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前義大利是德國盟友,戰爭爆發後為何投靠了英國

2020-12-22 勇哥讀史

英國作家班傑明·迪斯雷利說過一句名言:「沒有永恆的敵人,也沒有永恆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二戰時英國首相邱吉爾也在一次演講中引用過這句話,從此世界聞名。

在一戰中,義大利為這句話作了最佳註腳。

義大利有著悠久的歷史。在羅馬共和國、羅馬帝國時期,義大利的首都羅馬,是整個歐洲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15世紀,義大利的多那太羅、波提切利、達·文西、拉斐爾和米開朗基羅等藝術天才,啟動並推動了一場席捲歐洲的思想文化運動——文藝復興。不過,在那以後,義大利先後被奧地利和法國佔領,領土支離破碎。

19世紀60年代,義大利興起了統一運動。1861年,義大利完成了統一後,宣告成立義大利王國。

統一後的義大利,走向了一條對外擴張的道路。往哪裡擴張呢?從地圖上看,義大利位於歐洲南部,東面、北面和南面分別與奧匈帝國、瑞士、法國等國家接壤。奧匈帝國和法國都屬於老牌的歐洲強國,義大利不敢惹;瑞士屬於永久中立國,背後有歐洲列強撐腰,也惹不起。於是,義大利就把目光盯向了南方。

義大利的南方是非洲。境內的西西里島與北非國家突尼西亞隔著一道突尼西亞海峽,遙遙相望。所以,還有比突尼西亞更適合下手的對象嗎?可是,當義大利雄心勃勃準備在突尼西亞登陸時,沒想到法國也伸手過來。在一番爭鬥後,法國將突尼西亞圈為自己的地盤。

義大利拿法國沒有辦法,只能幹瞪眼。這時候,德國首相俾斯麥為了抵抗法國,趁機拉攏義大利。雙方一拍即合。在這之前,德國已經與奧匈帝國籤約了同盟條約。1882年,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3國在維也納籤署了同盟條約。這就是三國同盟。

可是,當義大利與德國、奧匈帝國結盟時,才發現這未必是一個好主意。因為奧匈帝國與義大利接壤,雙方在邊界上有一些說不清、道不明的地方。義大利比較弱小,總覺得自己吃了啞巴虧,因而產生了一個想法……

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在德國的支持下,以「塞拉耶佛事件」為藉口,向塞爾維亞宣戰。隨著德國、俄國、法國、英國等歐洲列強的參戰,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

德國皇帝威廉二世知道義大利實力不強,在大戰中指望不上,可在正式開戰前,還是鄭重其事地徵詢了義大利的態度。義大利選擇了中立,置身事外。威廉二世雖然不滿意,卻也無可奈何。

義大利選擇中立,並不是希望和平,而是坐山觀虎鬥,在一個最佳時機選擇加入一方。

隨著戰事的進展,交戰雙方都在拉攏義大利。

一方面,奧匈帝國特別著急,因為他們在對塞爾維亞的戰爭中一再失利。沒有義大利的援手,他們將無法挽回戰局。因此,奧匈帝國承諾,把與義大利接壤的一部分地盤送給義大利。戰爭結束後,還把屬於法國的突尼西亞送給義大利。

另一方面,英國也希望義大利加入協約國的陣營,幫助對付奧匈帝國和德國,減輕西線的壓力。為此,英國開出了更加優厚的條件,承諾在奧匈帝國的條件之上,再加上德國在非洲的殖民地。

義大利經過一番權衡利弊,最終決定投向協約國,成為英國的小夥伴。1915年4月26日,義大利與英國在倫敦籤訂協議後,向德國、 奧匈帝國宣戰,並出兵80萬、1700門火炮,進攻奧匈帝國。

