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爆發前,歐洲各國的政治狀態,尤其是沙俄和德國最為複雜

2020-12-22 新聞看點TV

可以認為,俄國是強國裡一個特殊的例子,雖然它的地方性的社會騷亂通常發生在農村而不是城市。儘管俄國越來越多地參與到歐洲範圍的發展中,但它在所有的經濟和社會變革中都落後一步。19世紀的行政和政府改革並沒有從本質上改變其專制統治。一個後果就是它無力扼殺持續的革命運動,卻導致了大量恐怖分子的產生(雖然目標不同),他們刺殺了政府官員以及一位沙皇。

農村的劇變使破壞性的威脅持續升級;20世紀初期,襲擊地主及其警衛的運動達到了高峰。1904年和1905年,緊跟在農村騷亂之後的是由於日俄戰爭戰敗而導致的民眾對政權的信心動搖,其結果就是以城市為基礎的抵抗第一次引發了革命。這迫使政府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讓出了更多的、更為實質的特許權。

儘管如此,它們仍未觸動專制政治的原則。在較西面的義大利也是同樣,在一些人看來,它似乎不包含任何革命的因素,無論是在1898年當大炮50年來第一次在米蘭的大街上開火,還是另一次在1914年的「紅色周」,一些地方當局(義大利採取了法國的地方行政機構體系)暫時脫離了羅馬的控制。

西班牙最大的城市之一巴塞隆納在1909年爆發了流血的街鬥(被稱為「悲慘的一周」的一部分而載入西班牙左翼的史冊;或許,這些名稱說出了西班牙人和義大利人性情的不同——或者甚至是結果的不同)。其他地方也是一樣,罷工和示威遊行經常是暴力的。在戰爭前10年,法國多次調動士兵鎮壓產業工人的騷亂(共和國未來的救星克列孟梭正是由於1908年第一次當選總統時作為罷工破壞者而聲名狼藉),即使是在英國,1914年之前騷亂中的暴力死亡也不是沒有耳聞。

當時,公眾想像力繼續被無政府主義者深化,19世紀90年代他們用投彈轟炸和暗殺為自己贏得了公眾的注意力。並不是所有的無政府主義者都有共同的目標,但是他們都是最值得懷疑的,因為他們都對整個社會表示抗議(他們認為它的本質是不公正的),而不僅僅是抗議某些國家的政府結構。

然而,毫無疑問,社會主義的宣傳和辭藻更加讓資產階級害怕。長期以來,社會主義看起來非常成功,即使不是在革命爆發的時候。工人階級組織的成功更加引人注目。這些組織旨在通過選舉進行政治鬥爭,通過工會引導產業工人鬥爭。

1871年之後,到約1950年之前,社會主義(無論其定義如何寬鬆)長期地支配著左翼文化,以一種或另一種形式(集體主義的、平均主義的、以物質為基礎的分配解決方法)逐漸為相信並想逐步實現社會進步和改善的人所接受,這是前所未有的。同樣,幾乎在任何地方,社會主義意味著馬克思主義的一些形式,開始變為稀釋的或純粹的(關於其解釋有許多爭論)。

重要的可選擇的傳統僅存在於法國、西班牙和義大利(那裡無政府主義和革命的工聯主義在適合的環境中繁榮發展),此外,尤其是英國,那裡早期呈現出合法且人數眾多的貿易聯盟運動,並通過建立政黨和政治程序而達到變革,它們的可能性造就了有效的非革命性的激進主義。

無政府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對彼此充滿敵意的成見一度左右著社會主義組織。馬克思主義在歐洲大陸的形式上的勝利表現為1896年第二國際(為了協調各國的社會主義運動而於七年前建立)將無政府主義驅逐出去,後者到那時為止仍一直從屬於它。四年之後,第二國際在布魯塞爾設立常設辦事機構。

