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爆發前的德國:聯盟與敵人

2020-12-14 浩涯羲和

在1914年6月28日,法蘭茲·斐迪南大公被人暗殺,正是這個事件引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烽火。四個偉大的帝國不復存在,一堆新興國家誕生了,社會運動在各國呈現爆炸性成長,國際主義分子或法西斯分子徹底改變了世界政治的樣貌。

這場大戰造成近4千萬人受傷或死亡,其中包括了將近1千萬名死去的士兵,而當時世界總人數只有現在的1/4不到。但為什麼會有第一次世界大戰?為什麼戰爭會爆發?為什麼要利用這場大戰?

在20世紀初期,人們談到一場歐洲戰爭時往往會充滿各種浪漫幻想,尤其是那些軍事領袖,他們期望能光宗耀祖,但從沒上過戰場的他們常認為一場戰爭是有必要的。此外在革命主義、罷工以及勞工暴力事件的推波助瀾下,再加上各國陷入了民族主義狂熱之中,這一切都在20世紀初引導著歐洲走上那一條路。

德國從普魯士到一個統一的國家,接著在俾斯麥領導下於1871年打倒法國後,德國成為了歐洲領導者,而那正是一切的開端。

在1914年,柏林是歐洲的文化中心,如果你想認真學習某個主題,沒有比這裡更好的去處。新詞彙像是赫茲、倫琴射線、馬赫或柴油全都是在這個時期誕生的,而英國內閣大臣們、俄國布爾什維克派,他們全部都是在德國受教育的。

德國甚至取代了英國成為歐洲工業巨人,許多人們,不光只是德國人而已,夢想著一個德國統治的歐洲,或是多國家組成的大德意志聯邦。而這個聯邦可以保護自己避免受到英國或美國的影響。它可以從法國或斯堪地那維亞取得原料,同時擁有自己的煤礦與鋼鐵工業,而且很可望能殖民北非或中東來獲取當地的石油。

這是一個很恢弘的夢想,而且這距離現實也不算太遠,尤其是當了解了當時歐洲以外的世界後。要知道當時的非洲與印度基本上是受歐洲統治的,中國政府正面臨崩潰危機,奧斯曼帝國也看起來快要崩潰了。因此要達成這個夢想,德國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跟它那邊也說德文的鄰居一起努力。

德國與奧匈帝國自1879年起便成為同盟,雖然奧匈帝國本身已搖搖欲墜是個很大的問題。奧匈帝國有著嚴重的管理不善問題,事實上只要看一下周圍的世界就能了解,奧匈帝國完全就是跟時代脫節的狀況。當其他歐洲國家正經歷大規模民族主義洗禮時,奧匈帝國卻有著15種不同語言的國歌。自從1848年坐上寶座以來,法蘭茲·約瑟夫皇帝如今已高齡84歲了,而他也完全與現代歐洲脫節並常常做出一些令人質疑的選擇。

德國與奧匈帝國是三國同盟中的其中兩國,而義大利在當時則是第三個。但沒人真的期望他們能在戰爭中幫上忙,德國與法國因為歷史因素而彼此交惡,而且普魯士在普法戰爭中橫掃法國後情況更加的惡劣。

當俾斯麥治理德國時,他努力培養與俄國間的友誼,但那已經是很久遠以前的事了。當時許多德國菁英公然地看輕俄國。而當德國的工業與軍事力量成長茁壯後,俄國與法國結成同盟。因此在1907年正式組成了由英國、法國與俄國的三國協約。

德國當時與奧斯曼帝國關係良好,對俄國來說,一旦達達尼爾海峽落入德國手中,那將成為他們最大的噩夢。因為俄國高達90%的小麥出口是經由這裡出去的,但俄國支持塞爾維亞以及其他斯拉夫民族,這代表著俄國正不斷地給奧匈帝國及鄂圖曼帝國帶來困擾。所有人都擔心另一場巴爾幹戰爭爆發,情勢的確很緊張,但還沒真的爆發。

