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實施的「海禁」政策是不允許自己的百姓出海進行貿易活動。為什麼海禁政策主要存在於明朝初期和中期呢?了解海禁政策設置的初衷有助於我們解答這個問題。明太祖朱元璋在明朝初年設立海禁政策的目的就是希望它能對海防的鞏固起到很好的效果。到了明朝中期時東南沿岸倭寇橫行,此時施行的海禁政策則是為了維護國家主權不得已而為之。
倭寇即古時來自日本的流寇,中國歷史上的各個朝代都遭受倭寇進犯過。邊境頻繁發生的戰爭使得民生變得凋敝,百姓飽受戰爭之苦。明太祖朱元璋把倭寇視作心頭之患,在處理倭寇問題上的做法也是十分決絕。他不僅下詔斷絕與日本的來往,而且還徹底斷絕了與日本的通商和經貿關係。
燕王朱棣奪得帝位後,十分重視與周邊的藩國的外交關係,他想讓天下完全臣服於明朝。基於這樣的外交目標,他試著取消海禁政策。然而,這樣的措施不但沒有發揮效用,反而讓日本人鑽了海防放寬的空子,大批倭寇輕而易舉地侵入了中國。倭寇勢力滲透進中國邊境,侵略頻率也不斷上升,甚至到了讓明朝邊防無法招架的地步。
這些日本人僅僅依靠十幾隻小木船就能暢通無阻地到達中國南部沿海地區,大有「鬼子進村」之感。他們在途經的城市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嚴重影響了當地百姓的正常生活。為了躲避倭寇的侵擾,許多百姓選擇向內陸地區逃難,這也造成了沿海地區勞動力的流失。值得一提的是,明朝當時的倭寇屬於「流寇」,與近代侵華的日本軍隊並不一樣,是不在日本政府管轄範圍內的海賊,也可以說是海盜,他們並不是日本政府派遣的正規軍隊。
倭寇雖然已經讓國家損失嚴重,明成祖朱棣仍舊沒有選擇以戰爭的方式解決問題,而是讓鄭和拿著「一紙訴狀」把倭寇告上了日本的「法庭」。鄭和此次的出使也正是一次比起「下西洋」來說更鮮為人知的「下東洋」。1404年,鄭和帶著10萬軍隊向日本進發。朱棣派鄭和前往東洋的目的可以概括為以下五個:
一、在東洋樹立明朝的權威。
二、發展朝貢貿易。
三、尋找傳說中逃向東洋的建文帝。
四、迎佛牙。
五、加強同其他國家的外交關係。
懷義王已經去世,當時日本的統治者是將軍足利義滿。他統一了日本的南北朝,《明史》對於他的稱呼是「日本國王源道義」。鄭和率領10萬多人東渡來到日本,船隊規模龐大,這也讓源道義十分謹慎並且忌憚。
鑑於明朝使者帶來不少寶物,足利義滿在權衡利弊之後給了明朝一個交代,他下令砍死了二十多個倭寇,並把他們的首級獻給了明朝使臣。數目雖小卻代表了日本官方的態度。雖然從根本上並不能解決倭患問題,但也賣了明朝一個面子。
日本由此順理成章地接受了明朝賜予的封號、印章、禮服,這意味著日本對大明的臣服。日本還以附屬國家的名義向朱棣遞交了一份言辭懇切的國書。鄭和帶著倭寇首級和日本國書順利回國向明成祖交差。朱棣對於鄭和這次出訪的成果感到十分滿意。
隨後朱棣也為自己取得超過父親朱元璋的外交成果而感到志得意滿。眾所周知,朱棣是憑藉篡奪皇位的手段當上的皇帝,他也由此依靠積功興業更加名正言順地坐在皇位上。朱棣很滿意收服了日本,也通過「嘉其勤誠,賜王九章」的方式對其進行褒獎,還向日本贈送了許多珠寶書畫作為回禮。
除此之外,朱棣同意日本朝貢船隊的人數增加到200人,也允許他們在江浙地區進行正常的貿易往來。這樣的政策支持使得中日之間的商貿和外交關係日漸趨於緩和。明時的史學家對此這樣評價:「鄭和下東洋」是依靠以經濟手段不戰而屈人之兵。明朝政府獲得了計劃中的外交成果,日本政府也撈足了好處,兩國各自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利益。
鄭和的幾次出訪都鏗鏘有力地向其他國家彰顯了明朝作為泱泱大國的雄厚實力,規模龐大的船隊帶給人們一種震懾的效果,這樣的外交活動也有效地傳播了中國文化,加強了同鄰國之間的聯繫。這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後一次大規模的出使活動,此後也再無這樣的盛舉出現了。
與此同時,許多出使別國的活動也讓政府的財政支出與日俱增,部分不計成本的航海行動也對明朝經濟帶來了負面影響。隨著國力的不斷衰弱,政府再也無力去擴展海上的外交版圖了。
縱觀世界航海史,鄭和開展的大型航海活動的時間要比歐洲航海家要早得多。在鄭和去世半個世紀之後,「大航海時代」才在歐洲拉開帷幕。鄭和的幾次遠航也在世界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