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東漢王朝亡於外戚和宦官交替專權亂政。真相究竟如何?大鵬給大家分析一下。
東漢時期,宦官、外戚之間的鬥爭,是從漢和帝奪權開始的,到袁紹把宦官全部殺光為止。
這一百來年的宦官外戚鬥爭,以梁冀被自殺為時間節點,大體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梁冀被自殺前,外戚佔優勢。梁冀死後,宦官佔優勢,但最後被世家代表袁紹一網打盡。
因此,表面上看是宦官和外戚兩大勢力交替掌權,其本質是皇權和世家之間的政治鬥爭。
東漢的皇帝,自章帝以下,都是年幼即位,故多太后臨朝,於是,外戚趁機掌握朝政大權。
等到小皇帝年歲稍長,便想奪回權力。可是他自幼生活在大內,所能依靠的只有宦官。
就這樣,為了爭權,代表皇權的宦官與代表世家的外戚展開了一場場腥風血雨的鬥爭。
神仙打架,小鬼遭殃。無論是外戚掌權還是宦官得勢,老百姓的日子是越來越不好混。
桓、靈時期,很多出身世家的太學生因為對現狀不滿,反對宦官弄權,要求改革現狀。
他們的政治訴求得到了朝臣和外戚的支持,外戚、官僚和太學生組成反宦官聯盟。
首先發難的三公等高官,他們發起了反腐倡廉運動,要求肅清吏治,打擊宦官勢力。
當時,中常侍侯覽的弟弟侯參正在做益州刺史,他通過橫徵暴斂,弄了好幾個億。
太尉楊秉奏請皇上,對侯參立案審查,並押送京師問罪。結果侯參在半道上自殺了。
通過搜查侯參的隨行車輛,發現有三百多輛車的金銀珠寶和綾羅綢緞,來源不明。
楊秉因此上奏彈劾中常侍侯覽,家風不正。漢桓帝迫不得已,只好將侯覽免職。
司隸校尉韓縯乘勝追擊,上書彈劾左悺以及他的哥哥左稱營私舞弊,倆人被迫自殺。
韓縯又彈劾中常侍具瑗的哥哥具恭貪贓枉法。具恭主動認罪,最終被貶為都鄉侯。
一看反宦官運動取得重大突破,大家更興奮了,紛紛建言獻策,舉報犯罪線索。
北海郡太守羊元群離任時,因為單位的馬桶很精美,他有點捨不得,就裝上車拉回家了。
河南尹李膺上表要求調查羊元群的罪行,羊元群向宦官行賄,結果李膺被控犯了「誣陷罪」。
中常侍單超的弟弟、山陽郡太守單遷,因罪被關進廷尉獄,被廷尉馮緄刑訊逼供而死。
大司農劉祐向地方政府發送公函,讓他們依照法令,分等級沒收中常侍蘇康、管霸的田產。
宦官們得知以後,群情激憤。漢桓帝也大動肝火,把劉祐、李膺、馮緄送去勞改了。
太尉陳蕃多次向漢桓帝求情,都沒成功。後來,應奉也上書求情,桓帝才赦免了這三個人。
經過一番運作,李膺又被任命為司隸校尉,負責朝中百官和京師七郡的監察工作。
當時小黃門張讓的弟弟張朔正擔任野王縣令,為逃避被李膺調查,就躲到了哥哥家。
李膺得知以後,沒有絲毫猶豫,也不怕得罪張讓,帶著獄吏到張家,就把張朔逮走了。
李膺經過調查,發現證據確鑿,就將張朔殺了。張讓氣不過,就向漢桓帝哭訴冤屈。
於是,漢桓帝召見李膺,責備他沒有請示便擅自誅殺朝廷命官。
李膺回答:「我一直擔心自己為官不為受責罰,沒想到卻因行動迅速而犯了錯。」
漢桓帝一時間無言以對,就對張讓說:「是你弟弟罪有應得,不能怪司隸校尉!」
從那以後,所有的黃門、常侍一個個都收斂了許多,即便是休假的日子也不敢出宮門。
漢桓帝很奇怪,問他們怎麼了。這些人一起趴在地上,說:「害怕遇到李校尉。」
其次,通過讀書得以進入官場的寒門子弟,藉助政府力量對地方豪強進行了清理。
東漢時的官場,雖然還不像魏晉那樣崇尚清談,但是世家子弟已經不怎麼處理事務了。
比如,汝南郡太守宗資任命範滂為功曹,南陽郡太守成瑨任命岑晊為功曹,山陽郡太守翟超任命張儉擔任東部督郵,等等。
可是,寒門子弟對貪汙腐敗的容忍程度,比司空見慣渾無事的世家子弟要低,結果出事了。
宛縣張泛,和漢桓帝的奶媽沾點親戚,跟宮裡的宦官關係也很好,所以在地方上橫行霸道。
功曹岑晊和賊曹史張牧倆人就說服太守成瑨,將張泛等人逮捕,判了死刑。
就在這個時候,朝廷發布了大赦,按照有關規定,張泛等人應該被無罪釋放。
但成瑨竟將張泛一家二百多口,全部處死,然後才上報。這大概就是傳說中的先斬後奏吧!
