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臣秀吉受推崇的原因不是入侵朝鮮,而是帶了個「壞頭」!

2020-12-23 滿清遺史

歷史上,只要一提到萬曆皇帝,相信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怠政三十年」。確實,這是萬曆皇帝揮之不去的一個墨點,也正因為他的怠政,給了宦官崛起的機會,也才有了魏忠賢的滔天權勢,也才有了明朝末年的暗無天日,也才有了崇禎的回天乏力和大明王朝的滅亡。對明朝而言,萬曆絕對是個不稱職的皇帝,但是,也不能因此就將萬曆皇帝的功績全部抹殺,而歷時八年之久的抗倭援朝無疑是他執政生涯中最大的亮點!

萬曆皇帝親政後最大的敗筆可能就是展開了對張居正的清算,但饒是如此,經過多年新政的實施,萬曆皇帝還是積攢了不少資本,而明朝在當時的國力也確實不容小覷。偏偏在此時,有人想挑戰明朝的權威,誰?日本的豐臣秀吉

萬曆十三年,日本天皇任命豐臣秀吉為「攝政」,總理軍政大權,而野心勃勃的豐臣秀吉剛一上任就將目光盯向了明朝的傳統藩屬國朝鮮,並希望以朝鮮為跳板、實現向外擴張的目的。

當時三方勢力的實際情況是:

日本:為了儘快佔領朝鮮,日本發布了招募令,在短期內就集結了大量軍隊和糧食,並建造了大量的海戰艦船;

朝鮮:朝鮮對日本的野心一無所知,其模仿明朝的重文輕武體系、以及多年安定的生存環境使得朝鮮的軍力十分薄弱,很難抵禦日本的進攻;

明朝:作為當時的帝國,明朝也度過了相對安逸的一段時光,對於即將發生的戰爭也少有準備;

從各方的備戰上來看,日本明顯處於領先優勢。

萬曆二十年,隨著豐臣秀吉的一聲令下,日本700餘艘大小戰船載著近15萬兵力開始進攻朝鮮。由於日本是不宣而戰,事發突然,朝鮮猝防不及、接連敗退,失去了很多城池。雖然朝鮮名將李舜臣的出現扭轉了海戰的局面,但大部分陸地的丟失還是讓朝鮮王室不得不逃往中國邊境,並迅速向萬曆皇帝遞交國書、請兵支援

當時日本在中國的名字叫做「倭寇」,雖然他們對沿海地區的侵犯始終沒有停息,但在張居正掌權之時,南有戚繼光、北有李成梁,基本上已經消除了倭寇的隱患。然而這次,日本竟然興師動眾進攻朝鮮,此舉還是震驚了大明王朝。

起初,對於是否出兵朝鮮朝臣們的態度並不一致,但後來日本要求琉球、菲律賓等國向日本稱臣納貢的行為還是極大地傷害了明朝的自尊心,畢竟,明朝君臣已經習慣了君臨天下的姿態。在這種情況下,明朝決定向朝鮮派兵,可由於對日本和此次戰爭了解太少,最初譴往朝鮮的2000人軍隊幾乎全軍覆沒,只有極少數人僥倖逃回。這次失敗激怒了明朝,於是,迅速在國內集結了一支40000人的軍隊,在經略宋應昌、提督李如松的率領下開赴朝鮮

萬曆二十一年,明軍氣勢如虹,一舉拿下平壤,從而開始扭轉朝鮮戰場的局面。可是,之後在碧蹄館一戰中,明軍查大受部隊中計被圍,查大受以3000兵力對抗日軍20000人,堅持了一天一夜,萬幸有楊元連夜領軍趕來支援,才與日本打成了平手。碧蹄館一戰,交戰雙方都損失慘重,與此同時,日軍在漢城周邊又集結了5萬人的軍隊,李如松不敢輕易冒進,於是就退回了平壤,雙方進入對峙

