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傳統習俗舞獅,雄獅歡舞慶盛世

2021-01-08 中國經典文化

舞獅又稱耍獅、獅子舞,歷史比較悠久,源遠流長,為我國民間喜慶節日的一種傳統習俗。舞獅大約起源於周帝時的軍隊或西涼的假面戲。因為中國原不產獅子,據《後漢書》載,漢景帝(前146年)時,月氏國西域的一個小國進貢來獅子,後來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時帶入中國先養於帝王宮苑,中國漸有獅子這種動物。因獅子威猛,人們稱之為「百獸之王」。雄獅子體魄雄壯,頭較雌獅子大,從頭到頸披黃褐色的長毛。雌獅子的頭則小些。獅子通常喜歡夜間活動,主食肉類動物當時人們叫它「狻猊」、「避邪」。從那時開始人們便把雄健、威武的獅子視為吉祥、勇敢的象徵,並模仿獅子的形象和動作,逐漸形成獅舞。

春節或喜慶的日子,便以此為樂,並用來驅魔避邪,故當時有「避邪獅子」之稱。關於春節舞獅子的由來,民間有個神奇的傳說。傳說古時有種怪獸,每逢年將盡時,就會出來傷害人類,鬧得人們不得安寧,大家想了很多法子都治不住它。人們想起很多野獸害怕的「百獸之王」獅子威猛雄壯,可能會鎮住這種怪獸。如果用真獅子不可能便想起一個辦法,用竹篾子紮成獅子頭的樣子,糊上紙,再畫上各種顏色,然後,再披上綴有很多毛或麻的布衣,像真的獅子一樣。當怪獸出現時,人們就戴上獅子頭,披上獅子衣裝成獅子去追趕它,並且很多人敲鑼打鼓來助威。

這個法子果然很靈,當怪獸看到假獅子時掉頭就跑。因此,人們認為獅子有驅妖鎮魔避邪的作用。從此以後,人們每年到春節時就打起鑼鼓,舞起獅子,用以避邪鎮魔,並形成一種風俗,流傳下來。這個傳說,與春節放鞭炮的傳說有些相似。關於舞獅子的傳說很多,各地說法不一,傳說畢竟是傳說,但比較可信的還是起源於南北朝時期的一場軍事戰爭。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446年)五月時,交州刺史檀和之奉命伐林邑。在林邑和範陽的騎兵交戰中,首戰敗北,而且敗得很狼狽。

什麼原因呢?原來範陽的騎兵都是騎在大象身上,手持長矛大刀,遠刺近砍,運用自如。而檀和之的軍隊都是步兵,武器也短根本接近不了範陽的騎兵,所以只有被刺殺的份兒,怎能不敗呢?檀和之失敗後,氣急交加。此時他的部隊有個叫振武將軍的先鋒官宗愨很有謀略,想出了個以獸制獸的辦法。他向檀和之獻策說:「獅子為百獸之王,什麼野獸都害怕它,大象也不例外。」檀和之聽覺得很有道理,就連夜命令士兵們用獸皮製作了很多假獅子,很逼真。讓每個戰士穿上扮成獅子隱藏在戰場附近的草叢中,並在戰場周圍挖了很多陷阱。

戰鬥又開始了,範陽的軍隊騎著大象又來進攻。宗愨當即指揮假獅子張牙舞爪、耀武揚威地直撲大象而來。大象一看到張著大口的威猛獅子,驚嚇得掉頭亂竄,不少大象連人起掉進陷阱被活捉。這次檀和之取得大勝。之後,舞獅活動便從軍隊向民間廣泛流傳開來,成為民間歡慶節日的一項遊藝體育活動。舞獅子傳到唐代更加流行,先是在宮中。每當節日,宮中都會有盛大的舞獅表演,稱為「五方獅子舞」,皇帝和文武大臣、嬪妃們都來觀看。唐代段安節在《樂府雜錄·龜茲部》中就記有:「戲有五方獅子,高丈餘,各衣五色。每一獅子有十二人,戴紅抹額,衣畫衣執紅拂子,謂之『獅子郎』,舞《太平樂曲》。」

