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粹芬:孫中山之妾,待正室子女視親生,晚年收養一女取名孫容

2020-12-23 小馬耳

父母雙亡的陳粹芬,自從1891年認識了比自己大七歲的孫中山之後,在將近二十年的時間裡,一直追隨孫中山從事革命活動,她經常給革命同志洗衣做飯,傳遞密函,甚至從事秘密運送槍枝彈藥之類的地下工作,是革命先驅孫中山的第一位革命情侶。

電影《夜·明》

而在馬來西亞開拍的電影《夜·明》,講述的就是孫中山的革命伴侶、福建奇女陳粹芬的傳奇經歷。

在孫中山的生命歷程裡,有一位很重要卻長期被遺忘的女人,就是陳粹芬。

陳粹芬生於1874年的9月23號,籍貫是福建廈門同安人,她原名叫做香菱,又名瑞芬,因在家裡排行第四,又被人稱作「四姑」,據說福建同安的愛國僑領陳嘉庚還是她的侄兒輩。

而陳家父親是位民間醫生,於鴉片戰爭五口通商後隨廈門商人來到了香港謀生,住在新界屯門,因為父母早逝,陳粹芬也因此養成了吃苦耐勞的性格,1891年的8月12號,正在香港西醫書院讀書的25歲的孫中山,在香港屯門基督做禮拜時,經革命黨人陳少白介紹認識了17歲的陳粹芬。

陳粹芬

二人一見如故,頗有相見恨晚的意思,每每聚在一起,都有傾訴不完的話,初次相見,孫中山就向陳粹芬表示要效法洪秀全、石達開,推翻滿清,陳粹芬被孫中山的豪言壯語和革命志向所折服,毅然決然的追隨孫中山先生,加入了革命的行列。

他們雙雙墜入愛河,開始在香港屯門附近的紅樓租房子同居,共同籌劃反對腐朽的清政府,打算一通奔赴革命,而此時的孫中山,已有了家室和妻子盧慕貞,他的長子孫科也在這一年出生,他與陳粹芬愛得熱烈,全然忘記了家中的妻子。

當時孫中山的戰友陳少白、尤列、陸皓東、鄭士良等多在夜間乘小船來與孫中山聚會,商談推翻清朝的大計,因此,陳粹芬後來稱這座紅樓為「革命民主的搖籃」

1892年的7月份,孫中山在香港西醫書院五年學習期滿獲得了優異的成績,接受教育長英人康德黎頒發的第一名畢業證書,畢業後,孫中山在澳門行醫,以醫術高明並對貧窮病人免費施診,因此來看病的患者絡繹不絕,這也使得孫中山遭到了葡萄牙籍醫生的排擠,孫中山被迫把診所遷去了廣州,陳粹芬也跟隨他一起去了廣州,孫中山表面行醫,實為從事革命活動,這期間,陳粹芬與他形影不離,並成為了孫中山的革命助手。

1894年,孫中山上書李鴻章遭拒後,毅然決定採取革命行動,在檀香山建立《興中會》,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和「振興中華」的口號。

1895年又在香港成立興中總會,與陸皓東等籌謀10月26日(重陽節)在廣州發動第一次武裝起義。

陸皓東在長提運軍火時被清軍查獲,被捕入獄,幸而,由陳粹芬管理藏下的一匹短槍等武器和彈藥因分散安放在廣州珠江南北各處沒有暴露。

陳粹芬、孫中山

當她得知陸皓東被捕後,為了保護孫中山的安全,就同孫中山藏匿到親友家中不回診所和原住處,陸皓東被害後,清政府重金懸賞通緝孫中山,陳粹芬又和孫中山深夜化裝逃出廣州,次日同尤列等乘小舟經順德往香山唐家灣澳門一個葡人朋友菲南士家暫避,同時派人送信到孫中山家鄉翠亨村通知盧慕貞帶著兒子孫科,和全家人一起去澳門躲避。

此時的陳粹芬隨著孫中山和鄭士良、陳少白等人去了香港躲藏,再輾轉日本,到了日本後,孫中山又往檀香山經美國赴英國,一路在華僑中進行革命宣傳,陳粹芬則獨自留在了日本。

1896年的10月,孫中山在倫敦被清政府駐英使館拘禁兩周,脫險後在英國考察至1897年8月間經加拿大到日本與陳粹芬相會。此後,陳粹芬又隨著孫中山轉涉流離,經歷了許多苦難。

