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阿壩州攝影報導
用文學的方式表達土地變遷,血脈相連。在九寨溝瑞雪紛飛的時節,來自文學的亮光,溫暖了眾人。12月18日,首屆青稞文學獎頒獎盛典,在「童話世界」九寨溝順利舉行。來自北京、吉林、甘肅、青海、四川等全國多地的作家、翻譯家們,現場見證了這一盛典,也見證了中國文學西部書寫的大美與芬芳。
中國作協黨組原副書記、中國散文協會會長王巨才,四川省作協主席阿來,阿壩州委副書記、州長楊克寧,四川省作協黨組書記侯志明,《民族文學》雜誌社主編石一寧,中國民族語文翻譯局副局長金英鎬,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廣西民族出版社社長石朝雄,阿壩州人大常委會主任谷運龍,《民族文學》雜誌社副主編陳亞軍,阿壩州委常委、九寨溝縣委書記羅智波等,參加了此次活動。頒獎過程中,還穿插了男女生二重唱《雲上羌寨》,男聲獨唱《金色王座》,女聲獨唱《藏羌兒女情》等文藝節目。
影視劇本獎獲得者龍仁青上臺領獎
7部(篇)作品獲獎
表現深受青稞文化影響的多民族文化生活
首屆「青稞文學獎」由《民族文學》雜誌社為學術支持單位,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主辦,中共阿壩州委宣傳部、阿壩州文聯承辦。2020年4月以來,「青稞文學獎」面向全國徵集以深受青稞文化影響的西藏、青海、四川、雲南、甘肅等多民族文化生活為主要創作題材,具有獨特民族氣息、人文情懷、藝術呈現、審美追求的中長篇小說和影視劇本。該徵稿得到了廣大作家的積極響應。《民族文學》雜誌社依託中國作家協會,邀請中國社科院、《人民文學》和《小說選刊》雜誌社等專家學者組成評委會,最終評選產生獲獎作品7部(篇):長篇小說獎1部、中篇小說獎4部、影視劇本獎1部、榮譽獎1部。
榮譽獎由阿來長篇小說《雲中記》獲得。由導演兼作家萬瑪才旦和作家龍仁青一起創作的劇本《天湖》,獲得首屆「青稞文學獎」影視劇本獎。長篇小說獎由梅卓的《神授·魔嶺記》獲得。扎西措的《破曉》、呂翼的中篇小說《竹筍出林》、次仁羅布《我的漢族爺爺》、何延華《寂靜的雪山》四部作品分別獲中篇小說獎。
長篇小說獎獲獎者梅卓上臺領獎
從格薩爾史詩傳統沃土中生長而出的長篇小說獲獎
在藏族當代文學中,格薩爾史詩一直是作家們創作的靈感源泉。阿來寫過一本小說《格薩爾王》,次仁羅布也寫過一個小說《神授》。藏族諺語說:「每個格薩爾說唱藝人心中都有一個格薩爾」。獲得長篇小說獎的梅卓《神授·魔嶺記》是一部以藏族不朽經典史詩《格薩爾王傳》為靈魂的小說,其書寫了勇敢少年阿旺羅羅在經歷自我磨礪和修煉而成長為一名新一代的神授藝人的故事。授獎詞評價其「立意深遠,著墨精微,其奇異的想像又建立在廣博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知識基礎之上,既紮根於大地,又飛翔於藍天,成功抵達了作者所期許的打破』夢境、虛幻和現實之間的壁壘』的審美境界。」梅卓相信「青稞文學獎」將成為一聲號角,「鼓勵更多的寫作者伏下身去,像青稞一樣,投入到大地的懷抱,感受雨露來臨時的悸動,秋天收穫時的芬芳……」
中篇小說獎四位獲獎作家上臺領獎
獲獎作家解讀「青稞」,表達對九寨之愛
