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英國最有名的歐洲軍事歷史專家查爾斯·奧曼爵士曾經在他的著作《中世紀戰爭藝術史》中闡述過這樣一個觀點:「16世紀的歐洲軍事是一個萬馬齊喑的時代。」誠如他所言,在工業革命到來之前,歐洲軍事發展的腳本沉重而且緩慢,但是這並非意味著當時的軍事技術已經陷入停滯。事實上從中世紀晚期開始,歐洲各國就已經開始了漫長的軍事革命,到公元16世紀至18世紀,大規模的軍事變革已經深刻地影響了歐洲各國的經濟發展、社會發展以及戰略縱深,下面筆者通過分析近代歐洲軍事變革的兩個主要方面,揭示它對於歐洲社會發展的深刻影響。
近代歐洲的兵種變革:從重裝騎兵的衰落到步兵方陣的崛起
很多讀者可能會認為,在火藥尚未傳入歐洲之前,冷兵器時代的中世紀是「騎士的時代」,直到火藥的傳入才徹底擊潰了沉著笨重的重裝騎士,粉碎了歐洲的騎士階級。但是事實上,步兵地位的再次崛起要早於火藥成熟使用的時期,在公元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使用火炮轟開君士坦丁堡的城牆前,重裝騎士的地位已經迎來了它的衰落。
一方面,重裝騎士的裝備造價高昂,儘管防護十分全面,但是若想大規模的使用,沒有高昂的國家財政作為支持是很難存續的;另一方面,通過對傳統戰術的不斷革新,在公元14世紀初,以英格蘭、瑞士聯邦為代表的平民步兵逐漸崛起,他們通過組建強大的步兵方陣,通過嚴格的紀律使得它們不僅能夠抵押重裝騎兵的強烈衝擊力,並且還在進攻方面展現了十足的威懾力。
舉例來說,公元14世紀赫赫有名的瑞士長槍方陣,他們的步兵方陣就是由300人左右的輕裝步兵構成,雖然他們的防禦能力很差,有的時候甚至可能會遭受嚴重的損失,但是以輕便的裝甲換取的機動性卻是他們在戰場之上能夠贏得勝利的重要原因。
而誕生於13世紀末的英格蘭長弓手轉而在箭矢的下落方向作出改進,他們往往選擇朝天放箭,使得箭矢可以輕易繞開架設在戰場正面的盾牌,為敵軍騎兵送上毀滅的箭雨,而當時英格蘭長弓手的鐵質箭矢能夠輕易貫穿傳統騎士的前胸甲。公元1415年英法之間爆發的阿金庫爾戰役更是宣告著重騎兵時代的終結,傳統的法蘭西重騎兵被英國長弓手紛紛擊落下馬,承受了無比慘重的損失。
當然,騎兵的衰落並沒有意味著它們完全退出了歷史舞臺,只不過此時威嚴規整的步兵方陣的崛起使得中世紀前期默默無聞的傳統平民步兵上升到了和騎兵相等的地位。歷史的發展規律告訴我們,一旦某個社會群體開始為國家立下戰功,那麼它在社會之中的地位也會越來越高,而中世紀時期長期被排斥在國家統治之外的平民們憑藉戰功獲得了政治上的地位,因此平民步兵的崛起與貴族騎兵的衰落也推動了社會變革的進行,使得新式騎兵重新出現在歐洲近代戰爭的舞臺之上。
近代歐洲的武器與城堡變革: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如果我們觀看歐洲近代武器技術與城堡建設發展歷史的話,我們就會發現它們呈現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關係,即先進的武器技術總是會被更先進的城堡建設技術所壓制。首先,我們來看近代歐洲火繩槍與火炮的發展:
自從公元10世紀火藥被中國人發明之後,它們伴隨著蒙古人的西徵傳播到了歐洲地區,不過直到公元14世紀30年代,歐洲人才發明了所謂的「火門槍」,但是最初的火槍使用十分不方便,由於需要使用燒紅的鐵棍引燃火槍,這種方式嚴重阻礙了射手的視界,因此火槍發明之初最多只能在戰場上起到威嚇作用,無法對士兵形成有效的殺傷。
而早期的歐洲火炮更是陷入了「巨炮主義」的怪圈之中:早期的臼炮往往通過增大主炮口徑來提升火力,但是這樣做所帶來的麻煩卻多了不止一倍,由於初期火炮的口徑巨大但是卻異常沉重,即使加上輪子也沒有靈活的機動性,並且還非常容易炸膛。因此在14世紀的戰場之上我們經常能夠看到弓箭不輸於火槍或者火炮的存在,這一切都是因為歐洲火器早期發展的盲目與落後。
進入15世紀初,隨著歐洲人對火藥和火器的不斷改良,火槍和火炮的優勢才逐漸體現出來:首先,顆粒火藥的出現使得火繩槍的穩定性得到提升,而火繩的出現更是保證了火槍手在發射火藥時的安全性,並且此時火槍的射程也有了長足進步,最大有效距離能夠達到200米,儘管射速依然緩慢,但是彈丸的威力卻能夠貫穿當時最堅硬的騎士鎧甲。
