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出陽關無故人」,你知道「陽關」在哪裡嗎?(你可能差點去過~)

2021-02-08 風花旅行訂閱號

點擊上方「風花旅行訂閱號」關注我們



送元二使安西

——唐 · 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這首詩是王維送朋友「元家二少」去西北邊疆時作的詩,表達了一種不舍和悽涼的情感。從這首古詩裡,我們可以感受到元二要去的這個地方應該是比較荒涼的,而且在西邊。那麼,「西出陽關無故人」中的「陽關」到底在哪呢?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

這還得從絲綢之路說起。


大家都知道,我國在古代就已經有了絲綢之路,這條路上常年是黃沙漫漫,駝鈴聲不斷,閉上眼睛都可以在大腦中浮現出來那麼一幅大漠行旅商隊的圖景。這條路可以說是古代的中原人民和其他的少數民族,尤其是西北一些地區通商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這條路的沿途上有過無數的傳說,也誕生過很多璀璨的文明,只不過這些文明都沒能流傳到今天,他們在歷史中隨著黃沙的紛飛被掩埋在了無邊的沙漠裡。

但是我們根據現代的考古成果可以發現,這條路的沿途中,當年的繁華還是可以看得出來的。而【陽關】這個地方就是絲綢之路的南路中一個重要的關口,在交通中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地方,是古代中原往其他國家的必經道路。

如果在我們今天的地圖上,去尋找陽關這個地方,應該就在當今甘肅省境內,具體位置應該是在敦煌市西南方向的古董灘這一帶。


要說陽關這個地名的來由,不得不提到另外一個著名的「關」,也是經常出現在古詩詞裡的,那就是「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的【玉門關】。

▲玉門關遺址


陽關位於河西走廊的敦煌市西南七十公裡南湖鄉「古董灘」上。中國古時有「山南水北謂之陽,山北水南謂之陰」,而這個地方因坐落在玉門關的南邊,所以取名為陽關。


陽關,始建於漢武帝元鼎年間,在河西「列四郡、據兩關」,陽關即是兩關之一。陽關作為通往西域的門戶,又是絲綢之路南道的重要關隘,是古代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

宋元以後:隨著絲綢之路的衰落,陽關也因此被逐漸廢棄

陽關的歷史變化過程,跟陸上絲綢之路的興衰息息相關。王維作《送元二使安西》時,彼時的陽關已不僅是一座關隘,更是遊子心中遙遠與陌生的象徵。唐朝以後,陽關關城被廢棄,漸漸被流沙淹沒,只剩下被稱為「陽關耳目」的墩墩山烽燧立於大漠戈壁之上。


從玉門關往東12公裡處,有一座河倉城,做為守衛陽關和玉門關的駐軍給養地。這裡地勢較高,空氣流通良好,是天然防腐的大糧倉,漢代建成後使用了至少370年。現在遺蹟尚存,城牆雖多處傾頹,仍可看出當年的雄渾氣魄。

▲河倉城遺址


陽關、玉門關是絲綢之路上敦煌段的主要軍事重地和途經驛站,通西域,連歐亞。無論是在通商或者文化交流,或戰爭中,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這兩關,名揚中外,情系古今。在離開兩關以後就進入了茫茫戈壁大漠。



秦漢時期,北方的匈奴崛起十分快速,而且他們生性好戰,經常會南下侵略中原地區,給當時的統治者造成了特別大的困擾。秦始皇時期,就曾經派遣過大將軍蒙恬去到北方抵抗匈奴,而且還修築了長城來隔開中原和北方地區,以防禦國土。


到了漢朝初期的時候,當時的統治者信奉儒家思想,以中庸的思想為治理國家的理念,使國家在建立之初能夠休養生息,對匈奴民族採取防禦避戰政策,經常通過和親來換取和平,我們知道的王昭君就是在這個時期去往北方和親的。


漢朝到了漢武帝時期,國力強盛,他對外的政策十分強硬,前後分別派出了衛青和霍去病北上攻打匈奴。但當時的匈奴發展得也十分的強盛。那個時期他們往東邊打敗了東胡的民族,往西又打敗大月氏,並且將大月氏民族驅趕了很遠,而他們自己就佔領著河西這塊兒比較肥沃的土地,並且把這裡當作了他們的據地,不斷往南方下來,企圖侵略當時的漢朝。

公元前121年,當時作為驃騎將軍的霍去病率領了大軍,嚴重地打擊了匈奴的右部,而且在當年,西漢王朝為抵抗匈奴對邊疆的騷擾,經營西域,在河西走廊設立了武威和酒泉兩個郡