《舊唐書·音樂志》亦記有:「太平樂亦謂之五方獅子舞。」後來「五方獅子舞」流行到民間,成為年節和重要慶典的重要活動,用以表達太平盛世、吉祥如意、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之意。五方獅子舞」是以紅、黃、藍、白、黑五色分別代表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五頭獅子各飾一種顏色代表一個方位。宮廷演出時,每頭獅子由12個頭戴紅巾,身著彩服,手持紅拂的獅子郎」陪舞,並有伎樂者伴唱《太平樂》舞曲。可見,當時舞獅已很成熟並已配有樂曲。唐代詩人元稹有《西涼伎》詩讚雲「獅子搖光毛彩豎,胡騰醉舞筋骨柔。」我國唐代大詩人白居易也為舞獅專門寫有一首《新樂府·西涼伎》詩,真實地描寫了當時西涼胡人舞獅的情景。

詩云西涼伎,西涼伎,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貼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來萬裡。紫髯深目兩胡兒,鼓舞跳梁前致辭。唐貞觀九年(635年),唐太宗李世民把獅子看作為瑞獸,還命令秘書監侍臣虞世南作《獅子賦》,用獅子的威猛、勇武來比喻唐代國力強盛,凜然不可侵犯。自唐、宋開始,獅子又成了帝王的化身,並把其神化,用鹿、羊這些瑞獸的頭,加上犀牛角、鳳翼、獅子身、虎尾等組合在一起成為一種理想化的吉祥獸、靈獸、瑞獸,又美稱為天鹿、天祿扶拔、避邪等。

《宋書·符瑞志》中雲「(獬豸)日行萬八千裡,又曉四夷之語,明君聖主在位,明達方外幽遠之事」。所以,宮殿、官府宅第、城門、寺廟、祠堂、衙門等都立有石獅子,有護衛、鎮守、避邪之意。帝王陵寢也立有石雕的獅子,作為高貴威嚴的象徵。唐、宋以後,諸多詩詞、筆記、繪畫等都有表現舞獅的內容,在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吳自牧的《夢粱錄》中,都有關於獅子會的記述。在南宋畫家蘇漢臣所繪的《百子嬉春圖》中,就有兒童舞獅子的場面。明、清以後,獅舞更加廣泛流行,而且花樣更多,並形成流派主要有南派和北派兩種。

在表演風格上又分為文獅和武獅。南派多演文獅。文獅主要表演抖毛、洗耳、搔癢、舔毛、滾球、朝拜等,動作比較溫順優雅、柔和細膩。表演時一個戴大頭佛面具,身穿長袍手拿葵扇的「獅子郎」來逗瑞獅表演各種優美的動作,既滑稽幽默,又有風趣。南派以廣東為中心,在我國港澳、東南亞較流行。北派以表演武獅為主,主要有撲球、吐球、滾繡球、翻跟頭、騰空跳躍等動作,動作勇猛驚險、快捷迅速。表演時由一個裝扮成武士者,手持繡球來逗引獅子表演。

後來隨南、北兩派的交流融合,取長補短,互相學習,現在各派的表演風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主要表演節目有滾繡球、躥桌子、雙獅鬥等。其中登高桌、走梅花樁等傳統的高難度表演節目,一般需要有武術功底、技術較熟練者才能表演。其表演驚心動魄、嘆為觀止。清代《成都竹枝詞》就有描繪舞獅的熱鬧場景和人們對舞獅的喜愛之情:巧制狻猊不用打,布圍高掛任縱橫。十番鑼鼓真熱鬧,看到更深更有情。舞獅是一種力氣活,很累人,沒有強壯的身體是難以舞動的一般舞獅時兩人舞大獅,一人舞小獅。舞大獅的一人站立舞獅頭另一個人彎腰揪住前面人的腰帶舞獅尾。

