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中的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到底有多強?

2021-03-05 博愛精英資訊

眾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一種延續,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打破了世界的平衡,所以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德國才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相信很多人都會問,為什麼人會發生第一次世界大戰呢?

第一次世界大戰也可以認為歐洲各國之間的一場戰爭,歐洲各國都是信基督教的國家,但是在基督教在發展為三個主要分支:天主教,東正教,新教

基督教最早起源於義大利的羅馬,隨著羅馬帝國的對外擴張,基督教作為羅馬帝國的國教開始在整個歐洲大陸傳播。

公元395年(東晉時期)羅馬帝國皇帝狄奧多西一世逝世,臨終前將羅馬帝國分成西羅馬帝國與東羅馬帝國讓自己的兩個兒子繼承。西羅馬帝國差不多是現在的西歐,都城是在義大利的羅馬。東羅馬帝國是現在的東歐的黑海周邊地區,都城在君士坦丁堡(土耳其的伊斯坦堡),西羅馬帝國為羅馬帝國正統,而東羅馬帝國相當於附屬國。

公元1054年(北宋時期),東羅馬帝國提出對基督教教義重新解釋,主要是關於「聖父,聖子,聖靈」之間的關係,東羅馬帝國認為「聖靈」是上帝的另一種形態,所以三者嚴格上都是平等的,表面上是宗教之爭,其實是意思就是東羅馬帝國應該和西羅馬帝國是平等的。西羅馬帝國自然反對,所以形成了基督教第一次大分裂:羅馬天主教,東正教。

由於伊斯蘭教的崛起,東羅馬帝國自然受到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帝國的挑戰,雖然基督教放棄爭議多次發動多次「十字軍東徵」支援東羅馬帝國,最終東羅馬帝國還是被奧斯曼帝國給滅掉了,東羅馬帝國的索菲婭·帕列奧羅格公主流亡到俄羅斯並嫁給了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由於索菲婭公主一直想著復國,所以後來崛起的俄羅斯帝國自稱「第三羅馬」與奧斯曼帝國形成了對峙。

1517年,德國的馬丁.路德提出對羅馬天主教進行改革,強調教會組織應因地制宜,主張建立不受羅馬教廷管轄的民族教會,也就新教。由於新教的理念很簡樸,認為信教不必拘泥形式,只要心中有上帝就行,所以新教很快得到了大的傳播。

基督教一分為三,天主教與東正教的爭議主要是對教義的理解不同而已,其二者的內核都沒變,而新教對基督教進行了大改變。天主教與東正教都有著極其富麗的大教堂,而新教只是牆上刷點白灰掛個十字架就算教堂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主要參戰國信仰的宗教:

新教: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

伊斯蘭教:奧斯曼帝國

天主教:大英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義大利王國、美利堅合眾國、比利時王國、

東正教:俄羅斯帝國、保加利亞王國,塞爾維亞王國、羅馬尼亞王國,希臘王國

德意志帝國:

1871年,普魯士在首相俾斯麥的領導下經過普丹戰爭、普奧戰爭、普法戰爭三次王朝戰爭,將北德意志邦聯與巴伐利亞合併,建立了德意志帝國。由於德意志帝國位於歐洲中央,南邊是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東邊是奧匈帝國,北邊是俄羅斯帝國,帝國的建立改變了歐洲勢力均衡的狀況。德、俄、奧結成同盟主要是對抗以前如日中天的拿破崙的法蘭西帝國。一戰結束後,德意志帝國沒有損失任何領土,所以才有了二戰的資本。

奧匈帝國:

奧匈帝國是歐洲傳統的五大強國,一戰後分裂出的國家有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塞爾維亞、黑山、克羅埃西亞共和國、斯洛維尼亞共和國、馬其頓共和國、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納共和國等。

奧斯曼帝國:

奧斯曼帝國極盛時疆域達亞歐非三大洲。巴爾幹半島、中東及北非之大部分領土,西達直布羅陀海峽,東抵裏海及波斯灣,北及今之奧地利和斯洛維尼亞,南及今蘇丹與葉門。

一戰的根源是巴爾幹半島驅趕奧斯曼帝國勢力所造成的,由於俄羅斯帝國一直想恢復東羅馬帝國的野心,雙方一直在北方的喬治亞地區形成對峙,一直無法南下。俄羅斯帝國只有聯合奧匈帝國向東攻擊奧斯曼帝國。

