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作家班傑明·迪斯雷利說過一句名言:「沒有永恆的敵人,也沒有永恆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二戰時英國首相邱吉爾也在一次演講中引用過這句話,從此世界聞名。
在一戰中,義大利為這句話作了最佳註腳。
義大利有著悠久的歷史。在羅馬共和國、羅馬帝國時期,義大利的首都羅馬,是整個歐洲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15世紀,義大利的多那太羅、波提切利、達·文西、拉斐爾和米開朗基羅等藝術天才,啟動並推動了一場席捲歐洲的思想文化運動——文藝復興。不過,在那以後,義大利先後被奧地利和法國佔領,領土支離破碎。
19世紀60年代,義大利興起了統一運動。1861年,義大利完成了統一後,宣告成立義大利王國。
統一後的義大利,走向了一條對外擴張的道路。往哪裡擴張呢?從地圖上看,義大利位於歐洲南部,東面、北面和南面分別與奧匈帝國、瑞士、法國等國家接壤。奧匈帝國和法國都屬於老牌的歐洲強國,義大利不敢惹;瑞士屬於永久中立國,背後有歐洲列強撐腰,也惹不起。於是,義大利就把目光盯向了南方。
義大利的南方是非洲。境內的西西里島與北非國家突尼西亞隔著一道突尼西亞海峽,遙遙相望。所以,還有比突尼西亞更適合下手的對象嗎?可是,當義大利雄心勃勃準備在突尼西亞登陸時,沒想到法國也伸手過來。在一番爭鬥後,法國將突尼西亞圈為自己的地盤。
義大利拿法國沒有辦法,只能幹瞪眼。這時候,德國首相俾斯麥為了抵抗法國,趁機拉攏義大利。雙方一拍即合。在這之前,德國已經與奧匈帝國籤約了同盟條約。1882年,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3國在維也納籤署了同盟條約。這就是三國同盟。
可是,當義大利與德國、奧匈帝國結盟時,才發現這未必是一個好主意。因為奧匈帝國與義大利接壤,雙方在邊界上有一些說不清、道不明的地方。義大利比較弱小,總覺得自己吃了啞巴虧,因而產生了一個想法……
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在德國的支持下,以「塞拉耶佛事件」為藉口,向塞爾維亞宣戰。隨著德國、俄國、法國、英國等歐洲列強的參戰,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
德國皇帝威廉二世知道義大利實力不強,在大戰中指望不上,可在正式開戰前,還是鄭重其事地徵詢了義大利的態度。義大利選擇了中立,置身事外。威廉二世雖然不滿意,卻也無可奈何。
義大利選擇中立,並不是希望和平,而是坐山觀虎鬥,在一個最佳時機選擇加入一方。
隨著戰事的進展,交戰雙方都在拉攏義大利。
一方面,奧匈帝國特別著急,因為他們在對塞爾維亞的戰爭中一再失利。沒有義大利的援手,他們將無法挽回戰局。因此,奧匈帝國承諾,把與義大利接壤的一部分地盤送給義大利。戰爭結束後,還把屬於法國的突尼西亞送給義大利。
另一方面,英國也希望義大利加入協約國的陣營,幫助對付奧匈帝國和德國,減輕西線的壓力。為此,英國開出了更加優厚的條件,承諾在奧匈帝國的條件之上,再加上德國在非洲的殖民地。
義大利經過一番權衡利弊,最終決定投向協約國,成為英國的小夥伴。1915年4月26日,義大利與英國在倫敦籤訂協議後,向德國、 奧匈帝國宣戰,並出兵80萬、1700門火炮,進攻奧匈帝國。
對於義大利的「反叛」,奧匈帝國恨得牙癢。奧匈帝國軍隊總參謀長康拉德將軍憤怒地稱為「背信棄義的義大利」。
其實,對於國家而言,哪有什麼「誠信」不「誠信」?都是「永恆的利益」在作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