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鄭和有機會開啟殖民地時代,為什麼當時的明朝沒有這樣做?

2020-12-17 歷史真鑑

前言:殖民地我們都知道,它是帝國主義資本主義發展的時代產物,自15世紀初世界上開始出現的殖民地,至今為止世界上仍然有的國家處在殖民地國家當中,這種最早美其名曰在原始荒地上開墾移民的殖民地,也在16到18世紀裡在世界發展成為了高峰,當時整個世界85%的陸地面積淪為列強的殖民地。

技術成熟未殖民,與主流政治外交政策不符

據《太宗文皇帝實錄》記載:「官軍自西洋還,上諭行在禮部臣曰將士涉立海洋逾十數載萬裡。」

鄭和曾經七次下過西洋,七次下西洋的時間也是在15世紀初期,海上航行最遠曾經到達過東非,明朝這時候的船隻技術也是處在世界先進水平,船上各種生活設施齊全,無論是從船隻的規模上來說,還是船隻整體承重來說,都完全具備大規模移民或出兵的條件,甚至當時的船上還可以做到種菜、養豬等等。而且這個時候,也正好是世界大航海時代的開始,那為什麼當時的明朝不去佔領殖民地,開啟屬於明朝的殖民地時代呢?

首先在政治上來說,明朝的開創者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中列舉了15個不徵之國,試圖以「不戰而屈人之兵」這種方式,在世界上建立以明朝為主體的、有等級的、理想世界秩序,所以在大部分明朝的外交中,大多都是採用了和平模式為主的外交觀念。而殖民地的誕生,往往伴隨著血腥,暴力,欺壓等等,不符合當時明朝的外交政策。

鄭和下西洋畫

故鄉之情重,遠離故土,難於登天

一塊殖民地的誕生,需要的不僅僅是武將與士兵的佔領,後期還需要派遣文官去進行管理,以及大批百姓進行大規模移民,並在文化等多種方面潛移默化的影響殖民地當地人群。在當時的明朝,所有的國人哪怕鄰間的農民都認為,我們的國家是「天朝上國」,周圍的國家以及世界上的國家都是未開化的蠻夷之地,這時候讓民眾去移民到未開化的蠻夷之地難度不亞於登天。

古代百姓畫

在古代,哪怕是現代,故鄉這個觀念早已深深刻在了骨子裡,落葉歸根、錦衣還鄉等等成語,都是形容回到故鄉的,哪怕死後都有魂歸故裡這一說,對人們來說,哪裡都比不上自己的故鄉,如果要開創殖民地,就要大規模移民,讓百姓等人,離開生他們養他們的故鄉,去到他們心裡認為的未開化之地,這應該在當時的明朝。哪怕當時所有人都會認為這是個匪夷所思的要求,不管是在士大夫階層或者百姓階層阻力都非常大。

鄭和下西洋畫

自給自足,重農抑商,多種風險因素影響

就當時的社會經濟來說,明朝的經濟是半農半商,如果進行大規模移民,統治者不能不去思考移民後對國內的衝擊,以及移民後對於本土經濟等的影響。當時明朝國內本土完全夠自給自足,這或許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明初人口據《明實錄》等分析,七千萬左右的人口,當時廣袤的土地面積完全夠各地的農民開墾種植,本國的土地大多都沒有消化完畢,根本不需要去進行移民。

殖民地帶來的原材料以及國外市場在當時明朝國內完全不需要,殖民產生的背後都有資本主義商人的影子,主要是為了資本商業發展,封建社會自古都是重農抑商,商業地位的低下,鄭和下西洋時缺乏商人的介入,封建社會中政府對於商業並不支持。

鄭和下西洋畫

假如明朝真的殖民地成立後,這殖民地完全可以充當於古代的諸侯、藩鎮,一旦諸侯或者藩鎮強大起來以後,對明朝自身的統治是具有很大威脅的,當時派遣鄭和下西洋的就是藩王出身的朱棣,統治者不可能不去思考到這個問題。元朝被滅亡後,殘存的力量仍然不小,一直在北方虎視眈眈。國內藩王力量也不安分,統治階層的工作重心主要還是在國內。

列強殖民地畫

對於古人來說,自然現象是可怕的,大海是可怕的,統治者不得不去考慮航海等等帶來的風險,以及殖民地當地人民反抗所帶來的風險。綜合以上原因,私認為是制約明朝當時沒有開啟殖民地的原因。