這個時期中國革命正處於低潮期,清政府用軟硬兼施的手段,對孫中山通緝和誘降,陳粹芬極力掩護孫中山,以夫妻名義和他生活在一起,支持孫中山的革命活動,使得孫中山在流亡異國的艱辛歲月裡,精神上得到了極大的慰藉和鼓勵,生活上也得到了周到的照料。

在日本期間,陳粹芬除了照料孫中山外,還熱情的接待來訪的革命黨人和日本友人,為革命黨人燒飯做菜、洗衣服,不辭辛勞,當時一大批人如胡漢民、居正等人都受到了陳粹芬的照顧,革命黨人都親切的稱呼她為「四姑」,陳粹芬卻謙虛的表示自己只是個煮飯婆。

陳粹芬、孫中山

而關於陳粹芬對孫中山的照顧,宮崎寅藏的妻子宮崎槌子在她的回憶文章《我對辛亥革命的回憶》中寫道:「在照顧孫先生日常生活的那位中國婦女同志,真是個女傑,她那樣用長筷子、張著很大的眼睛、像男人吃飯的樣子,革命家的女性只有這樣才能擔當大事,你看她聲音之大,應該像她看齊」,這段話是稱讚陳粹芬的,同時也是宮崎槌子勉勵弟媳說的話,陳粹芬也確實是對孫中山可謂是付出了全部的心血。

1910年12月10日,前往歐洲宣傳革命的孫中山,在從埃及蘇伊士運河寫給與原配女兒孫蜒、孫婉的家信中寫道:「愛女蜒、婉收看:父今晚行走到第四個埠,即蘇伊士運河,再六日便到步矣,可告兩母親知也。」

孫中山在家信中所說的「兩母親」,指的就是孫中山的原配盧慕貞和與盧慕貞住在馬來西亞檳榔嶼的陳粹芬,由此我們可以知曉,陳粹芬從另一種意義上來說,不算是孫中山的妻子,而是舊風俗的妾。

1915年10月25日,孫中山與原配夫人盧慕貞離婚後與宋慶齡在日本結婚,而跟隨孫中山奔波多年的陳粹芬,在與孫中山「分離」之後,一直隨原配居住在澳門風順堂4號,因為沒有孩子的緣故,她把盧慕貞的兩個孩子視為親生骨肉,這兩個苦命的女人,在人生中的後半段互相依偎取暖,也在心中惦記著同一個男人。

據國民黨元老鄧家彥回憶起孫中山與陳粹芬的關係,他是這樣說的:「總理寓橫濱時,妾四姑隨之同居,善烹飪,個性溫柔,後亦遣離,民國6年,總理返粵護法,住士敏土廠,不得入,佇立遙望,總理聞訊,登陽臺,頻揮手令離去,嗣後馬湘語人如此,馬任總理之侍衛,因得親睹此幕也。」

陳粹芬(右二)

至於孫中山在男女情愛方面嚴格遵守基督教一夫一妻的規定,也是他在與宋慶齡結婚之後的事情,1918年10月17日,孫中山寫信給遠在英國的恩師康德黎,他在書信中表示說:

從您最近的來信,我發覺你還沒獲悉三年前我在東京第二次結婚的消息,我的前妻不喜歡外出,因而在我流亡的日子裡,她從未有在國外陪伴過我,她需要和她的母親定居在一起,並老實勸說我按照舊風俗再娶一個妻子,但我所愛的女子是一位現代女性,她不能容忍這樣的地位,而我自己又離不開她,這樣一來,除了同我的前妻協議離婚之外,再也沒有別的辦法了。

而在孫中山與宋慶齡成婚之後,陳粹芬就成了一個多餘的人,她不像盧慕貞那樣同孫中山是夫妻關係,也不像宋慶齡那樣得孫中山喜愛,她的身份十分尷尬,這使得她只能離開孫家,遠走南洋。

