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介書生投筆從戎出陽關,三十年如一日留下西域傳奇

2020-12-22 西樓訪古

東漢永平五年(62年),雒陽官署辦公室。

一個年輕科員心不在焉心事重重,突然只見他長嘆一聲,拍案而起摔了毛筆:「大丈夫當效法傅介子、張博望建功於異域,封侯拜將光宗耀祖,怎麼能在這辦公室裡浪費生命!」

旁邊的同事們見他又發飆了,就嘲諷他說:「班超,你這早上又忘吃藥了吧,整天神神叨叨的,腦袋裡到底在想什麼呢。你還不趕緊寫,領導馬上要用了。」

年輕人對眾人的嘲諷嗤之以鼻,淡淡地回了一句:「你們這幫慵人哪裡會知道我的遠大抱負呢。」

這個名叫班超的年輕科員從此闖進了歷史舞臺,也為歷史貢獻了他的第一個成語:投筆從戎

班超

班超,字仲升,扶風郡平陵人。東漢時期著名軍事家、外交家,史學家班彪的幼子,其長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史學家。

漢明帝永平五年(62年),班超的哥哥班固被召入雒陽任職,班超和他的母親也一同遷居至雒陽。班超家境貧寒,進京後迫於生計靠替官府抄寫文書來維持生計,但他從小就有遠大抱負,不甘心就這樣碌碌無為一輩子,於是便出現了開頭的那一幕。

有一天班超在雒陽大街上遇到一個看相算卦的半仙,就讓半仙給自己看看面相。半仙說:「你的先輩雖是平民百姓,但你日後定當在萬裡之外封侯。」班超一聽,來了精神問他原因,半仙說:「你額頭如燕,頸脖如虎,飛翔食肉,這是萬裡封侯的相貌啊!」

班超聽了這話心花怒放,更加堅定自己的志向,現在他需要的就是一個伯樂能慧眼識才,發現他這位千裡馬。

班超公園

很快機會來了。

永平十六年(73年),奉車都尉竇固等人出兵攻打北匈奴,班超抓住機會報名從軍參加了這次戰役。

班超一到軍中,很快就顯示了與眾不同的才能。他奉命率兵進攻伊吾,在蒲類海與北匈奴交戰,斬獲甚多,大獲全勝。主帥竇固很賞識他的才幹,於是派他和從事郭恂一起出使西域。

班超和郭恂先到達了鄯善國。鄯善王對班超等人先是畢恭畢敬,噓寒問暖,禮敬備致,幾天後突然改變態度,變得疏懈冷淡。班超心想其中必然有原因,於是把部下找來商議:

「哥幾個,你們不覺得鄯善王的態度突然變冷漠了麼?我想肯定是匈奴使者來了,鄯善王猶豫不決,不知道該怎麼辦,頭腦清醒的人能夠預見到還未發生的事情,何況現在已明擺著呢!」

為了印證自己的猜測,班超把接待他們的鄯善國侍從找來問道:「匈奴使者已經來了幾天了,他們現在在哪裡?」鄯善侍從以為班超已經知道了此事,不得不說出實情,告訴他匈奴使者已經到了鄯善王宮多日。

圍殲匈奴使團

事情緊急,班超把自己的部下三十六人全召集到一起,商議趁匈奴人不防備,先下手為強發起突然襲擊將其殲滅,這樣才能轉危為安,也可以震懾首鼠兩端的鄯善王。有人提出異議,說應該先和使節郭恂商量一下再做決定。

班超大怒,說郭恂是個毫無主見的庸碌之輩,跟他商量此等大事,萬一他害怕不願參加難免不會洩露計劃,到那時我們就全玩完了,成敗在此一舉。眾人一聽覺得有道理,於是眾人商定按計劃行動。

當天夜裡,班超率領三十六名部下趁匈奴人熟睡之時,衝進匈奴人營地,縱火焚燒,又安排人一邊擊鼓吶喊一邊密集放箭。匈奴人猝不及防,陷入混亂之中,還沒鬧明白怎麼回事就被班超一伙人殺的七零八落,班超親手擊殺三個匈奴人,部下也斬殺三十多個匈奴人,剩下的匈奴人也都葬身火海。

