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代之前就有宦官出使的相關記載,但是宦官真正走上外交的歷史舞臺和朝臣相抗衡甚至超過朝臣成為重要的外交使節則明朝的一個顯著特點,以至於形成了歷史上的「宦官外交」的局面。
宦官出使古已有之。早在漢代就有遣黃門與應募者,入海市異物之舉,到了唐代這個宦官大規模幹政的時期宦官出使諸蕃及海外與以往相比較為常見。根據《冊府元龜》記載:開元二十三年(735)唐玄宗命內使竇元禮使於吐蕃;元和四年(809)正月唐憲宗命中官元文政往渤海充弔祭冊立使;十一年(816)二月命中使二人送回鶻使歸國。宋代的外交使者雖然以朝臣為主,但是史書中也有一些零星的宦官出使的記載。例如,北宋時期,曾「遣內使八人,齎敕書金帛,分四路招致海南諸蕃。」淳化五年(994)因西夏曾遣使獻馬和駱駝給北宋,宋太宗趙匡義曾經派遣內侍張崇貴出使西夏,賞賜茶、藥、器幣、衣物等;天聖九年(1031)西夏國王德明去世,宋仁宗任命尚書庫支員外郎朱昌符擔任祭奠使,內侍押班馮俊為副使前往西夏進行弔祭。到了清代統治者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中央集權制度發展到頂峰,君權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在皇族手中。在中國歷代封建王朝中清朝宦官的地位最低,待遇也最差,他們幾乎沒有幹預國家政事的機會,更不用提奉命出使外國。由此可見,在中國歷代封建王朝中雖然也有宦官出使的相關記載,但是當時宦官出使只是朝臣出使的一種輔助力量,在當時的社會上並沒有產生較大的影響,以至於常常被人們所忽略,但是在有明一代這種現象卻發生了逆轉。
之所以說明代是宦官出使最為盛行的時期,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明代的宦官出使區域廣
明代之前宦官出使的區域主要是周邊少數民族,很少有漂洋過海,遠涉別國的記載。但是在有明一代,宦官出使涉及到的區域不僅包括周邊少數民族,更為重要的是他們常常作為皇帝的近臣出使明朝的藩屬國。
明代宦官出使涉及到的區域最為廣大的當屬鄭和下西洋。根據《明史》記載:「和經事三朝,先後七奉使,所歷佔城、爪哇、真臘、舊港、暹羅、古裡、滿剌加、浡泥、蘇門答賴、阿魯、柯枝、大葛蘭、小葛蘭、西洋瑣裡、瑣裡、加異勒、阿撥把丹、南巫裡、甘把裡、錫蘭山、喃渤利、彭亨、急蘭丹、忽魯謨斯、比剌、溜山、孫剌、木骨都束、麻林、剌撒、祖法兒、沙裡灣泥、竹步、榜葛剌、天方、黎伐、那孤兒,凡三十餘國」。鄭和的船隊到達了今天的東南亞、南亞、中亞、西亞和非洲國家。
不僅如此明代的其他宦官也曾經多次出使周邊各國。例如永樂年間中官海童多次出使蒙古,宣德二年(1427)昌盛出使朝鮮,洪武年間梁珉、柴山等出使日本,永樂元年(1403)馬彬出使佔城,天順四年(1460)柴升出使安南,洪熙元年(1425)楊琳出使寮國等。
綜上所述,有明一代宦官出使的區域不僅僅局限周邊少數民族地區,而且還將觸角延伸到海外各國,有時甚至是獨自率領龐大的船隊出使各國,成為有明一代重要的外交使節。
(二)明代的宦官出使人數多
在明朝之前宦官出使只是個別宦官的偶然行為,所涉及到的宦官人數十分有限。例如唐代的魚朝恩、元文政,宋代的張崇貴等。但是到了明代出使別國已經不再是某些位高權重的宦官的行為,而是涉及到到許多宦官。
根據《明實錄》有關涉外史料的相關記載,明代有姓名記載的宦官使節就達66 人之多,其中尤以永樂年間最多,達到了 38 人,佔到出使總人數的 57.6%。
(三)明代宦官出使和朝臣出使並行
中國歷代封建王朝除了明朝之外的外交使節基本上都是以朝臣為主,宦官充當外交使節出使別國和周邊地區只是朝臣出使的補充。但是在明代,尤其是明代前期宦官出使和朝臣出使並行,在宦官出使盛行的年代,宦官出使甚至超過了朝臣,成為中外交往的中方主角,對於明代的涉外關係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據統計,在永樂和仁宣時期宦官出使的次數都超過了朝臣。永樂年間朝臣出使的次數僅 48 次,而宦官出使的次數卻達 92 次之多;仁宣年間的朝臣出使為25 次,而宦官出使則為 37 次。在明朝其他歷史時期宦官出使的次數雖然沒有超過朝臣,但有時是處於一種持平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