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聊一會兒,夢中有世界。聽眾朋友,你好。
不久前,一個短視頻感動了不少網友:工地上,一名男子正在幹活,身穿校服的女孩跑來撲通跪下並大喊,「爸爸,我考上清華大學了!」然而沒過多久,這個帳戶又發布了一個短視頻:病床上,躺著一名中年男子,女孩撲倒在他身上痛哭,告訴植物人父親自己考上了大學。眼尖的網友發現,兩個女孩是同一個人,而植物人父親正是工地上幹活的男子。劇情急轉直下,點過贊、打過賞的網友紛紛跺腳:原來被騙了!
事後,網警部門發文譴責,「希望大家能傳播真正的正能量,而不是靠編造吸引毒流量」;短視頻平臺也對該帳戶做出了限流10天的處理。但頗有戲劇性的是,視頻創作者倒喊起了冤,他們委屈地向網友喊話:「目的是傳播正能量,這樣有錯嗎?」「你們看韓劇哭得稀裡譁啦的,怎麼不去找他們呢?我的作品都是段子!」這也令人反思:在魚龍混雜的信息江湖,不同類型信息的邊界如何確定?在流量收割盛宴裹挾之下,用戶如何做出理性判斷?
圖片來源:新浪網
傳播學者梅羅維茨在《空間感的失落》一書中提出,電子媒介使各種信息混雜在一起,從而模糊了原本物理隔離的社會情境,人們隨之要做出行為調整以更好地扮演社會角色。的確,移動網際網路興起之後,人們接收信息的邊界變得模糊了。在過去,早上出門買份報紙,看的是新聞;晚上在劇院真誠流下淚水,但明白故事純屬虛構;即便是看電視,報導與影視也是涇渭分明。而現在,小小手機屏幕,既是報紙,也是電視,還可以是劇場;社交媒體平臺,裝得進國際風雲、人間百態,甚至還有動物世界。也許一秒前還在刷高考錄取動態新聞,下一秒就切換到「女子跪謝父親」,不明真相的用戶把表演誤認為事實也情有可原。
但在短視頻平臺上,一些創作者恰恰利用了這一點,有意模糊著真與假,混淆了新聞事實和表演創作的邊界。文化學者張頤武曾歸納,短視頻具有片段性和表演性。發現某些新聞事件傳播量大面廣,一些創作者就截取其中最有戲劇性的片段,開始搞複製粘貼式創作。從「跪謝父親」系列視頻,到「外賣小哥痛哭」的擺拍視頻,再到偽裝作街頭監控的自編自演,很多廣為流傳的視頻其實是擺拍之作,不少觀眾在知道真相後紛紛表示反感。
誠然,一些虛構視頻讓不明就裡的觀眾隨之喜怒悲思,就作品內容而言也沒有刻意傳播負能量。但與時間、地點、人物、情節等方面具有虛擬性的戲劇、影視作品相比,不少擺拍視頻刻意模糊自己的創作痕跡,營造一種新聞記錄的真實感,容易讓觀眾信以為真。在「傳播正能量」的辯解背後,也有著賺取流量、進而通過廣告變現獲取收益的把戲。正所謂「修辭立其誠」,觀眾並不排斥匠心獨具的虛構作品,更不排斥介入現實的藝術創作,但刻意模糊虛構與現實的界限、騙取觀眾關注的做法,從動機上看已經走偏了。如果擺拍視頻大行其道,將耗費人們的注意力資源,讓真正動人的故事湮沒與信息海洋中,還會汙染視頻平臺的生態。而一旦「由真變假」,更難免會給觀眾帶來情感和道德上的雙重衝擊。
圖片來源:「新周刊」公眾號
媒介技術賦予人們獲取信息的便利,但同時也對人們的媒介素養提出更高要求。大眾媒體興起以來,假新聞一直都存在。19世紀末,美國報業經歷過「黃色新聞」時期,廉價報紙為了比拼銷量而捏造事實、散布謠言。進入網際網路時代,由於缺乏把關程序,網絡假新聞頻頻出現,新聞反轉事件也時有發生。如果說以往新聞反轉的原因還在於對事實片段化、誇張化、碎片化的呈現,那麼現在的短視頻擺拍則完全脫離了新聞生產的範疇。尤其是藉助技術手段,讓「眼見也不一定為實」。無論圖片多麼栩栩如生,視頻如何催人淚下,先別急著衝動點讚,多問一句「真的還是假的」,才不會輕易被收取「智商稅」。
正如「狼來了」的謊言不能說過三次,短視頻擺拍者也不要指望「一招鮮吃遍天」,擺拍套路一旦被曝光,想再騙取流量就沒那麼容易了。對於短視頻運營平臺來說,也需要完善規則,維護良好內容創作生態,以醒目的標籤區分各種類型信息,避免造成用戶誤解、透支平臺公信力。
這正是:
短視頻真假難辨,看分明您再點讚。
段子手看清邊界,賺流量守住底線。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