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的來歷、傳說和習俗

2021-03-01 漫畫腦卒中

春節是中華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歡節和永遠的精神文化支柱。明天就是春節了,我們來聊一聊春節的起源、春節的傳說和春節的習俗。


一、春節的起源

春節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具有代表性的說法是春節源於臘祭、春節源於巫術儀式、春節源於鬼節等,其中被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春節由虞舜時期興起,即公元前2000多年的某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

這就是農曆新年——春節的由來,因此中華民族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

春節,就是農曆的歲首,是中華民族最為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古代過「年」不是從除夕(臘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開始,而是在「臘祭」,即後來的「臘八節」開始。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小年節(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開始,一般到元宵節(正月十五上元節)結束,也有到燕九節(正月十九)結束的。

農曆的歲首,我國歷史上叫元旦,近代改用公元紀年法後,稱公曆(陽曆)第一天為「元旦」。這樣農曆的第一天(歲首)就不能叫元旦了,只能改稱「春節」,這是因為農曆的歲首,出現在「立春」節氣的前或後。在現代,人們把農曆正月初一稱作春節,一般要到元宵節(正月十五上元節)年才算過完。

二、春節的傳說

關於春節在民間還流傳著許多口口相傳的故事,其中流傳最廣泛的是: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們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

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晚,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淨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裡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閒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三、春節的風俗習慣

1、掃塵: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掃擦房屋樓閣,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2、辦年貨:每個家庭過年前要購買大量的「年貨」,有春聯、窗花、福字、年畫、新衣、爆竹、年夜飯以及過年期間的所有食品。辦年貨已成為過春節的一項重要前期準備活動。

3、貼春聯: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中華文化特有的文學形式。貼春聯的習俗,大約始於一千多年前的宋代,盛行於明代,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的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鬥斤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俱、影壁中。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4、燃爆竹:爆竹是中國的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我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5、守歲:除夕守歲是春節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

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為「守歲」。

6、拜年:現代社會通行的賀年卡在中國古代已經實行。早在宋代,皇親貴族士大夫的家族與親族之間已使用專門拜年的賀年片,叫做「名刺」或「名貼」。用梅花箋紙裁成約二寸寬、三寸長的卡片,上面寫上自己的姓名、地址。各家門上粘一紅紙袋,稱為「門簿」,其上寫著主人姓名,用以接收名刺(名貼)。拜者投名刺(名貼)於門簿,即表示拜年,其意義與現代賀年卡一樣。

經《漫畫腦卒中》叢書作者授權,本公眾號從2019年開始,在每周五刊載該叢書(1月-3月的周五隔周刊載,4月起每周五連載),歡迎大家關注、閱讀、轉發


本公眾號為公益性。文章圖片等部分內容及素材來源於網際網路及其他微信公眾平臺,由「漫畫腦卒中」整理編輯發布,主要目的在於分享信息。如果其中的文字圖片或轉載的內容涉及版權問題,請原作者及時告知,我們將立即更改或刪除。