在十年之後,也就是公元前111年西域又增設了張掖和敦煌這兩個郡,並且在同一年設立玉門關和陽關兩個重要的關口。

從地圖可以看出,陽關和玉門關都是通往西域的門戶,一個在南,一個在北。出敦煌後必須走兩個關口的其中一個,兩者都是「絲綢之路」的重要關隘。自西漢以來,許多王朝都把這裡作為軍事重地派兵把守,多少將士曾在這裡戌守徵戰;多少商賈、僧侶、使臣、遊客曾在這裡驗證出關;又有多少文人騷客面對陽關,感嘆萬千,寫下不朽詩篇。高僧玄奘從印度取經回國,就是走絲路南道,東入陽關返回長安的。


舊《敦煌縣誌》把玉門關與陽關合稱「兩關遺蹟」列敦煌八景之一


很多文化古蹟,之所以天下皆知,歷朝歷代的文人墨客功不可沒。陽關也是如此。今天的陽關是河西走廊古絲綢之路強重要的旅遊景點之一。

▲陽關景區的張騫雕像


陽關古城曾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在歷史的長河中也曾經繁華過。但據說因為大水和黃沙,這裡慢慢被淹沒覆蓋。昔日的陽關,現在只剩下一座漢代烽燧遺址。

▲陽關烽燧


它孤零零地立在墩墩山上,遙望著過往的繁華落盡。


當年在古人筆下荒涼、沒有故人的陽關,如今卻已經是長滿青草,到處都飄著葡萄酒的香味兒了。

▲陽關腳下萬畝葡萄田



遼闊的戈壁沙漠,藍色澄澈的天空,舒捲自如的白雲,也自有一種蒼涼而寧靜的美,去了河西,又怎能錯過陽關!

🕐開放時間:

4月1日-10月31日(旺季)08:00-20:00


🎫門票:

成人50元,優惠票25元,包含陽關博物館和陽關遺址,觀光車10元。


🚗交通:

陽關位於敦煌市西南七十公裡,可以包車前往,也可以乘坐旅遊直通車。


⚠️注意:陽關景區有講解服務,值得一聽哦。


要去陽關,首先要去到敦煌。我們給第一次去敦煌的你,準備了一個敦煌景點地圖,希望能讓你的行程變得更輕鬆。

▲敦煌景點地圖


當然,更輕鬆的方式,當然是跟專業的行程線路,跟隨資深的當地嚮導,玩得省心、舒心、開心啦!風花旅行,為您準備了精心策劃的專業線路,精品小團,資深導遊帶隊,帶你朝聖敦煌,行攝額濟,遇見醉美西部!

