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莊新區 資料圖片
□曾鳴
楔子
「渡過黃河霧氣騰騰,貫臺好似北京,大王爺廟前像龍亭,碼頭猶如校場點兵……」
一曲流傳久遠的童謠,將黃河岸邊的貫臺村與大城市比肩,足見這個小村莊的繁華過往。過去,貫臺村是一個渡口,在附近一帶聲名顯赫。曾經一度輝煌,如今陷入落寞。
沿著村裡的小路向南邊走個百十米,淺淺的黃河水就漫上了腳踝。
微風吹起陣陣漣漪,如今,眼前的這條河,平靜地拂過岸邊的碎石堆,一副波瀾不驚的樣子。
在封丘縣李莊鎮,連同貫臺村在內,有18個位於黃河大堤以南的老村莊,是典型的黃河灘區村落。自2015年起,它們陸續告別這裡,遷入大堤北側。
而那些古老的村落或即將復墾,或僅餘殘垣斷壁,以一種沉默的姿態屹立原地,訴說著一段將被歷史塵封的記憶。
李莊的新故事,就從這片回憶說起。
第一章
人與河的糾纏
《爾雅·釋水》有云:「江、河、淮、濟,為四瀆。四瀆者,發源注海者也。」「瀆」,因為其汪洋恣肆而受人敬畏,因為其獨流入海而受人尊重。「四瀆」之一的河,即為黃河。
「幾」字形的黃河,最後一個拐彎處是李莊鎮。李莊鎮22個行政村有18個共四萬多人口在黃河灘區裡生活。
逐水而居,利害相連。對於李莊鎮來說,更多的是宿命般的無奈。
李莊境內的黃河大堤上,矗立著一座「銅瓦廂紀念碑」。據記載,銅瓦廂初名銅牙城,為古代武將駐軍的城池。它既是相當繁華的黃河渡口和集鎮,又是險工地段。決口前,黃色的琉璃瓦,貼護著長長的一段堤壩,遠望如銅牆鐵壁金光閃閃,故得俗名「銅瓦廂」。
黃河悠悠西來,到這裡慢轉東南。此地東北地形低洼,加之以下河道淤積嚴重,史上曾多次由此決溢,是典型的豆腐腰河段。
公元1855年8月1日,在幾日的風卷狂瀾、浪拍危堤之後,這段堤防突然潰決,一河狂濤由決口傾瀉而出。至8月中旬,堤壩潰垮已擴大到一百七八十丈寬,河南蘭儀、祥符等地一片汪洋。黃河水由東南流向西北,復轉東北。這次洪水,讓三萬多平方公裡淪為澤國,700萬災民流離失所。
生死由命,是灘區人的生存哲學。
《貫臺集村志》記述,當時,銅瓦廂險工地段附近的梁家寨、張家寨等30多個村莊被淹,群眾流離失所,到處逃難。貫臺村當時就接收大量難民,現今村民有五分之二都屬於難民後代。還有一部分難民開始野外生活,形成聚集點。南邊的一個叫前新莊,北邊的一個叫後新莊。後來,前新莊、後新莊就成了今天的前辛莊和辛莊。兩個辛莊的歷史,是一部含淚的辛酸史。
如今,我們驅車走黃河大堤由西往東,到李莊鎮的後辛莊,會突然發現大堤戛然而止。大堤的斷頭處,矗立一塊高大石碑,上書:銅瓦廂決口處。
站在大堤斷頭處,抬眼望東,銅瓦廂靜靜地躺在地下。目光盡頭,是一座灰色的黃河浮橋,那裡就是蘭考縣的東壩頭鄉。那是1952年毛主席視察黃河的地方。毛主席徒步登上大堤,站在黃河大拐彎處,說:「把黃河的事情辦好。」
灘區的土地嚴重沙漠鹽鹼化,最怕大風天。遇到春季大風,吃飯時在門口靠一會,吃完飯在碗裡一刮,手指頭肚上全是泥。早上起床,被子都掀不動,上面蓋了厚厚一層全是沙土。
汛期更是難以忍受。奔湧的黃河水不但肆意蠶食灘地,連村莊有時也會被洪水吞噬。李莊的老人至今仍然沒有忘卻那段灰色回憶——1969年,臨黃河而建的李莊鎮姚莊大隊部整個坍入黃河之中。
人類文明最初都誕生於大江大河附近,河流與人類命運纏繞交錯,或喜或悲,奏出一曲永恆的交響。
對黃河水的恐懼,伴隨了張振芬的整個童年和青年時期。
張振芬是貫臺村人。推開家門,向南走200米就到了黃河邊。在這裡,綿延的村落匍匐在黃河這條巨獸腳下,人們似乎總能嗅到它溫熱的鼻息,聽到它強勁跳動的心臟。
