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雙亡的陳粹芬,自從1891年認識了比自己大七歲的孫中山之後,在將近二十年的時間裡,一直追隨孫中山從事革命活動,她經常給革命同志洗衣做飯,傳遞密函,甚至從事秘密運送槍枝彈藥之類的地下工作,是革命先驅孫中山的第一位革命情侶。
電影《夜·明》
而在馬來西亞開拍的電影《夜·明》,講述的就是孫中山的革命伴侶、福建奇女陳粹芬的傳奇經歷。
在孫中山的生命歷程裡,有一位很重要卻長期被遺忘的女人,就是陳粹芬。
陳粹芬生於1874年的9月23號,籍貫是福建廈門同安人,她原名叫做香菱,又名瑞芬,因在家裡排行第四,又被人稱作「四姑」,據說福建同安的愛國僑領陳嘉庚還是她的侄兒輩。
而陳家父親是位民間醫生,於鴉片戰爭五口通商後隨廈門商人來到了香港謀生,住在新界屯門,因為父母早逝,陳粹芬也因此養成了吃苦耐勞的性格,1891年的8月12號,正在香港西醫書院讀書的25歲的孫中山,在香港屯門基督做禮拜時,經革命黨人陳少白介紹認識了17歲的陳粹芬。
陳粹芬
二人一見如故,頗有相見恨晚的意思,每每聚在一起,都有傾訴不完的話,初次相見,孫中山就向陳粹芬表示要效法洪秀全、石達開,推翻滿清,陳粹芬被孫中山的豪言壯語和革命志向所折服,毅然決然的追隨孫中山先生,加入了革命的行列。
他們雙雙墜入愛河,開始在香港屯門附近的紅樓租房子同居,共同籌劃反對腐朽的清政府,打算一通奔赴革命,而此時的孫中山,已有了家室和妻子盧慕貞,他的長子孫科也在這一年出生,他與陳粹芬愛得熱烈,全然忘記了家中的妻子。
當時孫中山的戰友陳少白、尤列、陸皓東、鄭士良等多在夜間乘小船來與孫中山聚會,商談推翻清朝的大計,因此,陳粹芬後來稱這座紅樓為「革命民主的搖籃」
1892年的7月份,孫中山在香港西醫書院五年學習期滿獲得了優異的成績,接受教育長英人康德黎頒發的第一名畢業證書,畢業後,孫中山在澳門行醫,以醫術高明並對貧窮病人免費施診,因此來看病的患者絡繹不絕,這也使得孫中山遭到了葡萄牙籍醫生的排擠,孫中山被迫把診所遷去了廣州,陳粹芬也跟隨他一起去了廣州,孫中山表面行醫,實為從事革命活動,這期間,陳粹芬與他形影不離,並成為了孫中山的革命助手。
1894年,孫中山上書李鴻章遭拒後,毅然決定採取革命行動,在檀香山建立《興中會》,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和「振興中華」的口號。
1895年又在香港成立興中總會,與陸皓東等籌謀10月26日(重陽節)在廣州發動第一次武裝起義。
陸皓東在長提運軍火時被清軍查獲,被捕入獄,幸而,由陳粹芬管理藏下的一匹短槍等武器和彈藥因分散安放在廣州珠江南北各處沒有暴露。
陳粹芬、孫中山
當她得知陸皓東被捕後,為了保護孫中山的安全,就同孫中山藏匿到親友家中不回診所和原住處,陸皓東被害後,清政府重金懸賞通緝孫中山,陳粹芬又和孫中山深夜化裝逃出廣州,次日同尤列等乘小舟經順德往香山唐家灣澳門一個葡人朋友菲南士家暫避,同時派人送信到孫中山家鄉翠亨村通知盧慕貞帶著兒子孫科,和全家人一起去澳門躲避。
此時的陳粹芬隨著孫中山和鄭士良、陳少白等人去了香港躲藏,再輾轉日本,到了日本後,孫中山又往檀香山經美國赴英國,一路在華僑中進行革命宣傳,陳粹芬則獨自留在了日本。
