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拉薩4月8日電 題:年楚河畔青稞香——扎西頓珠的赤子情
新華社記者李鍵
大學畢業前夕,藏族小夥兒扎西頓珠艱難作出選擇:放棄北京的生活,放棄年薪20萬元的工作,放棄公務員崗位,回到故鄉西藏「搞」起了青稞。
剛回鄉的那段日子,扎西頓珠有些不甘心。然而,短短幾年,家鄉的水磨坊,把青稞磨成糌粑的同時,也磨鍊了他的心性。
「這個轉變過程,與我的父親密不可分。」今年31歲的扎西頓珠說。
他的父親羅布丹增,是西藏日喀則白朗縣有名的「糌粑大王」,其創辦的「洛丹糌粑」暢銷西藏市場。當年,這個只讀過3年書的農民,借著改革開放好政策,跑運輸、加工青稞、銷售糌粑,創辦了糌粑加工廠。
創業中,羅布丹增時常感受到沒有文化之苦。他教育6個孩子一定要認真讀書,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長子扎西頓珠2008年考上北京交通大學,開始大都市的現代生活。
兒子大學畢業前夕,羅布丹增卻有了讓他回家接手事業的打算。
父子為此發生爭執。一直在外求學的扎西頓珠,對種地收糧早已陌生,甚至建議父親改行。
父子倆在田間的一次促膝長談,讓扎西頓珠最終「聽命」了父親。
他們所聊的故事發生在2005年。當時因為資金周轉困難,羅布丹增一手創辦的加工廠差點倒閉。這時,不少百姓自發把糧食送來,加上相關部門幫忙籌措資金和聯繫市場找銷路,工廠最終起死回生。
「講到這事,父親特別激動,說把地裡的青稞磨成糌粑銷售,不是簡單賺差價,而是增加附加值,增加了青稞、人們的勞動和這片土地的附加值。」扎西頓珠說,當聽到「附加值」3個字的時候,內心受到強烈衝擊,決定開始「擁抱」久違的青稞田。
最初的幾個月,扎西頓珠天天蹲在青稞地裡,跟著村民們一起耕地、播種、收割、建水磨坊。辛勤勞作中,他體會到父親創業的艱辛,逐漸愛上了腳下的這片土地。
在大城市生活多年、接受過高等教育的扎西頓珠,有著不同視野和膽識:糌粑加工廠不能再走「青稞磨成糌粑」的老路,要在深加工上下功夫。為此,他創辦了西藏禾緣食品開發有限公司,與西藏自治區農科院合作,共同研發青稞餅乾、青稞蛋糕、青稞營養粉等產品。他還創辦了西藏康桑林業開發有限公司,培育種植及銷售各種苗木,並進行獼猴桃、車釐子的高原種植試驗。
汗水換來收穫。目前,扎西頓珠運營的3家公司年營業額近6000萬元,年收購青稞6000多噸。
在公司發展上,扎西頓珠有自己的見解,但在產業化經營模式上,他仍然遵循父親「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理念,為的是帶領更多的村民增收致富。記者了解,當地有87人在公司實現穩定就業,月均收入保持在5500元以上。
「父親創業總結了兩條錦囊妙計,一是『講品質』,人品好了,不缺朋友;貨品好了,不缺銷路。二是『不忘初心、心懷故鄉』,青稞生意離不開這裡的農民,幫助農民就是幫助自己;黨和國家的好政策才催生了好的發展機遇,個人發展好了要知恩圖報。」扎西頓珠說。
他的公司一直堅持以每斤高於市場價0.3元的價格向農民收購青稞,僅2018年就讓利360萬元給農民群眾。同時,他還積極捐資助學、修路、照顧孤殘,累計捐款達100多萬元。
年楚河畔,流水歡快地搖蕩著104扇石磨。顆粒飽滿的青稞,在這裡變成了清香撲鼻的糌粑粉,走進千家萬戶;進入深加工環節後,豐富了產品的多樣性,增加了青稞的附加值。
站在水磨坊裡,扎西頓珠輕輕捏起一點剛磨出來的糌粑,用拇指和食指輕輕揉揉,然後放在嘴裡,抿一抿……
「小時候看到父親這個動作時,我還嘲笑過他,想不到自己活成了父親當年的樣子。」扎西頓珠笑著對記者說。
責任編輯: 王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