晚上睡覺,枕著譁啦啦的黃河水,張振芬心裡從來沒有安靜過。
回憶起1997年那場驚心動魄的大水,張振芬的眉頭緊鎖。
那是一個天剛剛擦黑的傍晚,咆哮的黃河掀起了沖天濁浪,狠狠地撞擊著一線堤岸。此時,張振芬的母親正在她的家裡串門。老母親難得來家裡一回,張振芬準備煮點面給母親吃。
咕嘟、咕嘟,屋裡火爐上的麵湯水緩緩翻滾,屋外黃河的怒吼聲也越來越大。
「娘,先喝碗麵湯吧……」張振芬盛了一碗湯遞給母親,就在這時,村莊的夜空,突然爆發出「漫灘了!漫灘了」的驚叫聲。
「閨女呀,還喝啥湯啊,趕緊收拾點家當,往大堤上避避吧!」
張振芬和丈夫王保江顧不得想太多,抓了幾件衣服和薄被子,在布袋裡裝了幾個饅頭,推著自家的平板車,帶著年邁的母親,匆匆地往高處的黃河大堤跑去。
來到黃河大堤上,已經聚滿了黑壓壓的人群,人們驚恐的議論聲,夾雜著孩子們的哭鬧,陷入一片恐慌。
一場洪水就是一場浩劫。張振芬家多年來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家業全部毀於一旦。「過了兩天一夜,回來之後,滿院子的泥湯,鍋碗瓢盆都順著河水流走了,值錢的家當全泡在水裡,毀得不成樣子。」說起這些,張振芬的眼圈紅了。
洪水過後,百裡灘區,一片汪洋,所到之處,滿目荒涼:倒塌的房屋、衝毀的街道和仍被洪水淹沒的土地,翻滾的水面上,漂浮起了撲騰的雞鴨、帶根的玉米棵兒和成片的麥秸……
為加快灘區脫貧致富的步伐,1982年大洪水之後,國家投資1億多元,對河南灘區進行了灌溉、排澇等水利工程建設,富裕起來的灘區人民也自覺地把多餘的資金用來修建各種基礎設施。
10多年後,灘區道路得到了規劃,土地得到平整,通信、電力設施基本得到了完善。灘區人民的溫飽問題基本得到解決,不少農戶正準備大幹一番奔小康。
不料,一場大水,將灘區人民十年的心血化為烏有。
「住在灘區,就是被淹的命!」這是老一輩李莊人常常掛在嘴邊的話。誰知道哪天醒來房子就被衝跑了?他們對生活看不到希望。
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搬出窮窩是最現實的選擇。
第二章
搬遷的事誰說了算
誰也說不清,最早是啥時候有了搬遷的消息。村裡的老人也語焉不詳,「那可有些年頭了吧……」
2020年,一個夏日的午後,村口的老槐樹下,許多頭髮花白的老人圍坐在一起,又憶起了這歲歲年年的家常。他們說,好多年了,都說搬,可誰知道是猴年馬月的事,哎,都不知道自己還能不能趕得上。
2014年,黨中央國務院批覆河南省啟動「三山一灘」重大扶貧開發戰略,「一灘」就是黃河灘區,李莊鎮是封丘縣試點鄉鎮中人口最多的。
一開始,從鎮幹部到村幹部再到群眾,都認為「不好搬」。
2015年2月13日,陳明走馬上任李莊鎮黨委書記。
對老百姓有利的灘區遷建為啥進行不下去?這是包括陳明在內的許多人都不理解的事。反覆調研後,陳明慢慢咂摸出了遷建難題的「癥結」:沒有公開、公平、公正,老百姓對你不信任,啥工作也難推進。
陳明「調轉槍口」,不說遷建,先說低保。恰好當時趕上新的一年低保評定,鎮黨委決定,以小隊為單位,召開群眾會,誰申請低保,誰上臺演講,群眾評議,最後村幹部和工作隊審定。
取得百姓信任是第一步,下一步破解遷建難題。對於灘區群眾而言,除了命值錢,就是房值錢。李莊鎮遷建工作,不僅包括蓋房修屋建小區,還要拆舊屋復耕土地。建小區,先徵地;要搬遷,先說服百姓。
俄灣村村民吳貴海有些文化,性格耿直,是村裡公認的「能人」,一開始,他堅持認為,「搬遷的事情弄不成」。
