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紀初開始的三十年戰爭(1618 – 1648年)是歷史上第一場全歐洲的大混戰。並且,戰爭影響到歐洲眾多的民族國家的形成。戰後確立的《威斯特伐利亞條約》所產生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成為了近代意義上的第一個國際關係體系。
這兩個第一決定了這場戰爭對於戰後整個歐洲秩序產生的巨大影響。法國是這場戰爭的戰勝國。戰爭中,法國打敗了西班牙,法國陸軍因此取代了西班牙成為了歐洲第一陸軍。同時,法國在威斯特伐利亞體系下,也是歐洲大陸上的一個強國的存在。
因此這場戰爭也差不多標誌著法國開始稱霸歐洲的進程。
法國作為戰勝國,逐漸開始佔據歐洲霸權的制高點。似乎從17世紀到18世紀,乃至19世紀,法蘭西民族都有稱霸歐洲,稱雄世界殖民地,成為全球第一強國的潛質。
但歷史並沒有按照這個趨勢進行下去,究其原因還是法國沒有能夠把握好整個18世紀這關鍵的100年。
為什麼說其沒把握好,之後會談到。不管怎麼說,要想稱霸一個區域或是全球,一個國家自身的條件還是比較重要的,所以法國既然有稱霸的潛質,那麼一定是有幾把刷子的。那麼就來看看三十年戰爭之前,也就是17世紀以前,法國已具備了那些競爭力了呢?
談起法蘭西這個民族在地理上的淵源,從民族統一及認同這個角度來討論,可是說這個法蘭西的命是非常不錯的了。至少在法蘭西民族國家形成後的幾百年內,它都有著稱霸歐洲的底子:國土面積,人口,殖民地,經濟體量等。
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我們來看一下法蘭西的誕生史。
公元843年,根據《凡爾登條約》,當時橫跨西歐和中歐,幅員遼闊的法蘭克王國分裂為3個部分:西法蘭克王國,中法蘭克王國和東法蘭克王國。之後西法蘭克王國和東法蘭克王國又籤了個條約,雙方各自瓜分了中法蘭克王國的大部分土地,留下一小部分給中法蘭克王國。
這些土地分完後的西法蘭克,中法蘭克和東法蘭克的地理位置為雛形,分別之後衍生出了法蘭西,義大利和德意志三國。
也就是說法蘭西和另外兩個兄弟本就是在一起的,只不過後來三個兄弟分家了。那分家之後大家各自過得好不好呢,那就請接下來往下看。
法蘭西民族的迅速形成
先說法國這邊的情況,地理位置上法國的前身是西法蘭克王國。
不同於另外兩個王國,西法蘭克王國演變成法蘭西王國後,似乎就受到眷顧,自英法百年戰爭(1337年-1453年)之後,法國就形成了法蘭西民族國家。這個民族國家的形成在歐洲算是比較早的,早到什麼程度?那會兒才15世紀中期,哥倫布都還沒有到達美洲。
所以法國可以說起點本來就比另外兩個民族國家高出不少。後來法國趕上了大航海時代,之後的幾百年內與葡萄牙,西班牙和英國在全世界各地搶佔殖民地。
義大利和德意志各自的漫長分裂
說完西法蘭克王國,然後說說另外兩個「兄弟」——中法蘭克王國和東法蘭克王國,也就是後來義大利和德意志兩國的雛形。這兩國各自民族統一的任務直到19世紀中後期才完成。和法國相比,差距在400多年!
中法蘭克王國和東法蘭克王國之後都有不同程度的內部分裂。
拿有影響力的德意志來舉個例子,畢竟後來在德意志文明為主導的大地上湧現出了很多決定歐洲局勢左右的大國(例如普魯士,奧地利等等)。
德意志的前身——東法蘭克王國僅僅過了100多年後就演變為神聖羅馬帝國,比如德意志由境內的一個個附屬單位(侯國,公國,自由市等)組成,德意志未統一前的形式叫做神聖羅馬帝國,境內有大家熟知的普魯士,奧地利等這些實力較強的國家。
不統一的後果就造成了:操著同一種語言,擁有同樣的文化圈的兩撥人不得不為了各自的利益以及地緣因素的考量有時候加入不同的陣營集團進行相互對抗。普魯士和奧地利就是典型,18世紀戰事頻繁的歐洲有5大強國(英,法,普,奧,俄),只有普魯士和奧地利是同根同源的關係,雙方之間卻經常互相掐架。
後來在拿破崙戰爭的影響下,歐洲民族國家的形成就被帶動了,掀起了一波波的民族國家統一運動,其中就包括德國和義大利。義大利統一是在1861年,德國統一是在1871年完成的,都是在19世紀的中後期。因此,這兩國相對於法蘭西的統一時間來說,真的算是幾個世紀的差距了。
由於這兩個民族的各自統一直到19世紀才完成,因此德國和義大利兩國各自的殖民地也是少得可憐。
100年,4場戰爭,將法蘭西引向何方?
