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的來歷和傳統習俗

2021-02-07 學習啦學習勵志成長

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曆新年,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春節的來歷和傳統習俗有哪些?一起來看看春節的來歷和傳統習俗,歡迎查閱!

春節的來歷是什麼

春節,是農曆的歲首,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是中華文明最集中的表現。自西漢以來,春節的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鬱的民族特色。2006年5月20日,「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春節的來歷有一種傳說,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鄉親們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慄,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客家人的傳說)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春節起源說法有哪些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為了「行夏曆,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各省都督府代表在南京召開會議,決定使用公曆,同時把農曆正月初一定為春節,但當時並未正式命名和執行。1949年9月27日,中國共產黨主持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決定我國採用世界通行的公曆紀年,公曆(陽曆)1月1日稱為「元旦」,夏曆(農曆)正月初一定為「春節」。從此,「春節」成為我國人民法定的節日和隆重的年節,這就是春節的來歷和習俗。

春節源於農業的記時

我國古代是一個農業著稱於世的國家。在舊石器和新石器時代,先民們為了掌握耕作的季節,不誤農時,在生產實踐中根據早象循環的規律,發現了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的周期,這對於農作物的種植、管理、收穫起了很大的作用。

「年」的稱謂始於周代。西漢《爾雅·釋天》也載:「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夏使用建寅的夏曆,以月亮圓缺周期為月,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為朔(初一),月亮圓的那天為望(十五)。月的開始以朔日子夜算起,正月初一為「年」,即一年的開始。商代使用殷歷,殷歷建醜,以農曆十二月初一為「年」。周代使用周曆,周曆建子,以農曆十一月初一為「年」。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改用顓頊曆,以建亥孟冬之月(農曆十月)的初一為「年」。漢高祖劉邦奪取天下後,沿用秦代顓頊曆,以農曆十月初一為「年」。

源於巫術儀式

春節源於古代巫術儀式的說法不免過於寬泛籠統。遠古時期的人但凡舉行重要活動時幾乎都有巫術儀式,所以巫術儀式說並沒有切實解決問題。

鬼節說

鬼節說將人與自然的矛盾鬥爭作為春節形成的根源,可以解釋一些習俗的由來,像放爆竹、貼門神、飲屠蘇酒等,無疑都是旨在驅邪求吉。但若將春節放到人類文化的大背景中加以觀照,就會認識到驅邪還算不上是春節發生的動因。世界上凡是有「年」的時間概念的民族無不具有過新年的習俗。塔吉克族在農曆三月過新年,土家族在農曆七月初一過新年,畲族在農曆十月底過新年,四川涼山彝族在農曆十月和十一月之間過新年,普米族在農曆十二月初六過新年,伊朗人的年節一般在公曆3月21日,柬埔寨人的年節在公曆4月13日,尼泊爾人的年節在公曆4月份,衣索比亞人的年節在公曆9月11日,印度的年節在公曆10月底,可見無論哪個季節,只要是新年,人們都有送舊迎新的慶祝活動。

迎接新年說

《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新年」條中說:慶祝新年是古老而普遍的傳統,慶祝活動中往往包括齋戒、滌罪、振奮以及迎新送舊等儀式。復始更新是新年節日的本質,借創世周年紀念之機,重溫創世的故事,祝福神靈,振興宇宙,鼓舞人群,這種含義在世界各民族的習俗中都可發現,僅有較明顯或較隱晦之區別而已。

年作為時序循環的一個周期,在新的周期開始之際,人們祭祀善神,祈求風調雨順,驅避惡神,預防災害發生,這是人的生存本能的自然要求,並不需要什麼特殊背景的觸發才會形成過新年的習俗。公曆的元旦在世界各國都被定為節日,它的根據僅僅就是新的一年的開始而已。21世紀即將到來,世界各國都在積極籌劃著世紀慶典,何以故?無他,新的世紀開始而已。春節的出現與此同理。

春節的傳統的習俗

1、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過年傳統習俗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

2、貼春聯、貼福字

春聯亦名「門對」、「春帖」,是對聯的一種,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的。過年傳統習俗中,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

3、放爆竹

在中國過年傳統習俗中,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來除舊迎新。詩人王安石就寫過一首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人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


