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CF公布中國雲原生調查報告:49%使用容器技術,Kubernetes 應用率...

2020-12-23 雷鋒網

 近日,雲原生計算基金會(Cloud Native Computing Foundation,CNCF)發布了第三次中國雲原生調查報告(2019年)。此次調查基於 300 名受訪對象,其中 97% 來自亞洲(主要是中國)。報告顯示49%的受訪者在生產中使用容器技術,72%的受訪者在生產中使用Kubernetes(簡稱K8s),公有雲使用率下降至36%,更多的企業選擇混合雲。

中國雲原生調查重點一覽:

  • 49%的受訪者在生產中使用容器技術,32%的受訪者計劃使用容器技術。該項數據相比2018年11月份的20%,有了顯著的增長。

  • 72%的受訪者在生產中使用Kubernetes,遠遠高於2018年11月份的高於40%。

  • 公有雲的使用率下降到至36%,據悉,2018年11月的使用率為51%,取而代之的是30%考慮使用混合新選項(混合雲解決方案)。

  • 在容器使用的挑戰性方面,53%的受訪者認為最大的挑戰是複雜性,緊接著,有39%的受訪者認為是安全性。培訓不足和網絡則並列第三,佔比36%,與此同時,還有35%的受訪者將可靠性和監控性作為部署挑戰。

  • 有 36% 受訪者使用託管平臺作無伺服器,22% 使用可安裝軟體。對於那些使用託管平臺作為無伺服器工具的企業,排名前三的提供商是阿里雲功能計算(46%),AWS Lambda(34%)以及騰訊雲無伺服器雲功能和華為 FunctionStage 並列(12%)。

  • 對於那些使用可安裝軟體作為無伺服器工具的用戶,Kubeless 排名第一(29%),其次是 Knative(22%),以及 Apache OpenWhisk(20%)。

  • 最常用的雲原生存儲項目是Ceph(24%),Amazon Elastic Block Storage(EBS)(23%)和容器存儲接口(CSI)(18%)。

容器使用

我們知道容器已經改變了基於雲的基礎架構,但是在過去的一年中,容器在生產中的使用已成為常態。根據我們今年初發布的2019全球雲原生調查,84%的受訪對象在生產中使用容器,使得容器在全球範圍內無處不在。

中國調查表明,儘管中國的容器使用落後於全球,但其勢頭正在增強。在中國調查中,將近一半(49%)的受訪對象在生產中使用容器,從2018年3月調查的32%和2018年11月的20%躍升至更高水平。

計劃在生產中使用容器的中國會員越來越少-現在32%,2018年3月的調查中為57%,11月為40%。這意味著許多組織已將容器計劃付諸實施,而不再處於計劃階段,但仍存在增長空間,希望繼續增長。

隨著生產中應用的增加,測試環境中容器減少。約28%的中國調查受訪者目前測試中使用容器,與2018年3月的24%相比略有上升,但與2018年11月的調查中的42%相比有所下降。

儘管容器帶來了驚人的優勢,但也帶來了挑戰。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了變化,但是複雜性的挑戰一直保持不變。在中國調查中,53%的受訪者將複雜性列為最大挑戰。相比之下,2018年3月的調查中, 44%受訪者認為複雜性是最大挑戰,佔比最高。2018年11月的調查中28%的受訪者,佔比排第三。

在挑戰方面,安全性排名第二,受訪者佔比39%。安全首次被列為首要挑戰。培訓不足和網絡並列第三,佔比36%,而35%的調查受訪者將可靠性和監控性作為部署挑戰。

Kubernetes增長

Kubernetes作為一個容器編排通用平臺正在行業中嶄露頭角並在中國的CNCF社區中的採用率也急劇上升。72%的受訪者表示在生產中使用Kubernetes-與2018年11月的40%相比有了大幅增長。

