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讀唇語」考上清華博士的女孩

2021-01-11 央視網
靠「讀唇語」考上清華博士的女孩

原標題:

  早晨被鬧鐘叫醒的聲音、相遇時朋友打招呼的聲音、課堂上老師講課的聲音、寫字時筆尖划過書本的聲音……這些在常人看來再普通不過的聲響,在失聰者的世界裡,仿佛都被吸進了真空。在這樣的環境下,學會說話、讀唇、辨別音調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然而一位名叫江夢南的女孩卻做到了。

  9月新學期開學,這名26歲的女孩正式入讀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成為一名博士研究生,她堅忍求學的故事也打動了清華園內外許多人。

  摸著父母喉嚨學說話

  「我聽不見,所以有的時候,可能你在叫我的名字,但我沒有搭理你,真的不是因為我高冷,是我沒有聽見。」每當認識一個新朋友,江夢南都會這樣介紹自己。她能說話,但聽不見聲音,她對於聲音的感知,只在26年前短暫而真實地存在過。

  1992年8月,江夢南出生在湖南省郴州市宜章縣的一個教師家庭,父母為她取名的寓意是「夢裡江南,歲月靜好」。然而在她半歲時,一場肺炎過後,她被確診為因服用耳毒性藥物而導致的極重度神經性耳聾,一家三口平靜美好的生活被打破了。當時醫生建議父母帶半歲的江夢南回家學習手語,進入聾啞學校。父親趙長軍不甘心,扎針、戴助聽器、跑各地的醫院,夫妻倆嘗試了很多辦法,終於在北京複查時看到了一絲希望。

  那天複查,夫妻倆已經被告知「治不好、沒有辦法了」,正在他們收拾行李準備回家時,江夢南沒拿住手中玩的皮球,情急之下,發出了一聲含糊不清的「啊」,「像在叫媽媽,又在像叫爸爸。」江夢南發出的這一聲,打破了自她失聰以來近一年的靜謐,對這對父母來說,僅這一句含混不清的聲音,就值得他們盡全力去抓住。那天晚上,夫妻倆輪流抱著孩子,一會兒讓叫爸爸,一會兒讓叫媽媽,很晚才睡覺。江夢南發出「啊」、「啊」的聲音,在夫妻倆聽起來,是世界上最好聽的聲音了。

  既然治療無望,江夢南的父母便橫下心來走言語康復這一條路。母親抱著她,前面放一塊鏡子,在後面對她說話,她可以看到母親的口型,也可以看到自己的口型。父母說話時,江夢南會把手放在他們的喉嚨處,感受聲帶的震動學習說話,而念拼音的時候,她會認真看他們發音的唇形,從而辨讀、記憶每個音節的唇形,再逐漸學習字詞和語句。每一個音節背後都是成千上萬次的重複,「如果有一個音重複一千次學會了,那就是非常快了。」江夢南說。

  握著手機睡覺靠振動叫早

  在父母的努力下,江夢南兩歲時的言語能力已經和同齡兒童相差不遠,她不僅學會了普通話,還學會怎樣說得更清晰,能分辨出「花」和「哈」,她還學會了分辨聲調,甚至學會了老家宜章的方言。三歲起,她就和同齡孩子一起進入幼兒園學習。她說:「讀唇語是父母給我的一個特別特別大的禮物。」

  小學畢業時,江夢南做了一個決定,她向父母提出要像很多學習優秀的孩子一樣,到離家一百多公裡的郴州市上重點中學。「我知道自己需要比別的孩子更早地去適應外邊的社會、外邊的世界。」她說。異地求學的生活全都要靠自己,一入學,江夢南便遇到了一個「難題」:沒有父母督促著起床,又聽不到鬧鐘,她只好自己想辦法。「晚上睡覺之前把手機給設置好鬧鐘,調成振動,一整個晚上都抓在手裡。」 第二天早晨,她依靠手中的振動,叫醒自己。

  這個習慣從中學一直堅持到現在,「我不會鬆手。」她說,有的事情可能對大家來說,是不一定必須要做到的,「但是對我來說,如果這件事非常重要,就是必須要做到的。所以在這種信念下,我的手是不會松的。」憑著這股「不鬆手」的韌勁兒,江夢南克服了許多難題。

