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鄒振環:鄭和下西洋與明朝的麒麟外交
異獸呈現:鄭和下西洋與海上七次「麒麟貢」 鄭和下西洋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共計三次,即永樂三年(1405)六月至永樂五年(1407)七月、永樂五年(1407)十二月至永樂七年(1409)八月、永樂七年(1409)十二月至永樂九年(1411)六月,主要是出使東南亞和南亞地區。
-
「紀念鄭和」七下西洋 萬古流芳——鄭和下西洋的豐功偉績和歷史意義
●遍訪三十國●鄭和下西洋遍訪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舊港國記載:「昔洪武年間,廣東人陳祖義等全家逃居此地,充為頭目,甚是豪強,凡有經過客船,輒便劫奪財物。永樂五年間,朝廷差太監鄭和等統領西洋大宗寶船到此。有施進卿,亦廣東人,來報陳祖義兇橫等情。被太監鄭和生擒陳祖義等,回朝伏誅,就賜施進卿冠帶,歸舊港為大頭目,以主其地。」
-
鄭和下西洋的那些事兒
只見領頭最雄壯的寶船上令旗一揮,整個船隊好整以暇的駛出海港,開啟了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遠航——鄭和下西洋。更加令人驚嘆的是,這樣的遠航竟然總共發生了七次。在28年裡,鄭和船隊遍訪東南亞,足跡繼續向西,涉及印度、紅海和東非。甚至有傳言,鄭和船隊曾經發現了南極洲和美洲。
-
鄭和下西洋,西洋在哪裡?
#鄭和下西洋#鄭和下西洋,是明代中外交流的重要事件,也是中國歷史上的裡程碑事件,為廣大民眾所熟知。成書於明正德間的《西洋朝貢典錄》,正是記載鄭和下西洋所到達諸國的地理學文獻,其中所載「西洋」諸國:自佔城至天方二十餘國,皆為印度洋沿岸東南亞、南亞、西亞國家。這種觀念是如何形成的呢?
-
鄭和下西洋帶回麒麟,如今畫像公開,看後讓人哭笑不得!
為了能夠擴大大明的影響力,永樂三年(1405年),朱棣命令三寶太監鄭和帶領大明的水師艦隊下西洋拜訪各國,一方面是加強大明和世界的交流,宣揚大明的國威,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尋找下落不明的前朝皇帝朱允炆
-
西方學者:鄭和下西洋是侵略和殖民!非洲學者反駁一針見血
關於鄭和下西洋,根據目前史書記載和考古發現來看,應該是兼有宣揚大明威德和貿易的雙重功能,基本是一種和平之旅,與歐洲大航海四處殖民侵略的做法截然相反。然而,一些西方學者卻認為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其實是侵略和殖民,而且以當時航海條件,根本不可能將3萬人的艦隊送到非洲。
-
鄭和下西洋到過哪些地方
鄭和,雲南昆陽(今昆明市晉寧縣)人,1371年出生於一個信奉伊斯蘭教的回族家庭,原名馬和,小字三寶。相傳鄭和的37世祖是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其祖父和父親都曾到伊斯蘭教聖地麥加朝聖過。出身伊斯蘭教名門望族的鄭和自幼受過良好教育,並對西洋事物做過一些了解。鄭和幼年參加明軍,為燕王朱棣的近侍。
-
2020教師資格歷史備考:鄭和下西洋
【導讀】華圖寧夏教師招聘考試網同步未知發布:2020教師資格歷史備考:鄭和下西洋,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下面是寧夏華圖小編準備的歷史備考:鄭和下西洋,希望大家學習記憶。 一、鄭和下西洋的歷史背景 15世紀,世界大格局的基本特徵依然是東方遙遙領先於西方,中國居於世界舞臺的中心。明朝永樂時期,國家強盛統一,政治較為清明。政府致力於恢復和發展中國與海外諸國的友好關係,開展大規模的外交和外貿活動,從而有鄭和下西洋之盛舉。
-
「媽祖」和「鄭和下西洋」到底有著什麼關係?「媽祖」的種類又有哪些
鄭和七下西洋代表了中國古代航海文明的巔峰,這一壯舉有其歷史背景的特殊性和歷史選擇的必然 性。鄭和具有多重宗教信仰的背景,其中媽祖信仰這種起源於民間的信俗文化對鄭和的航海經歷產生了不可或缺的 重要影響。同時鄭和下西洋對媽祖文化的海內外傳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
鄭和下西洋是騙局?華裔博士大放厥詞,顯露無知
這位使者就是明代永樂、宣和年間進行七次下西洋海上遠航活動的鄭和,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最早的航海家和外交家。 博士演講稱:鄭和下西洋是騙局! 然而就在一眾學者專家們討論鄭和下西洋的影響時,一種打破陳規的聲音出現了,有些人認為鄭和下西洋不過是一場騙局,實際上根本不存在! 這種論斷最早是由一畢業於加拿大的一所大學,並且獲得了理科學位的加拿大華裔博士提出的, 雖然是華裔,但其出生和成長都在加拿大,還是一位理科博士。那麼是什麼讓他如此肯定鄭和下西洋的真實性的呢?
-
【歷史】鄭和下西洋:中國海上「絲綢之路」最壯麗的詩篇
鄭和七下西洋,每次使團規模27000多名,這其中90%是海軍將士。鄭和下西洋不是殖民者的擴張與掠奪,不是軍事上的侵略與爭霸,而是向外炫耀軍威。鄭和每下西洋都帶著一支威武雄壯的儀仗隊,每到一國登陸時,前呼後擁,彩旗飄揚,服飾燦爛,刀光劍影,使人望而生畏,從而展示中國的富強。明代,東西沿海、印度洋,海盜橫行,商旅受到極大威脅,海上絲綢之路幾乎完全阻斷。
-
鄭和下西洋的諸多機密任務你知道多少?