因此,評估Kubernetes的人數從42%降至17%。

我們還看到Kubernetes的生產集群在部署範圍兩端的增長。大部分中國調查的受訪組織使用不到10個集群,但是運行50個以上的集群的組織有所增加。這可能是由於在生產中使用容器的新受訪者數量增加,從而增加了集群。

36%的受訪者擁有2到5個集群,高於2018年11月的25%,一半的受訪者使用1到5個集群,70%的受訪者使用1到10個。只有13%多的受訪者生產中有超過50個集群,而在2018年11月時僅有5%的受訪者。

打包

Helm是打包Kubernetes應用程式最受歡迎的方法,54%的受訪者選擇了這種方法。

入口

NGINX(54%)是使用最多的Kubernetes入口提供商,其次是HAProxy(18%),F5(16%)和Envoy(15%)。

分離Kubernetes應用程式

在集群中管理對象是個挑戰,但是命名空間通過按組過濾和控制來幫助管理。71%的受訪者用命名空間分離Kubernetes應用程式。在多個團隊中使用Kubernetes的調查對象中,有68%使用命名空間。

監控,日誌和跟蹤

對於那些使用監控,日誌和跟蹤解決方案的用戶來說,本地運行還是通過遠程伺服器託管更普遍。46%的受訪者使用本地監控工具,而20%的受訪者通過遠程服務運行。整體上使用日誌和跟蹤的受訪者較少,但是26%的受訪者在本地運行跟蹤,而20%通過遠程服務運行跟蹤。21%的企業內部運行跟蹤工具,另外21%的企業通過遠程服務運行。

代碼

由於持續集成(CI)和持續交付(CD)的支持,雲和容器的強大功能共同推動了中國的開發和部署速度。我們的調查通過開發者將代碼檢入存儲庫的頻率來量化開發速度。35%的受訪對象每天多次檢入代碼。43%的每周幾次檢入代碼,16%的每月幾次檢入代碼。

大多數受訪對象發布周期是每周一次(43%),而僅五分之一多的(21%)是每月一次。而18%的是每日一次。12%的受訪對象按特定時間表工作。

CI/CD

許多人認為成功的CI / CD的基礎是流程自動化。但是,我們在中國的調查顯示,純自動化環境相對較少-只有21%的受訪對象採用自動發布周期,而31%依靠手動流程。最受歡迎的是混合方式,佔46%。

CI/CD是實現雲原生系統靈活交付和生命周期管理一種哲學和技術。Jenkins是中國社區中最受歡迎的CI/CD工具,佔社區的一半以上53%,GitLab佔40%。

雲與內部部署

雲在增長,但是今年的中國調查顯示了從公共雲的轉移,私有雲的合併以及混合雲的出現。2018年11月調查中,公共雲的使用似乎達到了峰值51%,而今年下降到36%。私有雲保持穩定42%,2018年11月是43%。混合雲是今年的新選擇,佔39%。

雲原生項目

CNCF管理著大量的開源項目,這些項目對於雲原生的開發,部署和生命周期管理至關重要。CNCF項目在中國呈指數級增長。例如57%的受訪者使用Prometheus監控和警報系統,較2018年3月的16%有顯著增長。現在35%受訪者使用CoreDNS, 2018年3月只有10%。Containerd運行時也實現了驚人增長,從2018年3月的3%增長到2019年初的29%。

CNCF還託管了在中國創建的四個項目,這些項目在該地區得到了更廣泛的應用。Dragonfly(17%受訪者在生產中使用)和KubeEdge(11%受訪者在生產中使用)是最常用的兩個沙箱項目, 現在兩個都在孵化階段。Harbor和TiKV是畢業項目,分別有27%和5%受訪者用於生產。

自CNCF上次的中國調查以來,在生產中使用雲原生項目的好處發生了轉變:

更快的部署時間首次成為最大好處,被47%的受訪者引用。

改進的可擴展性保留其早期的第二名,佔35%。

成本節省仍然排名第三,為33%。

提高開發者生產力,雲可移性和更高的可用性並列第四,受訪者佔31%。2018年11月,可用性排名第一,可移性排名第四。

無伺服器

在中國的調查中,36%受訪者使用託管平臺作無伺服器,22%使用可安裝軟體。

對於那些使用託管平臺作為無伺服器工具的企業,排名前三的提供商是阿里雲功能計算(46%),AWS Lambda(34%)以及騰訊雲無伺服器雲功能和華為FunctionStage並列(12%)。

對於那些使用可安裝軟體作為無伺服器工具的用戶,Kubeless排名第一(29%),其次是Knative(22%),以及Apache OpenWhisk(20%)。

2019年,我們在雲原生存儲和服務網絡上增加了新問題。這些是流行的雲原生項目,可在活躍生產環境中支撐這些優勢:

存儲

最常用的雲原生存儲項目是Ceph(24%),Amazon Elastic Block Storage(EBS)(23%)和容器存儲接口(CSI)(18%)。

服務網絡

中國雲原生社區

CNCF現在在中國有近50個成員。中國還是CNCF項目的第三大貢獻者(按貢獻者和提交者計),僅次於美國和德國。

我們有一些中國公司的案例研究,包括:

我們還在中國開設了20,000多人參加的Kubernetes and Cloud Native課程,最近還完成了首屆中國 Cloud Native + Open Source虛擬峰會。

中國社區以多種不同方式了解雲原生技術:

文檔

72%的中國受訪者通過文檔了解了雲原生技術。每個CNCF項目在其網站上都有大量文檔,可在此處找到。

https://www.cncf.io/projects/

CNCF每年投資數千美元來改善項目文檔。其中包括項目文檔託管,添加教程,操作指南等。

活動

活動是受訪者了解雲原生技術的一種流行方式。

41%的受訪者選擇KubeCon + CloudNativeCon作為學習新技術的地方。下一個虛擬KubeCon + CloudNativeCon計劃於11月17日至20日舉行。

37%的受訪者選擇了聚會和本地活動,(例如Cloud Native Community Groups)作為了解雲原生技術的一種方式。

網絡研討會

22%的受訪者通過技術網絡研討會了解雲原生技術,另有8%選擇面向業務的網絡研討會,還有8%選擇CNCF網絡研討會。

原文連結:

https://www.cncf.io/blog/2020/10/13/cncf-cloud-native-survey-china-2019/ 

CNCF (Cloud Native Computing Foundation)成立於2015年12月,隸屬於Linux  Foundation,是非營利性組織。 CNCF(雲原生計算基金會)致力於培育和維護一個廠商中立的開源生態系統,來推廣雲原生技術。

