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時義大利背盟,奧匈背叛,德國是如何從盟主變成孤家寡人的?

2020-12-16 騰訊網

1914年「一戰」爆發,雙方分不別為「同盟國」:德國;奧匈帝國。「協約國」:英國,法國,俄國。但為同盟國之一的義大利卻沒有參加戰爭,反而在1915年背信棄義,參加了「協約國」。而奧匈帝國1918年11月3日投降。至此「同盟國」名不副實,德國從核心,變成了孤家寡人。

第一是義大利的背盟:

義大利背盟,主要是因為自己裡子太弱,但又想對外擴張而造成的。1871年義大利才完成統一,給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條件。但本身有很大的封建殘餘,阻礙著義大利資本主義的發展。導致農業落後,糧食要靠進口;重工業更不用說,遠遠落後其他帝國主義國家;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大量民眾外逃。更重要的是義大利同,英,法,俄,有更多的共同利益,義大利海岸線長,經不住英國強大的海軍攻擊;和法國又有經濟上的往來,和法國鬧掰,義大利經濟肯定會崩盤;義大利為了在非洲擴張,俄為了在黑海有更多的利益,雙方也達成協議。

1914年「一戰」打響,這是義大利處於觀戰狀態,但是德國在初期一路超神,義大利認為跟著德國幹可以撈到不少好處。並且奧匈帝國承認將義大利之前的領土歸還,和法國控制的突尼西亞也給義大利。但這並不能很好的滿足義大利的要求,因此還提出要格裡齊亞和裡亞斯特市。但奧匈帝國並不買帳,導致義大利十分惱火,轉而向「協約國」靠攏。義大利向「協約國」靠攏,英法,當然是十分高興,並承諾把奧匈帝國南部地區全送給義大利,並且給義大利提供了大量貸款和武器裝備。於是,在1915年5月,義大利對奧匈帝國宣戰。義大利背盟。

第二奧匈帝國背叛:

奧匈帝國的背叛,主要有政治和經濟兩大原因,戰爭只不過是催化劑而已。奧匈帝國在政治上屬於一個二元君主制國家,國內民族太多,並且民族間矛盾重重,形式複雜。經濟上,奧匈帝國,經濟發展不均衡,例如波西米亞富得流油,但南部則溫飽都解決不了。所以富的地方一直試圖獨立。況且國內還有匈牙利這一民族的扇風點火。到「一戰」後期,戰局已經十分明顯,「同盟國」不斷在走下坡路,奧匈帝國國內矛盾也越來越尖銳,導致各民族獨立傾向越來越來強。奧匈帝國自己都難保,最終在1918年11月3日投降。奧匈帝國的投降,使德國從同盟的核心變成了孤家寡人。最終德國投降,「同盟國」失敗,一戰結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這個時代的國際關係可以概括為三對矛盾,兩大集團,一次大戰。

三對矛盾是法德、俄奧、英德矛盾。法德矛盾的核心就是四個字——歐陸霸權,爭奪歐洲大陸的霸權。俄奧矛盾是爭奪巴爾幹半島,巴爾幹半島號稱歐洲的火藥庫。英德矛盾是因為殖民地和海軍產生的,爭奪殖民霸權、海上霸權。為了對付歐洲大陸上的傳統強國法國,1882年,德奧意三國形成了三國同盟,核心是德國。法國就想招兒,建立了協約國。1892年法俄首先協約,1904年英法協約,1907年英俄協約,這才標誌著協約國正式建立。協約國的成立比同盟國晚了25年,整整1/4個世紀,這是為什麼呢?原因就是英國在調整自己的外交政策。英國奉行大陸軍事政策,誰想當歐洲大陸的老大,誰就對我構成了威脅,我就聯合其他國家幹掉它。至此,歐洲兩大軍事集團形成了。

二、著重說說義大利和奧匈帝國。德國其實最不幸的就是和這兩個國家結盟。本來德國的俾斯麥首相在位的時候處心積慮地促成了俄、奧、德三皇同盟,因為這三個國家都是相同的治理體系,應該聯合起來。但是最終沒有成功。結盟是一門藝術,跟義大利結盟是一大敗筆,義大利戰無不敗,連非洲的衣索比亞都打不過。跟奧匈帝國結盟,也是作死。哈布斯堡王朝有一句名言:「讓別人打仗去吧,咱們結婚。」它之所以把地盤弄這麼大全靠聯姻,我的公主嫁給你的王子,我的王子娶你的公主,這樣才把地盤逐漸擴了起來,根本就不會打仗。所以當「一戰」一爆發,在奧軍總參謀部派駐的德國軍官就給德國皇帝拍電報,他們的戰爭水平停留在拿破崙時代。跟這兩個國家結盟,德國註定了是孤家寡人的命運。