後來李如松從朝鮮方面得知日軍將糧草全部存放在龍山大倉,於是,他命令查大受和李如梅帶領一支精銳前去偷襲。查大受得手,將日軍的十三座糧倉、數十萬石糧食全部燒毀,使後勤本就吃緊的日軍陷入被動

日本軍心不穩,明軍也出師過久、不願繼續耗下去,這麼一來,議和就成了一種必然。關於這次議和,還在歷史上鬧出了笑話

當時明朝與日本並無來往,也沒有所謂的「翻譯」,於是就找了一個精通日語的商人做翻譯,並破格將其提拔為遊擊將軍。可這位翻譯卻是「兩頭吃」,雖然最終合議達成,可是當明朝太監到日本冊封豐臣秀吉的時候,日本才發現在明朝眼裡是自己輸了,並驅逐了大明使團。這下明朝也知道受騙了,這個商人被就地正法。明朝與日本再次進入軍事對峙

日本有個傳統,就是兵不厭詐。他們吸取上次海戰失敗的教訓,利用反間計讓朝鮮國王革去了李舜臣的職務。萬曆二十五年,謀劃已久的日本海上艦船偷襲了停泊在漆川島的朝鮮海軍,朝鮮船隻幾乎全部被擊毀,連海軍統帥元均也中炮身亡。

沒有了海上力量的幹擾,日軍兵分兩路、全面展開反撲。當時留在朝鮮的副總兵楊元在南原死守,但不足萬人的軍隊還是無法抵禦11萬、而且來勢洶洶的日軍,最終楊元戰死。全州的守將陳愚忠臨陣怯逃,讓日軍輕而易舉就拿下全州、進逼漢城

幸好此時明朝的大軍趕到,主力部隊取勝的同時,參將彭友德也率軍重挫攻打青山的日軍,而朝鮮也重新啟用了李舜臣,用新組建的水師力量在海上擊敗日軍。雙方在蔚山展開了激戰,明軍未能一鼓作氣拿下蔚山,待日軍後援趕來時明軍下令撤退。日軍抓住明軍撤退的時機大舉反攻,明朝軍隊損失慘重,而日軍也是元氣大傷

蔚山之戰八個月後,邢玠展開了對日軍的第二輪進攻,這次明朝向朝鮮增派了110艘大小戰船。邢玠也吸取了蔚山兵敗的教訓,十分重視水陸協同作戰,禁止孤軍深入,穩紮穩打,收效明顯。而日軍則是步步敗退,即便能堅持下來的,也被明朝和朝鮮聯軍分割包圍、逐漸蠶食。

戰事不利讓豐臣秀吉夙夜難免,久而久之,身體就吃不消了。萬曆二十七年八月,在內外交困下,一代梟雄豐臣秀吉離開了人世。他的死讓本就無心戀戰的日軍更加潰散,再堅持下去只是增加傷亡人數而已,日軍開始在巨濟島集結,侯船回國。可明朝和朝鮮哪肯就此罷手,除了在陸地上繼續進攻之外,海上艦船也對日本的撤兵船展開圍剿,日軍死傷無數,當然,這種勝利也是有代價的,李舜臣、鄧子龍等人都戰死海面。

在日軍撤離之後,明朝軍隊也開始全面撤軍。這場戰爭從萬曆二十年(1592年)一直持續到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長達8年之久,是明朝在內憂外患的形勢下發動的一場抗倭援朝戰爭,不但表達了明朝捍衛朝鮮宗主國地位的決心,也向所有人展現了明朝的實力和威嚴。雖然當時明朝已經開始沉淪,但它「帝國」的地位依然不容小覷。