奧斯曼帝國被驅趕期間形成四個國家:保加利亞王國,塞爾維亞王國、羅馬尼亞王國,希臘王國。這四個國家雖然都是信奉東正教,但是由於領土也產生了糾紛。羅馬尼亞王國靠近俄羅斯帝國投靠了俄羅斯,希臘王國因為臨海所以得到了英國的支持。塞爾維亞王國與保加利亞王國因為爭奪馬其頓產生了衝突,經過幾次戰爭,塞爾維亞王國在奧匈帝國的支持下佔了馬其頓。因為塞爾維亞王國得到奧匈帝國的支持,所以奧匈帝國把塞爾維亞王國劃入了自己的帝國。因為塞爾維亞王國是信奉東正教的國家,所以國民對俄羅斯帝國更親近,直接讓奧匈帝國與俄羅斯帝國在塞爾維亞王國形成對峙。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在塞拉耶佛被塞爾維亞青年加夫裡若·普林西普槍殺,直接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發生純粹偶然事件,奧匈帝國的皇儲被殺當然要找塞爾維亞的麻煩,交出殺人兇手賠點錢估計這事也算了,但是塞爾維亞因為有俄羅斯帝國撐腰所以死抗,最終奧匈帝國進攻塞爾維亞。

塞爾維亞受到進攻第一個有反應的是保加利亞,保加利亞要重新奪取被塞爾維亞佔據的馬其頓,俄羅斯帝國自然要增援塞爾維亞,奧匈帝國與俄羅斯帝國正式開戰,德意志帝國與奧匈帝國是盟友,自然也就要出手幫俄羅斯帝國。

德、俄、奧最初結成結盟是對付法國的,現在他們德奧與俄打起來了,法國與德國一直是世仇敵,所以法國自然就拉上英國與俄國夾擊德國。奧斯曼帝國想重回在巴爾幹半島,所以跟保加利亞一起加入了德意志帝國與奧匈帝國陣營。

東線戰場:

德意志帝國與奧匈帝國聯合保加利亞,奧斯曼帝國攻擊俄羅斯帝國

北線戰場:

俄羅斯帝國與奧斯曼帝國也在北方的喬治亞地區開戰

西線戰場:

大英帝國與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攻擊德意志帝國

南線戰場:

大英帝國與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在埃及攻擊奧斯曼帝國

俄國因為爆發「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最先退出了帝國主義戰爭。由於美國,日本,義大利,中國等國家先後加入了協約國,最終同盟國戰敗投降。

第一次世界大戰奧匈帝國是先惹事的,戰後奧匈帝國被解體,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奧匈帝國的勢力都併入了德國,德國元首希特勒就是出生於奧匈帝國奧地利布勞瑙,德國閃擊 波蘭之前所以動作都是把原來奧匈帝國納入自己的體系中。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倒黴的就是奧斯曼帝國,原來是基督教世界一場混戰,一個伊斯蘭教的去湊什麼熱鬧。一戰打到最後主要成了打奧斯曼帝國了,英法聯軍早就想對控制著埃及蘇伊士運河的奧斯曼帝國動手了,一直沒有理由而已。俄羅斯早就想在北方有所突破,結果一戰成功突破防線,亞塞拜然與亞美尼亞均被併入了蘇聯版圖。希臘也藉機控制了愛琴海周邊的島嶼。長腿絲襪美女護士裝誘惑

