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量子通信正成為晶片之後又一備受關注的行業。量子通信是量子科技三大方向之一,經過20多年的努力,中國在該領域已逐漸「領跑」全球——2016年,中國成功發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2017年,建成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
近日,我國在該領域再次實現新突破。據新華社1月7日報導,近日中國科研團隊成功實現了跨越4600公裡的星地量子密鑰分發,標誌著我國構建了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雛形。要知道,早在32年前,人類歷史上首次量子通信僅傳輸了32釐米。
具體來看,整個通信網絡通過兩個衛星地面站與「墨子號」相連,目前已覆蓋了我國北京、濟南、合肥等四省三市32個節點,並已接入金融、電力、政務等行業的150多家用戶。
那麼,目前美國在該領域走到了什麼位置呢?據悉,與我國投入數億資金攻克量子技術不同,美國及其產業界認為量子技術只是「一項科學實驗」,因此該國研究人員的精力主要集中在理論方法上,而沒有規劃建設新的基礎設施。
可以說,在量子通信產業化及相關應用技術方面,中國已經走在了美國的前面,但仍不能忽視正在追趕的競爭對手。
2020年2月,美國能源部斥資幫助芝加哥建成了52英裡「量子環」,讓美國成為建設最長陸基量子網絡的國家之一;當年7月,該部門還提出了發展美國量子網際網路的藍圖,根據規劃內容,美國調動了17個國家級實驗室,以充當骨幹力量。
分析認為,當今的量子通信領域,美國的主要科研成果都在幕後,日韓兩國則利用晶片優勢與歐洲合作研發。基於此,儘管中國在國際量子通信領域佔據著重要地位,但仍不能掉以輕心。
文 |林妙瓊 題|曾雲梓 圖|饒建寧 審|曾雲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