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圍剿倭寇捉襟見肘,為何對豐臣秀吉20萬正規軍,卻能吊打呢?

2020-12-26 騰訊網

明朝自建立以來,一直面對著「南倭北虜」的威脅。「北虜」指的是盤踞在北方草原戈壁的蒙古人,至於「南倭」則是襲擾東南沿海的倭寇勢力。

不知道有沒有人覺得奇怪,為什麼明朝軍隊在抵抗倭寇時一直疲於奔命,但等到真的碰上豐臣秀吉的20餘萬侵朝正規軍後,卻反而把對方打得落花流水呢?

這與我們以往對於倭寇的認知偏差,存在著一定的關係。

初中歷史課本介紹倭寇來源時,說這些倭寇本來是日本當地的武士們,因為在列島內部的戰爭中失去了地位和田地,他們才乘船來到明朝沿海燒殺搶掠。

但這種說法本身就有一定的問題,最明顯的就是「人數根本對不上」!

從明朝初年到戚繼光平倭,這一百多年的時間裡,南部沿海地區一直遭受著倭寇的襲擾不假,可這種襲擾的劇烈程度卻並不是一樣。

如果將嘉靖之前倭寇的侵擾比作鐵針刺了一下手指,那麼嘉靖時期的疼痛感那絕對是手指頭直接被剁了下來。這種劇烈程度,就好像捅了倭寇的老巢一樣,一股股不知名的倭寇和盜匪就像蝗蟲一樣冒了出來,打也打不及。

這是因為,這些所謂的「倭寇」裡,既有「真倭」,也有「假倭」。真倭就是前面咱們說的那些走投無路、狗急跳牆的日本浪人,而假倭的組成結構就比較複雜了,他們大部分是明朝本地的走私犯,甚至直接是沿海的漁民。

聽到這有人可能就立馬說懂了,這不就是帶路黨麼?但實際上還真不是,與其說這些假倭是帶路黨,不如說大部分真倭其實才是聽命行事的狗腿子。

假倭裡面名氣最大的,是一個叫汪直的人。

汪直是明朝嘉靖年間一名自稱五峰船長的海盜,他在江浙一帶進行走私生意。他之所以可以發家,是因為當時明朝自朱元璋開始便施行嚴苛的海禁政策,號稱「片板片帆不得下海」。

雖然明朝朝臣們高舉祖宗之法推行海禁政策,但江浙地區官員們「嘴上都是注意,心中都是生意」,他們打的算盤其實是一筆經濟帳。

百姓雖然不能下海,但是有官方背景的官商和私商們,卻因地方官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關係成了獲益者,他們背後站著的是一個個當朝權貴。也正因如此,海禁這種完全違背經濟規律的制度,才在明朝被陽奉陰違地執行了那麼久。

但對於當地漁民來說,海禁就算是要了他們的性命了。為了生活,他們不得不偷偷下海,膽小一點的自己單獨幹,膽子大一點的學一下海商們走私的收益,賺得盆滿缽滿。

像汪直就是膽大的,他不僅成立了自己的走私隊伍,還收編了當時大量走投無路的真倭,很快就成了明朝和日本雙方都不敢小覷的海上武裝力量。

為了掩蓋「官逼民反」的真相,當地地方官員們動輒以倭寇入侵來定義這些走私隊伍們。於是,一直由海盜、漁民、倭寇、走私犯組成的奇葩武裝出現了。

當地衛所裡的軍戶欺負一下老百姓們還行,面對這些悍匪可一點都討不著好。而少量衛所部隊沒用,這些腦袋別在褲腰帶上討生活的亡命之徒,往往消息還特別靈通,總是能避開明朝組織的大批官兵圍剿。

這也是中原王朝最頭疼的作戰模式,沒辦法找到敵人決戰啊!以往是蒙古人在長城沿線東一下、西一下,搞得北部邊防處處被動。現在是倭寇武裝在沿海肆意襲擾,今天台州明天寧波,壓根兒不跟明軍玩面對面的正規決戰。

歷史上大部分武將,是應付不來這樣小規模持續放血打法的,而戚繼光、胡宗憲剿倭的手段,可就厲害多了。

戚繼光一方面訓練戚家軍,真刀真槍的和這些走私犯們死扛;另一方面由胡宗憲出馬,搞定當地經濟,拉攏倒向倭寇的百姓。通過雙管齊下的策略,這才暫時解決了困擾明朝百年的倭寇之患。

