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匈帝國主動挑起一戰,還有德國義大利支持,為何戰敗解體

2020-12-16 騰訊網

一談到歐洲近代史,就不得不提到奧匈帝國。在19世紀初到20世紀初的百年時間裡,奧匈帝國迅速崛起,並成為了當時歐洲的五大強國之一。

然而在一戰結束之後,奧匈帝國卻突然解體,再也無法同歐洲列強爭雄。那麼,奧匈帝國為什麼會解體呢?

(奧匈帝國軍隊)

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被拿破崙滅亡。為了繼續傳承古羅馬帝國的文明,哈布斯堡家族便在原奧地利的基礎上,建立了奧地利帝國。

然而在整個19世紀前中期,奧地利帝國的實力其實是非常孱弱的。在1859年義大利獨立戰爭和1866年的普奧戰爭中相繼失意之後,奧地利帝國內部開始出現動亂。

作為奧地利帝國中的第二大民族,匈牙利人發起叛亂最為積極。因為在1848年時,奧地利曾在俄羅斯帝國的支持下,對匈牙利革命進行了殘酷鎮壓。匈牙利人懷恨在心,便在地區民族主義的思潮下,大力發動革命。

無奈之下,奧皇弗蘭茨·約瑟夫一世被迫同國內的匈牙利貴族進行了談判。最終奧地利帝國改名為奧匈帝國,成為了一個二元制君主政體的國家。儘管從法律上來說,匈牙利成為了一個獨立國家,但實際上還是在弗蘭茨·約瑟夫一世的統治之下。

此後的幾十年中,奧匈帝國不斷向外擴張。在1908年吞併波赫之後,奧匈帝國達到了真正意義上的巔峰。

從土地面積來說,奧匈帝國的國土面積位列歐洲第二,僅次於俄羅斯帝國。而其總人口則位列歐洲第三。龐大的面積與眾多的人口,幫助奧匈帝國在軍工領域取得了高速的發展。

當時奧匈帝國的機械儀器製造和鋼鐵軍火製造僅次於德國、英國和美國之後,在全世界都是名列前茅,其中斯柯達兵工廠生產的重炮武器更是雄踞世界第一。

(奧皇弗蘭茨·約瑟夫一世)

從整體國力上來看,巔峰時期的奧匈帝國與英、法、德、俄四大傳統強國已經相差無幾。

不過,儘管奧匈帝國表面上看起來非常強大,但內裡卻存在很多的問題。其中最大的一個麻煩,就是奧匈帝國的凝聚力太差。

實際上在成為帝國之後,奧匈帝國就一直面臨著民族數量過多,宗教信仰差異大等一系列麻煩事。尤其是其中民族成分相當複雜,各民族的語言、文化又互相不兼容。這便使得奧匈帝國成為了一個外強中乾的「紙房子」。

1914年,奧匈帝國皇位繼承人斐迪南大公在塞拉耶佛遇刺。奧匈帝國在德國、義大利的支持下,向塞爾維亞宣戰。隨後,英、法、俄等傳統強國也轉頭向同盟國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由此爆發。

一戰爆發後,同盟國在戰爭前期的戰況還是比較不錯的。但隨著德國陷入兩線作戰,義大利又反水背叛後,奧匈帝國就開始有些撐不住了。

為了避免戰敗後帝國崩潰,弗蘭茨·約瑟夫一世便安排了兩手計劃。

(德皇威廉二世)

第一步計劃,是奧匈帝國將從帝國轉變為聯邦性質,帝國之內各地區的各民族,也就可以得到獨立自治的地位。但從大的方面來說,這些自治區域仍是受到奧匈帝國統治的。

第二步計劃,是奧匈帝國私下與協約國進行談判,希望能夠不傷情面地退出戰爭,安撫國內的民眾。

在弗蘭茨·約瑟夫一世看來,只要這兩步計劃成功,奧匈帝國還是大概率能夠得以保全的。

然而不久後,弗蘭茨·約瑟夫一世去世。原本的計劃也留給了繼承者卡爾一世來執行。當時英法兩國在西線作戰中非常費勁,眼見奧匈帝國要退出,立即就答應了。不過,反水的義大利卻提出,只有奧匈帝國割讓一部分土地,義大利才同意和奧匈帝國進行和談。

