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決定勝負:公元16世紀至18世紀歐洲軍事變革的成果與影響

2020-12-17 歷史中郎將

20世紀英國最有名的歐洲軍事歷史專家查爾斯·奧曼爵士曾經在他的著作《中世紀戰爭藝術史》中闡述過這樣一個觀點:「16世紀的歐洲軍事是一個萬馬齊喑的時代。」誠如他所言,在工業革命到來之前,歐洲軍事發展的腳本沉重而且緩慢,但是這並非意味著當時的軍事技術已經陷入停滯。事實上從中世紀晚期開始,歐洲各國就已經開始了漫長的軍事革命,到公元16世紀至18世紀,大規模的軍事變革已經深刻地影響了歐洲各國的經濟發展、社會發展以及戰略縱深,下面筆者通過分析近代歐洲軍事變革的兩個主要方面,揭示它對於歐洲社會發展的深刻影響。

近代歐洲的兵種變革:從重裝騎兵的衰落到步兵方陣的崛起

很多讀者可能會認為,在火藥尚未傳入歐洲之前,冷兵器時代的中世紀是「騎士的時代」,直到火藥的傳入才徹底擊潰了沉著笨重的重裝騎士,粉碎了歐洲的騎士階級。但是事實上,步兵地位的再次崛起要早於火藥成熟使用的時期,在公元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使用火炮轟開君士坦丁堡的城牆前,重裝騎士的地位已經迎來了它的衰落。

一方面,重裝騎士的裝備造價高昂,儘管防護十分全面,但是若想大規模的使用,沒有高昂的國家財政作為支持是很難存續的;另一方面,通過對傳統戰術的不斷革新,在公元14世紀初,以英格蘭、瑞士聯邦為代表的平民步兵逐漸崛起,他們通過組建強大的步兵方陣,通過嚴格的紀律使得它們不僅能夠抵押重裝騎兵的強烈衝擊力,並且還在進攻方面展現了十足的威懾力。

舉例來說,公元14世紀赫赫有名的瑞士長槍方陣,他們的步兵方陣就是由300人左右的輕裝步兵構成,雖然他們的防禦能力很差,有的時候甚至可能會遭受嚴重的損失,但是以輕便的裝甲換取的機動性卻是他們在戰場之上能夠贏得勝利的重要原因。

而誕生於13世紀末的英格蘭長弓手轉而在箭矢的下落方向作出改進,他們往往選擇朝天放箭,使得箭矢可以輕易繞開架設在戰場正面的盾牌,為敵軍騎兵送上毀滅的箭雨,而當時英格蘭長弓手的鐵質箭矢能夠輕易貫穿傳統騎士的前胸甲。公元1415年英法之間爆發的阿金庫爾戰役更是宣告著重騎兵時代的終結,傳統的法蘭西重騎兵被英國長弓手紛紛擊落下馬,承受了無比慘重的損失。

當然,騎兵的衰落並沒有意味著它們完全退出了歷史舞臺,只不過此時威嚴規整的步兵方陣的崛起使得中世紀前期默默無聞的傳統平民步兵上升到了和騎兵相等的地位。歷史的發展規律告訴我們,一旦某個社會群體開始為國家立下戰功,那麼它在社會之中的地位也會越來越高,而中世紀時期長期被排斥在國家統治之外的平民們憑藉戰功獲得了政治上的地位,因此平民步兵的崛起與貴族騎兵的衰落也推動了社會變革的進行,使得新式騎兵重新出現在歐洲近代戰爭的舞臺之上。

近代歐洲的武器與城堡變革: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如果我們觀看歐洲近代武器技術與城堡建設發展歷史的話,我們就會發現它們呈現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關係,即先進的武器技術總是會被更先進的城堡建設技術所壓制。首先,我們來看近代歐洲火繩槍與火炮的發展:

自從公元10世紀火藥被中國人發明之後,它們伴隨著蒙古人的西徵傳播到了歐洲地區,不過直到公元14世紀30年代,歐洲人才發明了所謂的「火門槍」,但是最初的火槍使用十分不方便,由於需要使用燒紅的鐵棍引燃火槍,這種方式嚴重阻礙了射手的視界,因此火槍發明之初最多只能在戰場上起到威嚇作用,無法對士兵形成有效的殺傷。

