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之前,先下了一次東洋日本,試了試牛刀

2020-12-16 一般明月

鄭和下西洋之前,先下過一次東洋。

話說從頭,元朝兩次打算滅日本。可這兩次滅國戰,元朝兵馬都被颱風打敗了。那時候,大家都不認識這種不按常理出牌的颱風,日本人就把這種救命的風叫做神風,所以,二戰時,那些駕機衝撞美軍軍艦的自殺式飛行員叫神風特攻隊。

朱元璋把蒙古人趕到遙遠的地方後,在做皇帝的第二年,也就是1369年,就派遣了一批使者去日本。由於當時日本處於南北朝,南北兩個天皇互毆。趁著國家動蕩,大批混的不好的武士,就出門做強盜,近一點的去朝鮮搶,遠的就到中國來了。

朱元璋派人也有接近倭寇的問題。大明使者去了南朝。南朝皇太子懷良親王以為元朝又來秀肌肉了,當場氣急敗壞,殺了五個明朝使臣,主使關押了三個月才放回。

朱元璋這次倒是沒有大開殺戒,而是選擇再給日本一次機會。第二年,朱元璋有派了一批使臣。懷良親王一看,還真有不要命的,照樣拉出去砍了吧。不過,這次的大明主使口才一流,他給懷良親王上了一堂生動的國際戰略課。懷良親王一聽,殺錯人了,立馬誠懇道歉,並且下令抓了十五個海盜,又放了七八十個大明的漁民,讓大明使臣帶走。1371年,為表示純潔的認錯態度,又派人給大明進獻馬匹土特產。

朱元璋後來又不幹了,他聽說懷良親王不是日本天皇,大失所望,朱皇帝就叫人把前來貿易的日本船趕走了。再後來,胡惟庸案件裡又牽出了日本人。朱皇帝徹底被點火了,從此,大海裡不許有船隻來往,沿海數萬漁民遷入內地,讓大海再也不會惹是生非。

1392年,日本南北統一了。大明王朝,朱棣通過靖難之役做了皇帝。明成祖朱棣試圖放開海禁。可是一放就亂,大批日本浪人四處在大明沿海搶劫,甚至他們把前來朝貢的各國船隻也洗劫一空。

這些日本的自由職業者,大明被他們害得很苦,而日本好像又不打算管。就在這左右為難之際,鄭和站了出來。

鄭和帶了十萬水軍,大搖大擺地來往日本,給了日本國兩條路,一先自覺地剿滅倭寇,二完成任務後有糖吃,可以來大明「堪合貿易」。

有錢賺,誰還去幹黑社會。絕大部分倭寇洗白了身份,也有部分人還是喜愛搶劫。

1405年,大明沿海地區又出現了大批倭寇。明成祖勃然大怒,他嚴厲批評前來朝貢的日本使臣。日本人回去後,雷霆萬鈞,當年年底就抓了一批倭寇,並且把他們押解給大明。

朱棣看人家又這麼誠懇,咱也不幹涉別國內政了,倭寇你們帶回去吧。

這批日本使臣可愛得很,他們覺得押解這批人渣回國,成本太高昂。於是在寧波,他們找了一批瓦制的甄。甄底部開孔,用來蒸飯。他們把倭寇放進甄裡,把甄放進鍋裡,點火煮了。這有個固定的名詞,叫甄殺。