對於義大利的「反叛」,奧匈帝國恨得牙癢。奧匈帝國軍隊總參謀長康拉德將軍憤怒地稱為「背信棄義的義大利」。

其實,對於國家而言,哪有什麼「誠信」不「誠信」?都是「永恆的利益」在作怪。

相關焦點

  • 一戰時德國被義大利坑了,二戰為何還要和義大利結盟,沒得選擇了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當時主要分為兩個陣營,同盟國和協約國。其中同盟國主要成員是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三國,協約國主要是英國、法國、沙俄三國。不過戰爭爆發之後,作為同盟國成員的義大利先是觀望不動,後來直接倒向協約國。可以說德國被義大利坑的很徹底。
  • 那麼多強國,為何德國在兩次世界大戰選擇義大利做盟友?
    奧地利雖然是普魯士在大德意志的對手,但對外,他們同文同種,絕對是最可靠的盟友,於是德國在沙俄和奧匈帝國(奧地利和匈牙利組成的二元帝國)選擇了奧匈帝國。隨著英法俄結盟形成協約國,德國可以選擇的盟友不多了,在歐洲範圍內可以選擇的盟友除了奧匈帝國外,就只剩下義大利、奧斯曼帝國和保加利亞王國了。核心是德國、奧匈和義大利。
  • 義大利在一戰時背棄德國,為什麼二戰德國還要與其結盟
    而正是義大利的背叛導致一戰交戰雙方力量對比發生巨大變化,使得戰爭天平倒向了以英法為首的協約國,最終德國戰敗,德國人民背負了巨額的戰爭賠款,為二戰埋下了禍根。時間來到二戰,德國還是與義大利籤訂了同盟條約,確定了同盟關係。這不禁讓人心生好奇,德國為什麼還願意和一戰時拋棄自己的義大利結盟呢?
  • 一戰前後的義大利為何經常「左右橫跳」,背叛盟友
    很多人喜歡說二戰中的義大利拖了德國的後腿,是「豬隊友」,不過實際上這種說法已經被證明是不靠譜的,二戰的義大利雖然很菜,但是絕對稱不上豬隊友,更不是那種「一觸即潰」的菜鳥。不過一戰中的義大利,那可不是「豬隊友」能形容的了。準確來說,是徹頭徹尾的「二五仔」,開戰之前義大利是「三頭同盟」,開戰之後直接加入協約國對著昔日盟友猛捅。
  • 非洲戰敗,一戰反水,為何德國在二戰前仍願與義大利結盟?
    在二戰中,德國和日本分別是歐洲和亞洲戰場軸心國的主戰力量,而義大利卻明顯存在感不足,而且在1943年就早早投降了同盟國。不僅如此,義大利在二戰之前,也就是在一戰以及一戰之前的非洲殖民戰爭中,其實表現也都乏善可陳,那麼德國為什麼還要與義大利結盟,這裡面是否有什麼歷史的背景呢?德意結盟的歷史淵源其實如果了解了德國和義大利形成的歷史,恐怕就不會對這兩個國家結盟感到奇怪了。
  • 一戰外交謎團,英美法的失敗還是德國的勝利,奧斯曼為何轉向?
    但是奧斯曼帝國和英國之間並不僅僅只有這樣一種同盟關係,它們之間也有很多的利益矛盾和分歧,也正因如此,在一戰的時候,雙方的同盟最終瓦解破裂,而奧斯曼帝國最終選擇了投靠德國。 這一錯誤的戰略使奧斯曼帝國徹底解體。但是如果我們從具體的歷史事件上來看,恐怕這也戰略錯誤在當時很難被確定為是一種錯誤。因為對於當時的奧斯曼帝國而言,真正幫助它的國家並不是英法,而恰恰是德國。
  • 一戰義大利為何背叛同盟國,加入協約國?原來它是上錯船
    1882年,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在維也納締結同盟條約,史稱「三國同盟」。 20世紀初,英國、法國、俄國組成「三國協約」,與「三國同盟」對抗。可是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義大利並沒有參戰,到1915年反而加入協約國集團,與同盟國對抗,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 一戰的導火線發生在巴爾幹半島,德國為何首先進攻的卻是比利時?
    在上文中我們了解到,由於德皇威廉二世的魯莽和外交上的稚嫩,導致德國在罷黜俾斯麥後迅速將俄國推向了法國和英國,最終英法俄三國結盟,聯手對抗德國和奧匈帝國。一戰的最終爆發,歸根結底是因為英法俄三國對德國全球挑戰的疑懼,德國越是咄咄逼人,三國同盟便越是團結而緊密,而德國的盟友僅有一個奧匈帝國。
  • 邱吉爾為什麼說,萬幸義大利成為德國的盟友,而不是我們的
    相比於德國和日本的兇殘強悍,軸心國中的義大利在整個二戰中的表現,卻顯得是那麼不堪一擊,常常鬧出笑料。以至於英國首相邱吉爾表示,萬幸義大利成為德國的盟友,而不是我們的。
  • 一戰失敗了,短短二十年,德國二戰為何那麼強?
    說二戰,先從一戰開始講。 在一戰之前,德國無論經濟實力還是軍事實力,都已超越英國、法國、俄國等傳統強國,按照實力比較,德國理所應當認為自己是歐洲乃至世界的霸主。
