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能否成為偶像破壞者?熱火,這支意想不到的冠軍爭奪球隊,就是按照萊利的想法打造的。他們是籃球大師的心血;這位大師很久之前就學會了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而不是他人的。
帕特-萊利不關心你怎麼想。他不是為這個的來的。他不感興趣。他也聽不見。那麼光鮮的西裝,音波碰上去一定會被反彈開。他的頭髮總是很想留下來聽你說法,但是,哦哥們,和某個重要的人的會議要遲到了。那也許下次再說吧,嗯?下次吧,好嗎,冠軍?下一次,你會拿著個三明治,向帕特-萊利的頭髮解釋打造NBA球隊的正確方法,萊利的方法全都是錯的,萊利的頭髮會若有所思地點點頭,然後說,喔,你說得很好,和我多講講76人和凱爾特人吧,也許西裝會顯得焦急,開始向出口處挪,但是頭髮會說,不要,真的,我們需要聽聽這哥們在網上說啥,他買了聯盟通呢,於是你接著闡釋觀點,頭髮又點點頭,說道,我覺得你應該當球隊主席,而不是我當。
那會很了不得的,我保證。但是這事得推遲點了,因為現在的話,萊利,「無可挑剔的著裝」(根據20億份資料得來的)「光亮的髮型」(同上),現年75歲的NBA傳奇,曾5次作為教練奪得NBA總冠軍,另有2次作為熱火主席奪冠,本賽季「醜小鴨」熱火隊的設計師——就是季後賽中碾壓密爾沃基雄鹿和波士頓凱爾特人的,你懂得嗯——沒工夫聽你的意見。他正忙著趕上迪士尼園區的高爾夫球車,回到NBA決賽中了。
你內心——承認吧——還是不相信熱火能打總決賽。賽季初你就不信,現在還不信,儘管看著萊利展開風險最高的懷舊之旅,因為記憶的小巷是未經鋪設的小巷。萊利率領湖人贏得的冠軍比勒布朗的冠軍多,而執教勒布朗奪得的冠軍又比(勒布朗帶隊的)湖人奪得多。看著萊利和兩個淵源最深的前盟友對決,就跟看七旬老漢盧克-天行者同時和義軍聯盟和南塔圖因中學對決一般(我感覺《最後的絕地》有一版草稿中有這個故事?)而且用這支隊伍...這難以置信的想像力。不是說萊利在乎;不是說萊利穿著的阿瑪尼會和這麼不優雅、困惑的事物存在於同一時區。
譯註:《最後的絕地武士》(Star Wars: The Last Jedi),2017年上映,為《星球大戰》系列第八部;盧克-天行者為正傳主角,義軍聯盟為他效力組織(後離開),塔圖因為盧克的家鄉;也許是在開電影劇本的玩笑
不是說熱火很差。完全不是。只是——額,如果75%的媒體對這支總決賽球隊的報導,都集中在勤勉的更衣室文化上,那麼你的球隊大概缺乏傳統的魅力。
我是說,吉米-巴特勒?他顯然是位超級球星,但是你得一直說:「不,真的,他就是超級球星」,與之相比,勒布朗這樣的超級球星不必多言,因為顯而易見。巴特勒是NBA中最強的「不,真的」球員,也許某天會在歷史「不,真的」球員排行榜上名列前茅。巴姆-阿德巴約?突然出現的另一個超級球星;不會的,你不會預見這位成長起來的,除非你是萊利或者德爾菲的神諭。安德烈-伊戈達拉?他36了;在金州打了多年季後賽積累了腿傷,在孟菲斯坐了半個賽季板凳,萊利還為他開了3000萬的續約合同,而他做的不過是在對陣波士頓的東決第六場比賽中5投5中(其中包括4個三分),而將防守的人防成背景板。
譯註1:關於伊戈達拉在灰熊的表述不準確,因為他實際沒去孟菲斯報導(詳情見之前報導和爭議)
譯註2:德爾斐的神諭(the oracle of Delphi),是指古希臘德爾斐的阿波羅神廟的神諭,一般認為神廟的女祭司能預知未來
還能接著說下去。鄧肯-羅賓遜?兩年前的落選秀,現在是個刺客。傑-克勞德?這三年我都忘了他了;現在他的三分球命中率超過40%。泰勒-希羅?現在的話,為什麼不提到他呢?