相關焦點

  • 春節的來歷和習俗英文版:關於春節的來歷和習俗
  • 【穿雲箭生活】春節的來歷和習俗
    一、春節的來歷春節,是農曆的歲首,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是中華文明最集中的表現。自西漢以來,春節的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
  • 寧博講堂——春節的來歷及習俗
    春節來歷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曆新年,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
  • 春節的來歷和習俗
    春節,是農曆的歲首,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是中華文明最集中的表現。自西漢以來,春節的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 春節的來歷和習俗你知道多少?
    春節不僅僅是一個節日, 同時也是中國人情感得以釋放、心理訴求得以滿足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歡節和永遠的精神支柱。那麼你了解春節嗎,春節的來歷和習俗有哪些,它有什麼傳說故事,春節的起源又是怎麼來的,這些你都知道嗎,接下來小編就跟你一起來認識我們的春節吧。春節俗稱「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
  • 春節的來歷、傳說和習俗
    春節是中華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歡節和永遠的精神文化支柱。明天就是春節了,我們來聊一聊春節的起源、春節的傳說和春節的習俗。一、春節的起源春節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具有代表性的說法是春節源於臘祭、春節源於巫術儀式、春節源於鬼節等,其中被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春節由虞舜時期興起,即公元前2000多年的某一天
  • 春節的習俗有哪些 十大春節習俗盤點 帶你了解春節來歷
    民間流傳著不少關於春節的由來傳說,一般認為起源於中國殷商時期的年頭歲末祭神、祭祖活動。千百年來,也傳承下來不少像祭灶神、掃塵、貼春聯等春節的傳統習俗。下面本文為大家詳細介紹春節來歷和春節民俗,一起來了解下吧! 春節起源古時春節曾專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為一年的開始。後來改為夏曆正月初一(農曆正月初一)開始為歲首。
  • 春節的由來和習俗
    春節是中國人最為重視的一個節日,每到春節時,在外的遊子紛紛回家和家人一起慶祝農曆新年,春節的由來和習俗是什麼?春節的由來春節這一習俗源自何時很難考究,有很多神話故事來說明春節的來歷,不過一般認為春節起源於中國殷商時期的年頭歲末祭神、祭祖活動;傳說最早在堯舜時就有過年的風俗,現在也是我國重要節日。
  • 春節的傳統習俗和民間禁忌
    祭灶:臘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又稱:小年  春節習俗之祭灶——中國傳統習俗。民諺曰:」二十三,祭灶關。「舊俗農曆臘月二十三為祭祀灶神的日子。在春節前掃塵,是我國民間素有的傳統習俗。掃塵之日,全家上下齊動手,用心打掃房屋、庭院,擦洗鍋碗、拆洗被褥,乾乾淨淨迎接新年。其實,人們藉助」塵「與」陳「的諧音表達除陳、除舊的意願。  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家家戶戶的」掃塵日「。民間信仰以為,諸神從這一日起不理人間事物,春節習俗及禁忌大全回天述職。
  • 春節的來歷與傳統風俗,蜜拓蜜考一考你知道多少?
    春節,即農曆新年,是一年之歲首、傳統意義上的歲節(年節)。俗稱新春、新年、新歲、歲旦、新禧、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
  • 中秋節的風俗來歷有哪些 中秋節習俗簡短20字30字50字100字
    中秋節的風俗來歷有哪些 中秋節習俗簡短20字30字50字100字時間:2019-09-13 11:20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中秋節的風俗來歷有哪些 中秋節習俗簡短20字30字50字100字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 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
  • 微課堂 | 春節的來歷和習俗
    描繪了我國人民歡度春節盛大的喜慶情景。       5.吃年夜飯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
  • 春節習俗都和妖魔鬼怪有關?這四大習俗背後隱藏著四種妖怪
    眾所周知,春節是我們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俗稱過年,歷史十分悠久。中國人講究傳統,不管怎麼樣,都要好好過年。過年有很多傳統習俗,比如放鞭炮、貼春聯、給孩子壓歲錢等等,全國地區大同小異,一直以來我們都是這麼過的。
  • 春節的習俗風俗有哪些 過年春節的傳統民俗簡單介紹
    每每節日降臨,全國各地甚至海外華人區總會踐行一些春節習俗來傳遞過年的紅火意味與熱鬧氛圍。這些年俗,大多傳統且歷久彌新,在今日仍被廣泛使用。那麼春節有什麼風俗習俗呢?傳戒的傳統民俗介紹。春節的習俗春節的習俗風俗有哪些  1、貼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
  • 閩南春節習俗貼春聯 貼春聯的由來和門神的來歷
    春節的故事傳說:貼春聯習俗的由來和門神的來歷據說貼春聯的習俗,大約始於一千多年前的後蜀時期,這是有史為證的。此外根據《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著作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相傳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裡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
  • 春節的來歷與傳說
    點擊上面「藍字」     關注「c2000_cn」春節的來歷與傳說
  • 春節來歷
    古時春節曾專指節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為是一年的開始,後來改為農曆正月初一開始為新年。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結束,春節俗稱「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漢武帝時期之前,各朝各代春節的日期並不一致,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曆(農曆)正月為歲首,年節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開始採用公曆計年,遂稱公曆1月1日為「元旦」,稱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
  • 春節傳統習俗:貼春聯、門神
    春節傳統習俗:貼春聯、門神  春聯,起源於桃符。"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後漢書、禮儀志》說,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鬱壘"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
  • 七天樂 | 中國傳統的春節習俗知多少?
    春節是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也是這一年中闔家歡樂,最為熱鬧歡騰的節日。更是是集祈福攘災、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帶著小朋友一起熟悉熟悉我們的春節傳統習俗吧: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除夕,中國傳統節日。指陰曆臘月三十日(小月為二十九日),是一年的最後一天,為「月窮歲盡之日」,故又叫「除夕」,俗稱大年三十兒。
  • 【節慶文化】中國傳統春節習俗
    ❖貼春聯春聯,又叫「春貼」、「門對」、「對聯」,是過春節的重要標誌。當人們在自己的家門口貼上春聯和福的時候,意味著過春節正式拉開序幕。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除了春聯,家家戶戶還要貼窗花、年畫、福字,增加喜慶的節日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