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前期有多猛?鄭和奉命出使日本,對方立馬奉上幾十個倭寇人頭

2020-12-14 張建華說歷史

明朝實施的「海禁」政策是不允許自己的百姓出海進行貿易活動。為什麼海禁政策主要存在於明朝初期和中期呢?了解海禁政策設置的初衷有助於我們解答這個問題。明太祖朱元璋在明朝初年設立海禁政策的目的就是希望它能對海防的鞏固起到很好的效果。到了明朝中期時東南沿岸倭寇橫行,此時施行的海禁政策則是為了維護國家主權不得已而為之。

倭寇即古時來自日本的流寇,中國歷史上的各個朝代都遭受倭寇進犯過。邊境頻繁發生的戰爭使得民生變得凋敝,百姓飽受戰爭之苦。明太祖朱元璋把倭寇視作心頭之患,在處理倭寇問題上的做法也是十分決絕。他不僅下詔斷絕與日本的來往,而且還徹底斷絕了與日本的通商和經貿關係。

燕王朱棣奪得帝位後,十分重視與周邊的藩國的外交關係,他想讓天下完全臣服於明朝。基於這樣的外交目標,他試著取消海禁政策。然而,這樣的措施不但沒有發揮效用,反而讓日本人鑽了海防放寬的空子,大批倭寇輕而易舉地侵入了中國。倭寇勢力滲透進中國邊境,侵略頻率也不斷上升,甚至到了讓明朝邊防無法招架的地步。

這些日本人僅僅依靠十幾隻小木船就能暢通無阻地到達中國南部沿海地區,大有「鬼子進村」之感。他們在途經的城市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嚴重影響了當地百姓的正常生活。為了躲避倭寇的侵擾,許多百姓選擇向內陸地區逃難,這也造成了沿海地區勞動力的流失。值得一提的是,明朝當時的倭寇屬於「流寇」,與近代侵華的日本軍隊並不一樣,是不在日本政府管轄範圍內的海賊,也可以說是海盜,他們並不是日本政府派遣的正規軍隊。

倭寇雖然已經讓國家損失嚴重,明成祖朱棣仍舊沒有選擇以戰爭的方式解決問題,而是讓鄭和拿著「一紙訴狀」把倭寇告上了日本的「法庭」。鄭和此次的出使也正是一次比起「下西洋」來說更鮮為人知的「下東洋」。1404年,鄭和帶著10萬軍隊向日本進發。朱棣派鄭和前往東洋的目的可以概括為以下五個:

一、在東洋樹立明朝的權威。

二、發展朝貢貿易。

三、尋找傳說中逃向東洋的建文帝。

四、迎佛牙。

五、加強同其他國家的外交關係。

懷義王已經去世,當時日本的統治者是將軍足利義滿。他統一了日本的南北朝,《明史》對於他的稱呼是「日本國王源道義」。鄭和率領10萬多人東渡來到日本,船隊規模龐大,這也讓源道義十分謹慎並且忌憚。

鑑於明朝使者帶來不少寶物,足利義滿在權衡利弊之後給了明朝一個交代,他下令砍死了二十多個倭寇,並把他們的首級獻給了明朝使臣。數目雖小卻代表了日本官方的態度。雖然從根本上並不能解決倭患問題,但也賣了明朝一個面子。

日本由此順理成章地接受了明朝賜予的封號、印章、禮服,這意味著日本對大明的臣服。日本還以附屬國家的名義向朱棣遞交了一份言辭懇切的國書。鄭和帶著倭寇首級和日本國書順利回國向明成祖交差。朱棣對於鄭和這次出訪的成果感到十分滿意。

隨後朱棣也為自己取得超過父親朱元璋的外交成果而感到志得意滿。眾所周知,朱棣是憑藉篡奪皇位的手段當上的皇帝,他也由此依靠積功興業更加名正言順地坐在皇位上。朱棣很滿意收服了日本,也通過「嘉其勤誠,賜王九章」的方式對其進行褒獎,還向日本贈送了許多珠寶書畫作為回禮。

