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搏殺的歐洲大陸,法蘭西的「浪漫」是如何形成的?

2020-12-12 騰訊網

帝國的血戰

在十五世紀之前,西班牙、法蘭西以及神聖羅馬帝國都已在各自範圍逐漸聚合,從而成為西歐中心地帶的兩大強力集團。由於阿爾卑斯山的阻隔作用,義大利半島被從這個地區隔離出去。不列顛群島則因英吉利海峽之故與歐洲大陸的中心地帶無緣。此外,在法國和神聖羅馬帝國之間還夾著勃艮第公國(theduchyofBurgendy)和薩瓦公國(Sovoy)。

勃艮第公國的控制範圍極其廣闊,從北方的低地國家一直延伸至地中海。至於薩瓦公國,其在當時的首府是都靈(Turin)。

1477年,勃艮第的大膽者查理死於洛林保衛戰,大膽者查理希望建立一個獨立的勃艮第王國。不過,他的公爵領地比較分散,因此他試圖徵服那些橫亙與領地之間的非勃艮第公國地區,不過這樣的行為是極端危險的,這導致了他同時要和瑞典、阿爾薩斯以及古老的洛林家族開戰。

15世紀70年代,大膽的查理連續大敗於瑞典之手,其本人也在1477年陣亡。勃艮第公國由此而分化為諸多獨立的省份。在此情況之下,西歐世界開始出現兩個強大的王朝,他們雄心勃勃都試圖徵服整個歐洲,他們就是出身於公爵階級的波旁公爵家族和哈布斯堡王室。

為了爭奪霸權,波旁家族與奧地利-西班牙的哈布斯堡家族(theAstro-SpanishHabsburgs)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搏殺。而路易十四作為波旁家族一方之首領,理所當然的應該處於統帥的職位(雖然其本人不具備任何軍事才能)

。兩大家族之間的衝突由1519年開始。當時,法國的國王是出身於瓦盧瓦王室的年輕氣盛的國王弗朗西斯一世;而當時的哈布斯堡王朝正處於鼎盛時期,他們的國王是偉大的查理五世。兩個龐大且具備雄厚實力的家族為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王位展開了長期的戰爭。不過結果當然是毫無懸念的,坐擁新大陸德意志與尼德蘭的查理五世以壓倒性的優勢獲勝了。

法國本質上是一個天主教國家(至今如此,從未改變),但它在歐洲北部的那些盟友基本上都是屬於新教的盟國,為了對抗查理五世的帝國,瓦盧瓦王朝選擇了聯合,不僅僅是與那些新教徒,甚至是土耳其奧斯曼。

哈布斯堡王室與法國之間的衝突是激烈的,但也是隨時可以控制的,在整個17世紀,法國與西班牙王朝之間的聯姻幾乎從未斷絕。

這是一層重要的緩衝閥,如果戰爭變得毫無意義兩方俱損,那麼這層牢固的聯姻關係便可以立刻終結這些無意義的爭鬥。

路易十四的母親是來自哈布斯堡家族的西班牙的安娜,而路易十四的姑媽則是伊莉莎白(Elizabeth)她是法王亨利四十的長女,她嫁給了西班牙國王菲利普四世,雖然兩個怪物一般強大的王室貴族不停地殊死搏鬥,但聯姻活動卻從未停止。

16世紀早期,弗朗西斯一世試圖保住自己對米蘭的所有權,其目的是要將米蘭留給他的長子即當時的法國皇太子,法、西兩國之間的對抗也是由此而發端。從

17世紀20年代中期至17世紀中葉,黎塞留擔任路易十三的首相,當時的法國在政治上處於一種四分五裂的狀態,而黎塞留的任務就是要為這樣一個四分五裂的國家創造一個文化認同感。因此,路易十三遵循黎塞留的思路,繼續與西班牙人展開大規模的戰爭。1642年,黎塞留去世。

幾個月後,他所侍奉的國王路易十三也駕鶴西去,而此時繼位的路易十四年僅4歲。作為路易十四的母親,西班牙的安娜成為攝政,但是實權卻操於馬扎然之手。

馬扎然

是一個義大利人,期初是羅馬教皇手下的一名外交官,後來被黎塞留相中,著力培養並推薦他掌控法國的政治大權。

就路易十四本人而言,其關注的重點並不是要在義大利半島建立一個什麼落腳點,而是要鞏固並加強法國北部和東部邊境。他發動了一系列戰爭,但所有戰爭的目標是:在北方的低地國家,要把昔日屬於勃艮第「帝國」版圖的部分地區奪佔過來;對於法國東部邊境之外的土地,則要採取蠶食之政策,最終要將萊茵河變成法國的邊界(這也是黎塞留和路易十三早先就做下的規劃),同時,還要建立一個緩衝地帶,並將之至於法國的控制之下。