萬曆皇帝的一生存在感很低,但不能否認,這場戰爭是在萬曆皇帝的主導下完成,也成為萬曆皇帝執政生涯中為數不多的閃光點之一

豐臣秀吉的侵朝行動失敗了,但是,卻為日本以後的對外擴張提供了參考,這也是為什麼日本人推崇豐臣秀吉的原因所在

相關焦點

  • 他是豐臣秀吉的養子,萬曆朝鮮戰爭任統帥,慘被德川家康軟禁50年
    豐臣秀吉日本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豐臣秀吉對隔海相望的朝鮮發動入侵戰爭,由於這時候中國的在位皇帝是大明王朝萬曆皇帝,所以這場戰爭史稱「萬曆朝鮮戰爭」,而朝鮮則史稱「壬辰倭亂」,日本則史稱站到中國和朝鮮的角度,這顯然是一場赤裸裸的侵略戰爭,站到日本的角度,那就是一場所謂的「開疆拓土」的戰爭。在萬曆朝鮮戰爭的整個過程,豐臣秀吉始終御駕親徵,也帶上了部分跟他南徵北戰的家臣,其中擔任日本軍隊統帥的家臣叫做宇喜多秀家,是本文要介紹的歷史人物。
  • 萬曆朝鮮戰爭,豐臣秀吉意在入侵明朝,為何他覺得自己能滅大明?
    不光是豐臣秀吉,他的手下們也是自信滿滿,比如加藤清正仗還沒打就先開口要了二十個明朝的縣城作為封地,龜井茲矩則是要了浙江台州……日本只是一個彈丸小國,為什麼豐臣秀吉和他的手下們會自信心這麼膨脹呢?主要是有三個原因:第一,自信心的膨脹。豐臣秀吉當年只是織田信長手下的一個足輕,但卻結束了混亂的日本戰國,相當於日本的秦始皇,昔日那麼多牛逼的大名都成了過往雲煙,只有豐臣秀吉一人笑到最後,你說他膨不膨脹。在他看來,他是命中注定要統一世界的。
  • 豐臣秀吉傳—統一日本
    日吉丸是他們的第二個孩子,上有個大他四歲的姐姐。天文十二年一月,父親木下彌右衛門去世了,母親帶著六歲的日吉丸和姐姐阿友,改嫁給了同村的一個男人竹阿彌。生下了弟弟豐臣秀長與妹妹阿旭(朝日姬)。繼父厭惡日吉丸,加之其性情粗暴,叱罵之餘還經常拳腳相加。
  • 豐臣秀吉為何敢與明朝叫板?五個原因解釋了一切
    豐臣秀吉為何敢與明朝叫板?五個原因解釋了一切文/新島,現為在校大學生,對歷史有濃厚的興趣,有豐富的知識儲備配圖聲明/本號所使用配圖均來源於網際網路,且難以查證著作權人,若有來源我們定會標記,若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本號,我們會認真解決!
  • 日本統領豐臣秀吉:我要佔領朝鮮印度,統治中國,最後葬在寧波
    在近代史上,我們經常會感到驚訝,不明白為什麼一個小小的日本居然有膽子、有能力來入侵中國,但是如果我們關注其統治者的言論,就會明白,日本對富庶的中國覬覦已久。 豐臣秀吉就是如此,在統一日本後,他很快就感到了不滿足,將眼光放到了鄰國甚至全亞洲。
  • 萬曆朝鮮之役時,豐臣秀吉為何相信能和明朝長期抗衡?
    回答這個問題,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來分析:一、豐臣秀吉的迷之自信日本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迷之自信」的國家,豐臣秀吉作為這個國家的人,當然也相當有自信。豐臣秀吉曾經向朝鮮國王直言,欲以朝鮮為跳板攻打大明,被朝鮮國王直接拒絕。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畢竟朝鮮一直是大明的小弟,連國王都是大明冊封。《豐臣秀吉致書朝鮮國王雲》:「日本豐臣秀吉,謹答朝鮮國王足下。吾邦諸道,久處分離,廢亂綱紀,格阻帝命。秀吉為之憤激,披堅執銳,西討東伐,以數年之間,而定六十餘國。