除此之外,朱棣同意日本朝貢船隊的人數增加到200人,也允許他們在江浙地區進行正常的貿易往來。這樣的政策支持使得中日之間的商貿和外交關係日漸趨於緩和。明時的史學家對此這樣評價:「鄭和下東洋」是依靠以經濟手段不戰而屈人之兵。明朝政府獲得了計劃中的外交成果,日本政府也撈足了好處,兩國各自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利益。

鄭和的幾次出訪都鏗鏘有力地向其他國家彰顯了明朝作為泱泱大國的雄厚實力,規模龐大的船隊帶給人們一種震懾的效果,這樣的外交活動也有效地傳播了中國文化,加強了同鄰國之間的聯繫。這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後一次大規模的出使活動,此後也再無這樣的盛舉出現了。

與此同時,許多出使別國的活動也讓政府的財政支出與日俱增,部分不計成本的航海行動也對明朝經濟帶來了負面影響。隨著國力的不斷衰弱,政府再也無力去擴展海上的外交版圖了。

縱觀世界航海史,鄭和開展的大型航海活動的時間要比歐洲航海家要早得多。在鄭和去世半個世紀之後,「大航海時代」才在歐洲拉開帷幕。鄭和的幾次遠航也在世界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相關焦點

  • 鄭和艦隊去日本的說法是怎麼來的?
    當然,史料是有的,明朝嘉靖年間的《籌海圖編》、《日本一鑑》以及後來的一些作品都提過鄭和曾經訪問日本,根據此說法,在奉敕七下西洋前,鄭和在永樂元年先出使暹羅,後來在永樂二年出使日本,年底回朝復命。當時明朝派使者去日本的目的,除了正常交流外,還有就是要求日本政府處理倭寇問題,據說事情是這樣的:。
  • 告訴你明朝有多牛,日本人是怎樣在明朝艦隊前臣服的?
    在水師方面雖然在明朝末年被"海上馬車夫"趕上,但是總體來說雙方差距不大。而明朝的海軍實力的巔峰則是在永樂時期。說到這裡大家估計也就知道了,是的,永樂時期大明威名遠揚得益於那場宣揚國威的「鄭和下西洋」。那麼這和日本有啥關係呢?且聽我慢慢道來。
  • 龍巖航海先驅王景弘,曾五次隨鄭和下西洋,後獨自率船隊出使諸國
    在我國的航海史上,王景弘是一位與鄭和齊名的傑出航海家。 在明朝永樂三年至宣德十年(14051435)間,王景弘曾先後六次奉命率領巨型船隊出使西洋,其中前五次與鄭和同行,後一次鄭和已逝世,由王景弘獨自率領船隊出使南洋諸國。
  • 明朝宦官使者:鄭和、亦失哈、侯顯
    鄭和、亦失哈、侯顯就是當年被永樂皇帝派遣的使臣,這幾位都是對歷史有貢獻的人。鄭和,回族,今雲南晉寧人,小時候隨父親去過麥加,後來到宮裡做了太監,受到永樂帝的信任,從永樂三年1405年)開始先後七次下西洋。第一次,鄭和帶領將士、官員、學者等二萬七千八百多人,乘寶船六十二艘。
  • 公元1405年,明成祖正式派鄭和為使者出使「西洋」
    鄭和(1371-1433),明朝太監 ,原姓馬,名和,小名三寶, 又作三保,雲南昆陽(今晉寧昆陽街道)寶山鄉知代村人。中國明朝航海家、外交家。鄭和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出生,是馬哈只第二子,鄭和有姐妹四人 。
