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中寧:黃河岸邊,古貌新風華寺村

2020-12-14 中國經濟網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

  這是一個黃河邊的古村,一座至晚始建於明代萬曆年間的古塔——華嚴塔矗立在農田花海之間,塔下有寺叫華嚴寺,華寺村因此得名。

  「過去,這就是黃河岸邊。黃河改道,河岸才推移到了距這裡兩三公裡之外。」寧夏中寧縣恩和鎮華寺村黨支部書記杜金寶說。

  黃河主河道遊移不定,曾帶給岸邊的村莊不少災難和無盡煩惱。黃河攜泥裹沙衝積沉澱,逐漸淤積起的沃壤良田,也成為華寺村的財富之源。但長期以來,這個村有塞上江南之名,卻無塞上江南之實,守著黃河金岸,卻頂著「空殼村」的帽子。

  枸杞更紅火

  9月22日,天空飄著瀝瀝秋雨,華寺村幾十位村民聚在村部院內的雨棚下看節目。

  雨棚原本是夏天枸杞收穫季節用於存放枸杞的,此時已過了枸杞採摘季,在中間搭起舞臺,儼然一個風吹不著、雨淋不到的小型劇場。一側有一排烘乾房,被巧妙用作了更衣室、化妝間,前後兩個門,一個門出來正好是舞臺後方,演員上下臺不必從臺前繞來繞去,一切井然有序,就像專門設計的一樣。

  「過去傳統的露天晾曬辦法不行了,有二次汙染。現在採摘下來,進水一洗,直接進烘乾房,這樣加工的枸杞拿起就能吃。檢測過關,就一起交到縣上的枸杞產業集團,統一銷售。」杜金寶說,這套烘乾設備,還給村民提供烘乾服務,一斤兩毛錢,一次性可以烘乾9000斤。

  六月杞園樹樹紅,寧安藥果擅寰中。中寧枸杞的種植與文化延遞始於唐、興於宋、揚於明、盛於今,正因枸杞,這個縣也是我國重要的農業文化遺產地。

  然而,在新的工業化時代,華寺村父授子承的枸杞種植方式遭遇很大挑戰。一家子十來畝地,分成了十多塊,大部分都是二三分地一小塊,「種地四分力,跑腿就得六分力」。

  很多年輕人都不想被拴在這些地上,過「吃不飽、餓不死」的日子,但撂荒了又覺得很可惜。

  2017年,華寺村選優配強了黨支部帶頭人,杜金寶一上任,就幹了一件過去全村人都想幹但一直沒幹成的事,就是把那些零七碎八、高低不平的土地整合起來,變成一眼望不到邊、機械可以耕作的大片良田。

  按照土地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的「三變」改革思路,華寺村成立了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將農民承包地按不同地段和地力條件,以每畝500元為基礎股統一作價,引導農民以地入股,流轉農戶土地2300畝。解決了「誰來種地」的問題,一些被綁在土地上的村民徹底得到了解放,安安心心跑起了小生意。

  近些年,華寺村買進了210多輛中型貨車,60%從事枸杞、糧食等農產品的販運。用華寺村9隊村民白金寶的話說就是:「一輛車,最不行一年也能馱回來個10萬元哩。」

  村黨支部用200萬元中央和自治區扶持發展壯大村級集體資金,打造了500畝枸杞產業基地,全部栽植果大、肉厚、耐雨水、糖分低、口感好的寧杞7號新品種,並與中寧縣杞惠農專業合作社籤訂服務合同,全面採用病蟲害預測預報和統防、生物農藥使用、測土配方施肥、水肥一體化管理、機械烘乾等關鍵技術,提升枸杞品質。前兩年,枸杞還沒有進入盛果期,今年,預計就可實現收入近90萬元,淨收入超過10萬元。

  華寺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連續三年給村民發放土地租賃費25萬元,股民二次分紅1萬元,同時帶動了本村及周邊群眾就地就近務工。僅今年上半年,合作社就用工4000多人次,發放各類勞務費40多萬元。