至於萬曆年間的抗倭援朝事件,又稱為萬曆三大徵之一的朝鮮之戰。當時剛剛統一日本列島的豐臣秀吉,意圖通過攻略朝鮮半島當跳板,進而圖謀明朝的版圖。

豐臣秀吉的侵朝武裝,是日本各個封建大名勢力組成的正規武裝,戰術上自然不同於人數有限、只能避開明朝官軍打打襲擾戰的倭寇,他們玩的是野外決戰、城池攻防、談判斡旋等層次的高段位。

但豐臣秀吉的好運氣,到中朝邊境一帶時便到頭了。這裡是緊挨著朝鮮的遼東,而遼東當時的軍方話事人,正好是名將李成梁之子李如松。他本人的水平放在一邊不談,光是他父親留給他的幾千家丁,就夠日本軍隊受的。

這幾千士兵雖然名為家丁,但卻是李成梁一輩子積攢下的絕對精銳力量,他們弓箭、馬術樣樣不差,裝備更是當世一流,就連那時在遼東盤踞的女真各部落,都三天兩頭被這些氪金大佬們刷經驗值。

除了這些遼東鐵騎外,最亮眼的還有明朝由南方抽調的「南兵」。這些南兵,此前還有一個令倭寇膽寒的名字,「戚家軍」!他們是以戚繼光軍事思想訓練出的部隊,在平壤之戰中悍不畏死,在不到一天的時間內就將已經落入敵手的平壤城奪回。

總得來說,明朝對付倭寇時難以著力、殺不勝殺的局面,是由難以完全掌握的沿海環境所決定的,最後也是軍事加經濟手段雙管齊下,才從根本上解決了延續百多年的倭寇問題。

至於到了豐臣秀吉身上,明軍就不存在找不到敵人主力的問題了。整個萬曆朝鮮之戰,明軍與日軍交鋒的主戰場,就沒超出過朝鮮半島,剩下的就是曠日持久拉鋸戰下的國力對耗問題了。