三、一戰中德國是如何成為「孤家寡人」的。一戰爆發,德國的威廉二世皇帝拍電報給義大利國王愛曼努埃爾,你該履行同盟義務了,該宣戰了。國王回一封電報,我們很想履行同盟義務,可我們國家窮,我們需要點物資,你借給我們。德國皇帝一看這電報,就給扔地上了。你要300萬支步槍,1萬門大炮,5000個火車頭,我要把這些東西給你,我們德國人得拿棒子打仗去。你不來拉倒,不要你了,結果義大利就觀望了兩年。兩年後,協約國招呼義大利加入協約國,因為義大利想要的領土都是奧匈帝國的,所以你哪能跟同盟國,你得跟我們幹,我們給你領土。果然義大利樂呵呵地作為協約國參戰了,拋棄了德國。說起奧匈帝國,在歐洲也是個響噹噹的角色,單論實力應該說排在歐洲前列。國士面積歐洲第二僅小於俄羅斯,人口少於俄羅斯和德國位列第三,工業基礎雄厚,GDP當時位居世界第六位。這樣一個體量的國家要說是弱國,恐怕說服不了誰。

可就是這個中歐強國,在戰爭中的表現讓人大跌眼鏡。一戰兩大陣營同盟國和協約國,一方為德國奧匈和土耳其,另一方為英國法國義大利和俄羅斯。戰線分東部戰場,西部戰場和南部戰場。德國是同盟國的主角,挑大梁的。作為歐洲的優等生,表現還是非常優異的。德國獨自抵擋住東西兩線戰場的輪番進攻,在西線和英法盟軍幾輪血戰後,不顧元氣大傷,還能再向東線的俄國進攻。打得俄軍叫苦不迭,還佔據俄國大片土地,最後拖垮了沙皇俄國。再看奧匈帝國。奧匈也面臨兩條戰線,東線俄國和南線的塞爾維亞。東線進攻俄國戰敗了,反讓俄國攻入境內數百裡。若說俄國塊頭大實力強,敗了還情有可原。在南線打塞爾維亞,反被塞爾維亞教訓了一番。為復仇派大軍攻入塞爾維亞境內,後被趕了出來。隔半年再次攻入塞爾維亞,隨後又被塞軍趕跑了。在此只能說除了塞軍戰鬥力比較強外,奧匈軍隊的戰鬥力低到什麼程度可想而知了。整個一戰期間奧匈軍隊幾乎沒有拿得出手的戰績來。奧匈帝國大而不強,歐洲的黔之驢。武功不行又愛挑事兒,最後讓盟友德國來買單,德國被其拖進了深淵。