  2019年,華寺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萬元,比全縣平均水平高出800元。

  鄉村更宜居

  瀝瀝秋雨如同增色劑一般,把巷道裡的綠樹紅花漂洗得更加鮮豔奪目。

  在兩車可以並行的水泥道旁,花池內的格桑花隨風搖曳。67歲的村民柳學琴說,幾年前,這樣的下雨天,最讓人發愁了。

  「開著三輪車過去,車裡都能進來泥水,你說這泥得有多深?」71歲的丈夫張興明不知從哪兒抱出幾雙高筒雨鞋來,這是過去家家戶戶的必備用具,現在基本都下崗了。

  華寺村距離中寧縣城只有12公裡,這幾年,村民手裡有了錢,不少家庭都到縣城買了房。全村741戶,只有200多戶500多人還住在村裡。

  2019年,華寺村1隊、2隊居民點整合危房改造、農村汙水治理、美麗村莊建設、農村綜合改革、廁所改造等項目,拆除門前旱廁、圈舍132個,硬化居民巷道6840平方米,新建文化廣場2530平方米,並配套了健身器材。

  張興明也在危房改造項目中把住了幾十年的老房子翻蓋了,原來的椽子檁子都還是好的,可以繼續用,自己花了3萬元,項目補助4.5萬元,把格局設計得和城裡的樓房一樣,廚房、餐廳、客廳、水衝式衛生間一應俱全。配上現代化的家具,好幾個和記者一起採訪的同行都連說羨慕。

  「很多年輕人一看現在變得這麼好,都說這還在街上住啥,都想搬回村裡住呢!」杜金寶說,今年,已經有七八十戶從縣城搬回村裡了。

  村容村貌好了,腦袋瓜裡也不能還是老一套。華寺村著力重塑鄉風民風,推進移風易俗,將革除高額彩禮、大操大辦、薄養厚葬、炫富攀比、鋪張浪費、隨禮泛濫等陋習修訂完善到村規民約中,提請村民代表大會表決通過,形成共同道德約束。通過村民推薦、黨員大會民主評議,村裡評選出星級文明戶、移風易俗示範戶、孝老敬親模範戶、好媳婦好婆婆、農村致富帶頭人等各類先進個人16人,還在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開展先進個人事跡宣講,使鄉風文明蔚然成風。

  「把本村威望高、公道正派的5名老黨員、老教師、老幹部吸納進紅白理事會,凡有紅白事,紅白理事會成員提前上門與事主溝通,提醒其按規定辦事。」杜金寶說,紅白理事會還免費幫群眾訂酒席、提供幫工等服務,近幾年,不要或少要結婚彩禮的越來越多,操辦紅白事厲行節約,食材浪費平均減少了近6000元。

  (本報記者 王建宏 張文攀)

(責任編輯 :王惠綿)