熱火陣容與其說是受低估資產的精明組合,不如說是器官的鍊金術混合,瘋狂科學家對心理韌性、速度、怒火以及古怪(但美麗!)的重疊技能相混合的產物。看之前,似乎不會有啥用,之後會彈出個小燈泡,你會說:「哦,還真有用。」很難將其與什麼對比。就跟看著「錯配玩具島」造出進攻犯規。這就有些像兒童體育電影,但是完全沒有什麼教訓或者情感。就跟《火線》的場景一般,馬羅(NBA其他29支隊)說:「你想選一條路,但是有另一條路。」,而保安(熱火)馬上鎖著馬羅的腦袋,說道:「不,實際,一直是我的路。」馬羅不得不道歉,去上夜校,去當智慧財產權律師。
譯註1:「錯配玩具島」,出自2001年美加合作音樂動畫《紅鼻子魯道夫和錯配玩具島》Rudolph the Red-Nosed Reindeer and the Island of Misfit Toys
譯註2:《火線》(The Wire,2002-2008 ),HBO出品犯罪電視劇,馬羅和保安的對話出自第四季第四集(不過細節不同,因為保安沒有抓住馬羅罵)
組建這支隊伍需要特殊的一種彈性。對於熱火球隊外的人而言,收集的這些球員,潛能在個人身上並不明顯,在團隊中兼容性也不明顯的。他們在團隊中發揮顯著作用,完全是萊利能不受常規思維影響——畢竟他能將一位錄像協調員提拔成主帥,並讓他在主帥位置上待12年,這就是合理戰術意識的實例——構建一個只相信自己,不受他人幹擾的球員,就跟推特時代前那些浪漫主義詩人做的一樣。
所以,沒錯。和帕特-萊利說,你認為邁阿密算不上什麼出類拔萃的。和他說在超級球隊時代,如何在NBA組建球隊。和他說「相信過程」。誇讚一下勒布朗招募安東尼-戴維斯來洛杉磯的眼光。萊利甚至不會看你一眼。他只是像大廚那般隨意地將這些垃圾場的傑作組合到一起,並隨意地喃喃說「嗯,需要多點鹽」(「需要多點希羅。」);現在不是向外界尋求意見的時候了。
偶像能成為偶像破壞者嗎?等著瞧。
當然並不總是如此。在洛杉磯的時候,萊利那會被曬得黝黑,在邊線巡視著Showtime時代湖人那樣子,就跟史上最松的證人保護計劃下的黑手黨大佬一般;那會他似乎對輿論感興趣,有時候還將玩弄輿論當做餘興節目。現在的話,確保勝利已經是說爛了的陳詞濫調,和賽前穿著前衛時裝入場一樣大膽。1987年,萊利在湖人奪冠慶典上,向球迷保證明年衛冕那會,勝利保證還是另一回事。19年來,還沒有NBA球隊拿下過背靠背冠軍,當時「troll」還不是個動詞。萊利的臉就是在最明顯的挑釁。幾個月來,收音機廣播裡一直傳來煙火味。沒有想明白的時候不會做出這種事,不然會把人惹毛的。不論抽象的目標是什麼,是對著魔術師詹森、詹姆斯-沃西施加壓力,還是讓全隊保持動力,都不會甘願惹怒喧囂的大眾,除非認為惹怒別人挺好玩的——這是向世界展示如何完善比賽,如何完全掌控局勢。
在洛杉磯、紐約以及後來在邁阿密擔任教練的時光裡,萊利在冷熱、自信和狂怒之間取得很好的平衡。從他的外形來看,那頭定製的、光滑的背頭來看,你也許會覺得冰塊在他襪子裡都不會融化,他有時也喜歡玩些可愛的小遊戲,比如冠軍保證之類的(順便提一下,成功了;湖人贏得了88年總冠軍。)但是他的脾氣也很火爆,在更衣室會砸東西,砸玻璃砸到手都流血了。2007年,烏杜尼斯-哈斯勒姆說過——當時萊利在熱火的執教生涯將結束,萊利當時已經步入六旬,五次奪得NBA冠軍,已經沒什麼好證明的了——萊利當時對球隊表現十分沮喪,踢了一扇門,導致臀部受傷,最後做了手術。
在老式GQ風格上,很難說有什麼比休息的萊利更冷靜的了。很難想像有什麼比因為體育運動而攻擊建築特徵而進醫院更不冷靜的了,任何意義上都是如此;可能是對一項事業越是投入,那麼如果被其拋棄會更為情緒化,因此萊利不再冷靜,這就跟億萬富翁破產了一樣——這種事發生的時候,總會留下一地雞毛。無論如何,萊利的競爭性有種純粹的血性,這些年來引出了一些驚人的奇異景象。我特別喜歡的一則軼事,出自最近ESPN(再次!)對熱火文化的報導:
1999年季後賽上,萊利說過:「你必須像渴望呼吸一樣渴望勝利。」
不久之後,萊利在邁阿密熱火的更衣室中,將頭浸在一桶水裡,似乎浸到永久。
擊的人開始擔心的時候,萊利才將頭伸出來喘氣,怒吼道:「直到最後一口氣!」