相關焦點

  • 義大利在一戰時背棄德國,為什麼二戰德國還要與其結盟
    #二戰德國#我們都知道,一戰時期,德國、義大利、奧匈帝國組成了三國同盟。倫敦條約》並對奧匈帝國宣戰。而正是義大利的背叛導致一戰交戰雙方力量對比發生巨大變化,使得戰爭天平倒向了以英法為首的協約國,最終德國戰敗,德國人民背負了巨額的戰爭賠款,為二戰埋下了禍根。時間來到二戰,德國還是與義大利籤訂了同盟條約,確定了同盟關係。這不禁讓人心生好奇,德國為什麼還願意和一戰時拋棄自己的義大利結盟呢?
  • 引爆一戰的塞拉耶佛事件,是奧匈帝國和德國所謀劃的陰謀嗎?
    公元1882年,義大利為了和法國爭奪突尼西亞,便選擇與奧匈帝國和德國結為軍事同盟,後世則稱其為"三國同盟",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同盟國"一詞的由來。對此,浙江台州市路橋中學的聶佳輝講師在《義大利緣何背叛三國同盟》一文中曾經提到:"···當時義大利統治集團的侵略重心在北非。
  • 奧匈帝國主動挑起一戰,還有德國義大利支持,為何戰敗解體
    一談到歐洲近代史,就不得不提到奧匈帝國。在19世紀初到20世紀初的百年時間裡,奧匈帝國迅速崛起,並成為了當時歐洲的五大強國之一。 然而在一戰結束之後,奧匈帝國卻突然解體,再也無法同歐洲列強爭雄。那麼,奧匈帝國為什麼會解體呢?
  • 奧匈帝國在一戰前地位怎麼樣?綜合實力如何?
    這個問題有人想知道奧匈帝國在一戰前處境如何所以我客觀描述一下奧匈帝國的困境。而另一個問題有人想知道奧匈帝國在1910年代是否不可救藥。所以我表示奧匈帝國在1914年的走向滅亡更多的是政策錯誤、決策失誤這些偶然因素造成的。奧匈帝國或許勢將滅亡,但1910年代它還沒有病入膏肓。如此而已。某些可憐的民族主義者不僅異常敏感,而且理解能力令人扼腕。
  • 一戰前後的義大利為何經常「左右橫跳」,背叛盟友
    很多人喜歡說二戰中的義大利拖了德國的後腿,是「豬隊友」,不過實際上這種說法已經被證明是不靠譜的,二戰的義大利雖然很菜,但是絕對稱不上豬隊友,更不是那種「一觸即潰」的菜鳥。不過一戰中的義大利,那可不是「豬隊友」能形容的了。準確來說,是徹頭徹尾的「二五仔」,開戰之前義大利是「三頭同盟」,開戰之後直接加入協約國對著昔日盟友猛捅。
  • 一戰是如何結束的?義大利突然臨戰倒戈,最後23國圍攻德國
    一戰時期,本來義大利只是跟德國作好朋友,但義大利與另一個德國盟國奧匈帝國結怨已久,(他們有領土糾紛),讓義大利難過但義大利不說。後來連死敵奧斯曼都加入了,一想到要跟奧匈人當隊友,義大利就很不爽。英法趁機勾引義大利,要是你義大利他們打奧匈,那麼打下來的領土都歸義大利,義大利一秒變心,倒戈加入協約國,從背後偷襲奧匈帝國。
  • 一戰中的菜雞互啄,義大利和奧匈帝國拉鋸戰達十二次
    說起一戰,可能很多人很多人馬上就會想起索姆河會戰以及凡爾登會戰,想起德國和英法兩國在西線的槍林彈雨和鐵絲網機槍組成的要塞。不過,其實一戰時候的戰場遍布整個歐洲。除了英法和德國這樣的一等強國之外,一戰時期也發生了許多啼笑皆非的事情。
  • 一戰過後,龐大的奧匈帝國解體,變成了哪些國家?
    對於奧匈帝國,中國人最為深刻的是,他們曾經組成了八國聯軍侵入北京,破壞了圓明園很多景觀,成為中國人最為深刻的記憶。一戰過後,奧匈帝國解體了,那麼變成了哪些國家?不過,奧匈帝國的國家構成,卻很複雜。19世紀,奧地利的國力被大幅削弱,主要是因為1859年的義大利獨立戰爭使它喪失了在義大利的所有非奧地利歷史領土,1866年的普奧戰爭使它被排除德意志邦聯之外。最主要的是匈牙利對奧地利的統治也非常不滿。 對外,打不過人家,奧地利統治者便從內部尋找原因,提升匈牙利民族的地位。
  • 一戰義大利為何背叛同盟國,加入協約國?原來它是上錯船
    1882年,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在維也納締結同盟條約,史稱「三國同盟」。 20世紀初,英國、法國、俄國組成「三國協約」,與「三國同盟」對抗。可是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義大利並沒有參戰,到1915年反而加入協約國集團,與同盟國對抗,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 非洲戰敗,一戰反水,為何德國在二戰前仍願與義大利結盟?
    在二戰中,德國和日本分別是歐洲和亞洲戰場軸心國的主戰力量,而義大利卻明顯存在感不足,而且在1943年就早早投降了同盟國。不僅如此,義大利在二戰之前,也就是在一戰以及一戰之前的非洲殖民戰爭中,其實表現也都乏善可陳,那麼德國為什麼還要與義大利結盟,這裡面是否有什麼歷史的背景呢?德意結盟的歷史淵源其實如果了解了德國和義大利形成的歷史,恐怕就不會對這兩個國家結盟感到奇怪了。
