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曆新年,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春節的來歷和傳統習俗有哪些?一起來看看春節的來歷和傳統習俗,歡迎查閱!
春節的來歷是什麼
春節,是農曆的歲首,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是中華文明最集中的表現。自西漢以來,春節的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鬱的民族特色。2006年5月20日,「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春節的來歷有一種傳說,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鄉親們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慄,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客家人的傳說)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春節起源說法有哪些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為了「行夏曆,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各省都督府代表在南京召開會議,決定使用公曆,同時把農曆正月初一定為春節,但當時並未正式命名和執行。1949年9月27日,中國共產黨主持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決定我國採用世界通行的公曆紀年,公曆(陽曆)1月1日稱為「元旦」,夏曆(農曆)正月初一定為「春節」。從此,「春節」成為我國人民法定的節日和隆重的年節,這就是春節的來歷和習俗。
春節源於農業的記時
我國古代是一個農業著稱於世的國家。在舊石器和新石器時代,先民們為了掌握耕作的季節,不誤農時,在生產實踐中根據早象循環的規律,發現了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的周期,這對於農作物的種植、管理、收穫起了很大的作用。
「年」的稱謂始於周代。西漢《爾雅·釋天》也載:「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夏使用建寅的夏曆,以月亮圓缺周期為月,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為朔(初一),月亮圓的那天為望(十五)。月的開始以朔日子夜算起,正月初一為「年」,即一年的開始。商代使用殷歷,殷歷建醜,以農曆十二月初一為「年」。周代使用周曆,周曆建子,以農曆十一月初一為「年」。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改用顓頊曆,以建亥孟冬之月(農曆十月)的初一為「年」。漢高祖劉邦奪取天下後,沿用秦代顓頊曆,以農曆十月初一為「年」。
源於巫術儀式
春節源於古代巫術儀式的說法不免過於寬泛籠統。遠古時期的人但凡舉行重要活動時幾乎都有巫術儀式,所以巫術儀式說並沒有切實解決問題。
鬼節說
鬼節說將人與自然的矛盾鬥爭作為春節形成的根源,可以解釋一些習俗的由來,像放爆竹、貼門神、飲屠蘇酒等,無疑都是旨在驅邪求吉。但若將春節放到人類文化的大背景中加以觀照,就會認識到驅邪還算不上是春節發生的動因。世界上凡是有「年」的時間概念的民族無不具有過新年的習俗。塔吉克族在農曆三月過新年,土家族在農曆七月初一過新年,畲族在農曆十月底過新年,四川涼山彝族在農曆十月和十一月之間過新年,普米族在農曆十二月初六過新年,伊朗人的年節一般在公曆3月21日,柬埔寨人的年節在公曆4月13日,尼泊爾人的年節在公曆4月份,衣索比亞人的年節在公曆9月11日,印度的年節在公曆10月底,可見無論哪個季節,只要是新年,人們都有送舊迎新的慶祝活動。
迎接新年說
《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新年」條中說:慶祝新年是古老而普遍的傳統,慶祝活動中往往包括齋戒、滌罪、振奮以及迎新送舊等儀式。復始更新是新年節日的本質,借創世周年紀念之機,重溫創世的故事,祝福神靈,振興宇宙,鼓舞人群,這種含義在世界各民族的習俗中都可發現,僅有較明顯或較隱晦之區別而已。
年作為時序循環的一個周期,在新的周期開始之際,人們祭祀善神,祈求風調雨順,驅避惡神,預防災害發生,這是人的生存本能的自然要求,並不需要什麼特殊背景的觸發才會形成過新年的習俗。公曆的元旦在世界各國都被定為節日,它的根據僅僅就是新的一年的開始而已。21世紀即將到來,世界各國都在積極籌劃著世紀慶典,何以故?無他,新的世紀開始而已。春節的出現與此同理。
春節的傳統的習俗
1、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過年傳統習俗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
2、貼春聯、貼福字
春聯亦名「門對」、「春帖」,是對聯的一種,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的。過年傳統習俗中,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
3、放爆竹
在中國過年傳統習俗中,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來除舊迎新。詩人王安石就寫過一首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人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