在第二國際領導的運動中,德國的人員、財產和信條取得了壓倒性優勢。由於德國的迅速工業化,儘管有警方的迫害,社會民主黨仍然發展起來,到1900年成為德國政治的一個既成現實,成為其第一個真正的民眾黨派。單從人員和財產來看,馬克思主義(德國政黨的官方信條)很可能成為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官方信條。然而,儘管它在已經建立的秩序中引起了這些恐懼,一些明智的社會主義者已經注意到:大約1880年之後的事實並不是證明馬克思主義神話和話語的顯著例證。

顯然,許多人開始享受資本主義制度下更高的生活水平。資本主義制度在其自身複雜度上的演化,並非像馬克思主義預言的那樣簡單化和強化了階級衝突。資本主義的政治制度對工人階級也有用,尤其在德國和英國,重要的法定利益正是通過議會實現的。在等待革命到來的時候,選舉是一些社會主義者無法忽視的武器。這導致了為了將這些趨勢考慮進去而重新詮釋官方的馬克思主義的嘗試,它們被稱作「修正主義」。廣義上來說,修正主義者主張通過非暴力鬥爭來實現社會的轉型,這是進步的。

如果人們樂意稱呼到來的「社會轉型」為「革命」的話,那麼就僅僅是一個關於用法的爭論了。在這種理論的姿態及其引發的衝突內部,蘊含的是一個實踐的問題(這個問題在這個世紀末成為首要的問題):社會主義者應不應該做「資本主義」政府的大臣?這一爭論持續了許多年。

結果就是,在國家政黨——尤其是德國政黨——繼續實踐著修正主義,為適應現存的制度而做努力的情況下,第二國際對修正主義進行明確的譴責。他們的辭藻仍然是關於革命的。許多社會主義者甚至希望,如果戰爭爆發,應徵士兵會拒絕為資本主義政府戰鬥。一個社會主義團體,俄國政黨的多數派,繼續強烈譴責修正主義;它無疑認識到了俄國狀況的特質——有效的議會活動機會極微,以及根深蒂固的革命和恐怖主義傳統。它被稱作布爾什維克,俄語裡是「多數派」的意思。