舞獅人要穿獅服、獅褲和金爪蹄靴,這樣舞起來才和真獅子一樣。舞獅拜年還要唱「讚詞」,這要找口齒伶俐,有些文化基礎的人來唱。贊獅詞有賀拜年的,有恭喜發財的,有賀子孫昌盛的,有贊多子多福的,等等,可隨機而贊唱。總之,讓人家聽了高興、喜慶,就可多得彩頭(又稱彩利,即錢或物品)。舞獅的主要目的是熱鬧節日,表示歡慶吉祥,祈望生活幸福美滿、吉祥如意、事事平安。說起舞獅,這還與佛教有密切關係。佛教非常祟尚獅子。自西漢佛教與獅子一起傳入中國後,佛教的經籍就喻佛為獅。

《大智度論》中稱「佛為人中獅子」。獅子一直還認為是佛的坐騎。如佛祖之座稱「獅子座」。被稱為「妙吉祥」的文殊菩薩,是佛界的四大菩薩之一,主管智慧,他就騎一頭已被神化了的青獅,又稱獬豸、狻猊。佛家以獅子吼叫震天動地、群獸懾服,來比喻佛家說法聲震四海,並將之稱為「獅子吼」。《傳燈錄》就記有佛祖釋迦牟尼出生時就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獅子吼,並云:「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故人們稱釋迦牟尼為「人中獅子」。《維摩經·佛國品》云:演法無畏,猶獅子吼。

其所講說,乃如雷震。」在古代佛像出行之日,就舞著獅子在前面開路,《洛陽加藍》云:「避邪、獅子導引其前,吞刀吐火,騰驤一時。」宋代僧人在重陽節舉行的法會,就稱為「獅子會」。佛教還以獅代表法力。《潛研堂類書》云:「獅子為獸中之王,可領百獸,具有護法避邪作用。」所以獅子還被稱為「法獸」。古代寺廟門前都多立有一對石雕獅子,以示威嚴、法力無邊。人們崇敬獅子,節日舞獅歡樂,還另有一層文化含義。古人認為「獅」與「師」同音,又以「獅」諧「師」,用來象徵權力和富貴。

古代的稱大獅子為「太師」,小獅子為「少師」。「太師」為「三公」(即太師、太傅、太保)之一;「少師」為「三孤」(即少師、少傅、少保)之一。「太師」和「少師」均居其首位,都是輔弼天子為政的高官,官位顯赫。因此,人們多以舞獅子來祝賀官運亨通、飛黃騰達、步步高升」富貴久遠。如傳統所繪的大小兩個獅子為《太師少師圖》,表示權位高居、官運亨通;如繪兩個獅子相戲滾繡球的《雙獅戲繡圖》,以表示喜慶吉祥、歡樂幸福。

如繪有獅子和蓮花燈的《連登太師圖》,取「蓮燈」的諧音「連登」,「獅」的諧音「師」,表示步步高升、官登高位。所以,春節獅子拜年時,很多人家喜歡獅子在門前多玩一會兒甚至有的人家掛紅包懸在高處讓獅子想法去取。清代有一首詩就不衰,深受人們的歡迎。特別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迎來了盛世,國泰民安,每逢年幣和喜慶之時入們都喜歡舞獅來歡慶熱鬧一番。現在每年春節時全國各地還都會舉行各類舞獅大賽,盛況空前,熱鬧非凡。