  • 一戰時德國被義大利坑了,二戰為何還要和義大利結盟,沒得選擇了
    其中同盟國主要成員是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三國,協約國主要是英國、法國、沙俄三國。不過戰爭爆發之後,作為同盟國成員的義大利先是觀望不動,後來直接倒向協約國。可以說德國被義大利坑的很徹底。不過戰爭結束二十年後,二戰時德國仍舊和義大利結盟。很多人想不通,德國為何還要和義大利結盟,明明被坑了一次,為何不吸取教訓。1936年,德國和義大利結盟,建立柏林-羅馬軸心。
  • 一戰時期,比日本還強大的奧匈帝國哪裡去了?
    奧匈帝國成立於1867年,領土包括今天的奧地利、匈牙利、捷克、荷蘭、比利時等國的一部分領土,疆域非常大,在歐洲僅次於俄國,有67萬平方公裡,人口超過5000萬,僅次於俄羅斯、德國。從19世紀末到一戰爆發時,這十多年的時間,奧匈帝國境內的捷克、摩拉維亞和奧地利的工業發展迅速。
  • 雜菜說一戰十四:奧匈帝國為何解體?家裡人太多太雜了
    這些領土都不屬於日耳曼民族,比如匈牙利那邊是匈牙利人,捷克那邊是捷克人,算斯拉夫人,還有奧地利搶了波蘭一塊土地,都是波蘭人,奧地利一度還擁有義大利的領土,上面也都是義大利人。日耳曼人在奧匈帝國內大概佔比不到3成,就算加上奧匈帝國裡的另外一個主體民族匈牙利人,也不到五成。
  • 奧匈帝國在一戰時期有多強大?
    但這裡要說明的是,排名前四的這四個國家,除了德國的海外殖民地相對較少(200多萬平方公裡)之外,英法兩國都擁有上千萬平方公裡的全球殖民地,而俄羅斯更是領土主體位於亞洲,所以如果單純按在歐陸的經濟實力,奧匈帝國也差不多是排名第一或者第二的。奧匈如何把沙俄排擠出巴爾幹奧匈帝國其實是在公元1867年由奧地利帝國改組而成的一個國家。
  • 兩次世界大戰都跟隨德國的保加利亞,如何從「忠犬」變成牆頭草?
    一戰保加利亞是被迫與德國為盟在第一次的世界大戰中,因為奧匈帝國的問題,德國與俄國從陌路人成了一對不共戴天之仇的死敵。起初奧匈帝國和俄國搶地盤,奧匈自覺的打不過俄國便就拖上了同樣看俄國不順眼的德國。共同抵禦俄國這一目標也就成了組建同盟國的起因。
  • 一戰前義大利是德國盟友,戰爭爆發後為何投靠了英國
    二戰時英國首相邱吉爾也在一次演講中引用過這句話,從此世界聞名。在一戰中,義大利為這句話作了最佳註腳。義大利有著悠久的歷史。在羅馬共和國、羅馬帝國時期,義大利的首都羅馬,是整個歐洲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 一戰結束後,龐大的奧匈帝國,為啥會解體?
    奧匈帝國曾與英、法、德、俄並列為歐洲傳統五大強國,是當時世界列強之一,其國土面積之遼闊、在當時歐洲排名第三。然而,一戰結束後,龐大的奧匈帝國解體,分裂成多個國家。那麼,奧匈帝國為啥會解體?(奧匈帝國)一戰中,德國和奧匈帝國是一條戰線,關係也非常鐵。那麼,德國和奧匈帝國為啥鐵呢?其實,兩個國家很有淵源。西羅馬帝國解體後,分成了德意志,法蘭西,義大利,而三部分又各有自己的城邦組成。
  • 一戰中的奧匈帝國,為何綜合國力強而戰爭實力卻不強?
    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在歐洲,導火索是奧匈王儲斐迪南大公夫婦被刺殺所引起的。起因是奧匈帝國吞併了塞爾維亞的鄰居波士尼亞,而此地民眾則希望和塞爾維亞組成一個斯拉夫國家。當斐迪南大公夫婦來到塞拉耶佛視察時,被塞爾維亞激進青年開槍射殺,奧匈帝國由此向塞爾維亞宣戰,一戰全面爆發。
  • 為何一戰中德國只是丟了些領土,而奧匈帝國卻被打崩了?
    文/寂寞的紅酒奧匈帝國和德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世界兩大強國,是同盟國集團的兩大絕對主力,第一次世紀大戰就是這倆兄弟在鬧事。不過一場大戰打下來,兩兄弟雖然都是戰敗國,卻遭遇了不同的命運。一戰中,奧匈帝國被打崩潰了,而德國雖然也輸的很慘,但只是丟了些領土。
  • 一戰前的奧匈帝國與塞爾維亞,並不是大灰狼欺負了小白兔
    之前是俄奧矛盾,現在又變成了俄英矛盾。打接下來,德國插手了,俄英關係變成了俄英德三國關係。那個奧斯曼土耳其呢?在一邊躺死,根本沒人把它當回事。到這個時候,馬上就要與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發生關係了。然而在英國或許還有義大利居心叵測的攛掇下,那些巴爾幹討厭鬼似乎正將我們拉入軍事衝突的泥潭。簡單說,巴爾幹半島那個地方太亂,我們奧匈就不該插手。但是,木已成舟,錢也花了、地也佔了,你這個皇儲就是再不願意,也得研究怎麼搞定巴爾幹的斯拉夫人了。對於統治不同民族來說,奧匈帝國經驗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