  課堂上,老師講話的語速較快,知識點又豐富,如果依靠讀唇語來跟上學習的進度幾乎不可能,效率也大打折扣。因此,江夢南除了課堂上努力「聽講」以外,還依靠看書本、板書、課堂展示幻燈片和課下的自學來完成。

  2010年,江夢南參加高考,雖然分數超過一本分數線,但她覺得沒有發揮好,堅持復讀一年。第二年,她以615分的成績考上了吉林大學的藥學本科專業。碩士生階段,她在吉林大學選擇了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作為研究方向。這個專業是學校教授楊曉虹幫她選的,因為擔心江夢南聽不見聲音,進實驗室會遇到危險。對江夢南而言,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完成了小時候的夢想,她說:「小的時候覺得學醫很崇高,可以救死扶傷,就想學醫,但是聽力受限,不能填報醫學,於是選擇了藥學。以後希望能夠在生命科學領域裡尋找最有價值的發現,為人類的生命健康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

  重新聽見世界的聲音

  為了繼續藥學研究,江夢南又報考了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博士研究生,並順利通過了複試,本月初正式進入清華園學習和生活。

  在清華大學博士研究生入學前,江夢南做了右耳人工耳蝸植入手術。人工耳蝸開機後,江夢南又重新聽到了這世界的聲音。「一開始只能聽到耳邊的拍掌聲,隨著調試人工耳蝸,能聽到的越來越多了。」她最先聽到了媽媽和爸爸的聲音,「爸爸的聲音更粗一些,我覺得更好辨認。」她也聽到了自己的聲音,「以前有人說我發音像韓國人,因為有些不太標準,」但她不介意。她還能聽見教授的聲音、同學的聲音,「在實驗室或會議室,我有時候會一下子沒聽懂有些專業名詞,老師和同學都會耐心地為我解釋說明。」

  聽到聲音後,她還需要做語言訓練,將聽到的聲音和意義對應起來。一切又似乎回到摸著父母喉結震動學說話的日子了,她的父母會將聲音錄下來給她聽。比如「電視機」這個詞,她需要一遍遍聽「電視機」的發音,再將其與「電視機」三個字對應起來。現在,她每晚都做1到2個小時的語言訓練。

  來到清華園,最讓江夢南高興的事就是可以騎著自行車上下學。「我從小就希望能夠騎車上下學,到了清華終於可以實現了,這是我覺得特別有幸福感的一件事。」

  騎車是江夢南小時候在湖南老家學會的,因為聽力喪失的原因,醫生曾告訴江夢南的父母,她的平衡能力會比較差,建議孩子不要學習遊泳和自行車;可是江夢南覺得這是生活的一種基本技能,應該學會。於是,父母就利用暑假陪著她一起學騎自行車和遊泳。「其實媽媽也不會,於是我就跟媽媽競賽,看誰先學會,爸爸是教練兼裁判,雖然吃了不少苦頭也摔了很多跤,但還是很快學會了。」她笑著表示:「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吧,其實也沒什麼特殊的地方啦,大家學遊泳騎車不都是這樣嘛,心裡知道原理,但是需要不停練習找到平衡。」

  開學的第三天,她就在清華園裡買了輛自行車,「小時候我在家鄉的小路上騎車,那裡有很多山和小河,要爬的很高,才能看到很開闊的風景。」她說,「清華園的景色也非常迷人,我很喜歡騎著車在校園裡兜風,很多地方要多轉轉。」