相關焦點

  • 民間雜技藝術:陝西渭南舞獅
    渭南舞獅的精彩瞬間(文中圖片由臨渭區文化館提供)渭南舞獅深受群眾喜愛(文中圖片由臨渭區文化館提供)舞獅是我國優秀的民間傳統文化藝術,相傳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南北朝時期,興於唐文化鼎盛時期,最早由西域引入中原地區。在神話文化中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坐騎,也是吉祥如意的預兆。
  • 新春之際為啥有舞獅子的習俗?
    吳學良正月裡慶賀新春,很多地方會有舞獅的習俗。舞獅就是「獅子舞」,「獅子舞」一般是兩人在綴結或彩飾的獅子外套之中,一人持獅子頭在前,一人抱住前面的人在後,模仿獅子的行動坐臥、俯仰跳躍。舞獅的時候,或一個獅子,或兩個獅子,又有一個人手持繡球來引逗。這便是我們常說的「獅子滾繡球」。
  • 舞獅談俗
    > 題    記本文原載《婁底日報》2001年1月23日第三版「星河」副刊,內容相當簡略,卻全面概括了湘中舞獅習俗的精髓
  • 舞獅子、抬轎子 捏麵人……慶齡幼兒園花式迎「六一」 20個民間...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6月1日8時30分訊(何婷)5月30日一大早,慶齡幼兒園門口鑼鼓喧天,舞龍舞獅,米老鼠、小豬佩奇等卡通人物熱情迎接,好一派熱鬧的景象。今天,小朋友和家長們也大變樣啦!有的身穿民俗服飾,有的化身漢服小蘿莉,有的變身動物精靈,盛裝出席,精神抖擻,開開心心入園啦 !
  • 舞獅中國傳統文化,舞獅代表祥瑞
    舞獅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舞獅來助興、舞獅有南北之分,南方以廣東的舞獅表演最為有名。獅子是由彩布條製作而成的。每頭獅子有兩個人合作表演,一人舞頭,一人舞尾。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裝扮成獅子的樣子,做出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在表演過程中,舞獅者要以各種招式來表現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陽剛之氣。
  • 傳統文化習俗--中秋節
    按照農曆,八月為秋季的第二個月,在中國古代稱為仲秋,因此民間稱為中秋,又稱秋夕、八月節、八月半、月夕、月節、 十五夜,是漢族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正德江寧縣誌》載:「中秋夜,南京人必賞月,合家賞月稱為『慶團圓』,團坐聚飲稱為『圓月』,出遊待市稱為『走月』」。中秋節也是農作物收穫的時節,有民俗學家認為中秋祭月是源於慶祝秋季豐收,同時也會祭拜土地神,是一個感謝神恩的節日,因此屬於豐收節[2]。此外,關於中秋節由來的傳說還有東亞各地皆有的月兔傳說、中國地區的嫦娥奔月、越南的阿貴傳說等等。
  • 元宵節由來 元宵節習俗有哪些?
    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 傳統習俗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拉兔子燈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元宵節的由來元宵節的起源很古老,源於遠古人類在過節時以火把驅邪。
  • 傳承龍獅精神 江蘇省全民健身運動會舞龍舞獅比賽在揚州江都舉行
    新江蘇·中國江蘇網訊 (記者 徐鑫)龍騰盛世,獅舞吉祥。11月7日下午,江蘇省第八屆全民健身運動會舞龍舞獅比賽在揚州市江都區體育館舉行。中國龍獅運動協會副主席劉陶,省社會體育管理中心副主任張晃新,省龍獅運動協會副會長朱建勇、秘書長葛國政,揚州市體育局四級調研員張峰,揚州市江都區政府黨組成員徐守祥等出席活動。
  • 秋分時節民間的傳統習俗
    秋分自古以來,民間對秋分節氣非常重視,有很多有關秋分的習俗。比較經典傳承的習俗有祭月、拜神、吃秋菜、豎蛋、送秋牛、粘雀子嘴等。祭月古代有「春祭日,秋祭月」的流傳說法,那麼秋分曾經是傳統的「祭月節」,因為秋分節氣當天,不一定是滿月,後來改至農曆十五中秋為祭月節,所以中秋節來源於傳統的「祭月節」。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時期帝王就有祭月的風俗習慣,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許多「望月樓」、「拜月壇」的古蹟,比如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朝嘉靖年間皇家祭月的地方。民間的祭月風俗因地域不同形式各異。