由於義大利的吃相太過難看,卡爾一世一時拿不定主意。就在他思考的時候,這件事卻被德皇威廉二世知悉。威廉二世立即向卡爾一世問責,卡爾一世只好立即終止了和談。而奧匈帝國和平退出一戰的計劃也宣告流產。

最終,奧匈帝國在一戰中遭到大敗。而原來被湊在一起的各民族眼見奧匈帝國沒有前途,便紛紛拒絕了卡爾一世提出的民族自治,搞聯邦制的政策。他們趁著奧匈帝國失敗,強硬地爆發革命,紛紛宣布獨立。

奧匈帝國隨即被分裂為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奧地利等幾個部分。而其他的一些地區,則被波蘭、羅馬尼亞、義大利和烏克蘭等國家瓜分。

這個盛極一時的帝國,便這樣迅速隕落,實在令人唏噓。

(參考資料:《帝國的末日:奧匈帝國》等)

相關焦點

  • 雜菜說一戰十四:奧匈帝國為何解體?家裡人太多太雜了
    在潛力上,奧匈帝國是強大的,考慮到日後同樣情況的俄羅斯都能再度崛起為超級大國,何況奧匈帝國,所以奧匈帝國有底氣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戰。可是呢,現在誰還記得奧匈帝國?大概就只記得維也納是音樂之都,希特勒故鄉是奧地利這種東西了吧。畢竟,當年的奧匈帝國已經煙消雲散了。
  • 一戰結束後,龐大的奧匈帝國,為啥會解體?
    奧匈帝國曾與英、法、德、俄並列為歐洲傳統五大強國,是當時世界列強之一,其國土面積之遼闊、在當時歐洲排名第三。然而,一戰結束後,龐大的奧匈帝國解體,分裂成多個國家。那麼,奧匈帝國為啥會解體?(奧匈帝國)一戰中,德國和奧匈帝國是一條戰線,關係也非常鐵。那麼,德國和奧匈帝國為啥鐵呢?其實,兩個國家很有淵源。西羅馬帝國解體後,分成了德意志,法蘭西,義大利,而三部分又各有自己的城邦組成。
  • 一戰中的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到底有多強?
    由於德意志帝國位於歐洲中央,南邊是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東邊是奧匈帝國,北邊是俄羅斯帝國,帝國的建立改變了歐洲勢力均衡的狀況。德、俄、奧結成同盟主要是對抗以前如日中天的拿破崙的法蘭西帝國。一戰結束後,德意志帝國沒有損失任何領土,所以才有了二戰的資本。
  • 為何一戰中德國只是丟了些領土,而奧匈帝國卻被打崩了?
    文/寂寞的紅酒奧匈帝國和德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世界兩大強國,是同盟國集團的兩大絕對主力,第一次世紀大戰就是這倆兄弟在鬧事。不過一場大戰打下來,兩兄弟雖然都是戰敗國,卻遭遇了不同的命運。一戰中,奧匈帝國被打崩潰了,而德國雖然也輸的很慘,但只是丟了些領土。
  • 一戰奧匈帝國表現乏善可陳,一國官兵語言不通?急速衰落崩潰解體
    但排名前四的這四個國家,除了德國的海外殖民地相對較少之外,英法兩國都擁有上千萬平方公裡的全球殖民地,而俄羅斯是領土主體位於亞洲,所以如果按歐陸的經濟實力,奧匈帝國在歐洲大陸差不多是數一數二的。
  • 一戰奧匈帝國表現乏善可陳,急速衰落直至崩潰解體!語言也是問題
    但排名前四的這四個國家,除了德國的海外殖民地相對較少之外,英法兩國都擁有上千萬平方公裡的全球殖民地,而俄羅斯是領土主體位於亞洲,所以如果按歐陸的經濟實力,奧匈帝國在歐洲大陸差不多是數一數二的。奧匈帝國早年能把沙俄排擠出巴爾幹,其實力無疑是任何一個歐洲強國都無法低估的。