相關焦點

  • 萬曆朝鮮戰爭,豐臣秀吉意在入侵明朝,為何他覺得自己能滅大明?
    不光是豐臣秀吉,他的手下們也是自信滿滿,比如加藤清正仗還沒打就先開口要了二十個明朝的縣城作為封地,龜井茲矩則是要了浙江台州……日本只是一個彈丸小國,為什麼豐臣秀吉和他的手下們會自信心這麼膨脹呢?豐臣秀吉統一日本之後,戰爭動員能力就更強了。1592年,豐臣秀吉召集了30萬大軍準備先攻朝鮮,再攻大明。日本戰國時期從來沒有人能指揮這樣一支規模龐大的軍隊,豐臣秀吉相信自己的軍隊是史無前例的強大!當時日本的武器裝備已經非常先進,首先就是鐵炮,戚繼光抗倭的時候就曾說諸器之中,鳥銃第一,火箭次之。
  • 豐臣秀吉:這個日本人為何會成為史上最大的倭寇?
    這是倭寇侵擾大陸的數百年來,第一次來自日本官方的嚴令。下達命令的人,是中國人最熟悉和仇視的日本古代人物一豐臣秀吉。豐臣秀吉,一個性格「無賴」的戰國風雲兒,憑藉武力和過人的把握機會能力統一了亂世。但大海剛剛平靜,豐臣秀吉卻悍然發動入侵朝鮮的戰爭,一舉成為史上最大的倭寇。
  • 萬曆朝鮮之役時,豐臣秀吉為何相信能和明朝長期抗衡?
    豐臣秀吉幼年家境貧寒,可是他不甘心屈從命運,於是少年時就四處遊蕩,憑著自己的本事被織田信長所信任,織田信長在政變中被殺後,豐臣秀吉繼承了他的位置,經過一系列戰爭統一了日本,結束了日本戰國時代。但是他的自信告訴他,幅員遼闊的明朝也應該是他的土地,所以豐臣秀吉決定攻打明朝的藩國朝鮮,打下了朝鮮再攻打明朝首都北京,讓整個中國成為日本人的天下。
  • 豐臣秀吉為何敢與明朝叫板?五個原因解釋了一切
    豐臣秀吉為何敢與明朝叫板?五個原因解釋了一切文/新島,現為在校大學生,對歷史有濃厚的興趣,有豐富的知識儲備配圖聲明/本號所使用配圖均來源於網際網路,且難以查證著作權人,若有來源我們定會標記,若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本號,我們會認真解決!
  • 豐臣秀吉自認為可以打敗明朝
    貧窮的母親帶著七歲的豐臣秀吉和姐姐阿友改嫁給同村的男人竹阿彌。之後有了同母異父的弟弟豐臣秀長與妹妹阿旭(朝日姬)。繼父竹阿彌性情粗暴,秀吉生來瘦小,被稱為「猴子」,繼父十分討厭豐臣秀吉,受盡繼父的暴打,離家出走。③豐田秀吉在美濃結識了土豪蜂須賀小六(蜂須賀正勝),後來成為豐臣秀吉的重要將領。豐臣秀吉來到遠江國(今靜岡縣)的松下嘉兵衛家中幫傭。
  • 【歷史】豐臣秀吉為什麼認為日本可以徵服中國?
    朝鮮半島和中國大陸相對於經歷了百年戰亂的日本實在是個富得流油的地方,對於豐臣秀吉來說放著這麼大塊寶地不去徵服那就沒天理了!那麼那個時代的日本有沒有能力實現這樣的戰略呢?我覺得豐臣秀吉自己覺得是可以辦到的。這裡我要從三個方面來分析他的想法。第一個方面要說到朝鮮,這個時代的朝鮮有點像縮小版的明朝是文官當家,當武官的地位是很低下的。
  • 豐臣秀吉當時真的以為自己可以滅掉大明嗎?
    豐臣秀吉的「三步走」,就是以這「世界觀」為參考的。那麼豐臣秀吉,真的相信自己能做得到?其實,他的自信,就是來自當時剛剛完成統一的日本,那兇悍的軍事實力。豐臣秀吉發動戰爭時,日軍使用的火繩槍,通常長145毫米,口徑19毫米,發射12錢重的彈丸。對於鳥銃的威力,16世紀時的明朝名將們,那也是深有體會。比如叫倭寇聞風喪膽的「戚老虎」戚繼光將軍,就十分推崇鳥銃的威力,認為這款來自日本的裝備「利能洞甲,射能命中」,威力「十倍於快搶,五倍於弓矢」。
  • 萬曆年間,豐臣秀吉領兵14萬,為何不敵明朝8萬人?
    其時,豐臣秀吉剛剛統一日本,士氣正盛,帶了14萬人,反觀明朝第1次投入4萬,第2次增兵到8萬多,人數上根本不是日本的對手,日本究竟為什麼會輸呢?  當時的日本依然是一個脆弱的聯盟,諸侯遍地,各自為政,所以豐臣秀吉一死,就土崩瓦解了。  儘管豐臣秀吉成為了天下人,但他所能直接控制的領土並沒多少,他之所以發動這場戰爭是為了給自己的嫡系更多的立功的機會,欲將侵佔的領地分給他們,壯大自己的實力。
  • 日本豐臣秀吉為何會看重寧波?
    織田信長基本統一了日本,可無奈經過本能寺一役,將星隕落,隨後便迎來了豐臣秀吉時代。在國內各大藩鎮被基本平定之後,豐臣氏把目光瞄準了朝鮮,計劃在佔領朝鮮之後徵服大明,繼而奪取印度,實現鯨吞世界的目標。在豐臣秀吉擬定的方案裡,拿下明朝之後要把天皇遷到京師,日本國內的大小事務統統交給自己的養子豐臣秀次,而秀吉本人則選擇坐鎮寧波,專事對印作戰事宜。
  • 豐臣秀吉受推崇的原因不是入侵朝鮮,而是帶了個「壞頭」!
