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時期,西域與中原斷絕關係,分裂成許多小國。東漢初年,匈奴的影響再次延伸到西方國家。漢明帝統治時期,東漢恢復了對西域的保護,派班超到西域南部各國,爭取這些小國斷絕與匈奴的關係,與東漢共同抵抗匈奴。自1973年起,東漢班超多次奉命出使西域。他首先到達撣邦,襲擊並殺死了北匈奴的使者,使撣邦加入東漢。然後向西到于闐,逼于闐王殺了北匈奴使者,投降漢朝。
之後班超在西域打拼,與地方各國聯手抗擊匈奴。到1991年,他成功地驅逐了北匈奴的勢力,徵服了鄯善、于闐、龜茲、古墨等西方國家,被封為西域都護府。1994年,西域50多個國家向漢朝投降。
「拋筆從軍」的典故出自西方名將班超,意為棄文從軍。
班超因為家境貧寒,為了生計,為政府做了一些抄寫和書寫的工作。有一天,他把筆扔在桌子上,嘆了口氣說:「一個人如果做不了別的大事,就應該像張騫一樣到邊疆去,為國家的創業事業做出貢獻!怎麼能和筆墨打交道一輩子?」
班超感嘆的那一天,也是東漢初期軍隊急需用人的時候。漢明帝招兵買馬,班超真的「參軍」被任命為假司馬。竇固派兵攻打義烏,與呼延王在普雷海交戰。他靠「斬首」獲得了巨大的勝利,因此受到竇固的賞識。
外戚指的是皇帝的母親和妻子,即太后和皇后的親屬,太監指的是在宮中為皇帝和他的后妃服務的人。東漢皇帝早年即位。一般來說,他們的母親皇太后在法庭上聽政治。慈禧太后信任父親和哥哥,讓他們管理國家事務,從而形成了外戚掌權的局面。年輕的皇帝長大後,想從外戚手中奪回權力,就依靠身邊最親近的宦官來攻擊外戚。宦官贏得了皇帝的信任,也控制了國家大事,把皇帝當成了傀儡。
外戚利用皇帝對宦官的不滿,捲土重來。這就是「外戚與宦官之爭」。
漢和帝10歲即位,竇太后臨朝。其弟在朝廷身居要職,把持大政,橫行京城。永元四年(1992年),漢和帝利用宦官鄭眾之權消滅外戚竇氏的勢力,鄭眾參政封侯,這是宦官專權封侯的開端。和帝、殤帝之後,13歲的漢安帝即位,太后鄧上臺,用外戚宦官治理。鄧皇后死後,安皇帝與宦官合謀消滅鄧氏外戚,而燕皇后的弟弟燕仙也身居要職,這仍然是宦官與外戚共享專屬權力的局面。東漢時期,外戚與宦官之間持續不斷的權力與利益之爭,從而使朝政日益腐朽,東漢開始走向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