在南洋時期,陳粹芬與人合夥做生意,經營了一個橡膠園,靠著橡膠園,陳粹芬的生活頗為富貴,可是她仍舊保持著儉樸的生活,在她孤寂的時候,她抱養了蘇氏華僑的幼嬰作為養女,並給孩子取名為孫容,這個孩子的名字,也是為了紀念她和孫中山之間難忘的感情。

後因橡膠園經營失敗,陳粹芬又陷入到了拮据的生活中,她的收入來源主要靠華僑、老興中會員、同盟會員、國民黨接濟。

1925年的3月12日,在南洋的陳粹芬聞得孫中山逝世的消息,她失聲痛哭說:「我雖與中山分離,但心還是相通的,他在北京病危期間,我幾乎每天晚上都夢見他在空中飛翔。」

此後,為了悼念孫中山,陳粹芬在檳城設壇遙祭七天,她和孫中山深厚的感情,異乎尋常,也在當地被傳成了佳話。

陳粹芬、盧慕貞

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後,陳粹芬應時任行政院長孫科(原配盧慕貞的兒子)的邀請,帶著養女孫容入住孫科的廣州家中,在此後的五年裡,她悉心照料孫科的兒子孫治平和孫治強,使得他們先後考取大學,對於孫家的子女來說,陳粹芬就是第二個母親,他們親切地的稱呼她為「南洋婆」。

1936年蔣介石南下廣州,為答謝陳粹芬早年的革命貢獻,親自委託司法院長居正給陳粹芬送了十萬元的養老金。

1937年,陳粹芬的養女與孫中山的侄兒孫乾相愛,考慮到兩個人之間沒有血緣關係,孫科便建議孫容恢復原來的姓,並改名為蘇仲英,孫容也覺得有理,後來她和孫乾遠赴義大利留學結婚。

正是因為養女的這段跨代婚姻,陳粹芬像大部分從一而終的中國傳統女性那樣,取得了生是孫家人,死是孫家鬼的正統待遇,孫中山的胞兄孫眉承認陳粹芬為家族一員,給了她名份,待她很好,族人稱呼她為陳夫人,盧慕貞也與她情同姐妹。

也就是在這一年,「盧溝橋事變」爆發,住在廣州東山的陳粹芬不顧年老的身體,去做了抗日的後援,她四處宣傳抗日救國,認定抗戰必勝,她還為抗戰中所出生的外孫們取名為必勝、必興、必達、必成、必立,藉此來表達她對中國抗戰必勝的信心。

晚年時,陳粹芬對自己的革命經歷看得很淡,她說:「我跟孫中山反對清,建立了中華民國,我救國救民的志願已經達成,我視富貴為浮雲,中山自倫敦蒙難後全世界華僑視他如人民救星,當了總統後,貴為元首,崇拜者眾多......我自知出身貧苦,知識有限,自願分離,並不是中山棄我。」

而談起孫中山和宋慶齡的結合,陳粹芬也表示感到欣慰,她覺得宋慶齡是個賢內助,孫中山娶了她之後諸事順利,自己應當為他們祝福。

陳粹芬

1960年10月21日,陳粹芬在香港去世,享年88歲,由於種種原因,家人對她喪事打理得極為簡單,不登報,不發訃告,他們匆匆的買了一塊地,將陳粹芬安葬於香港九龍荃灣華人永遠墳場。

1986年,女婿孫乾從美國回到香港,收拾嶽母陳粹芬與妻子蘇仲英的遺骨,從香港遷回翠亨村孫氏墓地安葬,陳粹芬也正式成為了孫府的「家裡人」,她的墓碑上是這樣寫的:孫陳粹芬夫人之墓,婿孫乾率外孫必勝、必興、必達、必成、必立建立。