【金秋胡楊,夢回英雄林】

三千年的守候,只為在短暫的秋天與你相遇。

飄逸的紅長衫,漫天飛舞的金黃葉,

這是張藝謀拍攝《英雄》的額濟納。

聆聽2000多年前,古絲綢之路上動人的故事……

人夠少,景才美,7-10人精緻小團,

感受敦煌文化和藝術之美,旅拍金色胡楊。


還有很多古詩詞裡的著名人文古蹟,

相關焦點

  • 「西出陽關無故人」——甘肅陽關
    第一個問題是張騫兩次去西域的年月。這個問題好專業啊,估計沒有遊人可以答上來,就算知道年份,也不一定知道幾月去,幾月回呀。第二個問題是從漢朝一直沿用至今的河西四郡是哪些?這個我比較有信心,可是只記得敦煌、張掖、武威,問了好幾個同伴,可惜我們都沒有想全。時間一到,沒有答對就要受到處罰——打四十軍棍。我們同行的唯一一位男士自告奮勇,趴在板凳上挨打。
  • 西出陽關
    家在京東,旅行過一些地方。即便是以後再往西行,而陽關,已是我心中「最西」的節點。
  • 王維深情送別,「西出陽關無故人」成千古絕唱!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渭城"正是王維送別元二的地點,從長安往西去的大路上,平時馬車飛奔而過,那可是一片塵土飛揚啊。而在這個初春的早晨,下了一場小雨,雨停後,空氣變得清新,就連道路都顯得格外乾淨。
  • 【「悅背悅美」之春意回顧:「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剛剛被雨水潤澤過的柳樹,是那樣清新潤澤。「浥」字是溼潤的意思,在這裡用得很有分寸,顯出這雨澄塵而不泥濘,恰到好處,仿佛天從人願,特意為遠行的人安排一條輕塵不揚的道路。客舍,本是羈旅遊子的伴侶;楊柳,更是離別傷心的象徵。它們組合在一起一般會營造一種離別的黯然悲傷。但是今天,卻因一場朝雨的灑洗而別具明朗清新的風貌──「客舍青青柳色新」。
  • 西出陽關?尋什麼
    我曾有緣,在黃昏的江船上仰望過白帝城,頂著濃冽的秋霜登臨過黃鶴樓,還在一個冬夜摸到了寒山寺。我的周圍,人頭濟濟,差不多絕大多數人的心頭,都迴蕩著那幾首不必引述的詩。人們來尋景,更來尋詩。這些詩,他們在孩提時代就能背誦。孩子們的想像,誠懇而逼真。因此,這些城,這些樓,這些寺,早在心頭自行搭建。
  • 飛花令,含有陽關的詩句,你知道多少?
    那麼關於含有陽關的詩句,你們知道多少呢?曲水一觴今意懶,陽關三疊重情傷。——出自宋·洪适《望江南》弱水應無地,陽關已近天。——出自唐·杜甫《送人從軍》隴坂肝腸絕,陽關亭候迂。——出自唐·戴叔倫《送別錢起》慣眠古驛常安枕,熟聽陽關不慘顏。——出自宋·陸遊《鷓鴣天》不堪昨夜先垂淚,西去陽關第一聲。——出自唐·張祜《聽歌二首》人分南浦春,酒把陽關盞。——出自宋·呂本中《生查子》直候陽關使,殷勤寄海西。
  • 「西出陽關」耀南博
    文/徐魯君 張勇剛  圖/趙嵐  視頻製作/郝華 於小丁 十一月的主題是離別,我們先後告別了三國文物展、珠山瓷器展,11月29日,又一起來送別《西出陽關
  • 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〡必背古詩《送元二使安西》NO.15
    其實是為了和他再多呆一分鐘,因為王維深深明白,「西出陽關無故人」,渭城往西去,沒多久就會到達陽關,出了陽關,可就是真正的西域了。此時此刻,王維不知道元二何時會再回來,甚至還能不能回來!他更不知道這首送元二使安西譜上曲譜後,居然成為了唐朝最最流行的送別曲。這首詩猶如王維的其他詩作,恰如橄欖,初嘗時覺得平淡,細嚼卻回味無窮,這就是所謂的平淡美吧!在渭城的客舍門口兒送人,借柳枝抒發自己的挽留之意。臨別又一杯一杯地勸酒不舍離去。這些情節似乎都太過平常,平常到每個人都曾經經歷過。所以才唱到每個人的心坎裡啊!
  • 西出陽關有故人|美麗的英吉沙
    兩年以來,共對三個鄉鎮小學捐資助學2次5萬餘元3000餘冊圖書捐建電教室3間147套電腦及桌椅購買當地農產品色買提杏200公斤訂購農業合作社工裝3600套從教育、產業兩方面幫助英吉沙縣走上脫貧路因為扶貧工作中交人與英吉沙人民有了聯繫陽關以西的路上我們有了並肩奮鬥的
  • 【詩詞鑑賞】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老朋友請你再幹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陽關就難以遇到故舊親人。 注釋渭城曲:另題作《送元二使安西》,或名《陽關曲》或《陽關三疊》。渭城:在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即秦代鹹陽古城。浥(yì):潤溼。客舍:旅館。柳色:柳樹象徵離別。陽關:在今甘肅省敦煌西南,為自古赴西北邊疆的要道。
  • 陽關,關關難過關關過!
