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臣秀吉屌絲逆襲之後,自信心膨脹,他是相信自己能夠滅了大明的,不然也不會制定計劃付諸行動!在他的計劃中,日本要先滅朝鮮,再滅明朝,隨後佔領天竺稱霸世界。並且在計劃實施的第七年,將首都遷到北京。
不光是豐臣秀吉,他的手下們也是自信滿滿,比如加藤清正仗還沒打就先開口要了二十個明朝的縣城作為封地,龜井茲矩則是要了浙江台州……
日本只是一個彈丸小國,為什麼豐臣秀吉和他的手下們會自信心這麼膨脹呢?
主要是有三個原因:
第一,自信心的膨脹。
豐臣秀吉當年只是織田信長手下的一個足輕,但卻結束了混亂的日本戰國,相當於日本的秦始皇,昔日那麼多牛逼的大名都成了過往雲煙,只有豐臣秀吉一人笑到最後,你說他膨不膨脹。在他看來,他是命中注定要統一世界的。
1591年,豐臣秀吉致書朝鮮國王,想要借道出兵大明,並且勒令朝鮮「秀吉入明之日,其率士卒,會軍營,以為我前導。」儼然一副宗主國的做派。同時,豐臣秀吉還派遣使者通告明朝周邊的國家,要求他們對日本稱臣,並且出兵一起討伐明朝,可惜這些國家都是明朝的藩屬國,立場很堅定,朝鮮、琉球和暹羅等國國王還派遣使者將這一情況通報大明。
第二,對自己軍事實力的自信。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日本戰國時期的戰爭無異於鄉村械鬥,其實強大的大名還是能夠召集數萬的兵力的,日本雖然小,但是人口還是挺多的。豐臣秀吉統一日本之後,戰爭動員能力就更強了。
1592年,豐臣秀吉召集了30萬大軍準備先攻朝鮮,再攻大明。日本戰國時期從來沒有人能指揮這樣一支規模龐大的軍隊,豐臣秀吉相信自己的軍隊是史無前例的強大!
當時日本的武器裝備已經非常先進,首先就是鐵炮,戚繼光抗倭的時候就曾說諸器之中,鳥銃第一,火箭次之。鳥銃就是日本的鐵炮,也就是從葡萄牙傳入日本的火繩槍。當時日本的鐵炮比明朝的火銃射程更遠,精度更高,明朝傳統的快槍、神機槍和三眼銃與之相比要遜色不少。
經過戰國時代的洗禮和積澱,當時日本的武器和甲冑的數量都很多,就連最低級士兵——足輕都裝備了盔甲,進化成了「御貸具足」,意思是借來的盔甲。而武士們的盔甲就更加精良了,士兵都穿著甲冑,這也是當時日本軍力強盛的象徵。
第三,對明朝的輕視。
明朝軍隊的羸弱在當時的日本已經是廣為人知,當年日本戰敗大名的手下紛紛逃往明朝沿海,成為倭寇。而這些日本國內失敗者居然能在明朝的東南沿海肆意橫行,甚至攻到南京城下,更誇張的是幾十個倭寇就能追著明朝軍隊幾千人跑,明朝軍隊之孱弱可想而知。
所以在豐臣秀吉等人看來,就那些失敗者手下的散兵遊勇都能讓明朝軍隊招架不住,更何況自己手下的百戰精銳呢?所以自己的30萬大軍足夠橫掃明朝了。更何況當年的抗倭名將戚繼光已經去世了,明朝武將青黃不接,日本的戰將則是「群英薈萃」,此時正是攻伐明朝的天賜良機!
其實當時明朝的精銳都在北方,要麼是作為邊軍,要麼駐守京城。南方是大後方,承平已久,軍戶都成了農夫,自然是沒有什麼戰鬥力。這就造成日本對明朝整體戰力的誤判。後來日本侵略朝鮮的時候,萬曆皇帝一眼看出「欲安中國,必守朝鮮」,於是明軍精銳開進朝鮮與日軍作戰,這一下子就把豐臣秀吉給打懵了。
很快豐臣秀吉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戰略目標迅速調整,從滅亡明朝變成了滅亡朝鮮,又變成了平分朝鮮,最後朝鮮也不要了,明朝開放通商就行。可惜萬曆皇帝從始至終都沒有將豐臣秀吉放在眼裡,談判的機會都不給他。
就這樣,在日本被「封神」的豐臣秀吉,被槽點滿滿的萬曆皇帝擊敗,最後身死族滅。
(全文完)
(以上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本人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