參考文獻《明史》《殖民主義史》《太宗文皇帝實錄》

相關焦點

  •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麼?為什麼龐大的艦隊沒有建立海外殖民地?
    明朝的另外一個鄭姓英雄也很有名,鄭成功,他的姓也是皇上賜的。鄭和當時出海的艦隊非常龐大,單個船隻最大的船有44.4丈長、18丈寬,而這樣的船有60多個,船隻上總人數有近3萬人。這樣龐大的規模,是史無前例的。
  • 明朝前期,航海事業發展得轟轟烈烈,為什麼卻沒有一塊海外殖民地呢?
    這應該是沒有問題的,接下來易中天說,兩宋時期的海洋技術已經取得很大的成就,到鄭和下西洋的時候,標誌中國古代航海技術走向了巔峰,然後說到中國最終錯失大航海時代,是因為鄭和下西洋的資料被毀。 被誰毀的呢?學術界目前有爭議,有學者認為是乾隆帝,於是就有了易中天評乾隆是王八蛋的結論。
  • 明朝前期,航海事業發展得轟轟烈烈,為何卻沒有一塊海外殖民地呢
    當然,李約瑟說的不一定準確,他的理論基礎就是,中國古代在各方面都取得了西方難以跨越的成就,為什麼還會陷入科技發展停滯不前。所以,鄭和下西洋走得越遠,對於「李約瑟難題」來說應該越有討論的價值,事實上可能並非如此。
  • 鄭和下西洋,為何不做生意不搶殖民地?今天才知道!
    明成祖朱棣登基後,重用太監鄭和多次下西洋,而鄭和帶著龐大的艦隊,去往各國,當時其他各國還處於蒙昧的階段,相對來說,明朝的艦隊是非常強大的。那麼強大的明朝艦隊為何不做生意,也不佔領殖民地呢?在鄭和下西洋的過程中,花費大筆金錢,耗費了人力物力,卻不做生意,不搶殖民地,明朝圖什麼呢?
  • 明朝的鄭和為什麼會七下西洋,他又何以名留青史
    很多人說中國落後於西方的起點是從大航海時代開始的,可是誰又知道在西方哥倫布開啟航海時代的七十年前,中國已有一位艦長帶著一支船隊到達了非洲東海岸,並且根據現有的史料可以知道,這位艦長的船隊規模遠超幾十年後開闢新航路的哥倫布,這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鄭和,現如今,他不僅聞名於中國,還在世界的航海史上留有濃厚的傳奇色彩
  • 鄭和下西洋不做海外貿易也不搞殖民地,到底圖什麼?
    鄭和七下西洋這件事,總體來說,在歷史書上是一件很有正面意義的事情。但是我們後世雖然對這次航海活動大加讚揚,但是那個時候是沒有多少人贊同的。為什麼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勞民傷財,當時每次下西洋都要用幾百萬兩銀子,實在是讓黎民百姓深受苦楚。而這幾次下西洋好像也沒有什麼目的性,好像僅僅是為了宣揚國威。
  • 明朝皇帝姓朱,為何賜國姓「鄭」?鄭和是這樣,鄭成功也是如此
    包括當時的王皇后和蕭淑妃,在被武則天扳倒後,其後人都分別成為了蟒姓和梟姓,這其中道理一般人都知道。唐朝賜姓很多,明朝其實也有。明朝被皇帝賜姓最出名的當屬朱棣時期的鄭和,以及南明時期的鄭成功了。鄭和其實本不姓鄭,鄭和原名馬和。他早年的經歷不詳,據推測是平雲南之戰時被明軍俘虜的,後來成為了宮裡的一名太監。不過兜兜轉轉開始在朱棣麾下效力。然而關於為什麼朱棣要賜鄭姓,其實說法不一。
  • 明朝宦官使者:鄭和、亦失哈、侯顯
    鄭和、亦失哈、侯顯就是當年被永樂皇帝派遣的使臣,這幾位都是對歷史有貢獻的人。鄭和,回族,今雲南晉寧人,小時候隨父親去過麥加,後來到宮裡做了太監,受到永樂帝的信任,從永樂三年1405年)開始先後七次下西洋。第一次,鄭和帶領將士、官員、學者等二萬七千八百多人,乘寶船六十二艘。
  • 明朝時中國航海技術很發達,為何那時中國人沒有開啟對外殖民?
    明朝鄭和下西洋,兩萬人的船隊有著對很多東南亞國家的滅國之力,軍事力量的強大和船隊能自給自足的物質條件卻沒有促成大量殖民地的開發,鄭和用完全不同的,古老而中國的方式來處理了和那些土王的關係。大量納貢國的確立和友邦的建交取代了武裝殖民,而哥倫布的地理大發現引起的美洲殖民,帶來的巨大財富卻引起了西方政治軍事和科學的飛躍,明的不殖民政策甚至被看成了歷史上東西方優劣形勢轉化的轉折點,那麼明朝為什麼沒有建立殖民地系統呢?
  • 鄭和下西洋終止真正的原因——明朝文官集團的私心