村裡還有不少像吳貴海一樣想法的村民。故土難離,窮家難捨,哪有那麼容易說搬就搬的?鎮幹部就走門串院,挨家挨戶地做工作。群眾一開始不理解,吃閉門羹是常有的事兒。
吳貴海清楚地記得,一天,一個負責做宣傳遷建的胖胖的小年輕,夜裡10點多了,還拿著個登記本,灰頭土臉地徘徊在他家門口,怯怯地不敢進屋。吳貴海又好氣又好笑,更多的是一份心疼。
「誰不是爹生娘養的孩子,憑啥讓人家在我這受氣呢。」吳貴海一面暗暗地想著,一面招呼著小年輕,「娃兒,你餓不餓,先別說其他的了,進屋吃碗麵條吧!」
在一次會議上,陳明說:「老百姓說搬遷是『麻繩提豆腐——提不起來』,我就不信邪,非得把豆腐提起來。」
話雖這樣說,但是怎樣讓老百姓主動搬遷呢?陳明和其他鎮幹部一邊加緊新區的建設,一邊上下醞釀、討論、修改,推出了「聯戶代表制度」這個創新舉措:
每戶推出一名當家人做戶代表,每十名戶代表實名選舉一名「十聯戶」代表,每十名「十聯戶」代表實名選舉一名「百聯戶」代表,由「十聯戶」代表和「百聯戶」代表共同實名選舉產生遷建理事會,村支書兼任理事長,遷建理事會在村「兩委」領導下開展工作。這樣,一個信息暢通的遷建組織架構,貫穿於整個遷建過程。
為了把有搬遷意願的百姓固定下來,陳明將遷建資金構成中的群眾自籌款,巧妙設計成了保證金制度:每選一套房到銀行繳納5000元,越先繳序號越小;籤訂搬遷拆舊協議也有一個序號,越先籤序號越小。這兩個序號相加,序號越小,挑房就越靠前。
2015年6月25日,是第一批試點項目搬遷村張莊、姚莊、薛郭莊、貫臺、南曹繳納保證金的日子。
陳明和所有的遷建幹部都很緊張,群眾到底會不會來繳保證金?雖然他們經過了近半年的工作,但仍免不了擔心。
2015年6月24日,剛過中午,開始有群眾三三兩兩在信用社門口排隊,慢慢地隊伍向外延長,到了晚上已經有1300多人排起了500多米的隊伍。
三天的時間,第一批搬遷試點的五個村莊,除去五保戶和在外地沒有趕過來的,繳納率幾乎百分之百。
吳貴海剛開始還想先觀望,可是看到隊伍越排越長有點心動,最後被老伴兒攆著繳了保證金,400戶村民他排在了376號。
終於排到吳貴海,他把保證金往桌上一拍:「不折騰了!搬遷的事還是得聽陳明的!」陳明笑笑說:「老吳啊,搬遷的事,我說了也不算,你們滿意才算。」
70多歲的王國賢是遷建理事會成員,負責工地進料把關。因為他堅持原則,堵住了一些不合格原材料進場,得罪了一些人,曾有人放言「要弄他的事」。陳明聞訊後,給王國賢打電話:「老王,你大膽地幹,黨委政府就是你堅強的後盾。」
萬事開頭難,就這樣,李莊的遷建工作雖歷經一些波折,但畢竟開始一步步推進了。
後來,回憶起遷建時的種種,吳貴海作了一首詩:
小會研究,大會動員走村串戶,徵求意見苦口婆心,輕語和顏利弊好壞,分析長短一遍兩遍,不厭其煩不畏酷暑,不怕嚴寒風雨無阻,忘卻冷暖不顧回家,常忘飯點跑傷雙腿,磨破舌尖頂著熱嘲,迎著冷臉
開會開到凌晨早飯吃到十點運動皮鞋多穿了四五雙坐車輪胎快損了兩三年
徵求意見,集體決策,絕不蠻幹
李莊鎮灘區遷建創造了一系列奇蹟:搬遷戶對新區住房滿意度最高,拆舊復耕順利推進,遷建過程中「無一戶強拆、無一人上訪」,為全省黃河灘區居民遷建創造出了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
然而,陳明有多累,李莊鎮幹部群眾都知道。剛來李莊的時候,陳明是大背頭,滿頭烏髮,紅光滿面。僅僅兩年的時間,烏髮變華發,面容變憔悴。為了讓白髮看上去少些,他乾脆剃成了平頭。
第三章
村裡來了企業家