  實習記者李祺瑤 苑潔 攝

相關焦點

  • 她靠「讀唇語」考上清華博士,聽不到鬧鐘為何能每天準時醒來?
    ★「讀唇語」考上清華博士的女孩★早晨被鬧鐘叫醒的聲音、相遇時朋友打招呼的聲音、課堂上老師講課的聲音、寫字時筆尖划過書本的聲音……這些在常人看來再普通不過的聲響,在失聰者的世界裡,仿佛都被吸進了真空。在這樣的環境下,學會說話、讀唇、辨別音調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然而一位名叫江夢南的女孩卻做到了。
  • 聾人女孩逆襲成為清華博士,如何學會唇語對他們很重要
    中國青年報曾經報導,瑤族女孩江夢南,讀唇語學說話並考上清華博士 26歲失聰女孩江夢南,幼時就雙耳失聰,靠讀唇語學會了說話。小學四年級直接跳級到六年級,高考615分考入吉林大學,後又通過清華大學博士研究生面試。正因為有了語言的溝通,讓江夢南在學習上一路過關斬將,取得了常人都無法比擬的成績,令人羨慕!
  • 失聰女孩靠讀唇語考上清華博士...
    這個優秀的女孩說:「上帝雖然給我們關上了門,但是一定會為我在其他的地方打開一扇窗。」靠學習唇語、看老師板書和自學,她不僅高考時以615分的成績考入吉林大學藥學院,還多次獲得獎學金,之後繼續在吉林大學攻讀完研究生學位,並且通過了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博士研究生面試。今年9月,江夢南將正式進入清華大學開始她的博士生學業。
  • 失聰女孩靠讀唇語考上清華博士:生活的挑戰都是命運的饋贈!
    這個優秀的女孩說:「上帝雖然給我們關上了門,但是一定會為我在其他的地方打開一扇窗。」靠學習唇語、看老師板書和自學,她不僅高考時以615分的成績考入吉林大學藥學院,還多次獲得獎學金,之後繼續在吉林大學攻讀完研究生學位,並且通過了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博士研究生面試。今年9月,江夢南將正式進入清華大學開始她的博士生學業。
  • 女孩考上清華被捐助20萬,男孩考上本科交不起學費,為什麼這樣?
    老家是豫西南的小縣城,每年能考上清華北大的鳳毛麟角。去年縣高中有一個女孩考上了清華大學,那是女狀元啊,很快這個消息傳遍全縣角角落落。女孩家裡就熱鬧了,每天都有新聞單位採訪,還有許多人拿著手機拍小視頻,這都不說,縣裡舉行了表彰大會,會上女孩獲得一個大紅包:5萬元獎學金。
  • 「女孩考上清華跪謝父親」賺足眼淚,網友被忽悠了?
    近日,幾段「女孩考上清華跪謝父親」的視頻火了,網友紛紛點讚,表示被感動得眼淚直流 。但隨後有網友發現,該帳號曾連續發布多條視頻,考上清華的是同一個小姑娘,可她爸爸一會兒是「工地上的工人」,一會兒是「植物人」,大家是被忽悠了嗎?7月24日,@江蘇網警 針對該視頻的發布表示,「希望大家能傳播真正的正能量,而不是靠編造吸引毒流量」。
  • 讀唇語讀到清華當博士,瑤族女孩人生開掛
    她,笑靨如花,純淨、明亮的眼睛裡散發著不沾世故的光芒;她,雙耳失聰,卻以優異的成績考上清華大學藥學博士。
  • 聾啞女孩靠讀老師唇語考上大學 渴望有隻助聽器
    因聽力嚴重障礙,無錢佩戴助聽器,只能靠讀老師的唇語學知識,多年如一日,堅持不懈。前幾天,手捧大學錄取通知書,19歲的她百感交集!她,就是出生於隨州市曾都區洛陽鎮揭家村的貧寒女孩張巧玲。  患了先天性聾啞症堅韌女孩堅持上學  張巧玲出生不久,就和姐姐一樣聽不到周圍的聲音,就連簡單的「爸爸、媽媽」也無法完整喊出來,更無法與小夥伴正常交流。
  • 遭羈押1277天無罪釋放清華博士現狀:重新創業堅持舉報誣告陷害者
    遭羈押1277天無罪釋放清華博士現狀:重新創業 堅持舉報誣告陷害者。2019年,清華海歸博士孫夕慶被羈押1277天後被無罪釋放。12月6日,專訪孫夕慶。這一年來,他成立了新公司,還收購了一家境外的上市企業。他一邊工作,一邊為自己遭受陷害維權。
  • 寒門貴子:農家兄妹五人全考上大學,四人考入清華北大讀碩士博士
    他們有三個兒子,兩個女兒,他們這五個子女不僅全都考上了大學,而且有四個在清華北大讀博士、碩士。這樣的家庭確實令人為之驚嘆。據吳治保介紹,他們夫妻兩人由於嘗盡了沒文化的苦頭,所以有了孩子之後就下決心讓他們好好上學,改變命運。由於家境貧寒,夫妻二人早起晚睡辛勤勞作,實在湊不夠學費的時候,他們瞞著孩子悄悄四處貸款,也堅決支持孩子上大學。