    為什麼鄭和下西洋最後卻不得不終止了呢?傳統解釋是其耗費國力太大,得不償失。眾口一詞,幾成定論,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許多事實證明,鄭和下西洋不但沒有造成國家財政困難,相反明朝獲得了巨大的利益。永樂時,朱棣修建北京城、北徵蒙古、南討安南(今越南),並未造成國家困難,而到了朱棣的孫子明宣宗朱瞻基時代,工部尚書黃福上書「近年以來,無大營造、徵討之費,當有數年之積,而倉糧每歲僅足,設有水旱之災,徵調之用,將何以給之?」,就是說此時國家沒有大的費用,但每年的財政收入只剛剛夠用。黃福上書後僅僅兩個月後,明宣宗就命令鄭和重啟下西洋。
  • 明朝前期有多猛?鄭和奉命出使日本,對方立馬奉上幾十個倭寇人頭
    燕王朱棣奪得帝位後,十分重視與周邊的藩國的外交關係,他想讓天下完全臣服於明朝。基於這樣的外交目標,他試著取消海禁政策。然而,這樣的措施不但沒有發揮效用,反而讓日本人鑽了海防放寬的空子,大批倭寇輕而易舉地侵入了中國。倭寇勢力滲透進中國邊境,侵略頻率也不斷上升,甚至到了讓明朝邊防無法招架的地步。
  • 鄒振環:鄭和下西洋與明朝的麒麟外交
    鄭和下西洋時期是明朝官方主導的海上絲綢之路面向世界的一個重要的時代,在這一時代,中國正在成為東方世界一個有力的符號,不僅展示了中國為中心的東亞朝貢圈與亞洲各國,以及非洲若干國家交往的宏大場面,也為這個世界即將被充分探索和透徹了解做了技術上的準備。
  • 明朝的造船技術有多牛?看看鄭和下西洋時的船隊你就能明白
    其實中國早在很久以前就有了非常強大的貿易往來能力,更是在明朝的時候達到頂峰,這一時期國家有強大的水師,水師還有最先進的船隊,那時候我國的造船技術有多牛?看看鄭和下西洋時帶領的船隊你就能明白。明朝的水師和造船技術是在明成祖時期興盛的,傳說明成祖發展水師,打造船隊是為了找到失蹤的朱允炆。
  • 明朝為什麼能圈粉無數?
    -為什麼說朱元璋的軍事頭腦堪稱「無敵」!2、明朝高考的一次慘烈「翻車」-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是如何大力發展教育的?-精心制定的考試流程,為何翻車?5、乘風破浪的中年鄭和--鄭和七下西洋,是否還身懷特殊使命?-大航海時代來臨,明朝為何放棄下西洋?
  • 明朝時期鄭和下西洋的艦隊有多強?凡是不恭者,生擒之!
    明朝永樂時期,由於農業與人們的生活受到之前「靖難之役」政變的影響,使得當時中國廣州等許多沿海的大城市經濟飛速發展。在經濟獲得良好的發展之後,發展海外交通和海外的貿易就已經變得是一件十分迫切的事。而當時造船業的發達和羅盤的使用也為當時的海上交通和海外貿易提供了必要條件。
  • 明朝趣事(5幅長圖),鄭和有多少兵力?
    【明朝皇帝怎麼取名字?】朱元璋規定,明朝皇子的名字,嚴格遵循金木水火土的五行規則,我們來看這15個皇帝的名字。【鄭和下西洋有多少兵力?】鄭和每次下西洋,規模有200多艘船艦,兵力在兩萬七八千人之間。鄭和是總兵,雖然沒有具體品級,但從部下品級來看,鄭總兵至少是從一品級別。鄭和的副手叫王景弘,旗下有都指揮使(正二品)2人,指揮使(正三品)93人、千戶140人。
  • 明朝下南洋的華人,為什麼他們的後代逐漸消失了?
    當時是眾藩之首的叔父燕王朱棣(明成祖),以「清君側,靖國難」為名對朝廷發動了靖難之役。但殺進南京之後,建文帝朱允炆卻下落不明。於是,明成祖朱棣便派宦官馬和(鄭和)率大批船隊下西洋,開啟了漫長的尋侄之旅。
  • 無敵艦隊覆滅,擊碎了西班牙的世界君主夢,卻延續了明朝的上國夢
    徵服明朝計劃 早在1565年,西班牙剛剛侵入菲律賓群島,並在當地建立殖民地不久,西班牙殖民軍統帥黎牙實比就將徵服明朝提上了殖民地的日程之中,他當時就向西班牙國王提出增派六艘軍艦和100名士兵對明朝沿海進行偵查的建議。
  • 鄭和明明是太監,為什麼會有後代?現存後裔有三支,差不多五百人
    梁啓超在《祖國大航海家鄭和傳》中寫道:「葡人麥哲倫橫渡太平洋,啟菲律賓群島,繞世界一周——有史以來,最光焰之時代也。而我泰東大帝國,與彼並時而興者,有一海上之巨人鄭和在。」所以說,鄭和是「環遊世界第一人」也一點都不為過。鄭和原姓馬,小名三寶,又被叫作三保,是雲南昆明市寶山鄉植知代村人。洪武十三年(1380年)冬,明朝軍隊進攻雲南。
  • 明朝有能力的幾位人物
    朱棣的成功有姚廣孝很大功勞,他不為名不為利不為女人,他造反就是為了一展胸中抱負。這樣的人歷史少有,他被後世稱為「黑衣宰相」,雖然明朝沒有宰相,他的行為讓很多人不理解,在我看來他是一個人才,是一個堅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