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雲召,是《說唐》中的天下第五條好漢。
在《說唐》中,伍雲召好歹也算是主角之一了。因為,從第14回起,直到第20回,伍雲召都是中心人物。
在第14回為伍雲召出場做鋪墊的,是伍雲召的父親伍建章。在這一回裡,伍雲召那為人正直、剛正不阿的老父親伍建章,因為不肯為隋煬帝篡位草詔,而被隋煬帝斬首。
這樣一來,為了斬草除根,在第15回就必須來殺時在外地、官封南陽侯的伍雲召了。
第15回一開頭,就開門見山地介紹說:
「伍建章之子云召,身長八尺,面如紫玉,目若朗星,聲如銅鐘,力能舉鼎,萬夫莫敵。」
看到這裡,實在是「天空一聲巨響,帥哥閃亮登場」。我們終於盼來了一位長得比較正常、顏值飆升的帥哥好漢了。
為什麼要這樣說?
第一條好漢李元霸和第三條好漢裴元慶是兩個小孩子;第二條宇文成都膀大腰圓,長得比例失衡、不大正常不說,還是個大反派,叫人愛不起來;第四條好漢雄闊海就是個李逵。而李逵,顯然不是帥哥。
所以,盼星星盼月亮,到第15回,我們終於盼來了隋唐十八好漢中的第一位帥哥好漢——身高正常、面孔正常、眼睛正常,聲音也基本正常的伍雲召。
問題是帥哥好漢一出場任務就很重,因為他的南陽城,面臨著隋朝大軍的圍剿。
這裡要說一說伍雲召在哪個南陽。
今天我們一看到南陽,就會想到河南省南陽市。但是,在先秦時期,還有一個南陽,指的是黃河以北、太行山南端以南的地區,大致位置在今天河南省的修武縣。
兩個南陽,雖然都在河南省,但一個在北,一個在南。更重要的區別在於,北邊的那個南陽靠近太行山,而南邊那個南陽已在太行山脈的範圍之外。
之所以提及太行山,是因為伍雲召可是在出城打獵的途中,遇到了在太行山落草為寇的雄闊海,進而英雄惜英雄,兩人結拜為兄弟的。
出城打獵就能遇到的人,距離一定不遠。否則,伍雲召就得騎馬奔馳幾百公裡,才能見到雄闊海。果真如此的話,恐怕他連結拜的力氣都沒有了。
所以,伍雲召所在的南陽,是北邊那個南陽,在今天河南省的修武縣。
為了幹掉在南陽的伍雲召,隋朝官方放出了大招兒:韓擒虎為元帥,麻叔謀為先鋒,宇文成都為後應。
之所以說隋朝官方放出了大招兒,是因為這次的元帥韓擒虎,那可是史上貨真價實的、軍事家級別的名將。
別的不說,韓擒虎曾經率軍俘獲陳後主。伍雲召再兵多將廣,區區南陽一地,也比不過半壁江山的陳國吧?
更何況,在天下好漢中,伍雲召只是排名第五,肯定不是排名第二的宇文成都的對手。
果然,兩人對陣的結果,伍雲召在家僕伍保的援手下,總算從宇文成都的馬前逃得一命。最後,伍雲召終於沒有守住南陽,落了個妻死子散、投奔他鄉的結局。
伍雲召投奔的是壽州王李子通。在他的麾下,伍雲召作為兵馬大元帥參加了四明山大戰,和他的兩個鐵桿幫手雄闊海、伍天錫一起,把保駕的宇文成都累了個半死。
伍雲召也死在了揚州。而且死得很冤枉,居然是被一匹怪馬的尾巴打死的:
「高麗國的大將左雄,手執板斧,騎一匹異馬,沒有尾巴,名為『沒尾駒』。大叫道:『留下狀元,我來也。』就與伍雲召交戰,左雄不能敵,回馬便走。雲召拍馬趕來,左雄把沒尾駒頭上連打幾下,那馬前蹄一低,後蹄一立,屁股內一聲響,撒出一丈多長的尾巴來,向後一掃,把雲召的頭打得粉碎,死於馬下。」
這樣神出鬼沒的、有點缺德的自帶式殺傷性武器,伍雲召再牛十倍,也防範不了。
可惜的是,一代帥哥好漢,就此謝幕。
更為可惜的是,歷史上並沒有伍雲召這個人。
我努力在歷史的迷霧中,尋找這個帥哥的蛛絲馬跡。直到我發現了這樣兩個等式:
伍建章=方孝孺,伍雲召=伍子胥+楊玄感。
先說「伍建章=方孝孺」。
在史上也沒有伍建章這個人。但作者安排他在第14回出場,並且因為不肯為隋煬帝楊廣篡位草詔而被殺。這是典型地對方孝孺不肯為明成祖朱棣篡位草詔而被殺故事的抄襲。