而早期的歐洲火炮更是陷入了「巨炮主義」的怪圈之中:早期的臼炮往往通過增大主炮口徑來提升火力,但是這樣做所帶來的麻煩卻多了不止一倍,由於初期火炮的口徑巨大但是卻異常沉重,即使加上輪子也沒有靈活的機動性,並且還非常容易炸膛。因此在14世紀的戰場之上我們經常能夠看到弓箭不輸於火槍或者火炮的存在,這一切都是因為歐洲火器早期發展的盲目與落後。

進入15世紀初,隨著歐洲人對火藥和火器的不斷改良,火槍和火炮的優勢才逐漸體現出來:首先,顆粒火藥的出現使得火繩槍的穩定性得到提升,而火繩的出現更是保證了火槍手在發射火藥時的安全性,並且此時火槍的射程也有了長足進步,最大有效距離能夠達到200米,儘管射速依然緩慢,但是彈丸的威力卻能夠貫穿當時最堅硬的騎士鎧甲。

而另一方面,以固定比例協調鑄造的青銅長官炮和鑄鐵火炮也登上了近代歐洲戰場:它們代替了大口徑的臼炮,不僅火力可靠,並且重量變得更加輕巧,只需要使用一個馬匹小隊就能夠拉動,這就使得它們在戰場上的機動性變得更強了。17世紀初,有著「北方雄獅」之稱的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進一步改革火炮,將炮兵作為正式兵種編入軍隊之中,並且還為普通步兵配備了火力兇猛的長管加農炮,使得步兵與炮兵的配合更加緊密,從此之後炮兵終於成為一個獨立兵種,並對近代歐洲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不過正如前言所說,火器的發展嚴重威脅到了中世紀晚期以城堡為體系的封建領主制度,在公元16世紀初的義大利戰爭之中,法蘭西的制式火炮軍隊攻克了義大利地區一座又一座堅固的城堡與要塞,這顯然能夠說明一個問題:歐洲的舊式城堡在火炮的轟鳴聲之中是那麼的脆弱不堪。

為了挽救瀕於崩潰的城堡建築,義大利人痛定思痛決心用自己的工程設計對新式火炮的發展作出回應。公元16世紀初,義大利工程師開始設計出多種多樣的城堡布局來對抗新式火炮的威脅:平行四邊形的稜堡與半月形的前突防禦攻勢能夠更有效的保護城堡脆弱的城門、牆腳等脆弱區域,並且消除了城堡的火力死角。這就使得火炮很難被推進到有效射程對城堡進行攻擊,這種新式城堡的出現使得法國人的火炮無法在義大利佔到更多的便宜,侵吞義大利的願景也隨之化為虛影。

無獨有偶,在公元16世紀後半葉爆發的尼德蘭(荷蘭)獨立戰爭之中,西班牙人的大炮在荷蘭人的稜堡面前幾乎步履維艱,當時的西班牙將軍不得不在書信之中對當時的菲利普二世沮喪地匯報說:「我們每徵服一個城堡,就要花費數年的時間,搭上數千西班牙士兵的性命,如果我們用這樣的代價去徵服這裡的20多個城鎮,這樣曠日持久的戰爭是我們所耗不起的。」

正是因為16世紀以來歐洲城堡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歐洲的火器技術受制於火藥威力、膛線技術等原因,導致很多城堡的攻克變得異常艱難,對此現代歐洲軍事學家羅傑·威廉士指出:「倘若亞歷山大、漢尼拔或者凱撒等古代軍事家生活在16世紀的歐洲,那麼縱然他們有著天賦絕倫的指揮能力,以尼德蘭、義大利、德意志地區為代表的封建堡壘建築也會讓他們吃不少苦頭。」

歐洲軍事變革對近代歐洲社會與經濟的深刻影響

近代歐洲的兵種變革以及以火器和城堡為代表的軍事技術變革,它們在無形之中加速了歐洲封建社會的瓦解。隨著火器的廣泛使用以及騎兵的技術革新,以重裝騎兵為主的騎士逐漸退出了騎兵的行列,取而代之的則是持有輪燧手槍的手槍騎兵,因此歐洲傳統封建貴族逐步退出了騎兵軍隊,從「上馬衝鋒」的騎士變為了「下馬治軍」的軍隊指揮官。