    如果用一首歌的方式打開陽關,能想到的首先便是林俊傑的這首《一千年以後》聽過很多去過陽關的人大多都說:陽關不值得去!理由只有一個:土堆堆一個,麼啥看頭!這個時候我就有必要提醒你一下了:你把陽關和其他江南關隘比,那必然是失望的;你把陽關和嘉峪關比,那自然是沒可比性的;你若帶著很高的設想去看,那表象可能不如你意;你若覺得它塵沙飛揚,那你早組撒去了
  • 每日分享·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注釋>>>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使:出使。安西:指唐代安西都護府,治所在龜茲城(今新疆庫車)。渭城:即秦代鹹陽古城,漢改渭城。白居易《對酒五首》之一有「相逢且莫推辭醉,聽唱陽關第四聲」的句子,且註明「第四聲即『勸君更盡一杯酒』」。王維的這首詩之所以另有一題為「陽關三疊」,是因為詠唱時,首句不疊,其他三句都再唱。然而,有人認為僅有末句重疊三唱。按白居易所說的「第四聲」,則應是首句不疊,其他三句重疊,不然「勸君」一句不可能為「第四聲」。從白居易的詩句來看,唐代應是反覆唱此詩的「西出陽關無故人」。
  • 西出陽關,邂逅最美的敦煌
    敦煌,其實是一個因邊防(玉門關、陽關)而建、因貿易(絲綢之路)而興、因文化(發現藏經洞)而盛、因旅遊(莫高窟、鳴沙山月牙泉)而熱的千年古郡、軍事重鎮、文化之都和絲路名城。漢代"列四郡、據兩關",敦煌為四郡之一,陽關漢屬龍勒、唐屬壽昌,是中國最早的海關,漢時曾在此設立軍事機關都護府,相當於最早的軍分區或人武部,專司邊防事務,守衛軍事關隘。玉門關是因西域和田美玉進入中原必經於此而得名。
  • 陽關,神秘的東方哨所
    而一直向西的人,則是汗流浹背,戈壁的一望無際和故鄉的漸漸遙遠,使他無法擺脫生理和心理上的重負,大地的火熱與心靈的蒼涼,是那樣的水火相容。      在那座孤零零的烽火臺下,我目光飄忽:難道這空闊大地上的一片黃土,能夠容得下一個王朝堅挺的背影,能夠容得下徵人的哀思嗎?
  • 45歲餘秋雨「裸辭」,跑去大西北找陽關,老農:陽關是啥?
    獨自跑去西北找陽關,老農:陽關是啥?有一次,餘秋雨先生帶著自己唯一的一件行李——破棉襖,來到了大西北的黃土高坡,他想體驗一下王維當年「西出陽關無故人」的悲壯之感。可是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餘秋雨問遍了當地農民,也沒有一個人知道陽關到底在哪裡,多方打聽之後,餘秋雨才知道,陽關就是沙漠中的一個破土墩子。荒郊野外,大雪紛飛,四周孤墳座座,杳無人煙。餘秋雨還是毅然而然的冒著風雪向著陽關進發。
  • 踏上陽關道,尋覓玉門關
    敦煌博物館全景唐朝著名詩人王維一句「西出陽關無故人」,不知引發了後人多少感慨。「秦時明月漢時關」、「春風不度玉門關」,邊塞詩中反覆歌詠的陽關、玉門關,如今安在?這兩座著名的邊塞與長城和「絲綢之路」有何關聯?我們的行走和尋訪從敦煌博物館開啟。
  • 1992年,餘秋雨寫23封信「裸辭」去找西北陽關,老農:陽關是啥?
    提到餘秋雨可能有一些人比較陌生,他是中國當代文學大家中的一員,餘秋雨的作品也是一路暢銷,二十幾年來已經超過450萬冊。自己一個人,帶著唯一的行李破棉襖跑到大西北去了,準備去體驗「西出陽關無故人」的悲壯之感!當時的餘秋雨一人來到大西北,人生地不熟的,自己也不知道去哪找啊,於是就向一位當地的農民去打聽,問了一圈都不知道陽關在哪。
  • 鹹陽背影:從《渭城曲》到《陽關圖》
    渭城柳色休相惱,西出陽關有故人。」李公麟這首小詩,從王維《送元二使安西》中翻出,雖有離別的感愴,但著意在勸慰友人不要以離別為懷,一反原詩的傷感氛圍,說「西出陽關有故人」,使詩境豁然開朗,有「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暢達。
  • 被唐詩捧紅的千年古城:陽關
    而這首經典之作的誕生,可能源於一個「錯誤」。從古到今,到陽關的路都是一樣的寂寞荒涼。這個著名的關隘,位於如今的敦煌市西南70公裡處,每年吸引很多人去尋訪漢唐時光。當然,歷史的痕跡已經很少了,但大漠荒沙還能感受到。僅有的歷史遺蹟,是一座漢代的烽燧遺址,聳立在墩墩山上。
  • 茫茫大漠,戈壁裡的戰士——陽關
    「西出陽關萬裡行,彎弓走馬自忘生」陽關,據考察,是現位於河西走廊的敦煌市西南七十公裡處南湖鄉的的「古董灘」上。(河西走廊在華夏民族發展歷程中,也佔據十分重要的位置。)公元前138年,漢武帝劉徹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開始了政治上的外交活動,主要目的是為了聯絡大月氏共同抗擊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