相關焦點

  • 一戰期間,為什麼沙俄和德國爆發了革命,而不是英法兩國呢?
    眾所周知,給第一次世界大戰畫下句號的最大功臣應該是沙俄和德國的革命者,他們以工人運動為爆發點,他們一舉結束了這場殘酷的戰爭。讓人感到疑惑的是,同樣是戰爭,為什麼法國和英國卻沒有爆發工人革命運動?為什麼德國和沙俄在自己應接不暇的時候又有後院起火?
  • 一戰爆發的原因:分贓不均,利益衝突,比想像的還要複雜
    一戰爆發於1914年7月28日,結束於1918年11月11日,是一場典型的帝國主義列強在瓜分世界時,由於分贓不均而爆發的具有「賊殺賊,狗咬狗」性質的內訌。打起來的原因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利益衝突」。19世紀,資本主義及工業革命在歐洲大部分的地區開始發展,世界從英法兩強統治逐漸開始多元化發展。
  • 一戰時的沙俄跟德國相比有多弱?難怪被兩線作戰的德國打崩!
    20世紀前期,歐洲王室之間相互通婚,英國國王喬治五世與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德國皇帝威廉二世都是血濃於水的表兄弟關係,他們有著共同的祖母(外祖母)英國女王維多利亞。一戰又被後人稱作是一場表親之間的戰爭。三個表兄弟之間,沙俄雖然領土面積最大,卻是實力最弱的一方。所以,沙俄緊抱英法兩國大腿,負責東線戰事。沙俄先後動員了1500萬軍隊,投入戰場,但是依然打不過東西兩線作戰的德國。打到1917年,自己國家率先崩潰,爆發了革命,沙皇被迫退位,俄國就此退出協約國組織。沙俄在戰場上鮮有建樹,說白了還是國力不行。
  • 引爆一戰的塞拉耶佛事件,是奧匈帝國和德國所謀劃的陰謀嗎?
    結合上述材料和當時的時代背景我們不難發現,英、法、俄三國之所以會走到一起,主要是因為和三國同盟的三個國家都有著許多歷史恩怨。首先,法國和德國因普法戰爭結下了相當深的恩怨;英國則希望瓜分德國的殖民地;而沙俄則是和奧匈帝國之間有著較深的歷史恩怨,即對巴爾幹半島的爭奪。可以說,三國協約的出現,本就是為了對抗三國同盟。
  • 一戰前的德國,得益於這一和平條約的籤署
    漫長的"一戰"已進行了將近4年,這場戰爭造成了數百萬人的傷亡,並同時使戰爭爆發前這個世界上曾經最值得驕傲的創造——歐洲文明毀於一旦。戰爭同時還摧毀了沙皇統治的俄國。在1917年11月布爾什維克以革命的方式奪得了新俄國的政權,並且承諾要實現國家和歐洲的和平景象。最後,他們在一位德國人的口述下得到了他們曾經承諾和期待的和平。
  • 一戰爆發前的德國:聯盟與敵人
    四個偉大的帝國不復存在,一堆新興國家誕生了,社會運動在各國呈現爆炸性成長,國際主義分子或法西斯分子徹底改變了世界政治的樣貌。這場大戰造成近4千萬人受傷或死亡,其中包括了將近1千萬名死去的士兵,而當時世界總人數只有現在的1/4不到。但為什麼會有第一次世界大戰?為什麼戰爭會爆發?為什麼要利用這場大戰?
  • 一戰前的德國
    表面上完成了政治統一的德國,各種歷史遺留問題無法在短時間內解決。地方主義傳統依然頑固。所有改革或統一的問題都差不多,傳統和地方觀念不會因為政治上的強力撮合而在一夜之間有了某種歸屬感。運氣好的話需要時間,運氣不好就是無休止的衝突。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德國趕上了一次洶湧的發展熱潮。
  • 同族的德國和奧地利究竟為啥難合併?歐洲各國到底顧慮啥?
    再往後,就是一戰二戰,在二戰前經過短暫的合併後在二戰後又被分開了。合併後的好處有人認為,德奧合併好處多多。除了發展潛力更大、經濟實力更強、國土面積和人口基數加大,成為歐洲響噹噹的大國以外,從地理位置上看,仍有好處。
  • 為何沙俄總能攪動歐洲格局?三場戰爭三場「倒戈」,三次改變歷史
    而當歐洲發生武裝糾紛時,沙俄又總能不失時機地加以幹涉,比如拿破崙戰爭時期的「反法同盟」與「大陸封鎖」之間的糾紛,19世紀中期歐洲各國發生革命等等,由此,沙俄一度被冠以「歐洲憲兵」稱號。期間,在沙俄介入的歐洲衝突中,有三場著名的戰爭對歐洲產生深刻影響,而在這三場戰爭的關鍵時刻,沙俄都無一例外地「倒戈」,最終不僅改變了戰局也改變了歷史。布蘭登堡王室的奇蹟著名的「七年戰爭」發生在1756年—1763年,這是歐洲列強為爭奪利益和殖民地進行的一場混戰。
  • 塞拉耶佛事件直接導致一戰爆發,間接影響國聯成立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是帝國主義國家間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新老帝國主義國家為爭奪世界霸權和重新瓜分世界而引起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作為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德、日等國,隨著經濟實力的迅速增長,提出了重新瓜分世界的要求;而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英、法等國,不僅要維持已有的霸權和殖民地,而且還想進一步擴大侵略勢力。