    日本的豐臣秀吉萬曆十三年,日本天皇任命豐臣秀吉為「攝政」,總理軍政大權,而野心勃勃的豐臣秀吉剛一上任就將目光盯向了明朝的傳統藩屬國朝鮮,並希望以朝鮮為跳板、實現向外擴張的目的。關於這次議和,還在歷史上鬧出了笑話當時明朝與日本並無來往,也沒有所謂的「翻譯」,於是就找了一個精通日語的商人做翻譯,並破格將其提拔為遊擊將軍。可這位翻譯卻是「兩頭吃」,雖然最終合議達成,可是當明朝太監到日本冊封豐臣秀吉的時候,日本才發現在明朝眼裡是自己輸了,並驅逐了大明使團。這下明朝也知道受騙了,這個商人被就地正法。
  • 萬曆朝鮮戰爭,豐臣秀吉真的以為自己能滅掉大明嗎?
    有猴子之稱的豐臣秀吉,他的目標可不是大明、朝鮮,先攻朝鮮,再佔中國,攻取印度。他的戰略目標是建立一個亞洲大帝國,應該說二戰中日本的所謂「大東亞共榮圈」,也基本是繼承了他的想法,看來日本人的野心從來就沒有變過啊!那麼豐臣秀吉,哪裡來的自信,認為自己可以滅亡大明,建立自己的亞洲帝國呢?
  • 日本惡之源豐臣秀吉
    豐臣秀吉是日本軍國主義的第一人,侵略擴張的第一個踐行者,豐臣秀吉長得很醜外號叫猴子,出身貧寒草根出身,豐臣秀吉所在的時期日本正處於內戰,戰亂過程中,逐漸成長為亂世梟雄,之后豐臣秀吉統一日本,豐臣秀吉統一日本之後感覺日本國力增強,這個時候豐臣秀吉決定要進行對外擴張,把琉球,呂松,菲律賓
  • 豐臣秀吉為什麼敢明目張胆的提出侵略中國?真的只是因為膨脹嗎?
    玩過《太閤立志傳》或者《信長之野望》系列的朋友都知道,日本戰國最終在一個無名小卒豐臣秀吉手中統一。秀吉統一日本後也沒閒著,想繼續發揮日本戰國武士英勇,日本既然無仗可打,那麼就把目標投向海外吧——中國、朝鮮。那時中國處於明朝中後葉,雖然國力衰弱了,但仍是天朝上國。
  • 萬曆皇帝和豐臣秀吉在朝鮮打仗,結果被一個浙江商人騙得團團轉!
    中國人第一次與日本人交戰,發生在明朝。很多人認為是戚繼光抗倭,其實不然。真正的中日交戰發生在朝鮮半島上,而且還打了兩次。當時的萬曆皇帝與日本太閤豐臣秀吉在朝鮮刀兵相見,結果卻被一個浙江商人騙得團團轉!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 從草根到天下人,豐臣秀吉到底經歷了什麼,人生才得以開掛?
    這是倭寇侵擾大陸的數百年來,第一次來自日本官方的嚴令。下達命令的人,是中國人最熟悉和仇視的日本古代人物一豐臣秀吉。豐臣秀吉,一個性格「無賴」的戰國風雲兒,憑藉武力和過人的把握機會能力統一了亂世。但大海剛剛平靜,豐臣秀吉卻悍然發動入侵朝鮮的戰爭,一舉成為史上最大的倭寇。
  • 戚繼光的軍事水平和豐臣秀吉相比誰更高一些?
    很多人說,戚繼光的軍事水平和豐臣秀吉相其實沒啥可比較的,看看萬曆三大徵的主帥李如松,麻貴,李化龍,與戚繼光相比您更熟悉哪個明朝將領?就拿與豐臣秀吉直接交手的李如松,麻貴來說,您熟悉嗎?他們可是打贏了豐臣秀吉的,就算戚繼光不比李如松們強,至少不比他們弱呀。其實也沒啥比較的意義,萬曆年間的國力雖然在中國歷史上不算很強,但是與當年的日本相比還是要強很多的,戰爭不就是國力的比拼嗎?
  • 日本為什麼要把豐臣秀吉包裝成神人呢?
    比如:豐臣秀吉是不是比希特勒更厲害?,印度人為什麼在美國比中國人強?……其實這只是他們拔高自己的手法,下面我來用新角度說說豐臣秀吉。 一個人要拿到與世界範圍比,必要的特點有兩個:一是能夠清楚且準確判斷自己的段位,才能引領世界,帶領國家前進。二是輸的起,能從失敗中翻身。
  • 福島正則對豐臣秀吉忠心耿耿,為何在關原之戰中加入德川軍呢?
    戰後,豐臣秀吉對在這場戰役中表現最為突出的七名武將給予了豐厚的賞賜,而這七人也被稱之為賤嶽七本槍,福島正則即賤嶽七本槍之首。福島正則由於福島正則與豐臣秀吉之間有著一定的親屬關係,所以豐臣秀吉在得到織田信長的重用後不久,就將福島正則納入了自己的帳下,二人也結成了緊密的君臣關係。此後,福島正則相助豐臣秀吉徵戰四方,為其完成奪取天下的大業立下了汗馬功勞。
  • 豐臣秀吉做錯了什麼?
    而豐臣家從此則日益衰弱,直至滅亡。在這場命運之戰中,為何豐臣家主要將領會支持敵方?為何部分大名會倒戈?為何豐臣家會眾叛親離,不堪一擊?這要從豐臣秀吉晚年的一系列失誤說起。(一)偏聽偏信 疏遠親將豐臣秀吉於結束戰國亂世,基本統一日本之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管理國家。
  • 聲東擊西之下,破碎了豐臣秀吉的美夢
    明朝嘉靖年間,是倭寇橫行最為猖獗的時代。不過在戚繼光、俞大遒領導的抗倭戰爭中,倭寇在浙江、福建沿海的勢力逐漸被消滅了。隨後日本進入了戰國時代,各路諸侯互相爭鬥,最終豐臣秀吉脫穎而出,他取代了織田信長,成為了一統日本的著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