  • 239 明朝時的臺灣,差點成了日本的附屬
    明成祖時,鄭和奉令下西洋,有一些傳說指出他也曾經到過臺灣,但是沒有任何證據或信史記載可以支持這種說法。 在當時的人眼裡,臺灣是野人居住的所在,沒有什麼貿易價值,鄭和也沒有什麼道理率領浩浩蕩蕩的寶船隊到臺灣,有些學者認為,最多是鄭和寶船隊中有一小部分分航到臺灣。
  • 明朝海盜王陳祖義,逃到國外當了皇帝,鄭和下西洋時將其成功緝拿
    擁有強大武裝的陳祖義不滿足於僅在東南亞發展,他很快就把觸角伸向了印度洋、日本、臺海等等地區,劫掠商船無數,共有50多座城池被他攻破。不僅如此,陳祖義還當了三佛齊(今屬印度尼西亞)的渤林邦國的大將軍,並在國王去世後,成為國王。
  • 明朝時的倭寇屢屢犯境,主要原因在於朱元璋嗎?
    個人覺得明朝時期倭寇屢屢犯和朱元璋有很大的關係,雖然倭寇並不是從明朝時期才出現的。由於朱元璋實行的如下政策,個人覺得這些因素成為明朝中後期倭寇屢屢犯境的重要原因。第一、在日本桀驁不馴的情況下,列日本為不徵之國為祖訓;第二、近海政策,片帆不得出海;第三、斷絕日本的朝貢貿易。雖然倭寇盛行和日本國內政局動蕩有一定關係,但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政策才是都構成倭寇盛行的主要因素。
  • 明朝嘉靖年間為何倭寇爆增?一艘朝鮮走私船揭開答案
    所以歷代明朝皇帝,對「倭患」都是高度重視,東南沿海衛所遍布,長期屯駐水師兵馬。長期嚴防死守。而自洪武年間至正德年間,一百多年的時間裡,倭寇侵擾雖時有發生,但大多是小打小鬧。偶爾有鬧的兇的時段,被明朝逮住狠打一通,也就立刻消停。但到明朝嘉靖年間時,情況卻來了個天翻地覆。
  • 明朝倭寇為什麼如此猖獗?
    二,張士誠和方國珍餘黨盤踞沿海島上,防範其捲土重來。三,重農抑商,禁止民間與海外貿易。1392年朝鮮李成桂因討伐倭寇有功,取代高麗王朝建立朝鮮王朝。朝鮮王朝為了維護統一局面,竭力與明朝清剿倭寇,明朝前期倭寇之患漸漸平息。
  • 明朝中期的「倭寇」究竟是怎麼來的?
    我國和日本自古就有「交往」,當然,大多數都是在兵戎相見,其中以日本對我國的發起的挑釁最多。今天,歷史君就和大家侃侃明朝中期擾亂東南沿海治安的倭寇究竟都是些什麼人!所以這次出使並沒有收到實質性的效果,倭亂依然橫行,朱元璋火了,給你臉不要臉,索性下達海防令,見倭寇全民斬之,取其首去官府領賞,殺一個倭寇,朝廷發五兩銀子作為獎勵,這樣才安定一段時間。可到了明朝嘉靖年間,倭患又起,這次來的不是幾個,也不是一堆,而是有組織的侵略行為!
  • 鄒振環:鄭和下西洋與明朝的麒麟外交
    鄭和下西洋時期是明朝官方主導的海上絲綢之路面向世界的一個重要的時代,在這一時代,中國正在成為東方世界一個有力的符號,不僅展示了中國為中心的東亞朝貢圈與亞洲各國,以及非洲若干國家交往的宏大場面,也為這個世界即將被充分探索和透徹了解做了技術上的準備。
  • 你知道中國歷代封建王朝中宦官出使最為盛行的時期是哪個朝代嗎?
