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這點在奧匈帝國上表現得再明顯不過了,說起來奧匈帝國當年在歐洲也是叱吒風雲的大帝國,以維也納為中心的奧地利地區一度是神聖羅馬帝國的核心,甚至差點站上歐洲霸主的位置。而且維也納一直是抗衡奧斯曼帝國的第一線,要沒有奧地利的抵抗,奧斯曼突破維也納,進入中歐西歐,歐洲歷史將再度改變。就算到了一戰前夕,奧地利也是僅次於英德法俄的歐洲第五大國,甚至在很多地方,奧匈帝國比英德法俄都不遜色。
比如說人口,歐洲列強中,奧匈帝國僅次俄羅斯和德國,疆域僅次於俄羅斯,農產品和石油產量甚至超越俄羅斯是歐洲第一,工業上也有斯柯達這樣的優質製造業。在潛力上,奧匈帝國是強大的,考慮到日後同樣情況的俄羅斯都能再度崛起為超級大國,何況奧匈帝國,所以奧匈帝國有底氣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戰。
可是呢,現在誰還記得奧匈帝國?大概就只記得維也納是音樂之都,希特勒故鄉是奧地利這種東西了吧。畢竟,當年的奧匈帝國已經煙消雲散了。
話說回來,當年德國戰敗了,俄羅斯也流失了不少土地,但是德國和俄羅斯都恢復了過來,成為了一個大國,為何奧匈帝國戰敗後就分崩離析,而且一蹶不振,再也沒有一個核心國家崛起了呢?
這是因為奧匈帝國本身就是一個大雜燴,奧地利應該屬於日耳曼民族,但是奧地利帝國通過聯姻和擴張佔了不少領土。(奧地利獲得的領土很多是靠聯姻,比如奧地利當年獲得勃艮弟的土地就是靠娶了勃艮弟的女兒,而後來它獲得匈牙利的土地是因為匈牙利國王在抵禦外敵的時候戰死,奧地利就繼承下來了。)這些領土都不屬於日耳曼民族,比如匈牙利那邊是匈牙利人,捷克那邊是捷克人,算斯拉夫人,還有奧地利搶了波蘭一塊土地,都是波蘭人,奧地利一度還擁有義大利的領土,上面也都是義大利人。日耳曼人在奧匈帝國內大概佔比不到3成,就算加上奧匈帝國裡的另外一個主體民族匈牙利人,也不到五成。
民族成分如此複雜,所以普魯士當年打敗奧地利後,都不願吞併它,只是趕出德意志聯邦了事。而沒了德意志聯邦的日耳曼人口支持,奧地利要維持自己的帝國更是麻煩,所以不得不拉攏國內第二大民族匈牙利人,從而奧地利帝國變成了奧匈帝國。
但是,即便如此,奧地利加上匈牙利也沒有佔據人口的絕對多數,而且即便匈牙利對自己的處境都是不滿意的。(甚至奧地利人都不滿意,很多奧地利人都心向德國,戰後就一直有鼓吹奧地利和德國合併的說法。)只是奧匈帝國表面上還是國力強盛,各民族還是在奧匈帝國的旗幟下生存。
可是一戰的失敗導致分歧加大了,一戰後期,隨著戰爭失敗的前景越來越清晰,各地的分離傾向越來越重,而此時的奧地利皇帝又做了一件蠢事,他單獨和協約國秘密議和,結果議和失敗不說,還影響了他在國內的威望,後來他又組建聯邦政府,試圖把奧匈帝國變成一個鬆散的奧匈聯邦,可是這樣做的結局反而加快了各民族獨立的傾向。
在奧匈帝國分離的時候,英法美的態度不一樣,英法是傾向於保留一個弱勢的奧匈帝國,一方面可以找到談判主體,另外一方面也不希望中東歐地區陷入完全的混亂,而美國則高舉民族自決的大旗,號召奧匈帝國裡的各民族都獨立出來。
最終,奧匈帝國瓦解成奧地利,(奧地利一度想和德國合併,但是後來被禁止,後來又被德國吞併,二戰後復國)匈牙利,(一開始是共和國,結果被奧匈帝國的保守派推翻,組建了一個沒有國王,只有王國攝政的匈牙利王國)捷克、(和斯洛伐克合併,組建了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斯洛伐克(和捷克合併)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波赫,(這三個一開始獨立,後來和塞爾維亞合併,變成了南斯拉夫王國。)
塞爾維亞、黑山。這兩個國家要單獨拿出來說一下,因為這兩國一戰前不是奧匈帝國的,而是奧匈帝國在一戰時期佔領的,奧匈帝國解體,他們先是復國,後來和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波赫合併組建了南斯拉夫王國。
另外,波蘭復國,當年奧地利瓜分的波蘭國土也還出去了。
奧匈帝國固然是解體了,但是中歐和東歐的問題並沒有解決,只是從原來奧匈帝國內部的危機變成各國之間的危機而已,各國相互敵視,當某國遭遇強敵入侵的時候,這些國家不是想著共御外敵,而是一起瓜分戰敗者的國土,最終的結果就是東歐不再擁有一個有影響力的大國,蘇聯,德國相繼在這裡有著最強的影響力,他們只能作為附庸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