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
這是一個黃河邊的古村,一座至晚始建於明代萬曆年間的古塔——華嚴塔矗立在農田花海之間,塔下有寺叫華嚴寺,華寺村因此得名。
「過去,這就是黃河岸邊。黃河改道,河岸才推移到了距這裡兩三公裡之外。」寧夏中寧縣恩和鎮華寺村黨支部書記杜金寶說。
黃河主河道遊移不定,曾帶給岸邊的村莊不少災難和無盡煩惱。黃河攜泥裹沙衝積沉澱,逐漸淤積起的沃壤良田,也成為華寺村的財富之源。但長期以來,這個村有塞上江南之名,卻無塞上江南之實,守著黃河金岸,卻頂著「空殼村」的帽子。
枸杞更紅火
9月22日,天空飄著瀝瀝秋雨,華寺村幾十位村民聚在村部院內的雨棚下看節目。
雨棚原本是夏天枸杞收穫季節用於存放枸杞的,此時已過了枸杞採摘季,在中間搭起舞臺,儼然一個風吹不著、雨淋不到的小型劇場。一側有一排烘乾房,被巧妙用作了更衣室、化妝間,前後兩個門,一個門出來正好是舞臺後方,演員上下臺不必從臺前繞來繞去,一切井然有序,就像專門設計的一樣。
「過去傳統的露天晾曬辦法不行了,有二次汙染。現在採摘下來,進水一洗,直接進烘乾房,這樣加工的枸杞拿起就能吃。檢測過關,就一起交到縣上的枸杞產業集團,統一銷售。」杜金寶說,這套烘乾設備,還給村民提供烘乾服務,一斤兩毛錢,一次性可以烘乾9000斤。
六月杞園樹樹紅,寧安藥果擅寰中。中寧枸杞的種植與文化延遞始於唐、興於宋、揚於明、盛於今,正因枸杞,這個縣也是我國重要的農業文化遺產地。
然而,在新的工業化時代,華寺村父授子承的枸杞種植方式遭遇很大挑戰。一家子十來畝地,分成了十多塊,大部分都是二三分地一小塊,「種地四分力,跑腿就得六分力」。
很多年輕人都不想被拴在這些地上,過「吃不飽、餓不死」的日子,但撂荒了又覺得很可惜。
2017年,華寺村選優配強了黨支部帶頭人,杜金寶一上任,就幹了一件過去全村人都想幹但一直沒幹成的事,就是把那些零七碎八、高低不平的土地整合起來,變成一眼望不到邊、機械可以耕作的大片良田。
按照土地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的「三變」改革思路,華寺村成立了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將農民承包地按不同地段和地力條件,以每畝500元為基礎股統一作價,引導農民以地入股,流轉農戶土地2300畝。解決了「誰來種地」的問題,一些被綁在土地上的村民徹底得到了解放,安安心心跑起了小生意。
近些年,華寺村買進了210多輛中型貨車,60%從事枸杞、糧食等農產品的販運。用華寺村9隊村民白金寶的話說就是:「一輛車,最不行一年也能馱回來個10萬元哩。」
村黨支部用200萬元中央和自治區扶持發展壯大村級集體資金,打造了500畝枸杞產業基地,全部栽植果大、肉厚、耐雨水、糖分低、口感好的寧杞7號新品種,並與中寧縣杞惠農專業合作社籤訂服務合同,全面採用病蟲害預測預報和統防、生物農藥使用、測土配方施肥、水肥一體化管理、機械烘乾等關鍵技術,提升枸杞品質。前兩年,枸杞還沒有進入盛果期,今年,預計就可實現收入近90萬元,淨收入超過10萬元。
華寺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連續三年給村民發放土地租賃費25萬元,股民二次分紅1萬元,同時帶動了本村及周邊群眾就地就近務工。僅今年上半年,合作社就用工4000多人次,發放各類勞務費40多萬元。
2019年,華寺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萬元,比全縣平均水平高出800元。
鄉村更宜居
瀝瀝秋雨如同增色劑一般,把巷道裡的綠樹紅花漂洗得更加鮮豔奪目。
在兩車可以並行的水泥道旁,花池內的格桑花隨風搖曳。67歲的村民柳學琴說,幾年前,這樣的下雨天,最讓人發愁了。
「開著三輪車過去,車裡都能進來泥水,你說這泥得有多深?」71歲的丈夫張興明不知從哪兒抱出幾雙高筒雨鞋來,這是過去家家戶戶的必備用具,現在基本都下崗了。
華寺村距離中寧縣城只有12公裡,這幾年,村民手裡有了錢,不少家庭都到縣城買了房。全村741戶,只有200多戶500多人還住在村裡。
2019年,華寺村1隊、2隊居民點整合危房改造、農村汙水治理、美麗村莊建設、農村綜合改革、廁所改造等項目,拆除門前旱廁、圈舍132個,硬化居民巷道6840平方米,新建文化廣場2530平方米,並配套了健身器材。
張興明也在危房改造項目中把住了幾十年的老房子翻蓋了,原來的椽子檁子都還是好的,可以繼續用,自己花了3萬元,項目補助4.5萬元,把格局設計得和城裡的樓房一樣,廚房、餐廳、客廳、水衝式衛生間一應俱全。配上現代化的家具,好幾個和記者一起採訪的同行都連說羨慕。
「很多年輕人一看現在變得這麼好,都說這還在街上住啥,都想搬回村裡住呢!」杜金寶說,今年,已經有七八十戶從縣城搬回村裡了。
村容村貌好了,腦袋瓜裡也不能還是老一套。華寺村著力重塑鄉風民風,推進移風易俗,將革除高額彩禮、大操大辦、薄養厚葬、炫富攀比、鋪張浪費、隨禮泛濫等陋習修訂完善到村規民約中,提請村民代表大會表決通過,形成共同道德約束。通過村民推薦、黨員大會民主評議,村裡評選出星級文明戶、移風易俗示範戶、孝老敬親模範戶、好媳婦好婆婆、農村致富帶頭人等各類先進個人16人,還在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開展先進個人事跡宣講,使鄉風文明蔚然成風。
「把本村威望高、公道正派的5名老黨員、老教師、老幹部吸納進紅白理事會,凡有紅白事,紅白理事會成員提前上門與事主溝通,提醒其按規定辦事。」杜金寶說,紅白理事會還免費幫群眾訂酒席、提供幫工等服務,近幾年,不要或少要結婚彩禮的越來越多,操辦紅白事厲行節約,食材浪費平均減少了近6000元。
(本報記者 王建宏 張文攀)
(責任編輯 :王惠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