  • 歐洲是如何從一戰前十幾個國家,增至現在44個的?
    一戰之前,歐洲總體格局以「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為主,外圍方向上從西部看主要是葡萄牙和西班牙,從北部看主要是挪威、丹麥、瑞典、荷蘭和比利時,從南部看主要是阿爾巴尼亞、塞爾維亞
  • 二戰時,德國和日本為什麼要挑戰全世界發動戰爭呢
    一、人類進入工業化時代,利益格局需要重塑,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人類進入工業化時代,生產率極大提高,但帶來一個問題就是:生產出來的大量產品需要廣闊的市場,不斷地生產需要工業原料,尤其是煤這樣的能源礦產。於是一戰前各國的勢力範圍在那些工業化程度比較好一些的國家看來,就顯得有重新劃分的必要,這是導致一戰爆發最根本的因素。
  • 一戰外交謎團,英美法的失敗還是德國的勝利,奧斯曼為何轉向?
    客觀上使得兩國各取所需,並且結成了真摯的友誼,在1878年的柏林會議上,德國調停確實給奧斯曼帝國爭取了不少國家利益。雙方之間的外交關係迅速升溫。也預示著之後歐洲國際關係的一次大變革。 自近代以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與俄國之間就是敵對關係,除了宗教和文化方面的原因之外,雙方在巴爾幹地區的爭奪也構成的複雜的地緣政治風暴。
  • 一戰爆發前,奧匈帝國,義大利和沙俄邊境都有不同程度的難題
    俄國準備容忍奧地利對前奧斯曼帝國省份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那裡有許多喧嚷的親塞爾維亞的民族主義者)的佔領,而且(如果這樣的描述不恰當的話),世紀初的俄國似乎是一個在歐洲感到滿意的國家,並沒有打破外交現狀的傾向。儘管如此,19世紀裡建立起來的一些巴爾幹國家感到不滿和痛苦。塞爾維亞人譴責奧地利對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的佔領,以及馬扎爾人統治下斯拉夫人的邊緣地位。
  • 是什麼讓一戰、二戰間隔21年,就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
    1、 一戰二戰各國的走向 一戰前夕,德國崛起,跟歐洲通過工業革命和殖民擴張建立起的資本主義國家的列強爭奪利益,於是使得本就不和的列強們的矛盾增添了一把薪火
  • 一地雞毛,一戰和二戰前的歐洲國家關係,就是在過家家
    普魯士在俾斯麥的帶領下,迅速統一德國,統一後的德國實力迅速膨脹,成為歐洲大陸首屈一指的帝國。在英法等老牌資本主義強國面前,新晉崛起的德國不過是個新秀。此時的世界已經被英法等國瓜分殆盡,留給德國的地盤很少。分贓不均的局面,令德國極為不滿。
  • 一戰後很多歐洲小國,都有一種不切實際的大國夢,這是怎麼回事?
    一戰後,歐洲出現了巨大的變化,其中之一就是誕生了很多小國。這些國家在戰前基本上都屬於某個國家的一部分,尤其是奧斯曼帝國和沙俄,雖然只佔據著巴爾幹半島,但奧斯曼退出後,這裡誕生了數個國家。蘇俄建立後,很多曾經被吞併的小國走向了獨立。同樣的情況還包括奧匈帝國,這個曾經不可一世的國家,在一戰後徹底分裂了。
  • 歐洲的奇葩——波蘭,和德國都和解了,為什麼還極端敵視俄羅斯?
    說起波蘭這個國家,除了了解的人知道蕭邦和居裡夫人是波蘭人外,估計對它最深的印象就是——作死。按理說波蘭夾在德國和俄國(蘇聯)中間,應該小心翼翼的左右逢源,就像瑞士一樣,安安靜靜的當一個中立國,以求生存。
  • 一戰戰敗國德國,憑什麼比英、法等國快速崛起?
    面對這方面的問題,慕慕查閱史書,再結合當時的社會環境等多各方面來進行一下分析: 一、從政治方面分析 第一次世界大戰過後,世界開始平息,世界各國在這個舞臺上的地位、戰利品開始被重新排名,在這過程中,它們還建立了「凡爾賽體系」,並且進入了一個短暫的和平期。
  • 德國最後一位皇帝,為了擴大德國地盤發動一戰,作為戰犯卻免遭審判
    威廉二世給後世的印象是非常霸道的皇帝,但確實有他霸道的資本,因為當時的德意志帝國已經是超越大英帝國的歐洲第一強國。 事實上,拋開國家和民族因素不說,威廉二世是一個好丈夫、好父親,雖然他做了皇帝之後一直國事繁忙,但他會抽出時間來陪伴妻子奧古斯塔皇后和兒女們,尤其寵愛小女兒路易絲公主,他總是給人一種慈父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