神奇的東方大國的繁華,回到家鄉義大利以後,向歐洲人述說著中國的繁華,描繪的遍地是黃金,越來越多的西方人想揭開這個東方大國的神秘面紗
  • 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在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達到頂峰
    它使得一種經常被視為非常理性的變化成為可能,人文主義作品從14世紀開始就出現了偉大的復興。文藝復興是或曾經是最有效的神話之一,它可以幫助人們掌握自己的舉止風度並因此而更有效率地行動。當一些義大利人開始從事古典作家的研究時這個詞才開始應用,明確地援引異教的古典觀念,開始認為他們自己是失去的傳統「重生」的一部分,是古典時代的「復興」。
  • 20世紀與14世紀的對戰:義大利軍團在衣索比亞
    曾經對我做出的諾言變成什麼了?我將給人民什麼樣的答覆?⋯⋯上帝和歷史將會記住你們的判斷!今天是我們,明天就可能輪到你們」! ——海爾·塞拉西在國聯全體會議的發言1922年法西斯在「領袖」墨索裡尼率領下奪取政權之後,極權統治滲透到義大利社會的方方面面。
  • 公元16世紀到17世紀,西歐強權輪番上陣,誰是走到最後的王者?
    上一篇提到,作者用兩個章節介紹了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崛起和強盛,用書中的話說,如果說15世紀90年代之後的一個世紀屬於西班牙和葡萄牙,那麼之後的200年將屬於歐洲的西北部國家。這裡的西北部國家指的就是英國和荷蘭。這兩個國家將帶我們來到這部著作的第十三和第十四章,西歐之路和帝國之路。
  • 17到18世紀的歐洲戰爭,分析30年戰爭為何是歐洲近代戰爭的開始
    當16世紀末英國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以後,它的殖民活動迅速發展,並在1600年成立專門壟斷海外貿易的東印度公司。在當時的各大洲都進行了大量的殖民任務,建立殖民據點進行巨額的海外財富掠奪以增加英國資本主義發展和革命條件。
  • 近代戰爭1 從義大利戰爭到八十年戰爭:西班牙揀了芝麻丟了西瓜
    義大利戰爭和八十年戰爭,這是歐洲十五世紀末至十七世紀初的兩場超長時間的歐洲大陸戰爭。義大利戰爭是從1494年開始至1559年結束,歷時約65年;八十年戰爭是從1568年開始至1648年結束,歷時80年;而這兩場非常漫長戰爭的共同主角都是西班牙帝國。
  • ...大學特聘教授、藝術學院名譽院長;義大利北部沿海發現16世紀沉船
    新聞導讀: 1.楊曉陽受聘北京語言大學特聘教授、藝術學院名譽院長 2.潛水員在義大利北部沿海發現16世紀沉船 楊曉陽受聘北京語言大學特聘教授、藝術學院名譽院長
  • 17、18世紀的歐洲道路:差強人意的西班牙,勉強過關的義大利
    原因也是很簡單的,當時的西班牙和法國可不一樣,法國雖然不像英國那樣富裕但資金還算充足,要知道西班牙可是從80年戰爭一直打到7年戰爭中間都不帶停的,新大陸供血都架不住如此消耗。而且西班牙當時的人口也和法國沒法比,原本西班牙試圖控制本國人民向新大陸移民結果因為戰爭原因,越打國家經濟越差,到了18世紀西班牙的勞動力基本都跑路了,能修出路來就已經是奇蹟了。
  • 從日俄戰爭開始,暢談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全球局勢演變!
    這一系列帝國主義列強間的衝突中,最先被點燃的地方在東亞,從1904年到1905年日本和沙俄之間展開了一場震動全球秩序的戰爭。日俄戰爭加速了世界秩序的演變,並且極大的影響了東亞、歐洲乃至世界範圍局勢的演變。本文,就讓我們以「日俄戰爭」為軸,詳細闡述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世界秩序演變的邏輯脈絡。
  • 15、16世紀的葡萄牙帝國——「前半生」與「後半生」
    縱觀葡萄牙15、16世紀的歷史,可以將其分為「前半生」的陸地爭端和「後半生」的海洋徵途兩個階段。葡萄牙的「前半生」是遠古時代至1415年之前。形成文明後,與葡萄牙王國最相關的便是西哥特人與北非摩爾人的爭端。
  • 15、16世紀:葡萄牙帝國的「前半生」與「後半生」
    縱觀葡萄牙15、16世紀的歷史,可以將其分為「前半生」的陸地爭端和「後半生」的海洋徵途兩個階段。 葡萄牙的「前半生」是遠古時代至1415年之前。形成文明後,與葡萄牙王國最相關的便是西哥特人與北非摩爾人的爭端。
  • 萬國傭兵團:13-15世紀的末代拜佔庭軍隊
    他們從拜佔庭-薩珊戰爭、拜佔庭-阿拉伯戰爭開始,就作為輔助部隊參戰。塞爾維亞人是13-14世紀拜佔庭重騎兵的另一個重要來源。早在科穆寧王朝時期,塞爾維亞騎兵就作為帝國的輔助部隊參與在歐洲的戰爭。但當14世紀塞爾維亞開始對拜佔庭帝國佔據上風時,它仍然經常為拜佔庭帝國提供僱傭軍或輔助部隊。米海爾八世時期,約有數百名塞爾維亞重騎兵。到了1350年代之後,由於奧斯曼帝國的軍事壓力,塞爾維亞停止向拜佔庭提供重騎兵。
  • 18世紀的法蘭西,稱霸歐洲的一搏
    不同於另外兩個王國,西法蘭克王國演變成法蘭西王國後,似乎就受到眷顧,自英法百年戰爭(1337年-1453年)之後,法國就形成了法蘭西民族國家。這個民族國家的形成在歐洲算是比較早的,早到什麼程度?那會兒才15世紀中期,哥倫布都還沒有到達美洲。
  • 義大利16世紀的巨型雕像內部竟別有洞天
    疫情結束後,我們還有很多期待…… 在它的眾多榮譽中…… 佛羅倫斯是「巨像」的故鄉,這是一座半人半山的雕像,由著名的義大利雕刻家Giambologna在16世紀晚期建造。
  • 十八世紀發生的巴伐利亞王位繼承戰—「馬鈴薯戰爭」
    巴伐利亞歷史上曾經是一個獨立的國家,早在公元六世紀便已經存在,叫做巴伐利亞公國。當時的巴伐利亞領土包含今天奧地利的一部分,到了公元十二世紀末,巴伐利亞公國的王位開始被威特爾斯巴赫家族壟斷。威特爾斯巴赫家族是德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家族。他們自1180年起統治巴伐利亞直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這個家族曾經出了兩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分別是路易四世和查理七世。
  • 在21世紀,又為何很少發生戰爭?
    縱觀整個人類歷史,戰爭最多的世紀是20世紀。在20世紀,直接因戰爭而死亡的人數高達1億多,相當於每1000人就有40多人死於戰爭。那麼,在20世紀之前的戰爭傷亡的總數是多少呢?根據歷史學家的粗略估計,19世紀約有1900多萬人死於戰爭;18世紀約為700多萬;17世紀約為600多萬;16世紀是16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