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之美:舞獅

2020-12-18 強強閒話多
偶遇舞獅

周末和家人去附近的商業廣場購物,偶遇傳統舞獅表演,很精彩。這種傳統文化之美難以言表,更多的是伴隨著舞獅表演的節奏,感觸博大的中華傳統舞獅文化。

偶遇舞獅

以前,更多是在港片裡見到舞獅,最出名的自然是李連杰主演的《黃飛鴻》系列電影。寶芝林、佛山無影腳、舞獅、十三姨,都是這個系列電影的關鍵詞。那些精彩的舞獅動作,以及中國功夫的融入,再加上經典的背景音樂,真讓人看得聚精會神。

《黃飛鴻》
《黃飛鴻》
《黃飛鴻》

這次巧遇現場版,自然是要好好欣賞一番。只見舞獅者扎著馬步,在高低樁上忽上忽下,將獅子的勇猛與俏皮表現的淋漓盡致。想必,這麼靈活自如的表演一定是苦練了數年的功力。像我這樣的觀眾,看著精彩的動作一陣陣的驚呼喝彩。來來往往的行人,也大都會駐足停留,紛紛拿出手機拍照分享。美好的事物,大家都願意花些時間,也願意與親朋好友分享。

精彩表演

中國傳統舞獅分為南獅和北獅,南獅又稱醒獅,以廣東地區為代表,北獅則以河北地區為代表。舞獅技藝中,南獅重寫意,北獅重寫實,各有各的妙處。在我國傳統文化中,獅乃祥瑞靈物,象徵吉利,代表邪氣,所到之處能驅魔避邪,除惡去黴,化戾氣為祥和,為大家帶來連綿不絕的好運。所以現在很多商戶開業都會請來舞獅表演助興,討個好口彩、好兆頭。

舞獅中的賜福,是在儀式高漲時群獅忽然吐出:開業大吉,萬事快意,交易興旺,財源廣進,等等吉祥條幅,能增喜慶時歡樂與熱鬧的氛圍,帶動全數節目,為用戶帶來吉祥快意的好兆頭。舞獅還會有點金儀式,即一點左眼金:金光閃閃。二點右眼銀:銀光燦燦。三點額頭:揚名四海。四點獅嘴:天下承平,財源廣進。或者,一點左眼:靈氣渾身。二點右眼:志在乾坤。三點額頭:旭日臨空,照亮生財之道。四點獅嘴:招財納祥無限財源滾滾自天。採青:瑞獅食青,瑞氣臨門。獅子採青,分為天青、地青,全數過程充滿戲劇感。

現在,很多傳統文化又在興起,有些已經經過了改良與現代人們的文化理念相融合。個人認為,類似舞獅、舞龍這種帶有美好寓意又極具觀賞性的傳統文化藝術形式,應該發揚光大,讓更多人的國人體驗到中國傳統文化之美。