雷鋒網雷鋒網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相關焦點

  • 青雲QingCloud容器平臺源負載均衡器Porter 進入CNCF雲原生全景圖
    雲原生計算基金會(CNCF,Cloud Native Computing Foundation)致力於雲原生技術的普及和可持續發展。Landscape 是 CNCF 中的重要項目,幫助企業和開發人員快速了解雲原生體系的全貌。CNCF Landscape 意圖從雲原生的層次結構,以及不同的功能組成上,讓用戶了解雲原生體系的全貌,並幫助用戶在不同組件層次去選擇恰當的軟體和工具進行支持。
  • 時速雲推出雲原生技術認證體系,加速企業雲原生化進程
    眾多雲原生應用實踐的成功經驗帶動了企業對數字系統建設雲原生化的認可度,同時也帶動了對相關技術人才需求的增長。在這一背景下,時速云為幫助企業挖掘和培養相關專業人才,並為致力於從事該技術方向的專業人才提供全面的能力建設知識體系、創造雲原生生態就業機會,推出了雲原生技術認證體系——「時速云云原生技術認證」。
  • 構築雲原生安全技術底座 \| 綠盟科技發布《雲原生安全技術報告》
    以容器、服務網格、微服務等為代表的雲原生技術,正在影響各行各業的IT基礎設施、平臺和應用系統,也在滲透到如IT/OT融合的工業網際網路、IT/CT融合的5G、邊緣計算等新型基礎設施中。  理解雲原生體系存在的新架構、新風險和新威脅,有助於構建面向新型IT基礎設施的安全防護機制;利用雲原生的先進技術,融合到當前的攻防體系中,也有助於我們提升整體安全防護的彈性、適應性、敏捷性。
  • 雲原生大熱 KubeSphere容器平臺助推落地應用
    根據云原生計算基金會(Cloud Native Computing Foundation)的定義,雲原生技術有利於各組織在公有雲、私有雲和混合雲等新型動態環境中,構建和運行可彈性擴展的應用。雲原生的代表技術包括容器、服務網格、微服務、不可變基礎實施和聲明式API。雲原生的優勢在於可以很好地構建容錯性好,易於管理、便於觀察的鬆耦合系統。
  • 專訪時速雲|容器雲「老兵」與雲原生「新戰場」
    作者 | 中國軟體網 麒麟 校對 | 中國軟體網 暻 2013年,容器引擎Docker的誕生標誌著容器技術的成熟,也從此掀起了雲原生的浪潮。
  • 雲原生主要技術之容器技術-新紀元的分水嶺?
    今天主題的內容有3部分容器的定義容器的優勢容器的特性給開發人員和運維人員的工作內容都有所改變,提升工作效率,也間接的提升了競爭力。容器定義面對開發人員而言:容器是一種輕量級、可移植、自包含的軟體打包技術,使應用程式可以在幾乎任何地方以相同的方式運行。
  • 降低使用成本 KubeSphere容器平臺讓企業輕鬆擁抱雲原生
    根據IDG communication的調查數據,73%的企業已經至少採用一項雲計算應用或者技術。可以說,數位化轉型的第一階段——企業上雲,已初步實現。 Gartner報告顯示,到2022年,有75%的全球化企業將在生產中使用容器化應用。
  • 靈雀雲陳愷:2020 雲原生走向何處?
    >01雲原生企業落地現狀Kubernetes已成為絕對主流最近CNCF發布了最新的中國區雲原生調查報告,裡面有一個亮眼的數字,72%的受訪者已經在生產環境當中使用Kubernetes,同期全球調查報告的數字是78%。
  • 解讀容器的 2020:尋找雲原生的下一站
    本文是 InfoQ「解讀 2020」年終技術盤點系列文章之一。2020 年註定是不凡的。它在陰霾中開始,在驚嘆中結束,也讓未來變得更加撲朔迷離。那麼,容器與雲原生的 2020 年呢?你是否記得它是怎樣開始的?它又將走向何方?
  • Kubernetes聯合創始人Brendan Burns:開放、革新的K8s為客戶創造...
    隨著金融、製造、政務等領域的企業轉型上雲,雲市場正在迎來全新的「雲原生」發展階段。據Gartner雲計算技術成熟度曲線顯示,以容器管理、無服務PaaS、微服務等為代表的雲原生技術,經歷「起步期」之後,進入「高熱期」發展階段。
  • 華為雲Volcano容器批量計算正式成為CNCF官方項目
    日前,CNCF(雲原生計算基金會)正式接納由華為雲貢獻的容器批量計算項目Volcano,迎來CNCF首個容器批量計算項目。Volcano 項目的加入,將CNCF的雲原生版圖進一步擴展至AI、大數據、基因等批量計算領域,為構建「雲原生批量計算平臺」奠定了基礎。