鄭和把這次甄殺事件上報給朱棣。朱棣覺得日本人真誠無比,賞了一堆金銀書畫瓷器。海面上乾淨了許多。

鄭和牛刀小試了之後,轟轟烈烈耀武揚威的西洋,我來了,一出門,隨從就有兩萬七八千。

相關焦點

  • 鄭和下西洋之前,下了一次東洋日本小試了牛刀
    朱元璋把蒙古人趕來遙遠的地方後,在做皇上的第二年,也就是1369年,就外派了一批特使去日本。因為那時候日本處在漢朝,南北方2個日本天皇廝打。借著我國動蕩不安,大量混得不太好的戰士,就外出做劫匪,近一點的去朝鮮搶,遠的就到中國來啦。朱元璋派人也是有貼近倭寇的難題。大明特使來到南北朝。
  • 鄭和下西洋,西洋在哪裡?
    #鄭和下西洋,是明代中外交流的重要事件,也是中國歷史上的裡程碑事件,為廣大民眾所熟知。但是鄭和所下之「西洋」到底是什麼,卻不被大家所熟知。「西洋」含義與今天不同我們現在所說的「西洋」是指歐美諸國,比如我們所說的西洋鍾、西洋鏡等等,都是指歐美所產的物品。但在宋元明時代,「西洋」的含義與我們今天又很大不同。
  • 「紀念鄭和」七下西洋 萬古流芳——鄭和下西洋的豐功偉績和歷史意義
    從1405年至1433年共28年,大明王朝派遣鄭和七下西洋,創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蹟。七下西洋,為鄭和施展「才負經緯、文通孔孟」的本領提供了機遇,使其成為世界公認的航海家、外交家、和平使者。鄭和船隊是由封建統治者組織的兼有外交和貿易雙重任務的船隊。鄭和下西洋,為傳播華夏文明,發展中國與亞非國家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友好關係,做出了巨大貢獻。
  • 鄭和下西洋的那些事兒
    鄭和歸航以後,向明成祖朱棣匯報了這次艱難的航行,建議建造天妃宮,感謝媽祖護佑鄭和航海平安。在之後的6次遠航之前,鄭和都要率隊前往天妃宮祭祀媽祖。▲馬六甲市,鄭和雕像鄭和的第一次遠航就遠至的回國路上,途經蘇門答臘島的三佛齊舊港,當時的海盜陳祖義非常囂張,在日本、臺灣、南海、印度洋上橫行霸道,劫掠了50多座城市。
  • 本周末視頻主題西冷牛排,今天先小試牛刀
    今天先小試牛刀,製作西冷牛排。西冷牛排做法也是中規中矩並沒有複雜的做法,很適合初學者做來練手口感也十分的好。當然要比合成牛排好吃百倍了。並且這次的西冷牛排是從巴西進口的,口感更沒的說。第一步選一份你相信的牛排,這裡我選的是巴西進口的西冷牛排。當然一定要是原切的!提前拿出來放到常溫解凍,切記千萬不可水洗!
  • 小試牛刀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小試牛刀,稍微用一下宰牛的刀。比喻有大才的人在小事上試一下身手。出自:清·百一居士《壺天錄》上卷:「簿書錢穀之餘,小試牛刀,敢謂愛民如子弟。」近義詞有:小試鋒芒,小試牛刀是中性成語,可作謂語、賓語;指稍微顯示一下本領。
  • 鄭和下西洋是騙局?華裔博士大放厥詞,顯露無知
    這位使者就是明代永樂、宣和年間進行七次下西洋海上遠航活動的鄭和,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最早的航海家和外交家。  博士演講稱:鄭和下西洋是騙局!  對於鄭和下西洋這段軼事,是中國歷史上具有標誌性的事情,因此家喻戶曉、基礎教育也有涉及相關歷史教學,他通過下西洋七次促進了中華文化的傳播,揭開了世界大航海時代的序幕,希望建立一個新的和平的國際社會秩序。  這次航海行動,不僅是一次範圍廣大的外交之旅,還是一場播撒文化理念的「香料之旅」。
  • 鄭和下西洋的諸多機密任務你知道多少?
    鄭和七次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航海史上最輝煌的事跡,直接或間接對馬六甲以及東南亞產生了長達一個多世紀的影響。這樣的結局可能連委派任務的明成祖也沒有想到。油畫《鄭和下西洋》明成祖朱棣不惜花費巨大的代價支持鄭和其次下西洋,表面上是為了促進與周邊各國的貿易往來和友好交流,可當時明朝一個泱泱大國又怎會目光如此短淺?鄭和的機密任務可比這些重要得多。
  • 「媽祖」和「鄭和下西洋」到底有著什麼關係?「媽祖」的種類又有哪些
    鄭和七下西洋代表了中國古代航海文明的巔峰,這一壯舉有其歷史背景的特殊性和歷史選擇的必然 性。鄭和具有多重宗教信仰的背景,其中媽祖信仰這種起源於民間的信俗文化對鄭和的航海經歷產生了不可或缺的 重要影響。同時鄭和下西洋對媽祖文化的海內外傳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 【歷史】鄭和下西洋:中國海上「絲綢之路」最壯麗的詩篇
    鄭和七下西洋,每次使團規模27000多名,這其中90%是海軍將士。鄭和下西洋不是殖民者的擴張與掠奪,不是軍事上的侵略與爭霸,而是向外炫耀軍威。鄭和每下西洋都帶著一支威武雄壯的儀仗隊,每到一國登陸時,前呼後擁,彩旗飄揚,服飾燦爛,刀光劍影,使人望而生畏,從而展示中國的富強。明代,東西沿海、印度洋,海盜橫行,商旅受到極大威脅,海上絲綢之路幾乎完全阻斷。
  • 華裔博士:鄭和下西洋是一場騙局,被外國網友無情打臉!
    但要說明朝最讓國人驕傲,那鄭和下西洋這一壯舉,肯定是其中之一。 歷史上鄭和下西洋一方面是彰顯了明朝的國力強盛,另一方面,也促進了各國文化之間的溝通和融合,直到今天,很多歷史學家和航海愛好者,仍然覺得那是一次偉大的壯舉。 但是,如果你一直堅信的事實,突然有一天,有人告訴你,「鄭和下西洋」是一場編造出來的騙局,你是怎樣的心情呢?