  • 一戰中的菜雞互啄,義大利和奧匈帝國拉鋸戰達十二次
    說起一戰,可能很多人很多人馬上就會想起索姆河會戰以及凡爾登會戰,想起德國和英法兩國在西線的槍林彈雨和鐵絲網機槍組成的要塞。不過,其實一戰時候的戰場遍布整個歐洲。除了英法和德國這樣的一等強國之外,一戰時期也發生了許多啼笑皆非的事情。
  • 曾經歐洲強國之一奧匈帝國為何解體,分裂出來的國家多到你想不到
    旁邊的巨無霸亞洲僅僅只有48個國家,兩者幾乎是持平的,造成這種現象的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一個僅僅存在52年的帝國,「奧匈帝國」解體。 1859年義大利獨立戰爭,讓奧地利失去了在義大利的所有非奧的歷史領土,1866年普奧戰爭讓奧地利被排除了德意志聯邦。國內也因為1848年俄羅斯帝國支持奧地利鎮壓匈牙利革命,很多地區出現了民族主義思想,造成了空前的叛亂。為了安撫國內第二民族匈牙利,1867年通過和貴族的談判折中建議,建立了奧匈帝國。
  • 一戰過後,龐大的奧匈帝國解體,變成了哪些國家?
    對於奧匈帝國,中國人最為深刻的是,他們曾經組成了八國聯軍侵入北京,破壞了圓明園很多景觀,成為中國人最為深刻的記憶。一戰過後,奧匈帝國解體了,那麼變成了哪些國家?(奧匈帝國)神聖羅馬帝國時期,國內有奧地利、西班牙、匈牙利、勃艮第諸國,這些國家在法理上都是獨立國家,但是同奉一位君主作為國家元首。羅馬帝國解體後,奧地利改組為帝國。
  • 一戰中的奧匈帝國,為何綜合國力強而戰爭實力卻不強?
    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在歐洲,導火索是奧匈王儲斐迪南大公夫婦被刺殺所引起的。起因是奧匈帝國吞併了塞爾維亞的鄰居波士尼亞,而此地民眾則希望和塞爾維亞組成一個斯拉夫國家。當斐迪南大公夫婦來到塞拉耶佛視察時,被塞爾維亞激進青年開槍射殺,奧匈帝國由此向塞爾維亞宣戰,一戰全面爆發。
  • 非洲戰敗,一戰反水,為何德國在二戰前仍願與義大利結盟?
    在公元1866年,普魯士首先擊敗奧匈帝國,贏得了德意志統一的主導權。公元1870年,以普魯士為核心的北德意志聯邦又在普法戰爭中擊敗反對德意志統一的法國,俘虜了法王拿破崙三世,成功實現了德國的統一。而義大利之前之所以也遲遲不能統一,跟法奧兩國其實也密切相關,因為奧地利曾長期佔據義大利北部,而法國則一直為羅馬的教皇國提供強大支持。
  • 一戰時義大利背盟,奧匈背叛,德國是如何從盟主變成孤家寡人的?
    1914年「一戰」爆發,雙方分不別為「同盟國」:德國;奧匈帝國。「協約國」:英國,法國,俄國。但為同盟國之一的義大利卻沒有參加戰爭,反而在1915年背信棄義,參加了「協約國」。而奧匈帝國1918年11月3日投降。至此「同盟國」名不副實,德國從核心,變成了孤家寡人。
  • 引爆一戰的塞拉耶佛事件,是奧匈帝國和德國所謀劃的陰謀嗎?
    公元1882年,義大利為了和法國爭奪突尼西亞,便選擇與奧匈帝國和德國結為軍事同盟,後世則稱其為"三國同盟",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同盟國"一詞的由來。對此,浙江台州市路橋中學的聶佳輝講師在《義大利緣何背叛三國同盟》一文中曾經提到:"···當時義大利統治集團的侵略重心在北非。