而這時德國與英國還有一個特殊狀況。德國與英國彼此互相崇敬對方的文化、工業與軍事力量,德國特別崇敬英國那龐大的帝國以及那史無前例龐大的皇家海軍。而且許多德國人相信皇家海軍是關鍵,協助英國建立起跨洋帝國並掌握統治世界的權力。歷史學家諾曼1史東的話:「德國最後所面臨的是一個跟大不列顛有關的問題,而當德國開始建造一支艦隊準備去攻擊英國時,它犯下了20世紀最嚴重的錯誤」

這話說得很重,但想想看,德皇威廉,統治了德國數十載,完全忽略了德國百姓不想開戰的心情,也忽略了他們敬重英國這件事而建造了一支艦隊。這支艦隊只為一個目的而建造,那就是挑戰英國。當時就任英國第一海軍大臣的溫斯頓·邱吉爾曾建議雙方停止海軍的軍備競賽,並解釋了對於英國來說,海軍是維持住廣大殖民地的必需品,但對德國來說,海軍就像是奢侈品一樣。

但德皇威廉聽不進去並持續建造德國海軍。德國海軍花了1/3的國防預算,這讓德國沒辦法同時面對法國與俄國進行兩面作戰。同時這也代表了會有一大堆巨大的戰船待在港口內,不斷地嘲弄皇家艦隊

而在戰時時德國與英國間有大量的海上戰鬥,尤其是潛水艇戰鬥,但那些戰艦什麼都沒做,它們就這樣待在港口內佔空間,直到船員發起叛變為止。這些船隻的裝甲比英國船艦還厚,而她們真的非常具有震撼力,但這些船艦就只是放在那嘲笑英國,因為英國為了保持2比1的海上優勢而過度造艦,以至於最後必須與法國跟俄國協商共同防禦的事情。