相關焦點

  • 寧夏中寧,中華杞鄉康養淨地
    千百年來,中寧這方水土,在黃河流域閃耀著別具一格的光芒,地理、歷史、人文集萃,使這裡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中寧在銀川至六盤山、銀川至沙坡頭兩條旅遊路線的交會地帶,在寧夏全域旅遊中,有著濃重的一筆。寧夏枸杞是唯一載入《中國藥典》的枸杞,而中寧枸杞又是寧夏枸杞的核心產區,中醫藥學歷來把其視為入藥枸杞中的上等品,國家醫藥管理局也將中寧定為全國唯一的藥用枸杞基地,可謂道地中的道地。
  • 中寧將新增一座黃河大橋
    10月15日記者從自治區交通運輸部門獲悉S20線吳靈青北環高速公路新華橋黃河特大橋S35線石空至恩和段高速公路中寧營盤灘黃河特大橋防洪評價報告獲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審批通過下一步自治區交通運輸部門將加快推進兩條公路及黃河大橋建設工作
  • 寧夏中寧 / 郭榮 【詩詞】《九 張 機 ·枸 杞》
    生於1963年11月23日,寧夏中寧縣人。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華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現代作家協會會員,寧夏作家協會會員,寧夏詩詞學會會員,寧夏朗誦藝術協會會員,銀川黃河詩詞協會會員,中衛市作家協會會員,中寧縣作家協會會員,中寧縣詩詞學會副會長兼理事。現就職於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寧夏局五三六處。
  • 銀河傾瀉星海墜天闌:黃河岸邊這座寧夏村莊太美了
    寧夏最北部,有一座黃河岸邊的村莊,以銀河為名,據稱平日裡常與天上銀河為伴。  1月17日,我們驅車前往石嘴山市惠農區禮和鄉,去冰封的大河岸邊,尋找銀河的「秘密」。  銀河村位於禮和鄉東部,毗鄰黃河,溼地湖泊眾多,是一個風光旖旎的村落。村域面積15平方公裡,耕地面積8000餘畝,轄7個村民小組,現有人口463戶1520人。
  • 關於黃河寧夏段河堤岸治理的幾點思考
    同遭冰菱威脅的鳴沙、白馬、棗園3鄉河岸邊的農民也分別搬遷到平羅縣、賀蘭縣、銀川市、永寧縣。我的童年在硝磺灘經歷了十年寒暑,許多往事至今記憶猶新。硝磺灘的寺廟,據老人們說與中寧縣鳴沙塔是同一群體的寺廟,建築面積龐大,建築風格獨特,氣勢宏偉,後因黃河坍塌、改道遺留在硝磺灘。
  • 黃河岸邊的笑聲 | 鹼櫃村:產業飄出「幸福味」
    黃河岸邊的笑聲 | 鹼櫃村:產業飄出「幸福味」 2020-11-30 20: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寧夏將新增兩座黃河大橋
    10月15日,記者從自治區交通運輸廳獲悉,S20線吳靈青北環高速公路新華橋黃河特大橋和S35線石空至恩和段高速公路中寧營盤灘黃河特大橋防洪評價報告獲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審批通過。下一步自治區交通運輸部門將加快推進兩條公路及黃河大橋建設工作,力爭項目早日落地實施。
  • 黃河岸邊傳來「扎西德勒」
    寒冬時節,碧綠的黃河水自青藏高原蜿蜒盤下,在尖扎段匯入當順山懷中。依山傍水,柏油路寬,一排排新修的藏式農家樂鱗次櫛比,這裡是青海尖扎縣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地昂拉鄉德吉村。村民加羊索南家的廚房裡,剛烹好的藏式牛肉湯徐徐冒著熱氣,金黃的大餅焦香四溢。時值旅遊淡季,但加羊索南依然把農家樂收拾得乾乾淨淨。
  • 寧夏中寧縣華寺村發展特色產業:枸杞紅了 日子美了
    寧夏中寧縣華寺村發展特色產業——枸杞紅了 日子美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本報記者 劉 峰《 人民日報 》( 2020年10月06日 第 04 版)秋高氣爽,黃河兩岸枸杞紅了。
  • 中寧地名溯源
    鳴沙州   元初置,屬寧夏府路。眴卷縣   西漢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前設(治所在中寧新堡鎮一帶)。取「不圓如眴瞪視」之意。東漢廢。鳴沙縣   西魏置。張恩堡   在牛首山西麓,距黃河1公裡。明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建堡。1967年,青銅峽水庫蓄水後淹沒。據傳,建堡時本地出過一位張姓將軍,人稱張軍門,有祖田48畝,築為堡寨,供人居住。居人感其恩,號堡為張恩。民國年間,馬鴻逵主政寧夏後,欲人之恩馬而不恩張,改名彰恩。