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故事想必無人不知,大家也都知道鄭和所率領的是一支比哥倫布更早探索海洋,比十六世紀西班牙的無敵艦隊規模更大的中國艦隊。至於鄭和此行究竟奉了永樂大帝哪些機密任務就不是誰都清楚的了。鄭和七次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航海史上最輝煌的事跡,直接或間接對馬六甲以及東南亞產生了長達一個多世紀的影響。這樣的結局可能連委派任務的明成祖也沒有想到。
-
鄭和下西洋時期,整個艦隊的戰鬥力有多強?
鄭和是我國歷史上為數不多且流傳後世的宦官,他七次下西洋,為我國的航海事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鄭和下西洋時期,艦隊的戰鬥力有多強呢?1、艦隊規模是當時的世界第一,鄭和每次下西洋的船隻數量都達到了驚人的200艘以上,光寶船就有40到60艘,寶船多大呢?長148米,寬60米,排水量達到了2萬噸,什麼概念呢?一艘寶船相當於一艘泰國的查克利.那呂貝號航母,40到60艘航母啊。
-
鄭和下西洋終止真正的原因——明朝文官集團的私心
為什麼鄭和下西洋最後卻不得不終止了呢?傳統解釋是其耗費國力太大,得不償失。眾口一詞,幾成定論,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許多事實證明,鄭和下西洋不但沒有造成國家財政困難,相反明朝獲得了巨大的利益。黃福上書後僅僅兩個月後,明宣宗就命令鄭和重啟下西洋。(註:鄭和七次下西洋,頭六次是永樂期間,這是最後一次)鄭和下西洋,擴大了海外商品在中國的銷售,永樂五年,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時,帶回的胡椒在中國市場是原產地的10倍。同時,下西洋的巨大船隊,攜帶數量驚人的物品,其中採自民間的比例很大,也刺激了國內民間手工業的迅速發展。
-
鄭和下西洋經過馬來西亞,品嘗了水果「賭爾焉」,如今很多人愛吃
明朝永樂三年六月十五日,三寶太監鄭和第一次受命下西洋,他率領船隊從南京出發,開啟了首次航行。據記載,鄭和下西洋的寶船就有六十三號,其中:「大者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丈;中者長三十七丈,闊一十五丈。」鄭和先後七次下西洋,關於明成祖朱棣派他下西洋的目的,一直有幾種說法。一是尋找建文帝的下落,二是宣揚明朝國威,三是出自軍事目的。但不管怎麼說,鄭和七次下西洋,確實對明朝的外交、文化、生產等各方面帶來了積極影響。根據記載,鄭和在下西洋期間,曾或許在經過馬來西亞時,在這裡品嘗了一種叫「賭爾焉」的水果,而這種水果,如今有很多人愛吃,卻也有很多人表示受不了。
-
加拿大博士演講稱:鄭和下西洋是騙局!大學生的一個提問,讓他啞口無言
上學的時候我們就在課本上學過鄭和下西洋的故事,明朝皇帝朱棣派遣三寶太監鄭和,以和平使者的方式出海航行,與海外國家進行交流。當時的明王朝國力強盛,鄭和船隊帶著先進的技術從南京出發,途徑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抵達東非、紅海。這在當時航海技術不是很先進的時代,無疑是一種不可多得的壯舉。
-
華裔博士:鄭和下西洋是一場騙局,被外國網友無情打臉!
但要說明朝最讓國人驕傲,那鄭和下西洋這一壯舉,肯定是其中之一。 歷史上鄭和下西洋一方面是彰顯了明朝的國力強盛,另一方面,也促進了各國文化之間的溝通和融合,直到今天,很多歷史學家和航海愛好者,仍然覺得那是一次偉大的壯舉。 但是,如果你一直堅信的事實,突然有一天,有人告訴你,「鄭和下西洋」是一場編造出來的騙局,你是怎樣的心情呢?
-
【邊疆時空】時平 | 鄭和下西洋中的天妃信仰與宗教態度——亞洲海洋文明中的實踐
根據歷史文獻研究,其中有4次記錄船隊人數,即第一次27800人、第二次27000人、第四次27670人、第七次7550人。船隊成員分為5個部分:正使太監、副使太監、少監等組成船隊領導成員;各衛所官兵組成船隊軍事人員;火長、舵工、班碇手、陰陽官等組成航海技術人員;鴻臚寺序班、買辦、通事、教諭、宗教人員組成負責外交和貿易人員;戶部郎中、舍人、醫官、行人、匠人、家人等組成後勤保障人員。
-
鄭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是?以前你認為的都不對
鄭和下西洋鄭和下西洋大家都知道,是我國航海史上的壯舉,彰顯了大明朝的國威,可鄭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是什麼?大家都知道鄭和下西洋比歐洲哥倫布早一百多年,先後7次,最遠都到了非洲的好望角,怎麼不去環球航行也發現美洲大陸,殖民世界呢?這要從當時皇上明成祖朱棣的一塊心病說起。
-
明末鄭和下西洋的意義為何不及西方地理大發現?
就拿明末的下西洋為例,在明朝永樂到宣德年間,航海家鄭和曾經先後七次出海遠航,到達過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甚至到達過非洲東海岸和紅海。這是當時世界上很多國家所不能比擬的,可見當時我國航海技術之發達可見一斑。鄭和七下西洋是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大、航程最久、出徵船員最多的一次遠航,就算是拿當時1433年鄭和最後一次下西洋來比較的話,也比當時歐洲航海家哥倫布發現北美新大陸時候早了半個多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