一戰成名,鄯善王大驚失色,再也不敢懷有二心,班超則對鄯善王溫言撫慰,這一手恩威兼濟取得了巨大成功,鄯善王表示願意歸順漢朝,並把兒子送到長安做人質。

平定西域

此後班超橫行西域31年,平定大小五十餘國,威震西域,揚漢威於萬裡之外。

漢和帝永元七年(95年),朝廷為表彰班超平定西域的功勳,敕封他為定遠侯,食邑千戶,因此後人習慣稱之為「班定遠」。

永元十二年(100年)班超年老思鄉,上疏求歸,言辭哀切,可惜石沉大海沒有回音。後來他妹妹班昭也上疏為哥哥說話,和帝看了奏摺為之動容,以任尚接替班超,宣班超卸任回京。

「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臣老病衰困,冒死瞽言,謹遣子勇隨獻物入塞。及臣生在,令勇目見中土。」——《後漢書·班梁列傳第三十七》

班超於永元十四年(102年)八月終於回到了闊別三十年之久的雒陽,漢和帝下詔封他為射聲校尉。班超在西域時胸肋就有舊疾,回朝不久後舊病復發。和帝聽聞後,派遣中黃門慰問,並賜給他醫藥。然而僅僅一月後班超便與世長辭,享年70歲,葬雒陽城北邙山之原。

邙山班超墓

今古北邙山下路,黃塵老盡英雄。

邙山是洛陽城北的一條低緩山丘,因山上遍布歷代古墓冢而聞名。在今天洛陽城北的孟津縣朝陽鎮張陽村西北的邙山嶺上有一大冢,當地世代傳為班冢,為東漢定遠侯班超墓。此冢高6米,周長120米,為夯土平丘狀墓冢。

上世紀七十年代,在大冢的東北方出土了一通北魏墓誌,志載:西南方距射聲校尉班超墓一百六十四步,這證明了此處確為定遠侯班超墓。

班超墓

班超墓所在的土嶺處於北魏墓葬區,過去被鄉民稱作「三冢槐」,此地遍布北魏古墓,密集程度幾乎到了無臥牛之地,至今地面還保留著好幾座北魏大冢。班超墓早先在田野中沒有任何保護措施,也沒有碑記,非常不利於遊客參觀和保護。