相關焦點

  • 二元帝國,自相矛盾,我印象中的奧匈帝國!
    我這裡指的是1918年因為一戰戰敗解體的奧匈帝國! 所以,比它好一點的奧匈帝國其實也不怎麼兇。 作為傳統歐洲列強,奧匈帝國其實存在感並不是太強,客觀的說,如果不是因為看過電影《茜茜公主》,可能很多中國人並不知道有這樣一個帝國。茜茜公主溫婉動人,宛如仙子,這位茜茜公主就是奧匈帝國王后。
  • 奧匈帝國在一戰時期有多強大?
    但奧地利雖然和奧匈帝國有密切的聯繫,兩者之間卻是完全不能劃等號的。現代奧地利領土只有8.3萬平方公裡,人口也只有800萬。而100年前的奧匈帝國卻是無可爭議的歐陸大國與強國。當時在各方勢力都垂涎三尺而且民族構成極其複雜的中歐及巴爾幹地區,它竟然能建立起一個擁有62萬平方公裡,5200萬人口的強悍帝國。
  • |奧斯曼帝國|奧匈帝國|土耳其_歷史|...
    這一年德意志帝國因為水兵起義而迅速瓦解;奧匈帝國因為民族問題而一分為二;帝國主義「薄弱環節」的沙皇俄國倒臺。而另一個曾經的霸主——奧斯曼帝國則更為悲慘:巴爾幹半島部分幾乎完全分離;歐洲部分的領土永遠的丟失;黑海和博斯普魯斯海峽成為國際共管。更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曾經屬於奧斯曼帝國一個地區的希臘,在獨立後竟然忘記了舐犢之情,反過來和英法聯軍一起「欺負」土耳其。
  • 一戰結束後,龐大的奧匈帝國,為啥會解體?
    奧匈帝國曾與英、法、德、俄並列為歐洲傳統五大強國,是當時世界列強之一,其國土面積之遼闊、在當時歐洲排名第三。然而,一戰結束後,龐大的奧匈帝國解體,分裂成多個國家。那麼,奧匈帝國為啥會解體?(奧匈帝國)一戰中,德國和奧匈帝國是一條戰線,關係也非常鐵。那麼,德國和奧匈帝國為啥鐵呢?其實,兩個國家很有淵源。西羅馬帝國解體後,分成了德意志,法蘭西,義大利,而三部分又各有自己的城邦組成。
  • 誰才是德意志的老大:強大的奧匈帝國是怎麼誕生的?
    那麼,為什麼這樣的兩個國家在近代會建立實力強大的奧匈帝國呢? 圖/奧匈帝國版圖中世紀的好哥們在德意志第一帝國早期(公元10-12世紀),來路不明的匈牙利人(有人說其是亞洲馬扎兒人的後裔,有人說他是匈奴大帝阿提拉的遺孤)並不受當時德國人的待見,當時從屬於德國之下的奧地利還曾經是日耳曼人徵伐匈牙利的重要起點站
  • 一戰為何會把實力雄厚的歐洲五強之一的奧匈帝國打的解散了?
    那麼德國所吞併的這兩個國家,在此前還是德國的盟友,它們原本屬於奧匈帝國,這個國家是德國在一戰時候的同盟,可隨著一戰的失敗,奧匈帝國被徹底瓦解,自此就失去了在歐洲的主導權。一戰時候,正是因為有奧匈帝國的加入,德國才有底氣和世界開戰。巔峰時期的奧匈帝國,也是歐洲五強之一,論實力不比德國,法國這些頂級強國要差。
  • 奧匈帝國作為近代列強之一,為何卻最終走向了分裂?
    除了有英法這兩個老牌列強外,另有一批新興國家,它們借著工業革命的餘威扶搖直上,成為後起之秀。但在這份新興列強名單裡,有一個國家卻「家道中落」了,它就是奧匈帝國。奧匈帝國曾是與英法等國並列的歐洲五大強國之一,不論是國土面積、人口還是工業產值都名列前茅,其國力在19世紀末達到頂峰。
  • 哈布斯堡帝國刺刀折斷,一戰中的奧匈帝國陸軍為什麼不堪一擊?
    人們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關注更多是美英法德等國在西線的僵持對攻,而同盟國兩大支柱之一的奧匈帝國則因為在對陣俄羅斯、塞爾維亞以及義大利的各個戰場上糟糕的表現而被人們所輕視,但事實上,在一戰之前這個國家是歐洲數一數二的強國,只是在戰場上的糟糕表現掩蓋了奧匈歐陸第三工業強國曾經的輝煌。
  • 帝國未待衰亡,結構卻已瓦解:奧匈帝國歷史的「罪與罰」
    事實上,奧匈帝國的消亡,至今也不過一百年歷史,而在歷史記憶的空間裡,卻跟一度輝煌的奧斯曼帝國一樣,仿佛已過去了數百年,我們記憶的這種遺忘性,竟然是如此顯著和頑固。世界大戰必然改變世界歷史。第二次世界大戰是這樣,第一次世界大戰也是這樣。從帝國瓦解的程度而言,第一次世界大戰可能更具顛覆性,曾經的歐洲帝國均勢局面在這次戰爭中不僅不復存在,而且連帝國結構本身也千瘡百孔、奄奄一息。