另一方面,隨著步兵的崛起以及對士兵要求的降低,越來越多的平民應徵入伍進入了軍隊之中,因此歐洲近代軍隊的規模也在逐漸擴大,但是擴張的速度卻不容樂觀,因為在進入工業革命之前,要想保證一隻龐大軍隊的後勤供給是非常困難的。舉例來說,在16世紀晚期,義大利封建領主的軍隊一次出徵所能承受的極限是5萬餘人,那是因為當時社會生產發展水平只能滿足這麼多士兵的衣食住行,而獲取這些補給無意需要強大的國家財政力量。

而軍事革命所引發的最直接的後果就是近代歐洲國與國之間的頻繁衝突,以及「金錢決定勝負」的戰爭觀念。無論是英法百年戰爭還是尼德蘭獨立戰爭,戰爭的爆發加速了煤炭、冶金等重工業以及一大片歐洲民用工業的蓬勃發展。為了維持日益龐大的常備軍以及軍用物資的製造,從17世紀開始,歐洲各國越來越依賴於商業貿易所提供的巨額財富,對此英國近代作家查爾斯·達文奈在自己的著作中寫道:「現今戰爭的藝術完全取決於金錢的多寡。只要國家擁有金錢,他們就能夠僱來最優質僱傭兵、買下最好的武器、解決軍隊的後勤保障問題,即使沒有足夠勇敢的軍隊,他們也能夠徵服最兇悍的敵人。」可見在工業革命前夕,歐洲近代國家的商業經濟發展對戰爭的勝負有著不可或缺的影響。