前幾年在洛陽熱心網友的倡議下,眾人募捐為班超墓樹立了墓碑,上刻「漢定遠侯班超之墓」八個隸書大字。近幾年墓冢周圍又廣植樹木,積極開展綠化,班超墓環境明顯改善。

班超墓

去年又傳來好消息,為配合絲綢之路大遺址申遺工作,班超墓也列入修繕計劃,新建的班超紀念館已經竣工,後期還會將班超墓也納入紀念館的二期工程加以修繕保護。

相信隨著各項文保措施的不斷完善,那種斜陽殘冢,荒草萋萋的舊時情景將永遠成為歷史了。

歷史的長河流淌過千百年,多少繁華多少功名都已被大浪淘沙,然而班超拓邊西域,捍衛國家領土的愛國精神卻永遠閃耀著不朽的光芒,為萬世所推崇敬仰。

相關焦點

  • 投筆從戎的班超,在西域經歷了怎樣的傳奇故事?
    自從西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之後,中原政府便十分重視與這一地區國家的外交關係,並在那裡建立起了西域都護府,以維持自己的威望。不過到了東漢時期,漢政府對於西域的影響力持續下降,因此西域各國紛紛停止了對於東漢的貢奉。
  • 春風不度玉門關,西出陽關無故人,兩個關隘,一個符號,兩座豐碑
    玉門關,俗稱小方盤城,始建於漢武帝開通西域道路、設置河西四郡之時。玉門關與另一重要關隘陽關,均位於敦煌郡龍勒縣境,皆為都尉治所,為重要的屯兵之地。因西域輸入玉石時取道於此而得名。當時中原與西域交通莫不取道兩關,曾是漢代時期重要的軍事關隘和絲路交通要道。
  • 「西出陽關」耀南博
    文/徐魯君 張勇剛  圖/趙嵐  視頻製作/郝華 於小丁 十一月的主題是離別,我們先後告別了三國文物展、珠山瓷器展,11月29日,又一起來送別《西出陽關
  • 「西出陽關無故人」——甘肅陽關
    古時西域多出玉石,如和田玉。開拓漢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並從西域諸國引進了汗血馬、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等。其實此處陽關道,古代是指經過陽關通向西域的大道,現在多指光明的大道,寄託著人們美好的希望。這種「陽關道」的叫法出自王維《送劉司直赴安西》「絕域陽關道,胡沙與塞塵……」
  • 西域三十六國今何在
    作為漢民族的一部分,多數西域民眾無論在精神還是文化上,都與中原地區基本保持一致並衍傳至今。儘管傳說中的西域三十六國大都在歷史長河中自行消失,但其留下的諸多人文遺蹟和令人遐想不已的傳奇故事,卻一再煥發出奪目光輝,令人嚮往。
  • 長城十三關 | 西出陽關無故人
    陽關是中國古代陸路對外交通咽喉之地,是絲綢之路南路必經的關隘。位於甘肅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灘附近。西漢置關,因在玉門關之南,故名。陽關和玉門關同為當時對西域交通的門戶。秦漢以來,好戰的匈奴對漢民族威脅很大。漢初,匈奴東敗東胡,西逐大月氏,佔據河西,並以河西為基地,屢犯漢境。漢王朝開始曾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試圖換取暫時的安寧。
  • 茫茫大漠,戈壁裡的戰士——陽關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陽關,因坐落在玉門關之南而得名陽關,與玉門關的名氣相比起來,陽關就顯得小的很多了,存在感就好像是玉門關的小弟。陽關,始建於漢武帝「列四郡、據兩關」時期,作為通往西域的門戶,是絲綢之路南道上的重要關隘,又是古代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
  • 西域三十六國傳奇
    因為她擁有不同於中原內地的風物人情,是不一樣的中國,因為她自秦漢時起就是一個象徵,一個可以讓男人馳騁沙場、縱橫捭闔、建功立業的沙場,讓女人胡旋舞蹈、樓蘭美貌、女兒國度的夢鄉。 秦末漢初期間,廣袤的西域大地上,活躍著大小五十多個國家,隨著不斷的相互徵戰與吞併,公元前138年張騫出使西域時,「西域」曾先後存在有36個國家。後人稱之為「古西域三十六國」。
  • 漢代絲綢之路的保護者,西域都護府
    西域都護府是漢代在西域地區設立的軍事行政機構。西域地區在漢代初期泛指玉門關和陽關以西的地區。在漢宣帝年間,朝廷設立西域都護府之後,西域地區逐漸變成了特指西域都護府管轄的地區,包括大宛、烏孫……中原地區和西域地區的交往歷史十分悠久,早在先秦時期,崑崙山的美玉就已經是戰國王侯喜歡的珍寶了。秦末漢初之際,中原地區大亂,匈奴的勢力逐漸崛起,阻斷了中原和西域地區的交流。
  • 踏上陽關道,尋覓玉門關
    敦煌博物館入口站在一張斑駁的黑白照片前,敦煌博物館講解員李英不無遺憾地告訴記者,陽關的關城現今已不存在,僅殘留一座烽燧。隨後,李英把記者帶到「張騫出使西域路線圖」前,介紹起陽關和玉門關的前世今生:陽關、玉門關分列敦煌南北,主要為防禦秦漢時期主要的外患——匈奴。
