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民間傳統婚嫁習俗!

2021-03-01 微靖遠在線

甘肅農村的婚嫁習俗

       曾經盛行於甘肅農村的漢族婚嫁習俗,從形式到內容,形成了一整套傳統婚嫁文化,反映出居住在這裡的人們古老淳樸的民俗風情。

      我國古代有「六禮」之說,即納採、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實際上民間約定俗成的婚禮習俗並不完全為這六禮所限,它將「說親」、「訂親」的過程簡化,而「行禮」、「取親」、安床鬧洞房(新郎新娘喝交杯酒)和婚後的「回門」等儀禮過程受到更多的重視。

       說親的基本步驟是:男方家經媒人之手取得女方的生辰八字後,請陰陽先生拈算,若男女雙方八字相合,則議婚告成。

       然後由男方請媒人上女方家說親,俗稱「說媒」。女方雙親徵得姑娘同意後,男青年擇日赴女方家「瞅媳婦「,與女青年見面互換相親之物。

       有的女青年也會回訪男家,稱為「看屋裡(家)」,當然男方父母少不了見面禮。有的男女青年自由戀愛、互訂終身,再請人說通雙方父母,取得認可,就可以正式定親了。

定親在甘肅稱為「框鎖鎖」。 介紹人從中調定,雙方同意,然後擇日舉行定親儀式,男方父親(或代理人)與介紹人偕男青年,攜厚禮赴女方家。

禮物一般有喜酒、喜饃12個(俗稱「大饅頭」)、喜錢(稱「鎖鎖」)、喜絹(布匹)、衣物等。女方家會集長輩及近親相陪,盛宴款待。女孩在姐、嫂陪同下至席敬酒,男方家長會在女孩脖子上栓一個系有錢幣的紅色線繩,稱「拴媳婦子」。傳說這一拴,就把女孩拴成男方家的人了。

臨辭,女方母親給新女婿亦有饋贈,並且退還饅頭兩個,稱為「回盤」。事後,女方將饅頭分贈近親,向外宣布婚姻成立。定親時有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雙方商量彩禮錢。有時會爭得面紅耳赤,但在介紹人的斡旋中,最終會達成一致,皆大歡喜。

     也叫「行大禮」。這是比較慎重的一個環節,多在迎親前半年舉行。男方家擇定結婚吉日,由父親約上介紹人,帶齊原定彩禮、喜酒喜饃及妝奩衣物赴女方家。

女家少不了又是設席款待,請長輩相陪。席間商定迎娶時間、儀程。雙方兒女親家互相敬酒,互致歉意,說些吉祥如意、皆大歡喜的話。

按照傳統的做法,男家是嫁娶的主動者一方,其父母應選擇迎娶的良辰吉日,並由媒人通知對方,準備迎娶。

稱為「提話」或「送日子」。提話一般在吉日的前一月進行,謂之「隔月不提話」,如在本月,至少要提前十天。

俗稱「引新媳婦」。 吉日將臨,男方整理院落,洗刷門窗,求字裱畫,布置新房,通知親友。臨近二三日,男家殺豬宰羊,置辦用品貨物,接親眷,請"總管",聘廚師,邀陪客,請房下(宗親),貼喜聯……忙不勝忙。

吉日前一天,接"先人",請"家譜",供奉祭品,燒香納拜。吉日晨,置酒舉餐,打發娶親人起程。迎親一般為3至5人,包括引親的、媒人、背箱人等。帶上喜酒喜饃、喜衣蓋頭,風衣披風和喜錢(有「開箱錢"、"伴女錢"、喜帖等)。按照擇定的吉時趕到女方家。

女家的親戚、親房(本家),於婚禮前一天,到女方家共商大事。確定送親的人選,一般以八人或十人,可多可少,必須是雙數。一般講究「用相」與「避相」。親友及村裡的未婚姑娘,於前一天帶禮物或禮金到女方家「添箱」(恭賀)。

娶親人到後,簡單地吃喝一點,然後去到閨房先押了壓箱錢,再把蓋頭蓋在新娘頭上,俗稱「攔頭」。這時背箱人先行返程。新娘穿戴完畢,懷揣紅書(即"婚書"),在祖先牌位前焚香祭祖,再向貴親磕頭行禮。有親兄親姊引導出門,和娶親人一道起程。