而另一方面,以固定比例協調鑄造的青銅長官炮和鑄鐵火炮也登上了近代歐洲戰場:它們代替了大口徑的臼炮,不僅火力可靠,並且重量變得更加輕巧,只需要使用一個馬匹小隊就能夠拉動,這就使得它們在戰場上的機動性變得更強了。17世紀初,有著「北方雄獅」之稱的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進一步改革火炮,將炮兵作為正式兵種編入軍隊之中,並且還為普通步兵配備了火力兇猛的長管加農炮,使得步兵與炮兵的配合更加緊密,從此之後炮兵終於成為一個獨立兵種,並對近代歐洲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不過正如前言所說,火器的發展嚴重威脅到了中世紀晚期以城堡為體系的封建領主制度,在公元16世紀初的義大利戰爭之中,法蘭西的制式火炮軍隊攻克了義大利地區一座又一座堅固的城堡與要塞,這顯然能夠說明一個問題:歐洲的舊式城堡在火炮的轟鳴聲之中是那麼的脆弱不堪。
為了挽救瀕於崩潰的城堡建築,義大利人痛定思痛決心用自己的工程設計對新式火炮的發展作出回應。公元16世紀初,義大利工程師開始設計出多種多樣的城堡布局來對抗新式火炮的威脅:平行四邊形的稜堡與半月形的前突防禦攻勢能夠更有效的保護城堡脆弱的城門、牆腳等脆弱區域,並且消除了城堡的火力死角。這就使得火炮很難被推進到有效射程對城堡進行攻擊,這種新式城堡的出現使得法國人的火炮無法在義大利佔到更多的便宜,侵吞義大利的願景也隨之化為虛影。
無獨有偶,在公元16世紀後半葉爆發的尼德蘭(荷蘭)獨立戰爭之中,西班牙人的大炮在荷蘭人的稜堡面前幾乎步履維艱,當時的西班牙將軍不得不在書信之中對當時的菲利普二世沮喪地匯報說:「我們每徵服一個城堡,就要花費數年的時間,搭上數千西班牙士兵的性命,如果我們用這樣的代價去徵服這裡的20多個城鎮,這樣曠日持久的戰爭是我們所耗不起的。」
正是因為16世紀以來歐洲城堡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歐洲的火器技術受制於火藥威力、膛線技術等原因,導致很多城堡的攻克變得異常艱難,對此現代歐洲軍事學家羅傑·威廉士指出:「倘若亞歷山大、漢尼拔或者凱撒等古代軍事家生活在16世紀的歐洲,那麼縱然他們有著天賦絕倫的指揮能力,以尼德蘭、義大利、德意志地區為代表的封建堡壘建築也會讓他們吃不少苦頭。」
歐洲軍事變革對近代歐洲社會與經濟的深刻影響
近代歐洲的兵種變革以及以火器和城堡為代表的軍事技術變革,它們在無形之中加速了歐洲封建社會的瓦解。隨著火器的廣泛使用以及騎兵的技術革新,以重裝騎兵為主的騎士逐漸退出了騎兵的行列,取而代之的則是持有輪燧手槍的手槍騎兵,因此歐洲傳統封建貴族逐步退出了騎兵軍隊,從「上馬衝鋒」的騎士變為了「下馬治軍」的軍隊指揮官。
另一方面,隨著步兵的崛起以及對士兵要求的降低,越來越多的平民應徵入伍進入了軍隊之中,因此歐洲近代軍隊的規模也在逐漸擴大,但是擴張的速度卻不容樂觀,因為在進入工業革命之前,要想保證一隻龐大軍隊的後勤供給是非常困難的。舉例來說,在16世紀晚期,義大利封建領主的軍隊一次出徵所能承受的極限是5萬餘人,那是因為當時社會生產發展水平只能滿足這麼多士兵的衣食住行,而獲取這些補給無意需要強大的國家財政力量。
而軍事革命所引發的最直接的後果就是近代歐洲國與國之間的頻繁衝突,以及「金錢決定勝負」的戰爭觀念。無論是英法百年戰爭還是尼德蘭獨立戰爭,戰爭的爆發加速了煤炭、冶金等重工業以及一大片歐洲民用工業的蓬勃發展。為了維持日益龐大的常備軍以及軍用物資的製造,從17世紀開始,歐洲各國越來越依賴於商業貿易所提供的巨額財富,對此英國近代作家查爾斯·達文奈在自己的著作中寫道:「現今戰爭的藝術完全取決於金錢的多寡。只要國家擁有金錢,他們就能夠僱來最優質僱傭兵、買下最好的武器、解決軍隊的後勤保障問題,即使沒有足夠勇敢的軍隊,他們也能夠徵服最兇悍的敵人。」可見在工業革命前夕,歐洲近代國家的商業經濟發展對戰爭的勝負有著不可或缺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