相關焦點

  • 舞獅中國傳統文化,舞獅代表祥瑞
    舞獅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舞獅來助興、舞獅有南北之分,南方以廣東的舞獅表演最為有名。獅子是由彩布條製作而成的。每頭獅子有兩個人合作表演,一人舞頭,一人舞尾。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裝扮成獅子的樣子,做出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在表演過程中,舞獅者要以各種招式來表現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陽剛之氣。
  • 「 弘揚傳統文化,提振文化自信 」——走進邱縣非遺之「舞獅篇」
    表演現場 邱縣文化廣電和旅遊局供圖表演現場 邱縣文化廣電和旅遊局供圖中國舞獅,歷史久遠,且地域分布極為廣泛。據資料記載,舞獅源於漢代,見載於《漢書.禮樂志》,盛於南北朝,是中國與西域之間文化交流的產物,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 中國傳統知多少,中國傳統舞獅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舞獅是一種亞洲民間傳統表演藝術,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扮成獅子的樣子,作出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中國民俗傳統,認為舞獅可以驅邪闢鬼。故此每逢喜慶節日,例如新張慶典、迎春賽會等,都喜歡敲鑼打鼓,舞獅助慶。據民間說法,中國本身沒有獅子,在中華文化中,"獅"本來是和"龍"、"麒麟"一樣都只是神話中的動物。到了漢朝時,才首次有少量真獅子從西域傳入,當時的人模仿其外貎、動作作戲,至三國時發展成舞獅;南北朝時隨佛教興起而開始盛行。史書中,《漢書禮樂志》中提到"象人",據三國時的解釋,就是扮演"魚、蝦、獅"的藝人。到了唐朝,舞獅是大型宮廷舞蹈表演的一種。
  • 國粹之美 讓我們一起感受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
    孩子眼中的中國傳統文化是怎樣的?是濃墨重彩的京劇臉譜,是空靈超然的中國書畫,還是壯碩威武的金毛獅王?我們欣慰地看到,作為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很多孩子年紀雖小,但發自內心地熱愛中國傳統藝術,並努力領悟其中蘊含的哲理。讓我們與孩子一起感受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領略形神兼具的國粹之美。
  • 舞獅舞龍之外你知道舞麒麟嗎?當傳統文化和現代遊戲發生碰撞
    在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裡,每逢一個喜慶的日子,或者是年節,總會有各式各樣的民俗表演,比如當地的一些雜技表演,還有舞龍和舞獅。而舞獅相對來說會更常見一些,在類似新店開張或者喜事時,都會請一支舞獅隊來做表演。和舞龍需要大量人力配合不同,舞獅只需要兩人配合,一人負責頭,一人負責尾,同樣也是依靠人體的運動來展現獅子的靈活姿態。但除了舞龍和舞獅,其實在民間還有一項傳統文化表演藝術,那就是麒麟舞。
  • 新加坡傳統舞獅穿起裙跳踢踏舞
    說起舞獅,我們熟悉的舞獅表演是……(視頻:SG5clips Youtube)那如果舞獅穿著裙子,跳著踢踏舞的話,你能夠接受嗎?(圖源:網絡)明年(2021年)的妝藝大遊行讓舞蹈員穿裙、跳踢踏舞的表演項目惹爭議!
  • 廣州一中學開設舞龍舞獅課 學校:非常受歡迎能傳播傳統文化強健...
    近日,廣東省廣州市一中學將舞龍舞獅課引入校園一事引發關注。11月16日,北青-北京頭條記者從北京師範大學廣州實驗學校了解到,該校自2016年起便開設了舞龍舞獅課,每周安排六次訓練。學校的開課初衷是希望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鍛鍊孩子們的團隊意識,強健學生們的體魄。
  • 長沙【傳統舞獅舞龍】選藝舞堂
    長沙【傳統舞獅舞龍】選藝舞堂,本團常在廣州東莞廣東省北京上海濟南合肥福建泉州重慶成都提供專業舞獅舞龍表演。長沙神摯龍獅鼓樂集團選藝舞堂, 舞龍舞獅獨特的魅力吸引了他,他說:「龍型就像優美的舞蹈舞姿,其中包含很多運動項目元素,如:京劇的步伐,舞蹈,武術,健美操等這些動作都深深吸引了我。
  • 民間傳統習俗舞獅,雄獅歡舞慶盛世
    舞獅又稱耍獅、獅子舞,歷史比較悠久,源遠流長,為我國民間喜慶節日的一種傳統習俗。舞獅大約起源於周帝時的軍隊或西涼的假面戲。因為中國原不產獅子,據《後漢書》載,漢景帝(前146年)時,月氏國西域的一個小國進貢來獅子,後來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時帶入中國先養於帝王宮苑,中國漸有獅子這種動物。因獅子威猛,人們稱之為「百獸之王」。
  • 【習俗】中國人的舞龍、舞獅文化