在《破曉》中,扎西措以官寨侍女拉卓這一人物為敘述視角,講述了當地土官階層分崩離析的跌宕故事。授獎詞評價小說「通過作家獨特敏銳的眼光、綿密細膩的敘事、精微生動的細節描寫和幽默風趣的語言,呈現了大時代背景下生活在底層的藏民的愛恨情仇和他們的命運變遷,生動呈現了時代變遷中世態人心的跌宕起伏。」
在扎西措看來,阿壩州的青稞有特定的豐碑意義。「雪山草地、犛牛革命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徵史上的重要篇章。紅色文化覆蓋阿壩州的13個縣,特別是1935年到1936年,紅軍三過草地,在阿壩州的松潘、紅原、若爾蓋等地留下了悲壯的長徵足跡。雪山草地,見證奇蹟。是若爾蓋巴西地區的金色青稞,讓飢腸轆轆的紅軍將士衝破黎明前的重重黑暗,從而走出了中國革命道路上的光明前景。因此,阿壩州的青稞在新中國的軍事史上定格了其特有的豐碑符號。」
呂翼的《竹筍出林》是一個來自彝族鄉村生活的故事。授獎詞評價其「在新時代新觀念的感召下,山區村民求發展奔小康的情感衝撞和抗爭過程,通過作者嫻熟的文字駕馭能力淋漓展現。作品中的社會基層組織活動的鮮明底色,呈示了作者的生活積澱和哲學思維,從而使作品有了趨向思想深刻的優秀品質。」站在青稞文學獎領獎臺上,呂翼對「青稞和小說」進行了一番詩意的表達,「它們都是世界最偉大的糧食,它們伴隨人類成長,給予我們無盡的營養,它們生命力如此頑強,它們的愛博大無邊,讓一個寫作者就此著迷。我向它們致以深深的敬意。」
次仁羅布在小說《我的漢族爺爺》中,講述了一位漢族老紅軍留在西藏生活數十年的經歷。授獎詞評價其「敘事深情,構思精巧,在莊嚴而又溫暖的情感映照下,深具時代意義,飽含家國情懷。」次仁羅布說,這篇小說的素材源於2012年5月,自己從甘孜藏區經過時在鄉城獲得的。但由於缺少對那段歷史的了解,一直沒敢動筆寫作。2016年4月中國作家協會組織作家重走長徵路時,這個故事重又在他的腦海裡閃現。「一路聽到的關於紅軍的感人故事,鮮活的事例,讓我有了勇氣將這個小說寫出來,再也不擔心這篇小說的歷史背景和人物形象了。第二年開始進行創作,努力還原那個時代的風貌和藏漢民族間的那份友情友愛。」
在《寂靜的雪山》中,作者何延華講述了一個由城返鄉的女子,重新找到家庭與生活定位的故事。授獎詞評價其寫出了「城鄉的差異、代際的衝突、生計的迷惘、未來的嚮往,都在腳踏實地的勞作中逐漸獲得其清晰的前景。這是一首土地兒女的勞動者之歌,樸實無華又真摯動人。」 何延華對青稞有難忘的記憶,「青稞」僅是一個名詞,它還是一個動詞,一種生活,一種烙印。小時候,每年春天,母親都會種植青稞,……後來,我常年在外求學、工作,逐漸脫離了農活,但我對家鄉和土地的感情,卻隨著年齡的增長日益加深。」
獲獎作家們有的是第一次來到九寨溝。不管是第一次來還是第n次來,作家們都深情表達了各自對九寨溝山水的熱愛。「九寨溝的水真清澈乾淨啊,簡直想跳進去把自己的靈魂洗個乾乾淨淨。」「阿壩州真是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土地。」
附:首屆「青稞文學獎」獲獎篇目
(以作者姓氏筆畫為序)
榮譽獎
《雲中記》(長篇小說) 阿來(藏族)
長篇小說獎
《神授·魔嶺記》 梅卓(藏族)
中篇小說獎
《破曉》 扎西措(藏族)
《竹筍出林》 呂翼(彝族)
《我的漢族爺爺》 次仁羅布(藏族)
《寂靜的雪山》 何延華(藏族)
影視劇本獎
《天湖》 萬瑪才旦(藏族) 龍仁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