搬出來只是第一步,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才是最終目的。
實施黃河灘區居民搬遷政策以來,封丘縣李莊鎮有4萬多人要離開世世代代生活的家園,成為新區居民。
「家裡拾掇得再漂亮,老百姓兜裡沒錢還是不行。」這是陳明經常嘴邊念叨的一句話。
咋辦?得想辦法讓搬遷出來的老百姓有活幹、有錢掙啊。陳明帶著鎮領導班子研究決定,必須完成「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的目標。
李莊新區建成後,劃出四分之一為工業園區,以優惠政策在全國開展招商引資,吸引產業落戶新區,安置失地農民和貧困家庭成員就業。
築巢引得鳳凰來。2017年3月,在陳明和鎮幹部的共同努力下,新鄉市新星製衣廠成為落戶新區的第一批企業。
公司董事長張桂梅年近六十,從小也是在黃河灘區長大,說話時帶著濃濃的封丘鄉音。陳明和鎮幹部都熱切盼望她能回鄉,為家鄉甩掉貧窮落後的帽子出點兒力。
「前三年免費提供廠房,政府幫助招工。就這兩大項,足夠有吸引力了。」說起鎮裡的優惠政策,張桂梅連連豎起大拇指。
為讓那些熟悉鋤頭鐮刀的雙手掌握縫紉技術,公司對新招入廠的員工開展細緻的培訓。培訓期間,中午管飯,每人每天發津貼30元。培訓結束,經考核合格後,根據個人特長安排工作崗位。
廠子落戶李莊新區的第一年,因為培訓期間給工人正常開工資,張桂梅不但沒掙到錢,還賠了20多萬元。一天,陳明在路上碰到張桂梅,關心地問她:「張大姐,咋樣啊,今年賺了多少錢?」
「哈哈,賺錢了,二三十萬吧。」張桂梅笑笑說。她心裡想,政府花了那麼大心思幫助她,給了那麼多優惠政策,一時的困難沒必要還說出去。她不想讓陳書記有愧疚感。
張桂梅心裡明白,自己做的是技術密集型中小企業,來第一年就得做好賠錢的心理準備。等到鄉親們都成了熟練工,生產效率提上去了,再加上鎮上的好政策,廠子的發展會越來越好。
就這樣,張桂梅咬著牙硬撐了下來。
灘區群眾的貧困有自然條件所致,也有一個觀念問題。有的人在公司幹幾天,以難學為由不幹了。有的人嫌一天掙100元少了,寧可在家閒著也不願多幹一天。
一名剛入職不久的員工,打掃衛生時不願意打掃廁所,嫌髒。張桂梅就在她面前示範擦洗馬桶,清理衛生紙。張桂梅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和不怕髒、不怕苦的敬業精神,慢慢影響和改變著周圍的人。
公司員工大部分來自附近幾個鄉鎮,且都是貧困家庭。公司根據實際情況,實行人性化管理,以激勵和獎勵為主,一般不進行處罰。比如,個人收入與工作效益掛鈎,多勞多得。每天保底工資是80元,晚上加班是100元,除了保底工資,還有計件工資,全月做到28天不請假,可以得到全勤獎。對於被各村評定為貧困戶的員工,在原有工資的基礎上,每月多發200元。年底評選出的優秀員工,每人發放一份價值300多元的獎品。
張桂梅生長在農村,對貧困有切身體驗。她說,我不求過多利潤,能為黃河灘區搬遷群眾做點兒實事,是最幸福的事情。
去年春節,公司拿出幾萬元,為貧困戶員工每人發放1000元慰問金,為全鎮的敬老院、幼兒園、五保戶和貧困戶共免費發放服裝500多套,免費贈送每個貧困家庭學生一套學生裝。
新星製衣廠女工陳密蘭的家原來在黃河大堤內,2015年啟動搬遷以來,陳密蘭家所在的村有幸成為第一批搬遷村。
如今,陳密蘭住在新區內的臨河小區,與上班的新星製衣廠一路之隔,上班步行用不了10分鐘就能進入車間。
「搬遷前我老公外出打工,我在家種地看孩子,別的啥也幹不了。」說起搬遷前後的變化,陳密蘭一臉的滿足,「以前是一個人掙錢四口人花,根本存不住錢,現在兩個人掙錢,收入比原來多了一倍!」