新娘出門時,女家將一把紅筷分散於娶親的,人手一雙,同時男家將"伴女錢"散給女家七姑八姨。這時女孩兒早哭成了淚人。據說女孩兒在離開娘家時,流的淚珠子越多越好,每一滴眼淚都是留給娘家的「金豆豆」。

雖說女大當嫁,是喜事,卻不能響炮。舊時,若迎親隊伍途遇碾臺、碌碡,大樹、窖井崖頭,十字路口則貼一書有"花紅蓋之大吉"的紅紙條,稱"路帖",或以紅氈相遮,稱"遮白虎"。

     在等待娶親隊伍的時候,所有人會在路口,娶親隊伍快行至男方家附近時,早有專門負責觀望的通知「總管」, "總管"吆喊眾人在大門前候迎「尊客」(送親的人),尊客會先安排進院。

     這個時候,年輕人則對婚車相擁而上,有撒花的,噴泡沫彩帶的,當然,這裡還有一個重要環節,就是新娘子下車要給隨同的「押馬娃娃」給「下馬錢」,新娘子才能下車,在這需注意,在甘肅有些地方,一般新娘子都不能著地,需由新郎抱至新房。

尊客一進院子,便互相作揖打躬迎接入室;也有在大門前設一酒案,擺幾個簡單菜盤(稱下馬席)迎客的。然後由"總官"斟酒一一相敬,每人三盅,稱"迎風盅",再迎到客房在祖先牌位前磕頭上香舉禮。

禮畢,邀入座中,"總官"指揮眾執席者,先茶後飯,茶以漱口,飯一般為「四熗盤」。飯後由事先安排好的鄰舍請去休息「喝湯」(吃麵),到傍晚又請到另一家設席招待,名為「挪席」。

       甘肅習俗裡十分厚待尊客,宴席有"十三花"、「十二齊"十全"、"九魁"等,並以嫡親貴友坐陪。席間新郎父輩、兄弟輩輪番敬酒,寒喧問好。


       結婚當天,與尊客身份同樣尊貴的貴賓就是姑舅(新郎母親娘家人),接待場面及儀程基本與尊客相似。

席畢,左鄰右舍各領一人安排晚上睡覺。次日,本家依然設席,依次「打發」 尊客和姑舅,這時男方會送一雙皮鞋給「介紹人」,以示謝意。

晚上,開始安床,有男女喜相人(民間叫「戴頭人」)為新郎新娘"換盅",即找紅線尺許,兩端各拴一銅錢,分置於兩個盛滿酒的盅內,新郎、新娘各端一盅,飲去一半,再互換飲盡,緣於"千裡婚緣一線牽"之說。

然後由女性帶頭人開始為新郎,新娘鋪床,拿出早已準備好的核桃棗兒口唱吉詞: "一把核桃一把棗,養下娃娃滿炕跑……。"最後"掃炕",邊掃邊以言相嬉。期間當然少不了圍觀者嘻戲搞怪,要求小兩口做一些難為情的遊戲等,謂之「鬧洞房」。

其實,鬧新房早已開始,白天新媳婦接進門,就有婦女們去盤問試探新娘子是否乖巧伶俐,就有不安分的小夥們去挑逗調戲,要求新人為他們點菸敬酒,新房中整天都笑語喧譁、熱鬧非凡。

安床畢,閉了門窗,新房中點著一盞燈,這燈是要點到天亮的。這時就有同輩好事者,潛伏洞房外偷聽小兩口的私語,叫「聽房」。

舊俗認為人不聽則鬼聽,故若無人聽時就立一掃帚嚇鬼。此俗從古至今,專為耍笑而已。

次日打發了尊客,姑舅和宗親一應人等由東家安排依次入席,有時要擺數十桌。席間,新郎之父(亦可由其他長輩代替)為眾鄉親"斟酒"。

新郎新娘由一人領陪,逐一前去叩謝認親,新娘嘴裡甜甜地叫著各種該叫的稱呼敬煙獻酒,當然,被叫者少不了給新媳婦的紅包。整個婚禮就在這熱鬧的氣氛中結束了。

回門是甘肅婚俗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婚禮後三到七天中,新郎要準備禮物,領著新媳婦回娘家,當日去當天回來,不能在娘家住宿。