相關焦點

  • 一戰前的德國
    德國是在19世紀末才完成統一大業。那時的英國和法國歷經了一百多年甚至更長久的中央集權統治。1800年的德國,有近400個公國,以「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的奇怪名義結成一種鬆散的聯盟。當時的柏林只是普魯士的行政中心,人口大約17萬左右。
  • 一戰前義大利是德國盟友,戰爭爆發後為何投靠了英國
    英國作家班傑明·迪斯雷利說過一句名言:「沒有永恆的敵人,也沒有永恆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二戰時英國首相邱吉爾也在一次演講中引用過這句話,從此世界聞名。在一戰中,義大利為這句話作了最佳註腳。這時候,德國首相俾斯麥為了抵抗法國,趁機拉攏義大利。雙方一拍即合。在這之前,德國已經與奧匈帝國籤約了同盟條約。1882年,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3國在維也納籤署了同盟條約。這就是三國同盟。可是,當義大利與德國、奧匈帝國結盟時,才發現這未必是一個好主意。因為奧匈帝國與義大利接壤,雙方在邊界上有一些說不清、道不明的地方。
  • 一戰期間,為什麼沙俄和德國爆發了革命,而不是英法兩國呢?
    眾所周知,給第一次世界大戰畫下句號的最大功臣應該是沙俄和德國的革命者,他們以工人運動為爆發點,他們一舉結束了這場殘酷的戰爭。讓人感到疑惑的是,同樣是戰爭,為什麼法國和英國卻沒有爆發工人革命運動?為什麼德國和沙俄在自己應接不暇的時候又有後院起火?
  • 是什麼讓一戰、二戰間隔21年,就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
    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導火線是德國閃擊波蘭,英法對德宣戰,這次不僅僅只是資本主義國家間的矛盾而是全球性規模的戰爭。除了資本主義國家還有社會主義國家參與,是什麼原因讓兩次大戰間隔僅僅21年,就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
  • 義大利在一戰時背棄德國,為什麼二戰德國還要與其結盟
    #二戰德國#我們都知道,一戰時期,德國、義大利、奧匈帝國組成了三國同盟。然而在一戰爆發後,義大利於1915年4月,突然倒戈,和協約國籤訂了《而正是義大利的背叛導致一戰交戰雙方力量對比發生巨大變化,使得戰爭天平倒向了以英法為首的協約國,最終德國戰敗,德國人民背負了巨額的戰爭賠款,為二戰埋下了禍根。時間來到二戰,德國還是與義大利籤訂了同盟條約,確定了同盟關係。這不禁讓人心生好奇,德國為什麼還願意和一戰時拋棄自己的義大利結盟呢?
  •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宏觀原因:巴爾幹問題與大國聯盟體系
    在我們的教科書裡,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書中只會寥寥無幾地提到「塞拉耶佛事件」與帝國主義爭奪世界霸權兩個原因。但是對於其他宏觀方面的原因,則少有提及。本文希望從巴爾幹問題與大國聯盟體系這兩方面入手,讓讀者們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產生更為深入的認識。
  • 解讀一戰:德國入侵比利時
    事實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同盟國和協約國兩大陣營內部都曾經籤署了很多秘密條約,其中的一些條款使盟國之間用以承諾在需要時彼此提供軍事支援,隨著戰火的不斷蔓延,這些秘密條約也逐步開始發揮作用。經過數年的鑽研,每個國家的作戰計劃都已經十分完善了。因此,在戰爭打響之後,無論是軍隊調度,還是部隊行軍都進行的十分順利。
  • 一戰爆發的原因:分贓不均,利益衝突,比想像的還要複雜
    一戰爆發於1914年7月28日,結束於1918年11月11日,是一場典型的帝國主義列強在瓜分世界時,由於分贓不均而爆發的具有「賊殺賊,狗咬狗」性質的內訌。打起來的原因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利益衝突」。19世紀,資本主義及工業革命在歐洲大部分的地區開始發展,世界從英法兩強統治逐漸開始多元化發展。
  • 表兄弟之間的反目成仇 - 聊聊一戰前英德的競爭與心結
    一戰前的1913年,德國鋼產量達到了1894萬噸,英國只有779萬噸。德國是英國的2.4倍。 英國人對當時德國工業增長的更直觀體驗,來自於大規模替代英國本土和海外產品的德國出口品。1890年到1913年間,英國對德出口翻了一番——但還是只相當於英國自德進口(在此期間翻了兩番)價值的一半。
  • 一戰爆發前,歐洲各國的政治狀態,尤其是沙俄和德國最為複雜