不難想像一位相貌粗狂的狂熱瘋子在邊線做出這種事——比如大學橄欖球的體能訓練,那種臉憋得通紅,體重290磅,堅信「疼痛是軟弱離開身體」的人,會無緣無故大喊:「這就是斯巴達!」而且這種人沒有羊毛褲,也沒碰過生菜。但是,帕特-萊利?一個外表氣質軟弱的人,將頭浸入水中,只為給一屋子青年百萬富翁留下深刻印象——只是站在那兒,彎腰,浸在水裡,憋著呼吸,而(我猜?)領帶甩到肩後以免沾上水——這種場景不只是匪夷所思了。這個就像冠軍保證,這種舉動只能勉強用教師的激勵欲望解釋了。
譯註1「疼痛是軟弱離開身體」(pain is weakness leaving the body)為美國海軍陸戰隊的著名口號,出自戰功顯赫的中將劉易斯·伯韋爾·「挺胸王」·普勒(Lewis Burwell "Chesty" Puller)
譯註2:「這就是斯巴達!」(「This is Sparta!」),出自2006年電影《斯巴達300勇士》(300)
考慮一下:尤利烏斯-愷撒在徵服高盧的路上,沒有將頭浸在一桶水裡激勵軍團進軍。利奧波德-莫扎特坐下來給兒子上鋼琴課的時候,沒有假裝浸在水裡激勵小沃爾夫岡堅持音樂到「最後一口氣」。偉大事跡的歷史表明,多數情況下,激勵他人,不需要將精心抹上的髮油浸在清水裡。不需要:你將頭浸在一桶水裡,是因為你想浸在水裡,因為你需要將頭浸在水裡,因為只有將頭浸在水裡,才能證明一些與世界相關的重要事情。
譯註1:公元前58-公元前50年,凱撒( Julius Caesar)指揮羅馬軍隊對抗高盧
譯註2:利奧波德-莫扎特( Leopold Mozart),沃爾夫岡-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父親兼導師
也許和某種細緻有關。冷靜,特別是萊利那種冷靜,主要是關注細節畢竟。看上去毫不費力;實際是個高強度的工作。這是將最後四分之一英寸完美貼合,完善正確的肢體語言,學會如何表現得體,磨鍊呈現給世界的形象,知道其成為第二天性。在這種意義上說,這就跟組建贏球的隊伍一般:你一次次檢查每一個變量,直到成為一種本能,一種風格,沒有什麼能從縫隙中溜走的。你注意到他人注意不到的東西,因為你是那麼渴望完美,因此無休止地執著工作,就像什麼事情都躲不過眼睛一般工作;你會注意到隱藏的事物,而那些沒那麼有動力,沒那麼執著的人注意不到。
如果你是這麼看待世界的,當然其他人馬虎、懶惰或者沒那麼投入,就會讓你發火。你為了讓自己的世界完美,投入一切,你仍將面對日常生活中的偶爾事件,比賽中打電話的球員,赴會遲到的人,交通、穿著運動褲去餐廳,多數人過的半途而廢的生活?不。不會的。所以當一個半途而廢的人將你逼到臨界點上上——當你身邊的天才、你想要幫助的人,天哪,他們依然不夠努力、不夠有動力、不會熬夜思考白天該做什麼,怎麼做的輕鬆的時候, 你該怎麼辦?
也許你將他們給你的世界還給他們,一個混亂、嘈雜、粗心、破碎的世界,而這就是你一心想要避免的世界。你踢向門。你砸玻璃。你荒唐地(但這是重點)將頭浸入一桶水中。
顯然,我是在猜測。但是想想大家對熱火獨特的文化的說法,這就是萊利在籃球領域多年來的成就。你想要加入。訓練比比賽還難。沒有故意放棄,沒有偷懶,沒有藉口。吉米-巴特勒在明尼蘇達和費城以挑剔聞名;在邁阿密,這個品質很受歡迎,因為看到隊友沒有盡全力的話,就應該叫出來。
因此德維恩-韋德,而不是勒布朗-詹姆斯(肯定不是沙克-奧尼爾)仍是熱火的終極球員。勒布朗很努力,但是同時他也傳達出一種壓倒性的選擇感、命運感。你會感覺他生來就處於一種完美的籃球領域中,需要努力維持住。韋德和萊利一樣,是通過意志達到那裡的,在每一個傻笑、輕鬆的不看人傳球中都顯而易見。
熱火不是傳統的隊伍,在某種程度上也不光鮮,但是他們仍是按照萊利那優雅的形象塑造的。他們是籃球大師的心血;這位大師很久之前就學會了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而不是他人的。邁阿密在總決賽中對陣萊利過去一半的成就,因為萊利從沒有放鬆目前的表現,當你花了四十年時光,向世界表現你是多麼在乎這一切的時候,不在乎他人想法就是一種奢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