大家可以把方孝孺的記錄找來看看。連「此朕家事」的對話,都差不多照抄下來了。
只是,《說唐》的作者忘記了楊廣和朱棣二人登上皇位的區別。
楊廣在他爹隋文帝楊堅還在位的開皇二十年(公元600年)十一月,就已經當上了太子。當上太子四年之後,他才在仁壽四年(公元640)七月因父親去世而登上皇位。
換句話說,在長長的四年裡,楊廣一直就是天下公認的皇太子。而他在父死之後的繼位,是順理成章、理所當然的事。所以,他的繼位詔書已經不需要藉助元老重臣、文壇領袖的威望了。
歷史上也沒有出現楊廣藉助大臣威望而撰寫繼位詔書,助力自己登上皇位的事。
朱棣則不然。朱棣一直就是燕王,從來就不是天下公認的皇太子。而他為了當上皇帝,起兵造反,把父親朱元璋生前確立的繼承人朱允炆從皇位上趕了下來。「得位不正」,是他逃避不了的指責。
所以,他就需要天下百姓、朝野內外的認可,他就需要方孝孺這樣一位元老重臣、文壇領袖來為自己撰寫繼位詔書,從而使得自己的繼位稍微顯得名正言順一些。
不得不指出,《說唐》作者在「伍建章=方孝孺」問題上,痕跡太明顯,處理得也比較拙劣。
再說「伍雲召=伍子胥+楊玄感」。
作者在用完了「伍建章=方孝孺」的故事之後,出現了一個難題:方孝孺肯定是沒有兒子留下來的,那伍建章的兒子要報仇雪恨,如何處理?
於是又借用了伍子胥借兵為父報仇的故事。《說唐》中,伍雲召在南陽之後造隋朝的反,就是借用的壽州王李子通的兵。連兩個人的姓氏,都用得一模一樣。
但是,伍子胥顯然不是伍雲召的原型所在。
只好回頭,來看另一個線索,看隋煬帝在歷史上殺過那些大臣。
隋煬帝在歷史上,出於種種原因,殺過三個元老重臣,分別是:光祿大夫賀若弼、禮部尚書宇文弼、太常卿高熲。
但是,賀若弼的兒子賀若懷亮,宇文弼的兒子宇文儉、宇文瑗,高熲的兒子高盛道、高弘德、高表仁,在父親被殺之後,都沒有擁兵造反、為父報仇的史實。
好,那就來找找大隋朝的官二代,誰造過隋煬帝的反?
巧了,還真有過唯一的一個:楊玄感,楊素的兒子楊玄感。
更巧的是,歷史上的楊素,雖然不是隋煬帝所殺,卻基本是他逼死的。
「素寢疾之日,帝每令名醫診候,賜以上藥。然密問醫人,恆恐不死。素又自知名位已極,不肯服藥,亦不將慎,每語弟約曰:『我豈須更活耶?』」
一句話,楊素功高震主,隋煬帝希望他早點死。於是,楊素就有病不肯服藥,把自己拖死了。
身為楊素的兒子,楊玄感不可能不知道上述內情。
但是,到他起兵造反時,卻並不是打著為父報仇的旗號,而是打著救民於水火之中、擺脫遠徵高麗之役的旗號。
令人扼腕的是,楊玄感的造反,只差一點點就成功了。
他造反時,隋煬帝及隋朝大軍正在高麗前線,國內兵力薄弱。當時在給楊玄感當狗頭軍師的李密,給楊玄感出主意說:有上中下三策供他選擇。
上策是攻佔北京,堵住隋煬帝及大軍回歸中原的通道,等待大軍糧草吃盡之後,其軍自亂;而消滅了隋朝軍隊的有生力量之後,天下唾手可得。
中策是攻佔長安,據有關中、立於不敗之地後,再東向與回到中原的隋煬帝爭奪天下。
下策是就近攻佔東都洛陽。
顯然,上策最妙。
然而,膽大無腦的楊玄感,選擇了勝負難測的下策。因為他認為,這才是上策。
結果他進攻洛陽失敗,屯兵堅城之下,一籌莫展之際,又遭遇回援隋軍、留守隋軍在各個方向上的圍攻,使得本就不多的兵力被損耗殆盡。
最後,楊玄感自己的死法比伍雲召還慘,「磔其屍於東都市三日,復臠而焚之」,而且還被隋煬帝滅族了。
楊玄感他爹楊素一輩子辛辛苦苦,算是白忙活了。
但是,楊玄感的史實,也並不完全與伍雲召的故事重合。
事實上,伍雲召的故事不可能與任何一個人重合。因為,他不存在。
而存在的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故事,不可能借給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