  • 陽關,神秘的東方哨所
    先祖的腳印早已被風沙和歲月抹平,沿著現代的柏油馬路,出敦煌西南70公裡,綠洲散盡,一片亙古的荒漠橫亙眼前,對於歷史的回顧,更真切了。開通於公元前,喧囂忙碌了1000多年的中國古代交通要道——絲綢之路,就是從這裡,步入了最困難最艱險的旅程。因此,一個小小的東方哨所,在無名的寂寞中,送出了無數的商旅駝隊,迎來了九死一生的將軍戍卒。
  • 行旅記 / 陽關那頭,是敦煌.
    回到長安,他向漢武帝描繪了西域的模樣,在三十而立的帝王面前打開了絲綢之路的地理藍圖。未滿7年,張騫再次啟程,這一次他帶著大量的人馬和天朝富庶的產品,浩浩蕩蕩地踏上了絲綢之路。站在陽關,雖然此時已然不知陽關何處。一塊石頭站立的地方,它臉上掛著滄桑與平和,風中不斷告訴我這就是陽關,我就站在它的故土上,遙望殘缺的漢城牆。
  • 被唐詩捧紅的千年古城:陽關
    王維說「西出陽關無故人」,是在文化意義上強調,出了陽關便不再是中國傳統的家國、鄉關,而是完全陌生、難逢「故人」的異質文化區域。陽關,在這裡只是文化上的一種譬喻,歷史典故的運用,並不是真的說唐人赴安西都護府要走陽關出關。
  • 成語故事匯:投筆從戎的典故
    「投筆從戎:扔掉筆去參軍。多指文人從軍。」01、出處《後漢書·班超傳》 :「大丈夫無他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02、典故班超,是東漢名將。他父親班彪、哥哥班固、妹妹班昭都是當時著名的歷史學家。
  • 「西出陽關無故人」,你知道「陽關」在哪裡嗎?(你可能差點去過~)
    陽關,始建於漢武帝元鼎年間,在河西「列四郡、據兩關」,陽關即是兩關之一。陽關作為通往西域的門戶,又是絲綢之路南道的重要關隘,是古代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河倉城遺址陽關、玉門關是絲綢之路上敦煌段的主要軍事重地和途經驛站,通西域,連歐亞。無論是在通商或者文化交流,或戰爭中,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 王維深情送別,「西出陽關無故人」成千古絕唱!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柳樹的「柳"字與留下的「留」字,讀音是相似的,王維也借這柳樹表達了自己對元二的依依惜別之情。「西出陽關無故人」的意思是向西出了陽關可就再也遇不到老朋友了。為什麼出了陽關就遇不到好朋友了呢?這就不得不提"陽關"這個地方了。
  • 絲路古關:陽關、玉門關和金關
    渥窪池出過天馬,獻給漢武帝,其實那是頭跑來渥窪池喝水的野馬。」吳豐萍是陽關博物館副館長,精明強幹,激情洋溢。早年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無端生出一股豪情,真的來到陽關,卻感到一陣悽涼。陽關西去,沿塔裡木盆地南緣前往西域,漢唐時稱為南道,具體路線為:陽關—若羌—且末—精絕(今民豐縣北)—于闐(今和田縣南)—莎車—疏勒(今喀什市)。
  • 【絲路新散文全國徵文大賽】王德忠|陽關
    早在公元前121年,西漢王朝為抵抗匈奴對邊疆的騷擾,經營西域,在河西走廊設置了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同時建立了陽關和玉門關。陽關,古代是重要的關隘,漢王朝為防禦西北遊牧民族入侵而建立的,也是絲綢之路上中原通往西域及中亞等地的重要門戶,憑水為隘,據川當險,與玉門關南北呼應。
  • 西出陽關,邂逅最美的敦煌
    古往今來,敦煌一直都是東西交通的鎖鑰之地,是河西走廊西端,絲綢之路出西域、通中亞西亞「咽喉中的咽喉」,有絲路上最古老的商貿海關(陽關),和邊境上最早的軍事關隘(玉門關),地位特殊,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前陽關後玉門,控伊西而制漠北。」明代沙州衛大體為今敦煌市區域,是明初設立的軍事重鎮。這段話形象地道出了敦煌的地理形勢:背靠祁連雪山和青海湖,城池被鳴沙山環繞,以發源於雪山的黨河為裙帶。
  • 敦煌縣陽關之謎玉門關
    陽關根據這首詩,音樂家創作出《陽關三疊*那悠揚激越的琴聲,更 令人心馳潺水,神往陽關。但喬怪的是,這個屢見於漢唐史籍魅赫有名的陽關,在唐代以後 竟然消聲匿跡了。不但名不再見詩文,甚至在地趣上也失去了它的蹤 跡。陽關,竟成了一個歷史之謎0據我國史籍記載,西漢武帝時,為抗擊匈奴,聯絡,西域,加強了 對河西走廊這個戰略要地的控制,因而在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 由浦泉郡分置教瘞郡,下轄六縣,其一為龍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