  • 維基精選:【豐臣秀吉】
    1586年,為了攏絡德川家康使其成為自己的助力,秀吉將其妹旭姬(四十二歲)嫁與德川家康(四十三歲),並為家康正室,甚至將自己的母親大政所送至家康身邊成為人質,德川家康此後臣服秀吉。同年,受天皇賜姓豐臣並就任關白(平民出身者第一人),確立了天下人的地位。
  • 【歷史】豐臣秀吉為什麼認為日本可以徵服中國?
    舉個早點的例子,從戰國時代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來說:那個時代的日本經歷了長達上百年的戰亂,整個國家的經濟已經接近崩潰了。國內的大名們以五大老為首實際上都握有強大的地方自治權和兵力。可以說豐臣秀吉的統治基礎在那個時代就是建立在沙堆上的,一個不小心就有可能讓國家再次分裂。我覺得造成這種局面的最主要原因是豐臣秀吉的出身太差,他是個農民出身。
  • 萬曆朝鮮戰爭,豐臣秀吉真的以為自己能滅掉大明嗎?
    有猴子之稱的豐臣秀吉,他的目標可不是大明、朝鮮,先攻朝鮮,再佔中國,攻取印度。他的戰略目標是建立一個亞洲大帝國,應該說二戰中日本的所謂「大東亞共榮圈」,也基本是繼承了他的想法,看來日本人的野心從來就沒有變過啊!那麼豐臣秀吉,哪裡來的自信,認為自己可以滅亡大明,建立自己的亞洲帝國呢?
  • 豐臣秀吉自認為可以打敗明朝
    ④這樣能幹的人受到嫉妒排擠,並在其主人松下嘉兵衛面前挖苦豐田秀吉,主人松下嘉兵衛很無耐,無論怎麼樣是阻止不了眾人嫉妒之心,於是理解的說明原因並解僱了豐臣秀吉,雖然在松下嘉兵衛家裡工作四年,因為松下的認可和呵護及提攜倍受感激,豐臣秀吉稱霸天下之後,派人去尋找松下嘉兵衛,在遠江國久能地方賜給他三萬一千石的領地,並任他為大名。
  • 豐臣秀吉當時真的以為自己可以滅掉大明嗎?
    首先一個原因,就是古代日本人的「世界觀」問題,16世紀的日本,早已形成了「三國世界說」,即全世界是由中國、日本、印度三個「中心國家」組成的。其他諸如朝鮮琉球呂松之流,都是圍繞「中心國家」的小國。所以先滅中國再滅印度,就等於徵服了世界。豐臣秀吉的「三步走」,就是以這「世界觀」為參考的。那麼豐臣秀吉,真的相信自己能做得到?
  • 明史 | 樊樹志:豐臣秀吉的大東亞夢——萬曆年間的韓戰
    「假道入明」與「大東亞構想」   發動侵略朝鮮的戰爭,豐臣秀吉不僅意欲霸佔朝鮮,而且欲通過朝鮮這塊跳板徵服中國,即「假道入明」或「唐人」。在豐臣秀吉的談話或信函中提及的「明」或「唐」是指十六世紀末的中國。
  • 日本名人專題介紹(三十七) 豐臣秀吉
    1591年,將關白之位讓給外甥豐臣秀次,自稱太閤(前關白的尊稱)。1591年秀吉進行他人生中最後一場日本國內戰爭——平定九戶政實之亂。,派遣了蒲生氏鄉、淺野長政及石田三成聯同東北地方大名平定九戶政實之亂。同年,秀吉命令茶人千利休切腹自盡,原因不明。徵伐朝鮮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治國有方,多年戰亂的日本一時間國泰民安。
  • 豐臣秀吉企圖以朝鮮為跳板侵略中國,最終自食惡果