過年的正月裡再去時,可以多住幾天,丈人家的遠親近戚都要走上一遭,叫「浪親戚「。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我們甘肅農村結婚的習俗逐漸改變,一些新的婚嫁習俗正在形成,傳統婚俗中一些不合時宜的繁文縟節正在逐漸消失。

▋來源:網絡綜合

▋此版權歸原作者,侵權請聯繫微信:1825889588

▋法律顧問:甘肅文譚律師事務所  楊帆

微靖遠圈現面向社會招聘業務員,要求有保險行業的工作經歷,或者從事過銷售工作的優先考慮。只要你有能力,肯吃苦,月薪萬元不是問題,男女通用,有意者可與我們取得聯繫。負責人電話:18993398860

相關焦點

  • 傳統婚嫁習俗中的「過禮」是什麼意思
    隨著社會的變遷,結婚的習俗越來越簡化,結婚「過禮」是什麼很少有人知道。那什麼是「過禮」呢?過禮的流程是什麼呢?過禮有需要注意些什麼呢?一、過禮過禮又稱大聘,是漢族的傳統婚嫁禮儀之一。就是在迎親之前還要送一次禮,具體送什麼還需兩方的父母商量好。
  • 2021甘肅三支一扶考試公共基礎知識考點:中國傳統節日及習俗
    2021甘肅三支一扶考試公共基礎知識考點:中國傳統節日及習俗 2021年甘肅三支一扶考試已進入備考狀態,根據往年信息可知,三支一扶考試內容主要主要是公共基礎知識,包括時事、政治、法律、經濟、管理、扶貧、科技、人文、計算機應用
  • 秋分時節民間的傳統習俗
    秋分自古以來,民間對秋分節氣非常重視,有很多有關秋分的習俗。比較經典傳承的習俗有祭月、拜神、吃秋菜、豎蛋、送秋牛、粘雀子嘴等。祭月古代有「春祭日,秋祭月」的流傳說法,那麼秋分曾經是傳統的「祭月節」,因為秋分節氣當天,不一定是滿月,後來改至農曆十五中秋為祭月節,所以中秋節來源於傳統的「祭月節」。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時期帝王就有祭月的風俗習慣,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許多「望月樓」、「拜月壇」的古蹟,比如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朝嘉靖年間皇家祭月的地方。民間的祭月風俗因地域不同形式各異。
  • 觀佛山嫁娶屋,了解傳統婚嫁習俗:媒妁之言三書六禮
    前段時間到廣東佛山嶺南天地遊覽,發現有個叫文會裡嫁娶屋的清初代建築,裡面簡要介紹了古代婚嫁習俗,挺有意思的,分享給大家看看。舊時人們認為婚嫁是人一生中只有一次的大喜事,所謂「大登科金榜題名,小登科洞房花燭」。
  • 驚蟄節氣民間傳統習俗文化 農諺諺語是什麼
    驚蟄節氣民間傳統習俗文化 農諺諺語是什麼二十四節氣的春天當中節氣是從立春
  • 大理白族傳統婚嫁習俗,繁瑣喜慶又充滿儀式感,現在很少人做全套
    如今出於生活觀念和社會環境的變化,很多傳統習俗都被慢慢簡化或者丟棄。就從婚嫁習俗來說,劍川白族婚前都會經過3次濃重的過禮儀式,婚前男方會選擇3個節日去女方家送禮,浩浩蕩蕩的隊伍,抬著琳琅滿目的東西,場面相當熱鬧。
  • 以及小年傳統習俗介紹
    導讀:小年是中國傳統節日,一般在每年臘月二十三或臘月二十四,小年傳統習俗有很多,其中最不可缺少的一項就是吃芝麻糖,芝麻糖也是祭灶神必備的貢品之一
  • 禮與中國人的傳統習俗
    事實上,俗不等於禮,但是有些風俗經過一定地整理加工便可上升為禮,有些禮本身則是起源於民間風俗地。在遠古時代,社會地各個階層就有了自己地風俗,這些民間地風俗,有些上升為民間地禮節,若能在相當範圍內受到大眾讚許並得以普遍遵循,具備了禮地要素,就成為民間地禮制。
  • 青海漢族婚嫁習俗!
    對於結婚各個地方、各個民族的習俗都不盡相同。今天小編帶您一起了解青海漢族婚嫁習俗,同時也在此祝福即將舉行婚禮的新人:愛情美滿,幸福一生!到了解放前二十年間,以上古老的新娘穿著,逐漸改變為頭上佩戴五彩繽紛的豔花,身上更換為婆家送來的新緞棉襖(就是到了炎熱的夏天,娶時一定要穿極薄的棉襖,這是西寧人的傳統習俗),胸別鮮豔的大紅花,面蒙粉紅色的長細紗巾。梳妝已畢,則由父母及親戚中的長輩先後囑贈家言,大意為:到婆家一定要孝敬公婆,愛護小輩,夫妻合好,和睦家庭,勤勞家務,多為娘家「貼金」(爭光)等處世做人的嘉言訓誡。
  • 傳統文化探索 | 黔東南苗族婚嫁女紅藝術特徵分析