    長期以來,社會主義看起來非常成功,即使不是在革命爆發的時候。工人階級組織的成功更加引人注目。這些組織旨在通過選舉進行政治鬥爭,通過工會引導產業工人鬥爭。重要的可選擇的傳統僅存在於法國、西班牙和義大利(那裡無政府主義和革命的工聯主義在適合的環境中繁榮發展),此外,尤其是英國,那裡早期呈現出合法且人數眾多的貿易聯盟運動,並通過建立政黨和政治程序而達到變革,它們的可能性造就了有效的非革命性的激進主義。無政府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對彼此充滿敵意的成見一度左右著社會主義組織。
  • 一戰前的德國,得益於這一和平條約的籤署
    漫長的"一戰"已進行了將近4年,這場戰爭造成了數百萬人的傷亡,並同時使戰爭爆發前這個世界上曾經最值得驕傲的創造——歐洲文明毀於一旦。戰爭同時還摧毀了沙皇統治的俄國。在1917年11月布爾什維克以革命的方式奪得了新俄國的政權,並且承諾要實現國家和歐洲的和平景象。最後,他們在一位德國人的口述下得到了他們曾經承諾和期待的和平。
  • 一戰失敗了,短短二十年,德國二戰為何那麼強?
    說二戰,先從一戰開始講。 在一戰之前,德國無論經濟實力還是軍事實力,都已超越英國、法國、俄國等傳統強國,按照實力比較,德國理所應當認為自己是歐洲乃至世界的霸主。
  • 一戰前的德國,經濟發展十分雄厚,長見識了
    德國的很多工業家和金融家支持在全球範圍內用進攻性方式去推行帝國主義擴張。應該承認,這種做法增加了德國的對外摩擦和衝突。但是,雖然經濟追求是一戰前德國對外政策的一大動機,它在1914年夏天德國邁向大戰的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要另當別論。對於保護和拓展經濟利益,戰爭手段有其適用空間。
  • 非洲戰敗,一戰反水,為何德國在二戰前仍願與義大利結盟?
    在二戰中,德國和日本分別是歐洲和亞洲戰場軸心國的主戰力量,而義大利卻明顯存在感不足,而且在1943年就早早投降了同盟國。不僅如此,義大利在二戰之前,也就是在一戰以及一戰之前的非洲殖民戰爭中,其實表現也都乏善可陳,那麼德國為什麼還要與義大利結盟,這裡面是否有什麼歷史的背景呢?德意結盟的歷史淵源其實如果了解了德國和義大利形成的歷史,恐怕就不會對這兩個國家結盟感到奇怪了。
  • 一戰爆發絕不是打群架
    英國人在《糟糕歷史》裡曾經這麼吐槽一戰爆發的原因:塞爾維亞人刺殺了奧匈帝國的皇儲,所以奧匈帝國要揍塞爾維亞人,而塞爾維亞人的朋友俄羅斯人就要幫助塞爾維亞人
  • 一戰後成立的國際聯盟是如何成為帝國主義的「玩具」?
    俗話說得好,一個好漢三個幫、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德為了對抗俄國,他需要盟友,於是俾斯曼便利用奧匈帝國與俄國的舊仇,勾搭上了奧匈帝國,兩國為了共同對抗俄國,並且孤立和打擊法國,便在1879年10月締結了秘密軍事同盟條約。
  • 此國一戰、二戰都是德國的忠實小弟,現德國是發達國家,此國還是...
    眾所周知,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動者,都是如今已躋身世界發達國家之列的德國,今天要介紹的這個國家,它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是德國的忠實小弟,但與德國、日本等戰敗國不同,這個國家現在還是二流國家,它就是歐洲東部國家保加利亞。
  • 一戰德國最傳奇艇長,擊沉對手194艘艦船,記錄至今無人能破!
    佩勒1886年出生在波森,1903年加入德國海軍,服役於水面艦艇部隊,比如「大選帝侯號」戰列艦等,一戰爆發後,他主動申請加入U艇部隊。佩勒是U-35潛艇的第二任艇長,首次出航就在英國海岸取得擊沉敵人艦船的戰果,不過,很快佩勒就被調往地中海,在這裡,他和U-35都將走上巔峰。
  • 塞拉耶佛事件直接導致一戰爆發,間接影響國聯成立
    1914年6月28日,在波西尼亞的首府塞拉耶佛,奧匈帝國王儲裴迪南大公攜儲妃來這裡視察,但卻遭遇暗殺,這次暗殺也成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導火索。於是英國人決定一方面迎合法國人的口味提高對德國的懲罰力度並堅決主張摧毀德國的艦隊 限制德國的經濟實力迫使德國賠償戰爭損失 另一方面則反對肢解德國想用德國來牽製法國以及歐洲大陸另一端的蘇俄。 同時英國人還打算和法國人聯合以對付美國稱霸世界的野心共同抵制美國人對老牌殖民地大國利益的威脅。
  • 二戰前,德國怎樣建立強大的空軍的,這些招數都很厲害
    1939年9月1日,德國進攻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可以說整個二戰軸心國最主要的成員就是德國了,德國橫掃了整個歐洲。盟國最主要的敵人也就是德國,當德國投降後,日本沒多久也就投降了,戰爭徹底結束。德國之所以戰鬥力這麼強,和德國的戰術也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