    日本是個島國,土地面積本就很小,60%以上還是山地,導致日本國內物資缺乏。當年豐臣秀吉跟隨織田信長西徵之時,看到了眾多來自中國和朝鮮的走私商品,讓他心動不已。再加上遠在西方的葡萄牙人的到訪,讓他覺得日本已經是威名在外,萬國來朝了。豐臣秀吉覺得日本太小,太委屈自己的才華,於是他決定徵服亞洲,給自己充足的空間來施展才華。
  • 日本惡之源豐臣秀吉
    ,臺灣,朝鮮等變成日本的屬國,要把整個的第一島鏈全部佔領,利用朝鮮做跳板然後侵略中國,侵略中國之后豐臣秀吉讓日本天皇住在北京,豐臣秀吉本人則住在寧波,為什麼豐臣秀吉選擇住在寧波呢,因為寧波便於進攻印度,這個戰略豐臣秀吉時代並沒有實現,當時豐臣秀吉侵略朝鮮打了七年,最後以失敗告終但是豐臣秀吉的後人慢慢把豐臣秀吉的戰略慢慢實現,到了1868年明治維新,天皇御筆信後來的徵韓論到最後的田中奏摺
  • 日本戰國時代的著名武將—豐臣秀吉
    豐臣秀吉如果不是生在這個時代,他也許會終生默默無聞,過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家生活,然而,他生適逢時,在那個舊的等級秩序已經傾覆而新的秩序尚未確立的時代,這位農民之子豐臣秀吉就有機會充當大名和武將,以至登上權力的顛峰。 豐臣秀吉雖生在農民家庭,而生父和繼父都是武將織田家的下級武士。8歲時,秀吉當過小僧,以後又輾轉於商品生產較發達的尾張、遠江、三河、美濃一帶。
  • 豐臣秀吉:侵華戰爭的始作俑者?
    豐臣秀吉為中國人所熟悉,是因為豐臣秀吉統一日本,發動了徵服朝鮮的戰爭,並寄望以朝鮮為跳板進而侵略中國。事實上,這也是豐臣秀吉之前織田信長等人的計劃,只不過最後是由豐臣秀吉來實施而已。無法冠姓的下層階級相對於其他在日本戰國時代成名的人來說,豐臣秀吉的出身即使不能算是最差的,也已經相去不遠。豐臣秀吉出身無法冠姓的下層階級,本名不是這一個——豐臣是日本天皇的賜姓,而秀吉是織田信長給他的賜名。
  • 世界的臍帶08|野心:豐臣秀吉與德川家康(上)
    1591年(日 天正十九年),已經被尊稱為「太閤」的豐臣秀吉在鹿兒島眺望日本海的遠端,面對在應仁之亂後終於重歸統一的日本,他衍生出了更大的野心:先徵服朝鮮半島,然後以朝鮮為跳板,入侵大明帝國。日本重新統一的道路其實頗為艱辛與曲折。1582年(日 天正十年)6月,幾乎已經可以統一日本的織田信長遭到大將明智光秀背叛,在京都本能寺遇襲後寡不敵眾,剖腹自盡。
  • 豐臣秀吉做錯了什麼?
    與織田信長一樣,豐臣秀吉有著強烈的大陸情結。認為日本國土狹小,資源緊張,難成大國。只有以朝鮮為跳板,進軍東亞大陸。方能使日本真正成為大國,布國威於四方。於是,1592年,豐臣秀吉剛剛統一日本不久,即自恃戰爭經驗豐富,武力強大,悍然發動了對朝鮮的侵略戰爭。想要先滅亡朝鮮,然後再侵佔中國。
  • 豐臣秀吉(9)——金鑾後的導火索
    北條氏已定,豐臣秀吉,這個五十多歲的男人成為了日本的實際之主。 受到影響最大的,莫過於秀吉的其他養子。他們可能會想:「治部少輔已經明確擁立秀賴公子了,如果此人掌權,他日我等難免成為第二個秀次!此人並非和善之人!」 第二個,是攻打朝鮮。 1592年,秀吉萌生了想要徵服世界的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