陳粹芬作為一個長期被人遺忘的革命女性,本來是不被大眾知曉的,近年來,史學界在研究孫中山時大膽提到她對中國革命所作的貢獻,給了她一個公平的歷史地位。

新加坡已將當年孫中山與陳粹芬多次入住過的晚晴園整修一新,闢為「孫中山南洋紀念館」,馬來西亞檳城孫中山同盟會故居「莊裕榮」也對外開放。

電影《夜·明》將陳粹芬與孫中山的關係搬上螢屏,這是對歷史的尊重。

相關焦點

  • 革命先行者孫中山,信念堅定,曾經擁有四位妻子
    在宋慶齡之前,孫中山有過三任妻子,她們分別是盧慕貞、陳粹芬,以及日籍妻子大月薰。髮妻盧慕貞,是舊式婦女,性情溫和而保守。1885年,19歲的孫中山迎娶了18歲的盧慕貞。二人婚後,生育有一男二女(孫科、孫娫及孫婉),孫中山一生只有這三個子女。
  • 孫中山59歲因病去世,留下5任老婆和4位子女,他們結局如何
    在孫中山先生去世之後,他的妻妾和子女們又過得如何呢?孫中山其人說起孫中山,我們中很多人對他都不陌生,歷史課本中,各種讀物中,都會有關於他的生平的介紹,他的事跡在今天也是被大家津津樂道的。結婚之後的孫中山忙於革命,在革命中認識了很多的仁人志士,在1892年,他和陳粹芬相識,在陳粹芬的幫助下和策劃下,他們發動了多起革命活動。在革命中,兩個人逐漸產生了感情,最後孫中山納陳粹芬為妾。
  • 西港風雲之一:為共和獻身,楊衢雲與陳粹芬
    香菱,正是陳粹芬(瑞芬)的原名。陳粹芬曾經與孫中山在日本住了一年,這首詩的註解是這樣說的:「總*理居日本及南洋越南時,陳夫人恆為往來同志洗衣供食。辛勤備至。同志鹹稱其賢。」這裡談到陳粹芬的辛勤賢惠,但陳粹芬何止辛勤賢惠,筆者曾經在孫中山最後一個南洋基地,馬來西亞檳城購得文史專家邱思妮的《孫中山在檳榔嶼》,這本書裡是這樣描述的:「陳粹芬17歲初遇孫中山,從此成為他流亡海外期間的忠實伴侶,她不僅協助孫中山安排日常作息,也投身危險的革命工作,包括傳遞消息和偷運軍火。」
  • 孫中山死前發生一怪事,非要睡在地上還要有冰,原來與一女人有關
    清朝還在苟延殘喘時,孫中山就已經聯合有志之士一同進行反清運動,而陳粹芬只是一個女子,並沒有參與其中,她很崇拜孫中山,視他為大英雄。兩人每次見面總能相談甚歡,久而久之便產生了感情,確定心意以後結為革命伴侶,一起居住在香港的"紅樓"。
  • 上海阿婆收養黑人棄嬰20年,卻被親生子女拋棄不養,這是為何?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孟子在《孟子》一書中,有這樣一個經久不衰的典故。一日孟子來到齊國,會見齊宣王,兩人雖然身份有別,一位是君主,一位是臣子,但是卻毫不拘束,共同討論治國之道。孟子見了齊宣王心胸開闊,且有著其他暴戾君主難得的善心,於是向他諫言王道仁政。
  • 孫中山唯一的日本女兒——宮川富美子
    宮川富美子孫中山的一生中共有一個兒子,三個女兒。他唯一的兒子就是孫科,三個女兒分別是長女孫娫,次女孫婉,另外還有一個女兒,她就是孫中山的日本籍長女宮川富美子。1898年,旅居日本的孫中山居住在橫濱山下町一百二十一番號的寓所中。在此居住期間,孫中山結識了幫助過自己的日本友人大月素堂的女兒大月薰。
  • 孫中山婚姻:盧慕貞溫婉,陳粹芬豪爽,大月燻可憐,她卻家喻戶曉
    孫中山在中國歷史進程當中有著很重要的作用,除了他本人是一個值得大家尊重的人以外,他的感情生活也是引人注目的。除了大家所熟悉的宋慶齡以外,他在之前還有過三個女人,可以說一生有過四個女人,這幾個女人在性格等很多方面都有著不同之處。
  • 孫中山之女孫婉:18歲嫁31歲王伯秋,被拆散後拒見父親最後一面
    萬金之軀怎能為妾 1896年11月12日,孫婉出生於檀香山,巧合的是與父親是同月同日出生,但當時的孫中山卻正被清政府囚禁在駐英國倫敦的公館