  • 「考上清華跪謝父親」視頻作者回應:缺乏經驗,未標明是段子
    「考上清華跪謝父親"視頻作者回應:缺乏經驗,未標明是段子(01:56) 近日,幾段「女孩考上清華後跪謝父親
  • 26歲失聰女孩讀唇語考上清華博士,網友:長得好看是優勢,活得漂亮才是真本事!
    這個優秀的女孩說:「上帝雖然給我們關上了門,但是一定會為我在其他的地方打開一扇窗。」靠學習唇語、看老師板書和自學,她不僅高考時以615分的成績考入吉林大學藥學院,還多次獲得獎學金,之後繼續在吉林大學攻讀完研究生學位,並且通過了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博士研究生面試。今年9月,江夢南將正式進入清華大學開始她的博士生學業。
  • 靠努力學習就能考上北大清華?這些因素也很重要,看看你符合嗎
    高考可以說是全國人民非常重視的大規模考試,每年的六月七日是學生十年打磨一把劍的最後決戰,大學入學考試的背後有很多意義,也許背負著家人的希望,背負著學生內心深處的夢想,同時,高考也許是一些人命運的轉折點,是相對公平的決賽,但是,最近的調查顯示,各省的教育水平不同,各大學的招生計劃也不同,靠努力學習就能考上北大清華
  • 拒絕清華北大農村女孩詹青雲,寧願貸款100萬去哈佛,結果如何?
    很多人對名牌大學有著強烈的嚮往,特別是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這兩所學校作為我們國家的頂級大學也是很多人夢想中的學習殿堂,但這兩所大學對學生的要求十分之高,高考分數要求很高,一般人不能輕易考上。能考上北大、清華的人學習成績以及各方面都比較優秀,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個主人公同樣十分優秀,憑藉著自身的努力在高考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考過了清華北大的分數線。
  • 媒體評考上清華跪謝父母視頻造假:擺拍的正能量只會引來反感
    媒體評考上清華跪謝父母視頻造假:擺拍的正能量只會引來反感 2020-07-28 17: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清華大學實力如何,考上會意味著什麼,上清華到底多難
    相信很多朋友,對清華大學都是印象頗深,而且一直有「清華夢,」但是,真正能實現這個夢想的,簡直機率太小。那麼,清華大學到底有什麼實力,考上意味著什麼?畢竟很多同學往往都有家長在叮囑,「你要努力考上清華」這樣的記憶,讓我們了解一下清華大學吧。
  • 那些考上清華北大等一流名校的學生,靠的是自己努力還是老師教育
    那些考上北大清華等一流名校的學生,真的是老師教出來的嗎?事實上,教育學上有個理論,對於人的成才來說,叫先天因素決定論還是教育決定論。這114人如果不是放在人大附中,而是放在其它鄉下學校或農村學校,那麼他們有可能考上北京大學或清華大學嗎?顯然不太可能。如果跳出北京來看,2019年高中考入清華、北大人數大人數最多的是衡水中學,達到了恐怖的275人。
  • 女孩考清華跪謝父親系擺拍:你這是掙流量,不是正能量
    視頻中,父親正在工地裡幹活,女兒哭著跑過來,說自己考上了清華,跪地感謝父親,父女兩人抱頭痛哭。短短幾十秒的視頻,辛苦勞作的老父親,刻苦學習、知感恩的女兒,再搭配上煽情的音樂,不知道感動了多少人。網友們紛紛留言:女孩考上清華後跪謝父親,太孝順了!太讓人感動了!
  • 高考最可惜的人才:河南14歲女孩以750分考入清華,後留居美國
    而現在高考每年每個省都會出現文科狀元和理科狀元,能考上七百多分就已經很厲害了,但是如果考上滿分750分的話,是什麼概念?這個學生的每一科都是滿分。而在2000年高考的時候,河南14歲女孩以750分考入清華,後留居美國,這樣的人才至今在外面,可以說是高考最可惜的人才了。
  • 最「臭名昭著」的3位神童,高分考上清華北大,行為卻令母校蒙羞
    最「臭名昭著」的3位神童,高分考上清華北大,行為卻令母校蒙羞 在我國數千年歷史中,出現過數不清的天才少年,他們無一不擁有遠超常人的智商與天賦,可以輕鬆達到常人難以企及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