    中國是舞龍、舞獅活動發展與起源之地,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舞龍、舞獅活動是我國各族人民喜愛的具有民族特點的傳統體育項目。它不僅形成了燦爛的舞龍、舞獅文化,而且有其獨特的欣賞和健身價值。舞火龍舞龍、舞獅活動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創造,各族人民一直很喜愛這項活動,並歷代相傳、鼎盛不衰,並由此形成了極其燦爛的舞龍、舞獅文化。近代,舞龍、舞獅活動也隨著華人的遷移而傳到世界各地。
  • 廣東佛山黃飛鴻紀念館,一個舞獅文化濃厚的地方
    黃飛鴻紀念館位於廣東佛山市禪城區人民路與主廟路交匯處附近,這座清代風格的院子是2000年籌建的紀念館,主要是以紀念黃飛鴻生前的文藝展示的才藝與文獻紀錄,也是記載著這些年來有關於黃飛鴻的愛好與愛武之道的紀念園。黃飛鴻紀念館佔地約五千平方米,主要建築以仿清朝的建築風格而建,顯得古色古香,具胡濃厚的年代感。
  • 廣州一學校體育課可選修舞龍舞獅,了解傳統文化 網友:這個可以有
    11月6日,在北京師範大學廣州實驗學校的體育課上,學生們正在練習舞龍舞獅。從2016年起,該校將舞龍舞獅列入體育選修課程。校方認為,舞龍舞獅運動引入體育課堂,是學生了解與學習傳統文化的好辦法。想學的舉手!
  • 中國舞龍舞獅杜拜「鬧新春」:點燃華僑華人文化自信
    來自阿聯全境的華僑華人各展本領,身著中國傳統服飾載歌載舞。巡遊隊伍中可見古詩、國畫、京劇和四川熊貓、義烏貨郎擔等中華特色文化元素。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舞龍舞獅分會大學生代表獻上的群獅迎新春文化「大餐」,受到眾人圍觀。栩栩如生的雄獅做出撲、跌、翻、滾、跳躍、眨眼、搔癢等動作,引來陣陣掌聲。巡遊隊伍中一頭獅子高高躍起。
  • 臺兒莊古城:舞龍舞獅免費體驗 樂享文化盛宴
    原標題:臺兒莊古城:舞龍舞獅免費體驗 樂享文化盛宴今年的五一假期對於臺兒莊古城有著特殊意義。2010年五一假期,臺兒莊古城試營業,到今年剛好十周年。十年夢想不變,傳承傳統文化的初心不變。在這特殊的日子裡,景區不僅有粉絲節優惠活動,還特意在復興廣場為遊客打造了可以參與的非遺民俗大課堂。
  • 李牧、鄧珏 :異文化語境下文化主體自我意識的建構 ——中華舞獅在紐芬蘭(上)
    然而,正是由於其與以春節為代表的中國傳統節日直接且密切的關係,舞獅作為海外中華傳統中極為重要的文化載體,在早期往往被置於海外學界關於華人傳統節日的探討中,並未被視作一個獨立的研究對象。直到1980年代以後,舞獅作為獨立的研究客體,才慢慢進入海外學人的研究視野。        這些研究中,部分學者關注中華舞獅的起源及其發展歷史。
  • 中華傳統體育項目受熱捧 舞龍舞獅武術融入大課間
    文件中提到了「推廣中華傳統體育項目」,認真梳理武術、摔跤、棋類、射藝、龍舟、毽球、五禽操、舞龍舞獅等中華傳統體育項目,因地制宜開展傳統體育教學、訓練、競賽活動,並融入學校體育教學、訓練、競賽機制,形成中華傳統體育項目競賽體系,並針對此提出了「增強文化自信」,深入開展「傳承的力量——學校體育藝術教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果展示活動」,讓中華傳統體育項目在校園綻放光彩。
  • 北獅之宗——徐水舞獅
    我國民間的很多地方都有節日舞獅助興的習慣,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每個地方的舞獅又有自己不同的特點,今兒我要跟你說的就是別具特式的北獅之宗——徐水舞獅。徐水獅舞是河北省漢族民間舞蹈之一。徐水舞獅的活動時間主要在春節和春季寺廟法會期間,徐水舞獅的表演形式是由一名或兩名武士(俗稱"獅郎")手持繡球引逗一頭或數頭獅子。
  • 我是舞獅人:人生因舞獅而不同
    新華社南寧5月5日電(記者盧羨婷)沉寂2個多月,「舞獅之鄉」廣西藤縣重新響起熱鬧的鑼鼓聲,年輕的舞獅人重新投入訓練。  在綠水青山環抱的藤縣濛江鎮泗洲村,佔地3000多平方米的藍色鐵皮棚格外顯眼,這裡是弘大醒獅團泗洲訓練基地。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服飾與人體之美
    中國傳統服飾在許多情況下,服飾的美醜往往不取決於服飾與人體的關係,而是取決於與統治者所制定的服制禮規以及與之相配合的傳統著裝觀念之間的關係。仍舊和中國傳統服飾美學觀念形成對照的是,西方人仿佛是「最懂得欣賞人體美的人,他們絲毫也沒有自卑感,並且勇氣十足地宣布,人為萬物之主。他們從不為他們的身體感到羞恥」。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形成了不同的服飾美學觀念,不同的服飾時尚。加之滿清極為封閉的治國政策,使中西方的服飾文化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難以相互交流,取長補短。
  • 唐「獅文化」達到巔峰,演化為「舞獅」文化,又是如何流傳海外?
    2、「獅文化」轉入普遍化唐代是「獅文化」轉而轉向民俗化的開端,從初唐時期的「宮廷樂」逐漸演變為民間的音樂,並得到了大眾的接受與改變。繼中原形成自己的風格之後,再向西延展絲綢之路,再向東延展。如今,這種文化印記仍然存在於韓國、日本,它的傳播之廣,影響之深無處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