車間內,150多名工人和陳密蘭一樣,從農民成為產業工人,灘區群眾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張桂梅說,目前,二期生產車間設備已全部安裝到位,能夠再為搬遷群眾提供500個工作崗位。
與新星製衣廠一路之隔的河南億德隆電子商務中心,樓上的客服中心接收著來自世界各地的訂單,樓下十餘名工人正在分裝包裹,這裡就是李莊鎮打造的電商創業基地。
30歲的李煥玲來這裡上班兩年多,如今她是一名發貨人員。見到李煥玲時,她正在熟練地和客戶溝通。
億德隆董事長朱榮秀說,2018年,公司把電子商務中心搬到了李莊新區,通過對搬遷群眾免費進行電商培訓,帶領灘區搬遷群眾走上創業之路。
在新區,李莊鎮政府最關注的重點就是搬遷後農民就業問題。通過招商引資,建設農民創業園,越來越多的搬遷群眾開始在家門口就業。通過提前規劃和招商引資,目前吸納安置搬遷群眾3000餘人,全鎮還設置了保潔等公益性崗位1000多個。
李莊新區的蓬勃發展,讓許多在外的成功人士看到了商機,也激起他們回鄉創業、回報桑梓的熱情,「歸雁經濟」已初具規模,大量資金投入到李莊這片熱土,一個人才聚集,產業興旺的高地,正大量吸引著周邊鄉鎮人口到李莊經商務工、投資興業。
現在,李莊鎮工業園區已經有12家企業入駐生產,涵蓋服裝加工、玩具、電子產品和汽車內飾等產業,為灘區群眾提供2000多個勞動崗位,工人月均工資達3000多元。
陳明說,下一步,要多招像新星製衣廠、億德隆這樣有社會擔當的企業入駐,實現企業發展和農民增收雙贏的目標。
第四章
消逝的與新生的
從老村到新區,從堤內到堤外,相距不過六裡地,卻仿佛一下子從上世紀80年代穿越過來。
在李莊,有「看村不見村」之說。一路走來,商業中心、活動廣場……處處是社區的標記和場所。若不是一棟棟樓前矗立著「張曹小區」「堤灣小區」這些老村的名字,幾乎找不到印象中農村的痕跡。
就這樣,過去的李莊似乎「消失」了,代之以原來村莊命名的社區。從灘區到新區,從「農民」變「市民」,不僅僅是身份上的轉變,更要完成心底的一次「蛻變」。
剛搬到新區,村民們無一不感嘆新家建設得有模有樣。你瞧瞧,一幢幢樓房錯落有致,一排排庭院各具特色。道路乾淨整潔,生活配套一應俱全。佔地30畝的河安公園、兩公裡長的景觀渠綠化帶,成為群眾早晚散步遊玩的好去處。
誰知,剛剛建成的河安公園,還發揮了另一個作用,一到收穫的季節,一車車的農作物就被抬到河岸公園的廣場上,這一堆那一堆,儼然成了晾曬油菜、玉米、秸稈的曬場。
夏天,走進河安公園,陳明發現,空地上擺放著剛收的油菜稈,堆得老高,把廣場上的文化牆上的字全擋住了。
陳明哭笑不得,跟曬油菜稈的群眾說:「這是公園,是大家散步、跳舞的地方,不是曬東西的地方啊。」
群眾也犯難:「俺們住上樓房了,家裡邊沒院子,地裡種的莊稼咋辦?」
這確實是個問題。數千名灘區群眾集中到了一起,從農民轉變成市民,更需要生活方式的轉變。
陳明決定,在新區裡推進建造一座農機大棚,讓群眾有農機停放的專門地方,曬糧食也會在這裡專門進行。
就這樣,李莊新區起步晚,但先進的城市生活方式一個沒落下:雨汙水分離、強弱電入地、垃圾分類……「俺們也過上了城裡人的生活。」鄉親們紛紛說。
在鎮政府辦公樓旁邊,是張振芬的新家,一套130平方米左右的三室兩廳,牆上掛著一家人其樂融融的照片,整潔、溫馨、漂亮。
「這放在幾年前,是不敢想像的。」張振芬感慨,如果沒有當年的整村搬遷和新區的建設,她或許選擇漂泊他鄉。「那時候在村裡看不到希望,生活太艱難,好多人都外出打工,自謀生路。」