  • 一戰中的奧匈帝國,為何綜合國力強而戰爭實力卻不強?
    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在歐洲,導火索是奧匈王儲斐迪南大公夫婦被刺殺所引起的。起因是奧匈帝國吞併了塞爾維亞的鄰居波士尼亞,而此地民眾則希望和塞爾維亞組成一個斯拉夫國家。當斐迪南大公夫婦來到塞拉耶佛視察時,被塞爾維亞激進青年開槍射殺,奧匈帝國由此向塞爾維亞宣戰,一戰全面爆發。
  • 一戰前的奧匈帝國與塞爾維亞,並不是大灰狼欺負了小白兔
    講一下奧匈帝國與塞爾維亞的恩怨情仇歷史上,有很多大灰狼欺負小白兔的故事。這就叫弱肉強食。而實際上,有些小白兔並非那麼柔弱可欺,甚至完全罪有應得。一戰是一場雪崩,大國矛盾是越堆越厚的雪花。而塞爾維亞這隻小白兔,就是喊崩雪山的罪魁禍首。
  • 一戰結束後,奧匈帝國究竟解體為多少個國家?結果或遠超你的想像
    奧匈帝國,正式名稱是「帝國議會所代表的王國和皇室領地以及匈牙利聖史蒂芬王冠領地」,是一個雙元帝國(指兩個不同的王國,擁有共同的君主和軍隊,在對外關係中是一個主體,但兩國內政獨立,各有自己的憲法、議會和政府)。
  • 奧匈帝國曾是世界強國,實力堪比英法德俄,為何最後分裂成8國?
    因此,從1867年開始,奧地利帝國改稱奧匈帝國,並實行二元制君主政體。在這種政體下,匈牙利在法理上成為獨立國家,但仍需接受奧地利皇帝的統治。雖然國力被德意志帝國(普魯士)削弱,但作為奧地利帝國的繼承者,奧匈帝國依舊是歐洲列強之一。
  • 奧匈帝國是現在的哪個國家?
    奧匈帝國是現在的哪個國家?  奧匈帝國在一戰之後解體、分裂為多個國家。
  • 奧地利為什麼不與德國合併,反而和匈牙利組成了奧匈帝國?
    但是奧地利卻並沒有加入德意志,反而與匈牙利組成了奧匈帝國,這是為什麼? 奧地利不與德國合併有兩個原因。 可奧地利面對普魯士實在是力不從心,在與普魯士的戰爭中吃了敗仗後,奧地利失去了南德的領導權,最終無奈的被踢出了德國。
  • 驚人的一戰前奏(上),倔強小國塞爾維亞,打敗龐大的奧匈帝國
    奧匈帝國雖然在第二次瓜分波蘭之中沒有拿到半毛錢好處,但他們和沙俄毛子眉來眼去有一段時間了,因此在1877年的時候,奧匈帝國用支持沙皇俄國吞併比薩拉比亞為條件,換取了沙皇俄國支持其吞併波士尼亞與黑塞哥維納。其後俄國人痛打了一頓奧斯曼帝國,使得奧斯曼帝國對巴爾幹的控制力幾乎降低到了臨界點。
  • 雜菜說一戰十四:奧匈帝國為何解體?家裡人太多太雜了
    就算到了一戰前夕,奧地利也是僅次於英德法俄的歐洲第五大國,甚至在很多地方,奧匈帝國比英德法俄都不遜色。在潛力上,奧匈帝國是強大的,考慮到日後同樣情況的俄羅斯都能再度崛起為超級大國,何況奧匈帝國,所以奧匈帝國有底氣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戰。可是呢,現在誰還記得奧匈帝國?大概就只記得維也納是音樂之都,希特勒故鄉是奧地利這種東西了吧。畢竟,當年的奧匈帝國已經煙消雲散了。
  • 近代歐洲列強奧匈帝國,為何51年內走向分裂?
    到了1862年,俾斯麥出任普魯士首相,決定順應國內民意策劃德意志統一運動。於是1866年普奧爆發了戰爭,奧地利戰敗,普魯士完成德意志的統一。 普奧戰爭中,庫斯託扎戰役
  • 一戰過後,龐大的奧匈帝國解體,變成了哪些國家?
    對於奧匈帝國,中國人最為深刻的是,他們曾經組成了八國聯軍侵入北京,破壞了圓明園很多景觀,成為中國人最為深刻的記憶。一戰過後,奧匈帝國解體了,那麼變成了哪些國家?(奧匈帝國)神聖羅馬帝國時期,國內有奧地利、西班牙、匈牙利、勃艮第諸國,這些國家在法理上都是獨立國家,但是同奉一位君主作為國家元首。羅馬帝國解體後,奧地利改組為帝國。
  • 奧匈帝國有多強大?曾經的歐洲霸主,卻總是被新崛起強國打崩!
    單從名字就能看出,奧匈帝國包含奧地利和匈牙利,又被稱為雙元帝國。但大家也許不知道的是,奧匈帝國正式的稱呼應是「帝國議會所代表的王國和皇室領地以及匈牙利聖史蒂芬王冠領地」,超級長。一戰時期的奧匈帝國有多強大?想要回答這個問題,先得弄明白奧匈帝國是怎麼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