雖然這種做法很解氣,但是後果很嚴重,這相當於眼裡沒了皇上,當眾打了朝廷的臉。
無獨有偶,小黃門趙津也因罪被太原太守劉瑤抓了,在朝廷大赦後,才被處死。
為了維護皇家的尊嚴,中常侍侯覽指使張泛的妻子,向朝廷上書替張泛鳴冤。
其理由是,成瑨藐視朝廷,將個人意志凌駕於國家法律之上,不搞法治,搞人治。
桓帝一聽,天下還有這麼囂張的人,勃然大怒,將成瑨、劉瑤二人抓到了洛陽。
與此同時,還發生了兩起類似的案件,進一步加深了世家和宦官之間的矛盾。
其中一件是,張儉發現侯覽的家人橫行不法,就上書彈劾侯覽,但是遲遲沒有回音。
張儉懷疑奏章都被侯覽攔下了,一發狠就派人搗毀了侯覽的墳墓和住宅,沒收了侯家所有的財產。
還有一件事,中常侍徐璜的侄兒徐宣,曾求娶前汝南郡太守李皓的女兒為妻,沒有得手。
膽大包天的徐宣竟然帶人衝進李家裡,將其女搶回家中,並將她用箭射死。
東海國宰相黃浮聽說這件事後,就逮捕徐宣等人,判處死刑,立即執行,並斬首示眾。
手下人極力勸阻黃浮不要衝動,黃浮說,徐宣這種人太該死了,今天殺掉他,明天我抵命,也值得。
漢桓帝得知這兩件事後,命人將翟超、黃浮兩人剃了光頭,送往左校營罰服苦役。
太尉陳蕃和司空劉茂聯名上書,請求赦免成瑨、劉瑤、翟超、黃浮等人的罪,漢桓帝很不高興。
在劉茂當了縮頭烏龜之後,陳蕃再次上書,勸漢桓帝理解成、劉、翟、黃等人矯枉過正的苦心。
雖然在程序上有點問題,但是出發點是好的,可不能聽信宦官的一面之詞,冤枉忠臣啊!
但讓陳蕃沒想到的是,他的話音未落,又有一個大臣也出事了。誰呢?司隸校尉李膺。
河南有個叫張成的人,精通佔候術,他預先推算朝廷將要大赦,就叫他的兒子殺人。
命案發生後,司隸校尉李膺馬上派人逮捕了張家父子。但是,朝廷真的頒布了大赦令。
看著張家父子得意洋洋的嘴臉,李膺心裡那個氣兒啊!這真是真正的流氓不可怕,可怕的流氓有文化。
究竟該如何處置鑽了法律空子的張家父子呢?李膺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
放了吧,辜負了百姓的期望;殺了吧,明顯是往槍口上撞。李膺思來想去,最後下令張家父子處斬。
但李膺沒想到,張成手眼通天,他不僅和宦官有來往,還是漢桓帝的御用佔卜師。
本來宦官們就對李膺恨之入骨,早就想把他除掉,這次可算是逮到機會了。
在宦官的指使下,張成的徒弟牢修上書,控告「李膺等人拉幫結派,誹謗朝廷,擾亂社會。」
皇上最怕什麼,最怕手下人拉幫結派,藐視皇權,於是漢桓帝下詔各郡、各國,逮捕黨人。
公文經過三公府,太尉陳蕃將詔書退回,拒絕聯合籤署,認為這是無中生有的亂命。
漢桓帝更加發怒,便直接下令,逮捕李膺等人。李膺等人的供詞牽扯到二百餘人。
這些人中,有的人事先逃亡,未能逮捕歸案;有的則主動投案自首,比如陳寔、範滂。
陳蕃再次上書規勸桓帝。漢桓帝藉口陳蕃選人用人不當,下詔免除了陳蕃的太尉之職。
後來,在太學生首領賈彪的勸說下,漢桓帝的老丈人竇武以辭職為要挾,出面營救黨人。
又因李膺等人在口供中,牽連到許多宦官子弟,宦官們也深恐事態進一步擴大。
於是,以發生日食為藉口,讓漢桓帝下詔,大赦天下,二百餘黨人,終身不許再出來做官。
第一次「黨錮之禍」沉重打擊了世家勢力,強化了皇權,但也使得宦官勢力進一步坐大。
公元168年,漢桓帝駕崩,竇太后臨朝主持朝政,立劉宏為漢靈帝,並再次啟用陳蕃。
但是,宦官們很會見風使舵,馬上轉投到竇太后身邊,通過逢迎拍馬,得到竇太后的寵信。
陳蕃、竇武對此深為痛恨,便想聯合志同道合之士,將宦官勢力全部誅殺或廢黜。
但是,竇太后卻認為只應當誅殺其中犯法有罪的,怎麼能不分青紅皂白將他們全部消滅?