回到本文開頭,1648年的時候,三十年戰爭打完了,法國人也贏得戰爭了,通過海外殖民也成就了自己一個大國的美夢,西班牙已經衰落,德意志大地上的奧地利和普魯士這哥倆不僅不統一,而且有一半的歐洲戰爭中,這倆講德語的兄弟還都選擇站不同隊伍。這樣看來,法國在當時歐洲也幾乎是鮮有敵手了,接下來稱霸歐洲是看似是指日可待了。
但是就有一國跳出來堅決反對這樣趨勢。不僅反對,而且是決不允許讓這樣的事情發生!
是哪一國?那就是和法國隔海相望的英國。
幾百年來,英國在歐洲奉行的外交政策就是「大陸均勢政策」,也就是聯合大陸上的相對不那麼強的諸國一起對抗並打壓當時階段下的歐洲大陸上的霸主,以保證英國自身的利益最大化。這個階段的霸主當然就是法國了。
三十年戰爭結束後,法國確實是強大了,強大到了成為歐洲的陸軍霸主。可漂浮在大西洋上的那個島國——英國自己也沒閒著。在三十年戰爭的時候,別看英國和法國是站一個隊的,英國在戰爭中並沒太多表現,只是僅僅出了一點力而已,那麼英國到底去幹嘛了?
三十年戰爭的後期以及結束後的50年裡,英國國內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並在18世紀初確立了君主立憲制。
好了,從17世紀的40年代到18世紀初,英國方面完成資產階級革命,同時又完成了不列顛島的統一。法國方面在17世紀爆發的三十年戰爭結束後,幾乎成為了歐洲陸軍方面的霸主。
如果說17世紀是英法兩國爭霸歐洲的準備時期,那麼18世紀就真正是雙方角逐的大舞臺。
英法兩國的交鋒於是在18世紀初就開始了,沒想到雙方這一交鋒又鬧了整整100多年(14到15世紀的時候,英法兩國曾經斷斷續續打過100多年仗,稱為第一次百年戰爭)。所以18世紀初到19世紀初這一百年內英法之間所有的戰爭對抗的總和被稱為「第二次百年戰爭」。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701年-1714年)
首先18世紀初,就有一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戰爭的起因簡單地解釋,就是當時西班牙的上一任君主駕崩,但是沒有王位繼承人,這時候有兩個國家都宣稱對王位有繼承權,一個是奧地利,另一個就是法國。
這下好了,如果法國王室如願以償繼承西班牙王位,甚至直接兩國合併,法國的國力不又得上升幾個百分點?
這樣一來那英國一定不願意呀,於是便加入了反法大聯盟。
戰爭結果上,法國和西班牙的聯盟最後贏得了戰爭。表面上法國王室的腓力五世確實是取得了西班牙王位的繼承權以及西班牙在海外的殖民地。
然而,根據戰後的和約,腓力五世自己和他的後代不可繼承法國王位,並且法國和西班牙兩國不可合併。這意味著法國絕對沒有機會吞併西班牙成為一個超級大國。
而且,這場戰爭使法國的軍事實力大幅削弱。戰後第二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病死後,法國便不再稱霸歐洲了。
但是英國卻通過了這場戰爭加強了海上和殖民地的勢力,並且通過這場戰爭得到了地中海到大西洋的要塞——直布羅陀。
可以說這樣戰爭是法國失去歐洲霸權的第一步。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1740年-1748年)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同樣也是由於王位繼承問題導致歐洲範圍內兩大集團展開混戰。這次是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查理六世逝世,因為沒有男性繼承人,只得由查理六世的長女瑪麗婭·特蕾西婭繼承王位。
既然是兩大陣營,那麼就互相開始組團啦。不巧的是,英國又站在了法國的對立面上。
英國,奧地利和俄羅斯連同一些小國支持瑪麗婭的繼承權。
法國,普魯士,西班牙則拒絕承認馬麗婭的繼承權。
戰爭以《亞琛和約》的籤訂而結束。不過,這場戰爭並沒有太大意思,除了普魯士獲得了西裡西亞地區,其他幾個參戰國並沒有撈到什麼好處,反而這些國家在人力和財力上元氣大傷。
當然法國也是如此,戰爭中表現突出並且威震英國的法軍元帥薩克斯伯爵為法國攻城略地,取得一連串勝利,並幫助佔領尼德蘭南部。然而戰後尼德蘭南部還是還給了奧地利。