至於要將法蘭西建成一個具有統一文化認同感的國家這一工程,早期的法國王室對此根本不屑一顧,所以在這一方面的進展一直十分拖沓。

直到16世紀後期法國國內的宗教戰爭趨於結束的時候,這一進程方才起步。不過真正展開創建活動並為法蘭西制定這一願景發展規劃的首創者還是黎塞留,這位偉大的紅衣主教定下了這一正確的道路,無論是馬扎然還是路易十四都是這個遠景規劃的繼承者。

劇烈變革中的法蘭西文化

路易十四不僅在政治上具有極強的攻擊性,而且,對於影響其權威性的任何幹擾都極度敏感,他經常怒髮衝冠。

雖然說在個別情況下他也會露出一些帶有真實情感的慈悲,但是,在公開場合之下,他所展示出的是一種暴君的形象,即:對其他人的情感缺乏體諒,在羞辱他人之時幾乎不留餘地,他的日常生活極度奢華,揮霍無度。17世紀後期,法蘭西文化大放異彩,其輝煌之程度令整個歐洲為之驚嘆。在此期間,路易十四在政治、司法以及行政領域中的權利是至高無上的。然而,究竟是什麼東西造就了他如此怪癖的個性,史學家們至今對此仍是一無所知。

在路易十四統治期間,無論是在宮廷之中,還是在整個法蘭西社會方面,法蘭西文化都經歷著一場劇烈的變革。

這個變革的具體流程是:首先是一段輕鬆愉快的樂觀主義時期,當路易十四誕生之時,這種樂觀主義尚未完全消失殆盡;隨後則經歷了一段迷茫的反覆無常時期,到了路易十四統治的最後幾十年,法蘭西文化則進入了一個悽涼蕭瑟、刻板嚴峻的階段。

但值得一提的是,這種文化的運動完全是依賴官方推動而進行的,同時,各種新的不同形式的樂觀主義文化也在路易十四統治末期開始萌芽。不過這些樂觀主義文化僅僅限於大眾文化階層,而非上流社會。在文學領域,曾出現過「今古派之爭」(Querelledesanciensetdesmodernes)的文化浪潮,今派的文化價值觀最終壓制古派,也直至此時,我們如今廣為人知的法蘭西浪漫主義文化才算是真正誕生。

在17世紀最初三十年左右的時間裡,對於法國的作家而言,無論他們是教會作家還是世俗作家,當他們在探尋人類生存狀態的時候,他們一般而言都並不會關注其潛在的悲劇因素。路易十四誕生在一個什麼樣的社會,這個社會具有什麼樣的價值觀,關於這些問題,整個這一代作家已經向人們做出了展示。

然而,後來的各個時期的文學家和思想家們在想像力方面則開始急劇的擴展,如笛卡爾、薩勒、甚至是皮埃爾.高乃依。所有這些作家都熱衷於道德倫理上的英雄主義,而忽略了法蘭西本質上是一個由傳統貴族構成的社會,它的本質實際上是極端野蠻的。他們將這種野蠻與毫無節制的暴力披上了英雄主義的外衣,他們都認為人性具有向上而偉大的精神和潛能。而可笑的是,他們對此也是深信不疑。

對於路易十四而言,他出身於一個傳統的佩劍貴族世系,他希望法蘭西的文化精神永遠是崇尚武力的,毫無價值的英雄主義簡直就如同笑話一般。但文化的變化是路易十四本人永遠無法理解的,即便是出身於最古老的貴族世系的子弟們也沉浸於浪漫的英雄主義文化中不能自拔。路易十四本人對此也並未加以批判,在18世紀中葉,法國的文學、建築以及視覺藝術得到了蓬勃的發展,他們與傳統完全背離,這一切可以說是一種全新的文化與積極向上的精神。他背離了宗教文化的傳統、更背離了貴族的本質(即為那些作戰的人ThoseWhoFight)。

或許談論文化問題有一些抽象,不過不可否認的是,正是在路易十四時代,

我們現在所認知的法國文化思想開始誕生並迅速的成長,直到現在,我們對於法蘭西的印象也只能概括為兩個字「浪漫」。而從歷史的實際角度來看,它本應是絕對化的粗暴與野蠻的。

結語

當然,法蘭西文化的浪漫並非無根之果,它與義大利和充斥著新大陸拓展勇氣的西班牙接壤,法國南部富庶的小麥產區讓貴族、僧侶、商人們衣食無憂。戰爭雖然不斷地爆發而且一次比一次慘烈,但隨之而來的則是思想的交流與升華。對於那些一定程度上解脫了物質生活束縛的人們來說,他們所創造出的獨特文化仍有它獨具一格的魅力,並且持續至今,從未消退。