於是,經竇太后批准,竇武先殺了管霸、蘇康,又想殺曹節等人,竇太后不忍批准。
陳蕃對竇武說:「對於這批傢伙,抓住便應當場誅殺,還用審問?」竇武堅持要走法律程序。
九月初七,竇武給自己放了幾天假,出宮回家了。你說,階級鬥爭正在關鍵時期,你休什麼假啊!
結果,有宦官趁機拆閱竇武的奏章,發現了陳蕃與竇武要將宦官全部除掉的滅絕計劃。
於是,曹節連夜召集一向親近的史共普、張亮等十七人歃血為盟,合謀誅殺竇武等人。
曹節等挾持漢靈帝、竇太后,假傳聖旨,派鄭颯等持節,率人去逮捕竇武等人。
竇武拒不受詔,和侄兒竇紹召集會合北軍五校尉營將士數千人,進行平叛。
陳蕃得知事變,帶人到尚書臺為竇武辯白,說:「明明是宦官反叛,為何反說竇武大逆不道?」
王甫斥責陳蕃說:「先帝剛剛去世,竇武何德何能,兄弟三人同日封侯?還讓宮女陪酒,這不是要造反嗎?」
當時,護匈奴中郎將張奐正好剛到洛陽。曹節等人欺負張奐新到,不了解政變的內幕。
於是,假傳聖旨,讓周靖和張奐率領五校尉營留下的將士前往討伐竇武。
經過一天激戰,竇武、竇紹兵敗被殺。竇武、劉瑜、馮述等人,都被屠滅全族。
凡是陳蕃、竇武所推薦的官員,以及學生、部屬,全都免官,從此不許再出來作官。
同時,宦官們對李膺等人也非常痛恨,所以皇帝每次頒布詔書,都要重申對黨人的禁令。
中常侍侯覽對張儉尤其怨恨,朱並趁機上書檢舉說,張儉和同郡二十四人結成朋黨,企圖危害國家。
當時,靈帝年僅十四歲,問曹節說:「什麼叫朋黨?」曹節回答說:「就是勾結起來要造反的人。」靈
於是,靈帝便下詔,逮捕張儉,以及李膺、杜密、崐朱、荀翌、翟超、劉儒、範滂等人。
第二次「黨錮之禍」牽連更廣,被處死的有一百餘人,被放逐、廢黜、禁錮的人,有六七百人之多。
從此以後,宦官在政治上更有地位,但國家也更加腐敗,以致引發了黃巾起義。
黃巾起義被鎮壓後,東漢皇權被嚴重削弱,地方世家豪族勢力更加強大了。
皇權一衰落,宦官的權也就完了,再也不能孤假虎威,借皇權欺壓世家豪族了。
公元189年,漢靈帝去世,劉辯被立為皇帝。何太后的哥哥何進在袁紹的攛掇下又要誅殺宦官。
宦官知道何進的計劃後,故技重施,假傳太后詔把何進誑進宮,一刀殺了。
但此時,世家勢力和皇權力量的對比,已經起了根本變化,所以何進雖死,袁紹不服。
袁氏兄弟無視宦官所假的皇帝詔令,領兵包圍宮禁,逮捕宦官,「無少長,皆殺之」
綿延一百餘年的宦官外戚鬥爭至此結束,其過程大體如上所述。誰也沒想到,笑到最後的是世家豪族。
參考資料《資治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