  • 央媒看河南|黃河岸邊的馬渡村 繪就美麗鄉村新圖景
    央廣網鄭州9月14日消息(記者王勇生)9月11日,「中部崛起勢正勁」網絡主題活動走進黃河岸邊的美麗鄉村馬渡村,寬敞整潔的街道,路邊悠閒的村民,勾勒出一幅美麗鄉村新圖景。  改造後的馬渡村(央廣網記者 王勇生 攝)馬渡村坐落在河南省鄭州市最東北、地處黃河南岸,下轄馬渡、郭當口、小莊3個自然村,8個村民組,全村576戶,2600餘人,全村土地總面積6400
  • 寧夏地區沙漠化的歷史演進
    寧夏是我國沙漠化嚴重的地區之一,全區西、北、東三面分別被騰格里、烏蘭布和和毛烏素沙漠包圍。嚴重沙化的土地集中分布於北部的鹽池、靈武以及中部的中衛、中寧、同心等地。本文將從歷史演變和社會人為因素的角度,介紹寧夏北部和中部地區,主要是靈武、鹽池與中衛、中寧一帶沙漠化的變化情況。寧夏北部黃河東岸靈武、鹽池縣境內的沙漠通稱「河東沙」。河東沙何時出現,很難考證,但在《魏書》中卻記載了1500多年前這一地區沙漠的蹤跡。
  • 寧夏新十景三十強,我都走遍了,你呢?
    20世紀50年代以後又新闢的西乾渠、東乾渠等9等乾渠和2000餘條支鬥渠。位於河西灌區的唐徠渠,興建於漢武帝太初三年(公元前102),經唐代大規模擴建,20世紀50年代後又加修整;渠線流經青銅峽、永寧、銀川、賀蘭、平羅等5縣市,長154公裡,引水能力160立方米/秒,支鬥渠800餘條,可灌農田5.3萬餘公頃,是寧夏最大的引黃自流乾渠。
  • 【快看】寧夏多條國省道公路集中開工!
    12月16日上午,寧夏S50海原至平川(寧甘界)高速公路PPP項目、中衛下河沿黃河公路大橋工程、國道338中寧至中衛段、省道308滾泉至白馬段、省道303白芨溝至汝箕溝段項目集中開工儀式在中衛市海原縣海城鎮高臺村舉行。
  • 黃河岸邊新時代的做糖人
    黃河流域關中平原西部。今天要說的黃河岸邊不是關中平原,而是黃河下遊,山東高青。在這裡,有一群專業專注的做糖人,用現代科技和健康時尚理念,走進傳統食品、並改良傳統食品,做出了新的甜味經典,開創著新的甜蜜的事業。  源遠流長的黃河文明,隨著歷史的進程,衣食住行、人文自然都在傳承和創新。傳統食品製造業,也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不斷提升改進。
  • 寧夏:美麗新寧夏,保護黃河富九省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後,黃河與長江南北呼應,各自擔起新時代的使命。春去夏來,山河無恙。今年全國兩會期間,「黃河大合唱」將奏出宏大音符。黃河流經九個省區,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陝西、河南、山東。
  • 細說寧夏枸杞的「給力」史
    新中國成立以前,中寧枸杞市場上的枸杞分為六個等級:貢果、魁元、改王、頂王、棗王、大剪。貢果是頭等貨,是中寧枸杞中最為名貴的珍品。根據20世紀70年代的國頒標準,貢果(即一等貨)千粒重為135克,一市兩不超過370粒。
  • 「沿著總書記的足跡看黃河」之寧夏:美麗新寧夏,保護黃河富九省
    開欄的話——從高山出發,在高原前進,經千難萬阻,我們的「母親河」黃河,奔流到海不回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後,黃河與長江南北呼應,各自擔起新時代的使命。春去夏來,山河無恙。今年全國兩會期間,「黃河大合唱」將奏出宏大音符。
  • 黃河岸邊 玫瑰盛開!蜿蜒萬裡黃河流經濟南第一站
    十天內兩上央視 話題都沒離開過黃河2019年的春節,大年初一這一天,在平陰縣玫瑰鎮外山村的黃河岸邊,在外上學的學生、在外生活多年的村民都回到了這個祖祖輩輩生活的村莊,全村上千口人,大家穿著新衣服,圍著喜慶的大紅圍巾,以黃河和外山為背景,拍下了一張千人全家福。
  • 報告文學|黃河岸邊是吾鄉
    李莊新區 資料圖片□曾鳴楔子 「渡過黃河霧氣騰騰,貫臺好似北京,大王爺廟前像龍亭,碼頭猶如校場點兵……」一曲流傳久遠的童謠,將黃河岸邊的貫臺村與大城市比肩,足見這個小村莊的繁華過往過去,貫臺村是一個渡口,在附近一帶聲名顯赫。曾經一度輝煌,如今陷入落寞。沿著村裡的小路向南邊走個百十米,淺淺的黃河水就漫上了腳踝。微風吹起陣陣漣漪,如今,眼前的這條河,平靜地拂過岸邊的碎石堆,一副波瀾不驚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