    在明代之前就有宦官出使的相關記載,但是宦官真正走上外交的歷史舞臺和朝臣相抗衡甚至超過朝臣成為重要的外交使節則明朝的一個顯著特點,以至於形成了歷史上的「宦官外交」的局面。 宦官出使古已有之。在中國歷代封建王朝中清朝宦官的地位最低,待遇也最差,他們幾乎沒有幹預國家政事的機會,更不用提奉命出使外國。由此可見,在中國歷代封建王朝中雖然也有宦官出使的相關記載,但是當時宦官出使只是朝臣出使的一種輔助力量,在當時的社會上並沒有產生較大的影響,以至於常常被人們所忽略,但是在有明一代這種現象卻發生了逆轉。
  • 明朝侵擾中國邊境的倭寇,十分之七都是中國人!
    明朝時期不少日本海盜騷擾中國、朝鮮沿海,這些人在史書中被稱為「倭寇」。咱們知道「倭」是古人對於日本人的稱呼,這樣看來倭寇應該就是日本人了。但實際上侵擾中國沿海的倭寇中,大部分並不是日本人,相仿倭寇集團中很多都是中國人,這是怎麼回事呢?
  • 元朝海上貿易比明朝還發達!這裡面有個深刻的歷史教訓
    然而據史料記載,元朝的時候,我國與世界上140多個國家有航海往來,民間商業貿易十分繁榮,而明朝主要是前期海上貿易比較繁榮,國家力量上也出現了鄭和七次下西洋的輝煌壯舉,然而在鄭和下西洋之後,由於海上的倭寇和海盜的橫行,明朝基本上實行了海禁的閉關鎖國的國策,嚴重打擊了明朝海上絲綢之路發展,因此明朝並不是我國歷史上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時期。
  • 朱元璋的愛將奉命出使,卻獨自建立一小國,現為亞洲最富裕國家
    一般來說,我國歷史上的人口遷移多因戰亂所致或者是王朝更替,當時不堪戰亂的普通百姓和權力失落的前朝貴族紛紛南遷或移居海外。
  • 只要手下有日本人打工,就能算作倭寇? 海商和倭寇該如何區分?
    編者按:國內某著名微胖媒體人曾把鄭芝龍鄭成功父子稱為倭寇,還在網際網路上廣為傳播。大概在他看來,手下有日本打工仔的就都是倭寇。然而,就如冷研之前文章所說,日本浪人作為僱傭兵,東亞和東南亞很多勢力都曾使用過。
  • 明朝的造船技術有多牛?看看鄭和下西洋時的船隊你就能明白
    其實中國早在很久以前就有了非常強大的貿易往來能力,更是在明朝的時候達到頂峰,這一時期國家有強大的水師,水師還有最先進的船隊,那時候我國的造船技術有多牛?看看鄭和下西洋時帶領的船隊你就能明白。明朝的水師和造船技術是在明成祖時期興盛的,傳說明成祖發展水師,打造船隊是為了找到失蹤的朱允炆。
  • 明朝圍剿倭寇捉襟見肘,為何對豐臣秀吉20萬正規軍,卻能吊打呢?
    明朝自建立以來,一直面對著「南倭北虜」的威脅。「北虜」指的是盤踞在北方草原戈壁的蒙古人,至於「南倭」則是襲擾東南沿海的倭寇勢力。 不知道有沒有人覺得奇怪,為什麼明朝軍隊在抵抗倭寇時一直疲於奔命,但等到真的碰上豐臣秀吉的20餘萬侵朝正規軍後,卻反而把對方打得落花流水呢?
  • 鄭和下西洋之前,先下了一次東洋日本,試了試牛刀
    南朝皇太子懷良親王以為元朝又來秀肌肉了,當場氣急敗壞,殺了五個明朝使臣,主使關押了三個月才放回。朱元璋這次倒是沒有大開殺戒,而是選擇再給日本一次機會。第二年,朱元璋有派了一批使臣。懷良親王一看,還真有不要命的,照樣拉出去砍了吧。不過,這次的大明主使口才一流,他給懷良親王上了一堂生動的國際戰略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