相關焦點

  • 2020丨公元18世紀的「黑科技」:蒸汽機誕生記
    由此,資本主義生產完成了從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過渡,實現了歐洲從傳統農業社會轉向現代工業社會的重要變革。英國人很早以前就發現了煤炭可以作為燃料使用,但是煤炭燃燒時會發出刺鼻的氣味,留下難以清掃的粉塵,嚴重破壞室內環境、影響人體健康,人們對它敬而遠之。  16世紀以後隨著木材稀缺、價格高漲,人們已經顧不得燒煤禁令,紛紛改用便宜的煤炭生火,同時煙囪的應用大大改善了室內燒煤的條件,把煤煉成焦炭用於冶鍊金屬的技術也逐漸成熟,使得煤炭迅速成為英國人生產、生活的主要燃料,普及開來。
  • 是什麼導致15世紀到16世紀的義大利戰爭?
    01 15世紀末至16世紀中葉,一場曠日持久的義大利戰爭,成為歐洲歷史上一段揮之不去的陰影。有關義大利戰爭背景,可追溯到十五世紀歐洲的局勢和政治形態。
  • 15世紀末至16世紀的德意志長矛兵
    15世紀末至16世紀的德意志長矛兵* 許二斌 德意志長矛兵(landsknecht)是15世紀末到16世紀歐洲戰場上非常活躍的一種僱傭兵。
  • 早在16世紀,科學作為新興的事物,其影響已經開始在歐洲顯露頭角
    幾個世紀以來影響歐洲歷史進程(包括智力、文化、宗教等方方面面)的,當然不只是宗教改革與反宗教改革。早在16世紀(最晚也是17世紀初),科學作為新興的事物,或者說是復興的事物,其影響已經開始在歐洲顯露頭角。科學徹底改變了歐洲文明的發展方向,這種決定性作用甚至超越宗教,只不過在1800年之前還不是非常明顯。科學之於社會的影響最為深遠,總的來說可以概括為兩個主要方面。
  • 淺談為什麼巴黎能成為歐洲19世紀至20世紀初的繪畫藝術中心?
    19世紀至20世紀初的繪畫藝術,人們首先會想到法國。因為19世紀至20世紀初在法國,繪畫藝術不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發展,而且發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變革。其實,從18世紀開始,歐洲繪畫藝術重心就逐漸向法國轉移。18世紀頗為盛行的洛可可主義油畫就是從法國興起的。到19世紀初,由於照相技術的發明和應用,對以義大利為主導的歐洲古典寫實油畫形成巨大衝擊,繪畫藝術何去何從,面臨著嚴竣的考驗和挑戰。
  • 18世紀的法蘭西,稱霸歐洲的一搏
    三十年戰爭這兩個第一決定了這場戰爭對於戰後整個歐洲秩序產生的巨大影響。法國是這場戰爭的戰勝國。似乎從17世紀到18世紀,乃至19世紀,法蘭西民族都有稱霸歐洲,稱雄世界殖民地,成為全球第一強國的潛質。普魯士和奧地利就是典型,18世紀戰事頻繁的歐洲有5大強國(英,法,普,奧,俄),只有普魯士和奧地利是同根同源的關係,雙方之間卻經常互相掐架。後來在拿破崙戰爭的影響下,歐洲民族國家的形成就被帶動了,掀起了一波波的民族國家統一運動,其中就包括德國和義大利。義大利統一是在1861年,德國統一是在1871年完成的,都是在19世紀的中後期。
  • 公元七世紀—八世紀,歐亞大陸百年爭霸風雲
    公元500年,西歐蠻族在原西羅馬帝國土地上建立起的眾多國家527年,雄心勃勃的查士丁尼大帝成為拜佔庭皇帝,他的人生目標是:復興羅馬帝國,收復西方失地。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查士丁尼大帝勵精圖治,將拜佔庭帝國治理得繁榮富強。一切準備妥當後,查士丁尼大帝在533年任命貝利撒留為統帥,正式出徵汪達爾王國。貝利撒留軍事才華出眾,只用一年的時間就消滅了汪達爾王國,收復了非洲北部。
  • 肖裕聲:21世紀世界軍事發展新趨勢
    (法新社)    進入21世紀以來,世界主要大國圍繞加速推進國防和軍隊信息化,以軍事戰略、軍事技術、作戰理論、力量建設、組織結構和軍事管理創新為基本內容,以重塑軍事體系為主要目標,出現了一系列新的發展趨勢,其速度之快、範圍之廣、程度之深、影響之大,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所罕見。回顧本世紀這十多年大國軍事發展的特點,對於我國建設鞏固的國防與強大的軍隊具有一定的借鑑和啟示。
  • 17到18世紀的歐洲戰爭,分析30年戰爭為何是歐洲近代戰爭的開始
    17到18世紀歐洲各國的發展與擴張 在當時除了荷蘭以外,歐洲國家都處於封建社會末期,但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屬實在各國有了不同程度的長足發展。
  • 16世紀後期開始,隨著歐洲的人口壓力越來越大,人們開始走出去
    我們掌握的數據證明,1800年前後對於歐洲大部分地區的人口發展來講是一道分水嶺,它從此走上了不同於世界其他地區人口增長方式的道路,直到16世紀末,歐洲和世界其他地區的人口出生率才出現明顯差別。但即使在1800年之後,歐洲人也大多在青年時代便早早去世,18世紀80年代法國農夫的孩子能存活到成年的機率,同20世紀的印度農民後代或者生活在羅馬封建政權下的義大利人後代差別不大。18世紀前的歐洲成年婦女總是先於她們的配偶死亡,因為總是成為鰥夫,男人們一生中結兩到三次婚的並不少見。當然在歐洲各個地區,差別也是顯而易見的。