1896年的10月,孫中山在倫敦被清政府駐英使館拘禁兩周,脫險後在英國考察至1897年8月間經加拿大到日本與陳粹芬相會。此後,陳粹芬又隨著孫中山轉涉流離,經歷了許多苦難。
這個時期中國革命正處於低潮期,清政府用軟硬兼施的手段,對孫中山通緝和誘降,陳粹芬極力掩護孫中山,以夫妻名義和他生活在一起,支持孫中山的革命活動,使得孫中山在流亡異國的艱辛歲月裡,精神上得到了極大的慰藉和鼓勵,生活上也得到了周到的照料。
在日本期間,陳粹芬除了照料孫中山外,還熱情的接待來訪的革命黨人和日本友人,為革命黨人燒飯做菜、洗衣服,不辭辛勞,當時一大批人如胡漢民、居正等人都受到了陳粹芬的照顧,革命黨人都親切的稱呼她為「四姑」,陳粹芬卻謙虛的表示自己只是個煮飯婆。
陳粹芬、孫中山
而關於陳粹芬對孫中山的照顧,宮崎寅藏的妻子宮崎槌子在她的回憶文章《我對辛亥革命的回憶》中寫道:「在照顧孫先生日常生活的那位中國婦女同志,真是個女傑,她那樣用長筷子、張著很大的眼睛、像男人吃飯的樣子,革命家的女性只有這樣才能擔當大事,你看她聲音之大,應該像她看齊」,這段話是稱讚陳粹芬的,同時也是宮崎槌子勉勵弟媳說的話,陳粹芬也確實是對孫中山可謂是付出了全部的心血。
1910年12月10日,前往歐洲宣傳革命的孫中山,在從埃及蘇伊士運河寫給與原配女兒孫蜒、孫婉的家信中寫道:「愛女蜒、婉收看:父今晚行走到第四個埠,即蘇伊士運河,再六日便到步矣,可告兩母親知也。」
孫中山在家信中所說的「兩母親」,指的就是孫中山的原配盧慕貞和與盧慕貞住在馬來西亞檳榔嶼的陳粹芬,由此我們可以知曉,陳粹芬從另一種意義上來說,不算是孫中山的妻子,而是舊風俗的妾。
1915年10月25日,孫中山與原配夫人盧慕貞離婚後與宋慶齡在日本結婚,而跟隨孫中山奔波多年的陳粹芬,在與孫中山「分離」之後,一直隨原配居住在澳門風順堂4號,因為沒有孩子的緣故,她把盧慕貞的兩個孩子視為親生骨肉,這兩個苦命的女人,在人生中的後半段互相依偎取暖,也在心中惦記著同一個男人。
據國民黨元老鄧家彥回憶起孫中山與陳粹芬的關係,他是這樣說的:「總理寓橫濱時,妾四姑隨之同居,善烹飪,個性溫柔,後亦遣離,民國6年,總理返粵護法,住士敏土廠,不得入,佇立遙望,總理聞訊,登陽臺,頻揮手令離去,嗣後馬湘語人如此,馬任總理之侍衛,因得親睹此幕也。」
陳粹芬(右二)
至於孫中山在男女情愛方面嚴格遵守基督教一夫一妻的規定,也是他在與宋慶齡結婚之後的事情,1918年10月17日,孫中山寫信給遠在英國的恩師康德黎,他在書信中表示說:
從您最近的來信,我發覺你還沒獲悉三年前我在東京第二次結婚的消息,我的前妻不喜歡外出,因而在我流亡的日子裡,她從未有在國外陪伴過我,她需要和她的母親定居在一起,並老實勸說我按照舊風俗再娶一個妻子,但我所愛的女子是一位現代女性,她不能容忍這樣的地位,而我自己又離不開她,這樣一來,除了同我的前妻協議離婚之外,再也沒有別的辦法了。
而在孫中山與宋慶齡成婚之後,陳粹芬就成了一個多餘的人,她不像盧慕貞那樣同孫中山是夫妻關係,也不像宋慶齡那樣得孫中山喜愛,她的身份十分尷尬,這使得她只能離開孫家,遠走南洋。
在南洋時期,陳粹芬與人合夥做生意,經營了一個橡膠園,靠著橡膠園,陳粹芬的生活頗為富貴,可是她仍舊保持著儉樸的生活,在她孤寂的時候,她抱養了蘇氏華僑的幼嬰作為養女,並給孩子取名為孫容,這個孩子的名字,也是為了紀念她和孫中山之間難忘的感情。
