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中華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歡節和永遠的精神文化支柱。明天就是春節了,我們來聊一聊春節的起源、春節的傳說和春節的習俗。
一、春節的起源
春節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具有代表性的說法是春節源於臘祭、春節源於巫術儀式、春節源於鬼節等,其中被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春節由虞舜時期興起,即公元前2000多年的某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
這就是農曆新年——春節的由來,因此中華民族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
春節,就是農曆的歲首,是中華民族最為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古代過「年」不是從除夕(臘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開始,而是在「臘祭」,即後來的「臘八節」開始。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小年節(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開始,一般到元宵節(正月十五上元節)結束,也有到燕九節(正月十九)結束的。
農曆的歲首,我國歷史上叫元旦,近代改用公元紀年法後,稱公曆(陽曆)第一天為「元旦」。這樣農曆的第一天(歲首)就不能叫元旦了,只能改稱「春節」,這是因為農曆的歲首,出現在「立春」節氣的前或後。在現代,人們把農曆正月初一稱作春節,一般要到元宵節(正月十五上元節)年才算過完。
二、春節的傳說
關於春節在民間還流傳著許多口口相傳的故事,其中流傳最廣泛的是: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們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
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晚,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淨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裡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閒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三、春節的風俗習慣
1、掃塵: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掃擦房屋樓閣,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2、辦年貨:每個家庭過年前要購買大量的「年貨」,有春聯、窗花、福字、年畫、新衣、爆竹、年夜飯以及過年期間的所有食品。辦年貨已成為過春節的一項重要前期準備活動。
3、貼春聯: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中華文化特有的文學形式。貼春聯的習俗,大約始於一千多年前的宋代,盛行於明代,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的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鬥斤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俱、影壁中。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4、燃爆竹:爆竹是中國的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我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5、守歲:除夕守歲是春節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
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為「守歲」。
6、拜年:現代社會通行的賀年卡在中國古代已經實行。早在宋代,皇親貴族士大夫的家族與親族之間已使用專門拜年的賀年片,叫做「名刺」或「名貼」。用梅花箋紙裁成約二寸寬、三寸長的卡片,上面寫上自己的姓名、地址。各家門上粘一紅紙袋,稱為「門簿」,其上寫著主人姓名,用以接收名刺(名貼)。拜者投名刺(名貼)於門簿,即表示拜年,其意義與現代賀年卡一樣。
經《漫畫腦卒中》叢書作者授權,本公眾號從2019年開始,在每周五刊載該叢書(1月-3月的周五隔周刊載,4月起每周五連載),歡迎大家關注、閱讀、轉發
本公眾號為公益性。文章圖片等部分內容及素材來源於網際網路及其他微信公眾平臺,由「漫畫腦卒中」整理編輯發布,主要目的在於分享信息。如果其中的文字圖片或轉載的內容涉及版權問題,請原作者及時告知,我們將立即更改或刪除。
如果對您還有幫助,
請您轉發給好友或朋友群,
讓更多的人們了解並增加健康、養生的知識
原創不易
如感覺不錯歡迎讚賞
您的鼓勵就是我們前進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