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時期不少日本海盜騷擾中國、朝鮮沿海,這些人在史書中被稱為「倭寇」。咱們知道「倭」是古人對於日本人的稱呼,這樣看來倭寇應該就是日本人了。但實際上侵擾中國沿海的倭寇中,大部分並不是日本人,相仿倭寇集團中很多都是中國人,這是怎麼回事呢?
元朝時期日本實行了海禁政策,這也導致很多日本軍閥為了賺錢都紛紛私自和中國貿易,到了14世紀的時候日本進入了大分裂,軍閥們互相戰爭,一些失敗的日本封建主,便組織武士和浪人到中國沿海進行劫掠活動。明朝建立之後,南方張士誠依然和日本進行勾結,朱元璋希望能夠和日本恢復關係。
但是日本卻沒有統一的政府,為了避免日本繼續侵擾,朱元璋便實行了海禁政策。到了嘉靖年間,因為政府腐敗無能,導致倭寇愈加猖獗,很多吃不上飯的中國老百姓居然也加入了倭寇行列。所以說前期的倭寇基本上都是日本武士和浪人,但是到了後期所謂的海盜大部分都是中國人。
根據明朝的史料記載:嘉靖年間侵擾中國東南沿海的我口中,真正的日本人只佔三成,而七成都是中國人。為什麼中國人會和日本人勾結呢?
這跟明朝統治者實行的「海禁」有直接關係。對那些靠著大海生存的老百姓們來說,「海禁」讓他們「失其生理,轉而為寇」。
同時,巨大的海外貿易需求以及高額的利潤,都大大刺激了民間走私風潮,最終釀成了「嘉靖倭亂」。這起重大倭亂的起因,正是「海禁」造成的,「凡番貨至,輒賒奸商。久之,奸商軟負,不肯償。番人泊近島,遣人坐索。不得,番人乏食,出海為盜。」
與之前的倭亂不同,「嘉靖倭亂」的主要成員是中國人,「夷人十一,流人十二,寧紹十五,漳泉十九。雖既稱倭夷,其實多編戶齊民也。」汪直是安徽歙縣柘林人,號五峰船主,早年擔任鹽商,後來與家鄉幾人造船出海貿易,獲得了巨額利潤。巔峰時期,汪直擁兵20萬,東南沿海的海商和海盜都聽命於他,「海上之寇,非受(汪)直節制者,不得存。」
不僅如此,汪直還和日本薩摩藩保持了良好的貿易關係。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汪直將大本營搬到了日本的松浦津,自稱徽王,並不時派遣部下引導倭寇襲擊明朝沿海。
事實上,「倭寇」這一稱呼,在明朝嘉靖年間就產生了不小的爭議。當時在沿海前線抗擊倭寇的將領們,對混淆視聽的做法很不滿意,認為「倭寇」中很多人都是中國人,地方官每每上報都稱為「倭寇」進犯,實乃自欺欺人。時任南京湖廣道御史屠中律,也在奏摺中表示,「沿海『奸民』要想給番邦做生意,其實多編戶之齊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