  • 15~16世紀黑人的販賣和殖民活動的興起帶來了哪些影響?
    引言自15世紀到16世紀最為突出的現象就是黑奴貿易的發展。雖然官方明令禁止,這種貿易在北美卻一直持續到1865年左右,在南美持續時間甚至還要長些。而在沿著紅海至東方的通道地區則一直持續到20世紀。黑奴販賣並不是歐洲的一個可惡的發明。
  • 18世紀歐洲關於《資治通鑑》的一段討論
    十七、十八世紀,是歐洲社會大轉型思想大變革的時代,中國文化的西傳以及由此興起的早期漢學在一定程度上參與了這場思想變革
  • 16—18世紀的歐洲吸血鬼是什麼樣子的?
    16、17世紀,德國鄉村出現了很多關於獵人被咬死,鮮血被吸乾的案例,兇手被認為是一種叫湯普汀的邪惡精靈或阿爾普的侏儒怪,也就是吸血鬼的原型。二、人類的反擊到了18世紀,歐洲爆發了可怕的腺鼠疫,儘管官方給出了較科學的解答,但人們仍舊認為疾病是吸血鬼傳播的。
  • 在18世紀初的歐洲,歷史的分量和傳統的分量依然沉重
    到1800年,歐洲已經有了自己的科研圈子,各個國家也均有所建樹。歐洲人在這個時代取得了相當可觀的科學研究成果,除牛頓創立天體力學之外,歐洲人還奠定了現代化學的基礎,並且已經開始著手研究光電現象。雖然這一時期已經出現了懷疑主義者和唯物主義者的聲音,但在很長一個時期裡,人們還沒有意識到科學的力量以及科學在未來會對歐洲社會現有秩序產生怎樣的顛覆性影響,牛頓的例子已經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多數人開始還不會因為某些自然規律的發現就拋棄宗教信仰,即便說當時的歐洲正在經歷一個文化變遷的時代,但這種變遷也很難以三言兩語說清楚。
  • 從公元前2世紀到公元7世紀,是人類的第一次世界民族大融合
    那就是從公元前2世紀到公元7世紀,綿延近一千年的人類第一次世界民族大融合。21世紀的歐洲各國,在為難民潮帶來的穆斯林泛化問題焦頭爛額,而兩千年之前的羅馬 人,在羅馬帝國的「日耳曼化危機」前束手無策,終於坐以待斃。
  • 歐洲公元十六世紀的歷史大事件—大航海時代
    1、大航海時代大航海時代,又稱地理大發現,指在15世紀-17世紀世界各地,尤其是歐洲發起的廣泛跨洋活動與地理學上的重大突破。這些遠洋活動促進了地球上各大洲之間的溝通,並隨之形成了眾多新的貿易路線。歐洲則在這個時期快速發展並奠定了超過亞洲繁榮的基礎。人們不僅在這個時代中發現了新的大陸,增長了大量的地理知識,也極大促進了歐洲的海外貿易,並成為歐洲資本主義興起的重要環節之一。而新航路對世界各大洲在數百年後的發展也產生的久遠的影響,對除歐洲以外的國家和民族而言,地理大發現帶來的影響也是複雜而矛盾的。
  • 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在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達到頂峰
    他的著作中所提供的更為廣泛的知識所產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位多明我會修士大阿爾伯特(AlbertusMangus)及其學生託馬斯阿奎那的作品中,形成了一種新的知識調整和整合。最顯著的成果便是中世紀系統而理性的經院哲學,這個名稱指代那些闡釋基督教教導含義的學術努力。
  • 歐洲的火藥進階與軍事變革,為什麼都從法國開始?
    當13-14世紀之交的歐洲人在與阿拉伯人的戰爭中首次見到火器時,究竟經受了怎樣一種震懾和惶恐,我們已經不得而知。 我們所知道的是,中國人很早就將火藥運用於軍事作戰,至遲在元朝至元二十七年(1290)到至順三年(1332)之間,中國人就生產出了銅製火銃,然後又經阿拉伯人之手傳至歐洲。
  • 中國瓷器歐洲「變身」:十八世紀法國對中國外銷瓷的改裝重飾
    歐洲對中國瓷器的金屬鑲嵌,盛行於17至18世紀,尤以法國為盛,並在歐洲產生了輻射性影響(注1)。這是一個值得研究者關注的有趣現象。這種現象在東亞地區相對少見,但在中東和歐洲地區則十分流行,且類型多樣,特色鮮明。最常見的手法有用金屬附件加以鑲嵌和在瓷器上再次進行彩繪。可以說,對中國外銷瓷進行「再加工」,在歐亞大陸有著悠久傳統。中東地區伊斯蘭世界對中國瓷器的再裝飾,集中在16至18世紀,這與歐洲對中國瓷器加以再裝飾的時期大致相同。
  • 18世紀時,歐洲列強都在忙啥?為什麼放任普魯士強勢崛起?
    然而,普魯士卻繼承歐洲著名的條頓騎士團能徵善戰的傳統,並以這種彪悍作風和軍事傳統,建立並保持了一支強大的軍隊,令歐洲各國都畏懼普魯士。普魯士除了軍事強悍外,其經濟也十分了得,倚杖布蘭登堡的地理位置優勢,經濟發展也比較紅火,特別是新航路開闢後,普魯士經濟發展趕上了難得的機遇,其支持鼓勵紡織、採礦、造紙等工場手工業的發展,使得國家經濟迅猛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