  • 鄒振環:鄭和下西洋與明朝的麒麟外交
    鄭和下西洋與亞洲和非洲各國的交往,不僅是政治和經濟上的,更多體現在文化交往上,其中也包含著動物的交流,而在諸多動物之中,麒麟(長頸鹿)是特別突出的動物,這一動物似乎可以放在外交和文化的視野中來討論。 異獸呈現:鄭和下西洋與海上七次「麒麟貢」 鄭和下西洋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共計三次,即永樂三年(1405)六月至永樂五年(1407)七月、永樂五年(1407)十二月至永樂七年(1409)八月、永樂七年(1409)十二月至永樂九年(1411)六月,主要是出使東南亞和南亞地區。
  • 明末鄭和下西洋的意義為何不及西方地理大發現?
    就拿明末的下西洋為例,在明朝永樂到宣德年間,航海家鄭和曾經先後七次出海遠航,到達過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甚至到達過非洲東海岸和紅海。這是當時世界上很多國家所不能比擬的,可見當時我國航海技術之發達可見一斑。鄭和七下西洋是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大、航程最久、出徵船員最多的一次遠航,就算是拿當時1433年鄭和最後一次下西洋來比較的話,也比當時歐洲航海家哥倫布發現北美新大陸時候早了半個多世紀。
  • 鉤沉|隨鄭和下西洋的上海人
    鉤沉|隨鄭和下西洋的上海人 2020-05-29 20: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2020教師資格歷史備考:鄭和下西洋
    【導讀】華圖寧夏教師招聘考試網同步未知發布:2020教師資格歷史備考:鄭和下西洋,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下面是寧夏華圖小編準備的歷史備考:鄭和下西洋,希望大家學習記憶。   一、鄭和下西洋的歷史背景   15世紀,世界大格局的基本特徵依然是東方遙遙領先於西方,中國居於世界舞臺的中心。明朝永樂時期,國家強盛統一,政治較為清明。政府致力於恢復和發展中國與海外諸國的友好關係,開展大規模的外交和外貿活動,從而有鄭和下西洋之盛舉。
  • 鄭和下西洋終止真正的原因——明朝文官集團的私心
    為什麼鄭和下西洋最後卻不得不終止了呢?傳統解釋是其耗費國力太大,得不償失。眾口一詞,幾成定論,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許多事實證明,鄭和下西洋不但沒有造成國家財政困難,相反明朝獲得了巨大的利益。黃福上書後僅僅兩個月後,明宣宗就命令鄭和重啟下西洋。(註:鄭和七次下西洋,頭六次是永樂期間,這是最後一次)鄭和下西洋,擴大了海外商品在中國的銷售,永樂五年,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時,帶回的胡椒在中國市場是原產地的10倍。同時,下西洋的巨大船隊,攜帶數量驚人的物品,其中採自民間的比例很大,也刺激了國內民間手工業的迅速發展。
  • 華裔博士稱:鄭和下西洋是騙局!一學生的提問讓他啞口無言
    這位使者就是明代永樂、宣和年間進行七次下西洋海上遠航活動的鄭和,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最早的航海家和外交家。博士演講稱:鄭和下西洋是騙局!對於鄭和下西洋這段軼事,是中國歷史上具有標誌性的事情,因此家喻戶曉、基礎教育也有涉及相關歷史教學,他通過下西洋七次促進了中華文化的傳播,揭開了世界大航海時代的序幕,希望建立一個新的和平的國際社會秩序。這次航海行動,不僅是一次範圍廣大的外交之旅,還是一場播撒文化理念的「香料之旅」。
  • 鄭和下西洋到過哪些地方
    鄭和,雲南昆陽(今昆明市晉寧縣)人,1371年出生於一個信奉伊斯蘭教的回族家庭,原名馬和,小字三寶。相傳鄭和的37世祖是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其祖父和父親都曾到伊斯蘭教聖地麥加朝聖過。出身伊斯蘭教名門望族的鄭和自幼受過良好教育,並對西洋事物做過一些了解。鄭和幼年參加明軍,為燕王朱棣的近侍。
  •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麼?為什麼龐大的艦隊沒有建立海外殖民地?
    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航海活動,就要數鄭和下西洋最為出名,因為鄭和在明朝進行了7次大型的航海行動,他是從永樂年間,也就是朱棣時期開始的,到了宣德年間第七次航海才結束,前後持續了28年之久。但是根據歷史資料,人們認為鄭和下西洋有可能有兩個目的:一是有人說朱棣是要出海尋找建文帝朱允炆;
  • 從季風航海的角度,看鄭和船隊下西洋的航線、行程安排是否合理?
    從季風航海的角度分析,鄭和船隊下西洋的真正出發港,應該是福建長樂。長樂位於北緯260左右,屬於亞熱帶季風穩定影響的地區,鄭和船隊下西洋之前,大小船隻或由南京龍灣、或由太倉瀏家河,陸續駛往長樂集結,其主要原因就是要在那裡等待穩定的東北季風到來,然後乘東北季風前往西洋各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