參考文獻:

TheMilitaryEnlightenment:WarandCultureintheFrenchEmpirefrom LouisXIV toNapoleon

被「製造」的路易

《法國史》

相關焦點

  • 軍事天才拿破崙如何造就了法蘭西帝國的輝煌?又因何使其覆滅?
    01前言法國歷史上,曾有這樣一位軍事天才,憑藉著出色的領導能力和強大的軍事能力,帶領著幾十萬的鐵騎,橫掃歐洲大陸,建立了強大的法蘭西第一帝國,他就是拿破崙,十九世紀法國偉大的軍事家、政治家。鼎盛時期的法蘭西帝國,疆域幾乎囊括了整個歐洲,人口高達七千多萬,是當時歐洲當之無愧的第一大國。並且歐洲的主要國家都臣服於法國,這全都歸功於領導者拿破崙。那時的拿破崙,聲望和勢力都達到了頂點,使法國也屹立於歐洲大陸上。當時的拿破崙,如果順利發展下去,完全可以統一歐洲大陸。
  • 世界帝國傳奇系列——法蘭西帝國1
    法蘭西帝國1 一、法蘭西第一帝國
  • 法蘭西第一帝國
    他挾巨大的民意,名正言順地在共和國的基礎上,建立了法國歷史上第一個帝國,而自己則堂而皇之地成為帝國皇帝。此舉開創了法國短暫而輝煌的歷史篇章,拿破崙與法蘭西第一帝國同生共滅,猶如曇花一現,但卻是歷史星空上最耀眼的流星之一。而歷史學家們卻只能給出無情的歷史結論:顛覆革命,鳩佔鵲巢。
  • 第六次反法聯盟:終結法蘭西第一帝國的聯盟
    反法聯盟在萊比錫會戰大敗法國,使得法國的附庸國紛紛倒戈,註定了法蘭西第一帝國的失敗命運。那麼第六次反法聯盟是如何打敗法國的,船長為你細細道來。一,法俄戰爭1807年拿破崙擊敗英普俄組成的第四次反法聯盟,鞏固了在歐洲大陸的霸權。為了徹底打垮英國,拿破崙在歐洲大陸推行大陸封鎖政策,嚴禁英國商品流入歐洲大陸。
  • 18世紀的法蘭西,稱霸歐洲的一搏
    談起法蘭西這個民族在地理上的淵源,從民族統一及認同這個角度來討論,可是說這個法蘭西的命是非常不錯的了。至少在法蘭西民族國家形成後的幾百年內,它都有著稱霸歐洲的底子:國土面積,人口,殖民地,經濟體量等。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我們來看一下法蘭西的誕生史。
  • 「滅亡是法蘭西帝國的宿命」
    「滅亡是法蘭西帝國的宿命」,讓·圖拉爾寫道。
  • 法蘭西第二帝國
    ,法蘭西第二帝國正式登上歷史舞臺,共和國總統搖身一變成為帝國皇帝。法國民眾熱切期待拿破崙時代再度回歸法蘭西,他們無條件支持擁護拿破崙的繼承人,其侄子路易•拿破崙(史稱拿破崙三世)重建帝國。此時此刻的法國民眾,已經忘卻了法國大革命的政治立場與方向,只要帝國和帝國帶給法蘭西的歐洲霸權和國家榮譽,及由此而來的具有尊嚴和體面的生活。
  • 法蘭西第一第二第三共和國,第一第二帝國,這五個國家如何區分?
    前不久小編寫過一篇文章,標題是《德意志第一帝國、第二帝國、第三帝國,這三個帝國如何區分?》,介紹的是德國歷史上的三個國家。
  • 偉大的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 拿破崙·波拿巴 拿破崙一世
    拿破崙率領下的法國陸軍一路披靡,但法西聯合艦隊卻在1805年10月21日的特拉法爾加海戰中,遭到納爾遜中將率領的英國艦隊的毀滅性打擊,法國海軍從此一蹶不振,拿破崙只能放棄進攻英國本土的計劃,而對其採取「大陸封鎖」策略(圖為特拉法爾加海戰)烏爾姆會戰勝利後,拿破崙揮師西進,1805年12月2日在波希米亞以少勝多取得奧斯特利茨決戰的輝煌勝利,重創俄奧聯軍,此次戰役法蘭西帝國拿破崙一世
  • 奧匈帝國,歐洲大陸第三強國,是如何出現與解體的?
    如此就形成了一個,領地面積在歐洲大陸排第二,僅次於俄國;人口排第三,位居俄國、德意志帝國之下;機械製造業、軍事工業,世界第四,僅次於英美德之後;糧食產量和農業發展水平甚至在歐洲位列第一的這麼一個歐洲強國。
  • 法蘭西人與法蘭西帝國1
    (2)羅馬統治時期羅馬帝國統治時期,是法蘭西民族形成過程中的重要階段。高盧人被羅馬徵服後,開始了羅馬化過程。在羅馬奴隸社會的影響下,在現今法國地域上迅速建立起發達的奴隸制生產關係。這裡的人逐漸放棄了原來的克爾特語,改用民間拉丁語。到 5世紀羅馬帝國崩潰時,高盧人與羅馬移民已共同形成羅馬化的高盧人,亦稱「高盧羅馬人」,他們是構成法蘭西民族的基礎。