  • CNCF公布 KubeCon + CloudNativeCon + Open Source Summit中國...
    KubeCon + CloudNativeCon + Open Source Summit 演講嘉賓有來自螞蟻金服、GO-JEK、易趣、京東、華東師範大學,他們將會分享使用 Kubernetes、Prometheus 等技術進行雲原生實施的相關話題。
  • 華為雲Volcano正式成為CNCF首個容器批量計算項目
    北京時間4月10日,CNCF(雲原生計算基金會)正式接納由華為雲捐贈的容器批量計算項目Volcano, 迎來CNCF首個容器批量計算項目。  項目的加入,將CNCF的雲原生版圖進一步擴展至AI、大數據、基因等批量計算領域,為構建「雲原生批量計算平臺」奠定了基礎。
  • 知名國際傳媒集團利用D2iQ Kubernetes平臺加速雲原生項目價值回報
    現如今,企業轉型升級與雲原生技術有著緊密關係, Kubernetes等容器化技術在企業業務運維中越來越成熟,企業選擇Kubernetes平臺可以自動化企業內容器化應用程式的部署、管理和擴展,為業務帶來更好的效率和效益,實現更高價值。在提升企業 Kubernetes應用和運維能力方面,行業領先企業級Kubernetes平臺提供商D2iQ有了新動作。
  • 構建雲原生架構版圖:安信證券服務化平臺實踐
    隨著敏態業務的逐漸增多,對業務連續性、交付效率和故障處理效率等方面提出了更多的挑戰,安信證券服務化平臺實踐,以賦能業務為中心,積極擁抱微服務、容器和雲原生等新興技術來解決業務系統研發過程中的實際問題。 容器技術與雲原生 當前,基礎設施雲化已經成為最熱門的演進方向,微服務落地的最佳載體是以容器和 Kubernetes 容器編排引擎為基礎,為拆分後的服務提供彈性伸縮、資源調度等一系列標準化和自動化的能力。
  • Kubernetes 還是 DC/OS?實現雲原生的路上,選型只是開始!
    根據CNCF發布2019年年度調查報告顯示,容器在實際生產環境中的使用率逐年增加,2016年和2018年的容器使用率分別是23%和73%,到了2019年,這一比例上升到了84%。除了使用率,容器的部署規模也在增加,在調查中,58%的受訪者表示其容器部署數量在250個以上。當容器數量達到一定規模時,就需要容器編排平臺了。
  • 如何構建面向雲原生應用的容器混合雲KubeSphere3.0給出答案!
    同時,雲原生的到來促使混合雲容器化——基於容器標準化封裝解除應用運行環境與混合雲異構基礎設施的耦合,使企業更易於實現敏捷開發和持續交付。作為青雲QingCloud旗下面向雲原生應用的容器平臺,KubeSphere解決的就是混合雲成為一種常態化帶來的應用層面上的訴求,KubeSphere能夠讓企業快速邁入雲原生時代。
  • 容器技術的發展與基本原理
    容器技術的發展背景近些年來,容器技術迅速席捲全球,顛覆了應用的開發、交付和運行模式,在雲計算、網際網路等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其實,容器技術在約二十年前就出現了,但直到2013年Docker推出之後才遍地開花,其中有偶然因素,也有大環境造就的必然因素。
  • Hortonworks公布Hadoop雲原生路線圖
    接受容器化工作負載是一回事,但將Hadoop的所有組件重新架構為容器,再集群和邊緣都是另一回事。一旦Apache社區在將Hadoop組件重構為容器方面達到了臨界質量,就需要為已安裝的基礎提供遷移路徑。Hortonworks公布雲原生路線圖(圖片來自copperreed)       除了容器之外,Hortonworks還設想了包含將計算與數據分離的路線圖。
  • 2.6萬字長文總結:雲原生體系下的技海浮沉與理論探索
    雲原生的代表技術包括容器、服務網格、微服務、不可變基礎設施和聲明式API。這些技術能夠構建容錯性好、易於管理和便於觀察的鬆耦合系統。結合可靠的自動化手段,雲原生技術使工程師能夠輕鬆地對系統作出頻繁和可預測的重大變更。雲原生計算基金會(CNCF)致力於培育和維護一個廠商中立的開源生態系統,來推廣雲原生技術。通過將最前沿的模式民主化,讓這些創新為大眾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