七年戰爭(1756年-1763年)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之後,歐洲列強們休養生息了8年,到了1756年,又爆發了七年戰爭。
有意思的是,8年前的那場戰爭之後,歐洲列強們進行了夥伴交換,也就是原來的敵人變為朋友,原來的朋友變為敵人。
這次法國和奧地利終於為了自己的利益摒棄前嫌,站到了一起,同時還帶上了西班牙,俄羅斯組成聯盟。
英國則和普魯士從原先的敵人變為了朋友。
但不管怎麼說,英國和法國還是敵人。
不過更有意思的是,這次英國又沒有在歐洲大陸上怎麼作戰。英國人通過資助普魯士,讓普魯士在歐洲大陸上正好拖住法國和其他敵對國。英國人自己則在北美和印度和法國人進行殖民地的爭搶。
這樣一來法國又要處理歐洲的戰爭,同時又要兼顧海外的殖民地,一時精力實在是捉襟見肘。
法國不願看到的情況還是發生了,在歐洲以外的區域(例如加拿大)與英國軍隊交手時,到了後期,法軍節節敗退。一方面是在歐洲大陸,英國的盟國拖住了法軍,因此沒有太多援軍去馳援歐洲以外的法軍;另一方面,在海外,英國軍隊的補給立馬就能從很近的地方運來,而法軍的補給往往要從很遠的地方才能運來,實在不是一個檔次。
儘管這場戰爭最終並沒有解決什麼爭執,但是英國仍然是最大的贏家。
根據戰後英國,法國,西班牙三國籤訂的《巴黎和約》,在西半球,法國被迫將整個加拿大割讓給英國。同時在東半球,法國也被迫從整個印度撤出,只保留5個市鎮。
從那時候開始英國就實現了海外殖民地霸主的夢想,開始了日不落帝國的傳奇歷史。
拿破崙戰爭(1803年-1815年)
法國大革命時期,法軍對抗外國幹涉軍和拿破崙的對外戰爭,一時讓法國無限接近實現稱霸歐洲之夢想,這也是法蘭西最後一次有這樣的機會了。法蘭西在大革命的指引以及拿破崙的引領下,力挽狂瀾,呈現了重新奪得歐洲霸主寶座的勢頭。
在法國大革命的最後階段,拿破崙通過「霧月政變」,開始執政法國,其將軍事觸手伸向了歐洲大陸其他的君主專制國家,一度獲得節節勝利,並開始佔領他國,在當地普及並頒布法典,進行徵稅。
其實早在法國大革命之初,歐洲其他的君主專制國家就對法國的革命勢力產生無比的憂慮,外國幹涉軍早在革命之初就已與法軍開始作戰。當然對於法國而言,它那個英吉利海峽對岸的鄰居是不會閒著的,從法國大革命之初,再到拿破崙戰爭時期,英國就先後參與了7次反法大聯盟。
最後拿破崙在滑鐵盧敗北,《巴黎條約》也標誌著拿破崙戰爭的結束。拿破崙戰爭後,《維也納體系》確立。不用說,該體系也包括了法國歸還所有其在拿破崙戰爭中佔有的他國領土,同時法國作為戰敗國也受到了戰勝國的宰割,波旁王朝重新復闢並繼續統治法國,西班牙和兩西西里王國的統治。
這4場歐洲大混戰的結束,也標誌著英法兩國相互對抗的那第二個百年戰爭結束了。(相對於14到15世紀英法兩國間的第一次百年戰爭)
歷史到了這個時期,英國如願成為日不落帝國,19世紀全球實力最強的國家,19世紀成為了大英帝國的世紀。
法國則從此喪失了稱霸歐洲及世界的主動權。並且,隨著19世紀中後期德意志和美國的興起,其具有的大國博弈的砝碼就變得越來越輕了。
當然不管如何,於法蘭西和整個歐洲而言,18世紀末爆發的法國大革命無疑是法國乃至歐洲歷史的重要轉折點。法國大革命結束了法國的專制統治,為法國工業革命創造了條件,並且震撼了整個歐洲的君主專制制度。
本文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法蘭克王國
百度百科:中法蘭克王國
百度百科:東法蘭克王國
百度百科:神聖羅馬帝國
百度百科:英法百年戰爭
百度百科:三十年戰爭
百度百科: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百度百科: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百度百科: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
百度百科:七年戰爭
百度百科:法國大革命(1789年法國爆發的歷史事件)
百度百科:拿破崙戰爭
百度百科:維也納體系
百度百科:義大利統一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更多英美,歐洲歷史,文學,故事,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