  • 孫中山4任妻子都長什麼樣?光論顏值而言,宋慶齡竟然輸給了前任!
    說起孫中山先生的妻子,想必很多人都知道自然是宋慶齡,其實孫中山在和宋慶齡結婚之前還有過多任妻子,我們今天便來看一下都是誰吧。 孫中山的原配夫人盧慕貞,盧慕貞出生於一個書香門第之家,自幼飽讀詩書,據悉她是一位賢惠溫柔的女子,在1888年孫中山父親病重,孫中山趕往家鄉,回來後親眼看到盧慕貞守在孫父的床前照顧寸步不離
  • 中國國民黨黨史館主任邵銘煌眼中的孫中山
    孫中山鑑於中國的貧窮落後,缺乏進行大規模經濟建設所需要的資本、技術等,認為要加快建設進度,使中國的經濟發展在不很長的時間內趕上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就要實行「開放主義」;「無資本,即借外國資本」;「無人才,即用外國人才」;「方法不好,即用外國方法」。孫中山把這種意圖概括為:「欲使外國之資本主義,以造成中國之社會主義」。
  • 父母軟禁、斷絕關係,也沒能阻止宋慶齡嫁給大她27歲的孫中山
    二次革命失敗後,孫中山流亡日本,宋慶齡的父親在日本幫助孫中山籌集革命經費,大姐宋靄齡則擔任孫中山的英文秘書。1913年8月,宋慶齡從美國威斯裡安女子學院畢業,抵達日本與父母家人匯合。9月16日,宋慶齡與大姐一起去拜訪了孫中山,並與大姐一起協助孫中山的工作。
  • 揭秘古代姬妾制度:姬妾只是玩物,男子有妾無妻算單身
    中國古代姬妾制度是一種世界歷史幾乎共有的陋習。此制度打從母系氏族消失那天起便在中國開始萌芽,然後茁壯成長、勢不可擋,到了清代達到巔峰。很多現代人一提到中國古代,總是羨慕古時男子「一夫多妻」的生活。那麼古時的妻妾究竟有何區別,妻妾制度又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
  • 子女可以和父母斷絕關係嗎?
    我國《收養法》有關於被收養的未成年人與親生父母關係解除的規定:自收養關係成立之日起,養父母與養子女間的權利義務關係,適用法律關於父母子女關係的規定;養子女與養父母的近親屬間的權利義務關係,適用法律關於子女與父母的近親屬關係的規定。養子女與親生父母及其他近親屬間的權利義務關係,因收養關係的成立而消除。
  • 法律說:成年親生子女不能與父母斷絕關係
    十四歲以下的未成年子女可以通過送養,斷絕父子關係。成年親生子女是不能與父母斷絕父子關係的,成年養子女可以協議解除。一、不滿十四周歲的未成年人子女可以通過收養關係解除父子關係根據父母子女關係的產生原因,將父母子女關係分為兩大類:一是通過生育形成的,為自然血親的父母子女關係;二是撫養關係形成的,為擬制血親的父母子女關係。
  • 盧慕貞:18歲嫁孫中山,養育三子被離婚,丈夫再婚她選擇孤獨終老
    雖然孫中山對妻子沒有男女之愛,但感念她為家的付出,對妻子的態度並沒有那麼冰冷。讓孫中山態度有所轉變的是,1988年春,在父親病重至逝世的那段日子,孫中山和哥哥返鄉探望,親眼看到盧慕貞猶如女兒般在父親病榻前,小心侍奉,幾乎到了寸步不離的地步,一股感動湧上了孫中山的心頭。
  • 汶萊蘇丹晚年和兩位美貌王妃離婚,和白居易晚年遣散姬妾有些相似
    中國唐代的大詩人白居易晚年遣散姬妾,自己年老了,不想耽誤美貌小妾的青春,就把她們遣散,令她們改嫁,實在是無私之舉。而一千多年後的今天,有一位外國國王也在晚年遣散了美貌妃子,他就是汶萊蘇丹。這麼有錢的國王只有一後二妃,而且兩個王妃不是一起娶的,他一直保持著一後一妃的標配,和第一位王妃離婚,才和第二位王妃結婚。汶萊蘇丹的王后是他的堂妹薩利哈,薩利哈王后生了六個孩子,王儲就是她的親生兒子,所以她並不要求蘇丹對她忠誠,蘇丹納妃,她也無所謂,還能和王妃和睦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