後因橡膠園經營失敗,陳粹芬又陷入到了拮据的生活中,她的收入來源主要靠華僑、老興中會員、同盟會員、國民黨接濟。
1925年的3月12日,在南洋的陳粹芬聞得孫中山逝世的消息,她失聲痛哭說:「我雖與中山分離,但心還是相通的,他在北京病危期間,我幾乎每天晚上都夢見他在空中飛翔。」
此後,為了悼念孫中山,陳粹芬在檳城設壇遙祭七天,她和孫中山深厚的感情,異乎尋常,也在當地被傳成了佳話。
陳粹芬、盧慕貞
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後,陳粹芬應時任行政院長孫科(原配盧慕貞的兒子)的邀請,帶著養女孫容入住孫科的廣州家中,在此後的五年裡,她悉心照料孫科的兒子孫治平和孫治強,使得他們先後考取大學,對於孫家的子女來說,陳粹芬就是第二個母親,他們親切地的稱呼她為「南洋婆」。
1936年蔣介石南下廣州,為答謝陳粹芬早年的革命貢獻,親自委託司法院長居正給陳粹芬送了十萬元的養老金。
1937年,陳粹芬的養女與孫中山的侄兒孫乾相愛,考慮到兩個人之間沒有血緣關係,孫科便建議孫容恢復原來的姓,並改名為蘇仲英,孫容也覺得有理,後來她和孫乾遠赴義大利留學結婚。
正是因為養女的這段跨代婚姻,陳粹芬像大部分從一而終的中國傳統女性那樣,取得了生是孫家人,死是孫家鬼的正統待遇,孫中山的胞兄孫眉承認陳粹芬為家族一員,給了她名份,待她很好,族人稱呼她為陳夫人,盧慕貞也與她情同姐妹。
也就是在這一年,「盧溝橋事變」爆發,住在廣州東山的陳粹芬不顧年老的身體,去做了抗日的後援,她四處宣傳抗日救國,認定抗戰必勝,她還為抗戰中所出生的外孫們取名為必勝、必興、必達、必成、必立,藉此來表達她對中國抗戰必勝的信心。
晚年時,陳粹芬對自己的革命經歷看得很淡,她說:「我跟孫中山反對清,建立了中華民國,我救國救民的志願已經達成,我視富貴為浮雲,中山自倫敦蒙難後全世界華僑視他如人民救星,當了總統後,貴為元首,崇拜者眾多......我自知出身貧苦,知識有限,自願分離,並不是中山棄我。」
而談起孫中山和宋慶齡的結合,陳粹芬也表示感到欣慰,她覺得宋慶齡是個賢內助,孫中山娶了她之後諸事順利,自己應當為他們祝福。
陳粹芬
1960年10月21日,陳粹芬在香港去世,享年88歲,由於種種原因,家人對她喪事打理得極為簡單,不登報,不發訃告,他們匆匆的買了一塊地,將陳粹芬安葬於香港九龍荃灣華人永遠墳場。
1986年,女婿孫乾從美國回到香港,收拾嶽母陳粹芬與妻子蘇仲英的遺骨,從香港遷回翠亨村孫氏墓地安葬,陳粹芬也正式成為了孫府的「家裡人」,她的墓碑上是這樣寫的:孫陳粹芬夫人之墓,婿孫乾率外孫必勝、必興、必達、必成、必立建立。
陳粹芬作為一個長期被人遺忘的革命女性,本來是不被大眾知曉的,近年來,史學界在研究孫中山時大膽提到她對中國革命所作的貢獻,給了她一個公平的歷史地位。
新加坡已將當年孫中山與陳粹芬多次入住過的晚晴園整修一新,闢為「孫中山南洋紀念館」,馬來西亞檳城孫中山同盟會故居「莊裕榮」也對外開放。
電影《夜·明》將陳粹芬與孫中山的關係搬上螢屏,這是對歷史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