  • 一戰時義大利背盟,奧匈背叛,德國是如何從盟主變成孤家寡人的?
    1914年「一戰」爆發,雙方分不別為「同盟國」:德國;奧匈帝國。「協約國」:英國,法國,俄國。但為同盟國之一的義大利卻沒有參加戰爭,反而在1915年背信棄義,參加了「協約國」。而奧匈帝國1918年11月3日投降。至此「同盟國」名不副實,德國從核心,變成了孤家寡人。
  • 看看蘇德戰爭前蘇聯在幹啥,就知道德國為何要打蘇聯
    文/寂寞的紅酒1941年6月22日,德國出動550萬軍隊全面進攻蘇聯,蘇德戰爭爆發。對於蘇德戰爭爆發的原因,人們向來眾說紛紜,一直爭執不休。但實際上,看看蘇德戰爭前蘇聯在幹什麼,就知道德國為何要打蘇聯?首先,在戰略態勢上,蘇聯人表現的非常強勢。
  • 一戰是世界史上死亡最多的戰爭之一,其實這場戰爭九年前就可爆發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世界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之一。不過,這場戰爭的爆發似乎很「偶然」。塞拉耶佛事件中,奧地利皇儲被塞爾維亞的一個熱血青年刺殺,然後整個世界陷入戰火。 但這場戰爭其實早在九年前就可以爆發了,讓世界陷入空前危機的關鍵是一個北非小國—摩洛哥。
  • 英國對德國妥協,為什麼不惜出賣盟友捷克?百萬婦女沒男人是關鍵
    這一說法,得到了人們廣泛的認同,一戰作為一個不徹底的戰爭,並未真正瓦解德國實力,為其再次挑起戰爭,埋下了「禍根」。當然,苛刻的《凡爾賽和約》更是德國挑起戰爭的根本原因。 但令人不解的是,自德國退出裁軍會議和國際聯盟,以及吞併奧地利和蘇臺德地區,甚至入侵捷克斯洛伐克,表現出了咄咄逼人的野心。作為一直主導歐洲局勢的英國,為什麼對德國採取一味的妥協和綏靖?
  • 是什麼讓一戰、二戰間隔21年,就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
    塞拉耶佛事件作為導火線,使得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開戰,於是其他各國相繼參戰,一戰爆發。 一戰結束後,在短短的二十一年時間,二戰隨之而來。一戰結束,戰勝國跟戰敗國籤訂了著名的《凡爾賽條約》,條約主要的內容是削弱德國的力量。
  • 奧匈帝國主動挑起一戰,還有德國義大利支持,為何戰敗解體
    然而在整個19世紀前中期,奧地利帝國的實力其實是非常孱弱的。在1859年義大利獨立戰爭和1866年的普奧戰爭中相繼失意之後,奧地利帝國內部開始出現動亂。 作為奧地利帝國中的第二大民族,匈牙利人發起叛亂最為積極。因為在1848年時,奧地利曾在俄羅斯帝國的支持下,對匈牙利革命進行了殘酷鎮壓。
  • 一戰前的德國
    工業革命始於英國,但統一後的德國其發展速度令人瞠目。19世紀70年代,英國的鋼產量還是德國的四倍,而到了1914年,德國的鋼產量是英、法、俄三國的總和。1861年到1913年,英國煤炭消耗增長了2.5倍,同期德國增長了13.5倍。
  • 一戰爆發前的德國:聯盟與敵人
    為什麼戰爭會爆發?為什麼要利用這場大戰?在20世紀初期,人們談到一場歐洲戰爭時往往會充滿各種浪漫幻想,尤其是那些軍事領袖,他們期望能光宗耀祖,但從沒上過戰場的他們常認為一場戰爭是有必要的。此外在革命主義、罷工以及勞工暴力事件的推波助瀾下,再加上各國陷入了民族主義狂熱之中,這一切都在20世紀初引導著歐洲走上那一條路。
  • 一戰後英國為何反對法國肢解德國的計劃
    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和法國、俄國一起,組成協約國,對以德意志帝國為首的同盟國展開進攻,最終歷時五年擊敗了德國。 曾經在一戰馬恩河戰役、凡爾登戰役並肩作戰並傷亡慘重的英法聯軍,本應該在戰後同心協力嚴懲德國,然而事實卻恰恰相反。
  • 一戰中的奧匈帝國,為何綜合國力強而戰爭實力卻不強?
    當斐迪南大公夫婦來到塞拉耶佛視察時,被塞爾維亞激進青年開槍射殺,奧匈帝國由此向塞爾維亞宣戰,一戰全面爆發。說起奧匈帝國,在歐洲也是個響噹噹的角色,單論實力應該說排在歐洲前列。國士面積歐洲第二僅小於俄羅斯,人口少於俄羅斯和德國位列第三,工業基礎雄厚,GDP當時位居世界第六位。這樣一個體量的國家要說是弱國,恐怕說服不了誰。可就是這個中歐強國,在戰爭中的表現讓人大跌眼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