  • 從四分五裂到終極統一:德意志民族如何凝聚成強大帝國?
    在此之前,德意志剛剛在普魯士的領導下重創法蘭西帝國,通過這一場普法戰爭,將當年肆意掠奪羞辱德意志的拿破崙之侄拿破崙三世完全擊潰、乃至於逼下皇位。凡爾賽鏡廳的德意志帝國誕生禮,亦是法蘭西帝國榮光的葬禮。德意志第二帝國以最強勢的姿態宣布:統一而強大的德意志,將是歐洲大陸新的霸主。
  • 拿破崙的法蘭西第一帝國
    拿破崙·波拿巴,十九世紀法國偉大的軍事家、政治家,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締造者。
  • 法蘭西殖民帝國已經土崩瓦解,法國還有多少海外屬地
    文/寂寞的紅酒提起法蘭西殖民帝國,很多人也許都不陌生。作為法國的前身,法蘭西殖民帝國曾輝煌一時。昔日的法蘭西殖民帝國曾是僅此於大英帝國的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二戰前,法國的殖民地面積高達1234.7萬平方公裡。
  • 高考熱點——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在歐洲大陸的發展
    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在歐洲大陸的發展 1792年9月21日召開國民公會,廢黜國王,建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2~1804)。 1799年11月9日,拿破崙在巴黎發動「霧月十八日政變」,成立執政府,自任第一執政,後改為終身任職,1804年公布《拿破崙法典》。1804年底,拿破崙加冕為皇帝,史稱「法蘭西第一帝國」(1804~1814年)共和制變成君主制。
  • 近代戰爭11 拿破崙戰爭中:成就巔峰,拿破崙帝國強勢稱霸歐洲
    第二次反法同盟戰爭雖然已經結束了,但以英國為首的歐洲各國始終還是很不甘心。1803年5月,英國率先向法國宣戰,並再次開始積極的組建第三次反法同盟。1805年4月,經過近兩年的籌劃,英國成功地拉攏了俄國、奧地利、瑞典以及丹麥等各國組成了第三次反法同盟。
  • 法蘭西第一帝國的覆滅:民法典,為什麼沒能拯救拿破崙的敗亡!
    拿破崙粉碎第三次反法聯盟 1810年,拿破崙在擊敗第四次和第五次反法聯盟後,成了歐洲霸主,從此法蘭西第一帝國達到鼎盛。拿破崙法典(民法典) 既然有這麼好的民法典,那麼法蘭西第一帝國為何會覆滅? 一、法蘭西第一帝國的本質。
  • 拿破崙,法蘭西第一帝國,那個不可一世的帝國大帝究竟是怎麼死的
    滑鐵盧戰役眾所周知,在1815年6月18日,一場改變歐洲命運的戰役在比利時一個不知名的小鎮打響。拿破崙不可一世的法蘭西第一帝國大帝在這裡遭遇慘敗,不得不退位結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此後,人們就用這個詞來比喻從意氣風發直接降到大失敗的那個轉折點。
  • 血腥浪漫的雙重變奏:德意志如何由帝國變成現代國家?|德國|神聖...
    三十年戰爭後,神聖羅馬帝國從歐洲大陸的「世界秩序本身」,逐漸萎縮為存在於歐洲中部特定物理空間的舊秩序的遺留物。神聖羅馬帝國所代表的秩序理念與《威斯特伐利亞條約》所開創的現代主權國家的國際秩序是背道而馳的。啟蒙哲學家伏爾泰對它的諷刺,即指「它並不神聖,也不是羅馬人的,甚至不是一個帝國」,道盡了神聖羅馬帝國在新世界格局中的尷尬。
  • 一戰中的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到底有多強?
    第一次世界大戰也可以認為歐洲各國之間的一場戰爭,歐洲各國都是信基督教的國家,但是在基督教在發展為三個主要分支:天主教,東正教,新教基督教最早起源於義大利的羅馬,隨著羅馬帝國的對外擴張,基督教作為羅馬帝國的國教開始在整個歐洲大陸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