  • 二元帝國,自相矛盾,我印象中的奧匈帝國!
    我這裡指的是1918年因為一戰戰敗解體的奧匈帝國! 奧匈帝國是歐洲傳統雙拼式帝國,當然它的存在本來就是一系列妥協的結果,奧匈帝國有三個政府,一個是匈牙利政府,一個是奧地利政府,還有一個位於皇帝下面的中央政府,理論上皇帝權力很大
  • 一戰為何會把實力雄厚的歐洲五強之一的奧匈帝國打的解散了?
    在二戰前夕,當德國元首上臺之後,他第一時間就選擇了讓德國成功吞併奧地利,隨後又拿下了捷克斯洛伐克,這也讓德國具備了發動大戰的實力。那麼德國所吞併的這兩個國家,在此前還是德國的盟友,它們原本屬於奧匈帝國,這個國家是德國在一戰時候的同盟,可隨著一戰的失敗,奧匈帝國被徹底瓦解,自此就失去了在歐洲的主導權。
  • 率先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奧匈帝國,戰後分裂成10個國家
    1913年,奧匈帝國的工業產值佔世界4.4%,當時世界七大列強的工業產值世界佔比分別為美國35.8%、德國15.7%、英國13.6%、法國6.1%、俄國8.2%、義大利2.4%、日本2.0%,奧匈帝國位居世界第六、歐洲第五……所以,奧匈帝國在歐洲也屬於橫著走的角色,難怪在塞拉耶佛事件中那麼牛氣沖天,誰都攔不住。
  • 奧匈帝國,歐洲大陸第三強國,是如何出現與解體的?
    1867年,奧地利帝國與匈牙利王國組成了二元制的政合國。奧地利帝國因為之前,拿破崙帶兵入侵,還有後來義大利的獨立運動,普奧戰爭元氣大傷。逼不得已之下,奧地利帝國同意了匈牙利王國的要求,成立複合國。它們共有一個國家元首,制定共同的憲法,設立一個共同機構來行使聯盟政府的職能,在對外關係作為一個統一的主體。但兩國的內政獨立,各自有自己的憲法、議會和政府。
  • 一戰結束後,奧匈帝國最後分裂成多少個國家?恐怕比你想像中還多
    尤其是農產業和原油產業,那是位居歐洲之首;有名的斯柯達兵工廠生產的重炮武器也是世界第一,而在一戰結束後,奧匈帝國最後分裂成多少個國家?恐怕比你想像中還多。
  • 一戰時期,比日本還強大的奧匈帝國哪裡去了?
    眾所周知,1914年6月28日發生的奧匈帝國皇位繼承人斐迪南大公遇刺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導火索。但是一戰爆發後,唱主角的仿佛只有德國,同盟國陣營中的其他國家存在感很低,仿佛不存在一樣。奧匈帝國成立於1867年,領土包括今天的奧地利、匈牙利、捷克、荷蘭、比利時等國的一部分領土,疆域非常大,在歐洲僅次於俄國,有67萬平方公裡,人口超過5000萬,僅次於俄羅斯、德國。從19世紀末到一戰爆發時,這十多年的時間,奧匈帝國境內的捷克、摩拉維亞和奧地利的工業發展迅速。
  • 堂堂的奧匈帝國當年是歐洲五強之一,為何會遽然解體?
    奧匈帝國裡頭不僅僅只有奧地利、匈牙利,裡面還有羅馬尼亞和斯拉夫人,但他們沒有話語權,只能忍氣吞聲,這也為日後的奧匈帝國解體埋下伏筆。1878年,奧匈帝國又添新成員:波士尼亞及黑塞哥維那交由奧匈帝國管治,但名義上屬於奧斯曼帝國。此時的奧地利帝國是當時歐洲傳統強國,和英國、法國、德國、俄羅斯被稱為歐洲五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