如果對您還有幫助,

請您轉發給好友或朋友群,

讓更多的人們了解並增加健康、養生的知識

原創不易 

如感覺不錯歡迎讚賞 

您的鼓勵就是我們前進的動力

相關焦點

  • 春節的來歷和傳統習俗
    春節的來歷和傳統習俗有哪些?一起來看看春節的來歷和傳統習俗,歡迎查閱!自西漢以來,春節的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 【穿雲箭生活】春節的來歷和習俗
    一、春節的來歷春節,是農曆的歲首,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是中華文明最集中的表現。自西漢以來,春節的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
  • 春節的來歷和習俗英文版:關於春節的來歷和習俗
  • 寧博講堂——春節的來歷及習俗
    春節來歷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曆新年,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
  • 春節的來歷和習俗你知道多少?
    春節不僅僅是一個節日, 同時也是中國人情感得以釋放、心理訴求得以滿足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歡節和永遠的精神支柱。那麼你了解春節嗎,春節的來歷和習俗有哪些,它有什麼傳說故事,春節的起源又是怎麼來的,這些你都知道嗎,接下來小編就跟你一起來認識我們的春節吧。春節俗稱「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
  • 春節的由來和習俗
    春節是中國人最為重視的一個節日,每到春節時,在外的遊子紛紛回家和家人一起慶祝農曆新年,春節的由來和習俗是什麼?春節的由來春節這一習俗源自何時很難考究,有很多神話故事來說明春節的來歷,不過一般認為春節起源於中國殷商時期的年頭歲末祭神、祭祖活動;傳說最早在堯舜時就有過年的風俗,現在也是我國重要節日。
  • 春節的來歷和習俗
    春節,是農曆的歲首,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是中華文明最集中的表現。自西漢以來,春節的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 春節的來歷與傳說
    點擊上面「藍字」     關注「c2000_cn」春節的來歷與傳說
  • 春節的習俗有哪些 十大春節習俗盤點 帶你了解春節來歷
    民間流傳著不少關於春節的由來傳說,一般認為起源於中國殷商時期的年頭歲末祭神、祭祖活動。千百年來,也傳承下來不少像祭灶神、掃塵、貼春聯等春節的傳統習俗。下面本文為大家詳細介紹春節來歷和春節民俗,一起來了解下吧! 春節起源古時春節曾專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為一年的開始。後來改為夏曆正月初一(農曆正月初一)開始為歲首。
  • 春節起源傳說 春節習俗與春聯
    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在過去的傳說中,年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像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 ,於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這其實也是烘託熱鬧場面的又一種方式。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孩子在過春節時都要回家歡聚。
  • 微課堂 | 春節的來歷和習俗
    傳說此夜為天上諸神下界之時,所以民間有此接神習俗。        4.放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 中秋節和月餅的來歷和傳說
    中秋節吃月餅的來歷和傳說
  • 春節習俗都和妖魔鬼怪有關?這四大習俗背後隱藏著四種妖怪
    眾所周知,春節是我們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俗稱過年,歷史十分悠久。中國人講究傳統,不管怎麼樣,都要好好過年。過年有很多傳統習俗,比如放鞭炮、貼春聯、給孩子壓歲錢等等,全國地區大同小異,一直以來我們都是這麼過的。
  • 元宵節的來歷和傳說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 2020端午節是幾月幾日放假安排 由來來歷傳說習俗有哪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2020端午節是幾月幾日放假安排 由來來歷傳說習俗有哪些? 端午節,作為我們比較重要的傳統節日,許多人都知道是農曆五月初五,可是不是太清楚是公曆幾月幾日,幾天小編就分享下,順帶說說端午節的來歷由來,端午節的習俗等等。
  • 春節來歷
    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為二十五日舉行祭灶。小年是整個春節慶祝活動的開始和伏筆,其主要活動有兩項:掃年和祭灶。除此之外,還有吃灶糖的習俗,有的地方還要吃火燒、吃糖糕、油餅,喝豆腐湯。
  • 閩南春節習俗貼春聯 貼春聯的由來和門神的來歷
    據說,除夕貼春聯的習俗始自明代的南京。據史書記載,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時,曾令「公卿庶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並令春聯所用的紙箋必須以硃砂染色,名為「萬年紅」。「紅」、「朱」同意,這暗示著朱家子孫可永坐江山。據說,這就是漢地大年貼春聯風俗的開始。朱元璋當然希望,朱家掌管天下的能是「萬年紅」(萬年姓朱)。現在,全國很多地方,包括閩南一帶,依然是延續著貼春聯的習慣。
  • 【春節特輯】正月初七的來歷和習俗
    正月初七,傳說這天是人類的誕辰日,即人的生日,民間曾把這天叫做「人日」「人日節」或「人勝節」。中國人民在這一天戴人勝,吃七寶羹,吃麵條,登高賦詩。民俗專家表示,「人日」反映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祈福納吉和求平保安的願望以及對「人」本身的尊重。在中國傳說中女媧創造蒼生,順序造出了雞、狗、豬、羊、牛、馬等動物,並於第七天造出人來,故此初七為人的生日。
  • 除夕習俗30字50字簡短介紹 除夕守歲熬年的來歷意義及傳說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裡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除夕守歲寓意是什麼呢?為什麼在除夕這天需要守歲呢?除夕有哪些風俗習慣呢?除夕習俗30字簡短介紹  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十二月)的最後一個晚上。除夕這天有貼春聯、放鞭炮、貼年畫、貼窗花、貼福字等傳統習俗。
  • 清明節的來歷、傳說與習俗
    清明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家家蒸清明粿互贈,不僅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的悲思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