    通過廣泛地查閱資料和開展實地調查,著重分析了黔東南苗族婚嫁女紅服裝配飾的基本形制和審美特徵,進一步探尋了其中的文化內涵,即突現文化的獨特符號、表現生命的生機圓滿和體現濃厚的宗教意識。當代藝術工作者應該進一步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展現苗族婚嫁女紅藝術的魅力。
  • 道教文化與中國民間習俗
    道教文化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文化,已深入進中國人的傳統文化、傳統生活及傳統思維方式之中,道教文化已在中國民間習俗的方方面面打下深深的烙印。在傳統節日中,在居家行旅的日常生活中,在生老病死的人生驛站中,無不有道教文化的斑斑痕跡。
  • 中國人傳統過年習俗和禁忌完整版!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春節是中國民間最隆重盛大的傳統節日,是集祈福攘災、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最近大街上的年味也越來越濃, 那麼你知道春節都有哪些習俗嗎?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把今年中國人過年的傳統習俗找全了,作為現代人的我們,看看咱們的老祖宗是如何過年的!
  • 中元節的由來及民間習俗禮儀
    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中元節」,民間有在這一天祭奠已故親人的習俗。其實,中元節可不止燒紙這麼簡單,這是一個有著豐富文化內涵的節日,它的由來和習俗你知道多少呢?  中元節的由來及習俗  中元節的由來,你清楚嗎?
  • 正月十一習俗多,看看有哪些傳統習俗
    正月十一習俗多,看看有哪些傳統習俗【導語】過年期間,全國各地傳統習俗非常多,而且非常喜慶,寓意美好吉祥,數不勝數,充滿歡樂祥和和希望
  • 中國傳統節日及習俗
    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屬於漢字文化圈的一些國家和民族也有慶賀新春的習俗。春節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統習俗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拉兔子燈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2008年6月,元宵節選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春節的來歷和傳統習俗
    春節的來歷和傳統習俗有哪些?一起來看看春節的來歷和傳統習俗,歡迎查閱!自西漢以來,春節的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 關於婚配屬相的那些民間傳說
    民間甚至還流傳著諸如「豬猴不到頭,白馬怕青牛,金雞怕玉犬,龍兔淚交流,蛇虎一刀錯,羊鼠一旦體",以及「古來白馬犯青牛,羊鼠相交一旦休,猛虎見蛇如刀錯,兔兒遇龍淚交流,金雞玉大莫相見,亥豬從來怕猿猴」之類的婚配禁忌歌。
  • 端午節,那些流傳於民間的故事和習俗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端午節,那些流傳於民間的故事和習俗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等.
  • 冬至習俗你知多少?細數冬至的傳統習俗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冬至習俗你知多少?細數冬至的傳統習俗 在中國的傳統節日中.中秋、春節可能是國人最重視的節日,但在兩廣人的眼裡,冬至卻也是一樣重要的節日,甚至比春節還重要得多,兩廣人有句話叫冬大過年,從此可見冬至在兩廣人心目中的地位.
  • 柞水農村習俗:男女婚嫁6個必經步驟,第6步很講究
    人生三件大事、四大喜事,分別是「入學、擇業、婚嫁」和「久旱逢甘露、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這些事都會關乎到我們每個人的一生。為了能討過好彩頭,人們往往會採取舉行儀式的方法來慶賀,因全國各地地方文化習俗存在差異,各地也以不同的方式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