吳貴海有一個手藝名聲在外,他在葫蘆上烙畫。在當地舉行的首屆銅瓦廂生態黃河賞春周上,他被授予「黃河文化傳承人」稱號。住進了樓房,吳貴海更有閒情逸緻,開始痴迷雕刻葫蘆。
吳貴海說自己口無遮攔,是一個率性之人。他在葫蘆烙畫上籤下「直白村夫」,這既是他的藝名,也是他的人生寫照。
現在,吳貴海在黃河灘裡的12畝地租給了別人耕種,一畝地承包費200元。他的三個女兒和一個兒子都在外地,一個個都有自己的事業。從黃河灘這個窩巢飛走,不會回來了。但是,這兒對於他們,是老家。逢年過節,他們都會回家的。
搬遷給人們帶來的身份轉變,也是內心秩序的重新建立。
2019年新年第一天,李莊新區各樓棟完成單元長的選舉。隨即又迅速召開單元長大會暨「文明衛生戶」認領與評定大會。陳明說,他們正在摸索一套群眾自治、群眾民主管理的制度和方法,把群眾的力量發揮出來,群眾的智慧展現出來,運用群眾的智慧把問題解決好。
陳明說,鄉親們的腰包鼓起來了,但是絕不能以生態環境的惡化作為經濟發展的代價,下一步,李莊將推進森林小鎮建設,計劃用三年時間建成3000畝環鎮區森林綠化帶,讓群眾生活在天然氧吧裡;新區內綠化以海棠為主要特色,全力打造「海棠小鎮」,春季來李莊看海棠花,秋季來李莊品海棠果,讓李莊成為省內最大的海棠觀賞目的地;以堤南舊村復耕土地為基礎,利用國儲林建設機遇,在黃河大堤南建設9000畝黃河生態森林公園,為群眾創造休閒、療養、避暑基地,為子孫後代留下寶貴的森林資源。
隨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這一國家戰略的實施,李莊新區又趕上了發展的好時候。
黃河流經封丘56公裡,灘區面積241平方公裡,是當地最為重要的生態廊道。依託黃河大堤這道綠色屏障,封丘縣規劃了「兩帶」「兩區」和「一城一園一傳承」的銅瓦廂生態帶。
「兩帶」包括黃河大堤綠化生態帶、控導工程連接線(穿灘公路)產業生態帶,將在這裡開展復耕造林、發展林果業、路網建設、黃河大堤生態通道、溼地公園建設等;
「兩區」是指黃河大堤以北、李莊新區以東6000畝路網、林網、水網、電網、通訊網「五網」建設示範區和李莊搬遷後18個舊村8000畝復墾區;
「一城一園一傳承」則將打造「銅瓦廂新城」、銅瓦廂產業園和以銅瓦廂決口歷史淵源為依託打造的銅瓦廂景區、銅瓦廂古鎮等。
銅瓦廂生態帶建設,結合了黃河灘區居民遷建工程產業提升及生態發展整體推進、產城融合高質量發展示範園區和黃河流域封丘片區全域旅遊等多個項目,將成為黃河生態廊道中的又一個璀璨明珠,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與鄉村振興增添綠色力量。
銅瓦廂,這個曾經身披榮光的城池和堤壩,將在新的歷史機遇下,煥發出新的勃勃生機。
尾聲
「九曲黃河萬裡沙,浪淘風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李莊鎮中心小學,傳來陣陣稚嫩童聲,吟唱著婉轉的歌謠。
孩子們可能對這首歌理解不深。雖毗鄰黃河,但從小生活在乾淨整潔的新區,他們不曾體會過灘區生活的艱辛。
教室裡,掛滿了用畫筆描繪的心中的李莊:你看,黃河岸邊是我家!這裡有碧藍如洗的天空,潔白無瑕的雲朵,金燦燦的油菜花,一棟棟樓房拔地而起,公園裡遊人如織,道路兩側開滿了粉紅色的海棠……
童眼看家鄉,帶著奇崛瑰麗的夢想,看到了一片欣欣向榮的未來。
編輯:彭長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