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郵政局公布今年5月份的運行數據:全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完成73.8億件,同比增長41.1%;業務收入完成771.9億元,同比增長24.9%。
國家郵政局公布618年中大促期間的運行數據:全國快遞業務量完成46.78億件,同比增長48.66%。
國家郵政局公布端午假期的運行數據:郵政快遞全行業共攬收快遞包裹6.07億件,同比增長45.38%,投遞快遞包裹6.51億件,同比增長47.68%。
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受疫情影響,復工復產後,在市場存量已達到很大規模下,快遞行業仍保持很大的增長以及增速,不斷刷新往年數據。但就在快遞紅紅火火的一個角落,本應發展不錯的同城快遞卻出現了增速低迷的狀態,一度呈現負增長現象。導致發生了什麼?
不同於同城快遞的低迷,異地快遞和國際/港澳臺快遞都呈現出欣欣向榮的趨勢,增長明顯。我們回顧同城快遞今年5個月的情況,1-3月由於受到疫情影響,同城出現萎縮的負增長也能理解,但4月、5月這兩月是復工復產的時期,同城快遞業務理應呈現高增長的態勢,卻只表現出萎靡不振的個位數業務量增長。
我們再來回顧下同城快遞近12年的發展歷程,2009-2013年超高速增長期、2014-2016年高速穩定增長期、2017-2018年增速趨緩期、2019年至以後負增長期。
在這些文字背後所代表的數據,大家應該也能想像。為何會這樣?道理很明顯,同城快遞這塊美味蛋糕,越來越多的人進來搶食,餓了麼、美團、閃送、達達……蛋糕這裡被人吃了、那裡被人吃了,直到最後,搶食的只剩殘渣剩飯時,這些企業那還有大塊的蛋糕給他們帶來業務量的高幅度增長。
雖然這也有一部分的原因是因為國家郵政局在統計數據並不把新業態和新模式(外賣配送、眾包物流、即時配送)的市場主體納入統計範圍,但不言而喻的,在大量玩家進入市場的同城快遞,在瘋狂搶食下造成了同城快遞的萎縮。
在這樣的情況下,就不會不由自主地產生一種矛盾,隨著新勢力與老玩家的發展,涉及的業務領域也會越來越的開始重疊,甚至同城快遞漸漸延伸到了快遞業務,而快遞公司也在新零售的崛起和演變中,把業務觸手伸向了同城快遞,這樣的結果,勢必造成競爭的加劇,衝突的增多,這是必然的趨勢。
今年快遞江湖的局勢異常複雜,各種力量暗戰不斷:拼多多「攪局」,阿里「做局」,小米「入局」,騰訊「謀局」,美團「破局」…快遞江湖的爭鬥,早已脫離快遞的範疇。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