  • 正月十一習俗多,看看有哪些傳統習俗
    正月十一習俗多,看看有哪些傳統習俗【導語】過年期間,全國各地傳統習俗非常多,而且非常喜慶,寓意美好吉祥,數不勝數,充滿歡樂祥和和希望
  • 中國傳統知多少,中國傳統舞獅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舞獅是一種亞洲民間傳統表演藝術,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扮成獅子的樣子,作出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中國民俗傳統,認為舞獅可以驅邪闢鬼。故此每逢喜慶節日,例如新張慶典、迎春賽會等,都喜歡敲鑼打鼓,舞獅助慶。據民間說法,中國本身沒有獅子,在中華文化中,"獅"本來是和"龍"、"麒麟"一樣都只是神話中的動物。到了漢朝時,才首次有少量真獅子從西域傳入,當時的人模仿其外貎、動作作戲,至三國時發展成舞獅;南北朝時隨佛教興起而開始盛行。史書中,《漢書禮樂志》中提到"象人",據三國時的解釋,就是扮演"魚、蝦、獅"的藝人。到了唐朝,舞獅是大型宮廷舞蹈表演的一種。
  • 寧博講堂——春節的來歷及習俗
    春節來歷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曆新年,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
  • 驚蟄節氣民間傳統習俗文化 農諺諺語是什麼
    驚蟄節氣民間傳統習俗文化 農諺諺語是什麼二十四節氣的春天當中節氣是從立春
  • 紐約曼哈頓華埠壁畫項目新作品「舞龍舞獅」完成
    位於華埠地威臣街135號對街的「舞龍舞獅」壁畫。(美國《僑報》/劉依玲 攝)中新網11月24日電 據美國僑報網報導,日前,由「華埠壁畫項目」設計製作的最新壁畫作品「舞龍舞獅」在紐約曼哈頓堅尼路地威臣街落成。
  • 四川省2020年傳統節日 群眾文化活動拉開序幕
    「千龍千獅鬧新春」傳統節日群眾文化活動由省文化和旅遊廳策劃推動,分基層展演和集中展演。全省各地將圍繞歡度元旦、春節、元宵主題,以鄉鎮為單位組織傳統舞龍舞獅表演,形成省、市、縣、鄉、村五級聯動的「千龍千獅鬧新春」活動。
  • 甘肅民間傳統婚嫁習俗!
    甘肅農村的婚嫁習俗        曾經盛行於甘肅農村的漢族婚嫁習俗,從形式到內容,形成了一整套傳統婚嫁文化按照傳統的做法,男家是嫁娶的主動者一方,其父母應選擇迎娶的良辰吉日,並由媒人通知對方,準備迎娶。稱為「提話」或「送日子」。提話一般在吉日的前一月進行,謂之「隔月不提話」,如在本月,至少要提前十天。
  • 元宵節的簡介來歷和習俗
    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裡家家張燈結彩,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二、傳說之二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是人們慶祝一年中第一次的月圓之夜。據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
  • 探秘濟南舞獅團體:商業浪潮中,「北派舞獅」如何堅守
    大家驚訝地發現,與印象中上年紀的傳統舞獅人不同,這是一幫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在從事這項傳統古老的民間藝術。舞獅人多是兼職大學生進入9月至今,陳騰飛和他的騰飛舞獅團,一場接著一場表演,已經接連演了十多場。「周末忙的時候,一上午能接三四場。
  • 春節的來歷和傳統習俗
    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曆新年,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
  • 開業舞獅價格多少_騰龍武校龍獅團
    開業舞獅價格多少,騰龍武校龍獅團,武校被廣西體育局授予「廣西區級先進單位」稱號。開業舞獅價格多少, com)數億文檔庫存裡搜索。溫馨的燭光點燃希望。吉祥的祝福貼滿門窗。開業舞獅主持詞材料。下面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有請無錫xx集團董事長為我們致賀詞。讓我們充分體會到xx集團積極向上自我進取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