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治vs法治,外戚vs宦官,世家vs寒門,細說東漢晚期的權力之爭

2020-12-26 大鵬說事

人們常說,東漢王朝亡於外戚和宦官交替專權亂政。真相究竟如何?大鵬給大家分析一下。

東漢時期,宦官、外戚之間的鬥爭,是從漢和帝奪權開始的,到袁紹把宦官全部殺光為止。

這一百來年的宦官外戚鬥爭,以梁冀被自殺為時間節點,大體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梁冀被自殺前,外戚佔優勢。梁冀死後,宦官佔優勢,但最後被世家代表袁紹一網打盡。

因此,表面上看是宦官和外戚兩大勢力交替掌權,其本質是皇權和世家之間的政治鬥爭。

東漢的皇帝,自章帝以下,都是年幼即位,故多太后臨朝,於是,外戚趁機掌握朝政大權。

等到小皇帝年歲稍長,便想奪回權力。可是他自幼生活在大內,所能依靠的只有宦官。

就這樣,為了爭權,代表皇權的宦官與代表世家的外戚展開了一場場腥風血雨的鬥爭。

神仙打架,小鬼遭殃。無論是外戚掌權還是宦官得勢,老百姓的日子是越來越不好混。

桓、靈時期,很多出身世家的太學生因為對現狀不滿,反對宦官弄權,要求改革現狀。

他們的政治訴求得到了朝臣和外戚的支持,外戚、官僚和太學生組成反宦官聯盟。

首先發難的三公等高官,他們發起了反腐倡廉運動,要求肅清吏治,打擊宦官勢力。

當時,中常侍侯覽的弟弟侯參正在做益州刺史,他通過橫徵暴斂,弄了好幾個億。

太尉楊秉奏請皇上,對侯參立案審查,並押送京師問罪。結果侯參在半道上自殺了。

通過搜查侯參的隨行車輛,發現有三百多輛車的金銀珠寶和綾羅綢緞,來源不明。

楊秉因此上奏彈劾中常侍侯覽,家風不正。漢桓帝迫不得已,只好將侯覽免職。

司隸校尉韓縯乘勝追擊,上書彈劾左悺以及他的哥哥左稱營私舞弊,倆人被迫自殺。

韓縯又彈劾中常侍具瑗的哥哥具恭貪贓枉法。具恭主動認罪,最終被貶為都鄉侯。

一看反宦官運動取得重大突破,大家更興奮了,紛紛建言獻策,舉報犯罪線索。

北海郡太守羊元群離任時,因為單位的馬桶很精美,他有點捨不得,就裝上車拉回家了。

河南尹李膺上表要求調查羊元群的罪行,羊元群向宦官行賄,結果李膺被控犯了「誣陷罪」。

中常侍單超的弟弟、山陽郡太守單遷,因罪被關進廷尉獄,被廷尉馮緄刑訊逼供而死。

大司農劉祐向地方政府發送公函,讓他們依照法令,分等級沒收中常侍蘇康、管霸的田產。

宦官們得知以後,群情激憤。漢桓帝也大動肝火,把劉祐、李膺、馮緄送去勞改了。

太尉陳蕃多次向漢桓帝求情,都沒成功。後來,應奉也上書求情,桓帝才赦免了這三個人。

經過一番運作,李膺又被任命為司隸校尉,負責朝中百官和京師七郡的監察工作。

當時小黃門張讓的弟弟張朔正擔任野王縣令,為逃避被李膺調查,就躲到了哥哥家。

李膺得知以後,沒有絲毫猶豫,也不怕得罪張讓,帶著獄吏到張家,就把張朔逮走了。

李膺經過調查,發現證據確鑿,就將張朔殺了。張讓氣不過,就向漢桓帝哭訴冤屈。

於是,漢桓帝召見李膺,責備他沒有請示便擅自誅殺朝廷命官。

李膺回答:「我一直擔心自己為官不為受責罰,沒想到卻因行動迅速而犯了錯。」

漢桓帝一時間無言以對,就對張讓說:「是你弟弟罪有應得,不能怪司隸校尉!」

從那以後,所有的黃門、常侍一個個都收斂了許多,即便是休假的日子也不敢出宮門。

漢桓帝很奇怪,問他們怎麼了。這些人一起趴在地上,說:「害怕遇到李校尉。」

其次,通過讀書得以進入官場的寒門子弟,藉助政府力量對地方豪強進行了清理。

東漢時的官場,雖然還不像魏晉那樣崇尚清談,但是世家子弟已經不怎麼處理事務了。

比如,汝南郡太守宗資任命範滂為功曹,南陽郡太守成瑨任命岑晊為功曹,山陽郡太守翟超任命張儉擔任東部督郵,等等。

可是,寒門子弟對貪汙腐敗的容忍程度,比司空見慣渾無事的世家子弟要低,結果出事了。

宛縣張泛,和漢桓帝的奶媽沾點親戚,跟宮裡的宦官關係也很好,所以在地方上橫行霸道。

功曹岑晊和賊曹史張牧倆人就說服太守成瑨,將張泛等人逮捕,判了死刑。

就在這個時候,朝廷發布了大赦,按照有關規定,張泛等人應該被無罪釋放。

但成瑨竟將張泛一家二百多口,全部處死,然後才上報。這大概就是傳說中的先斬後奏吧!

雖然這種做法很解氣,但是後果很嚴重,這相當於眼裡沒了皇上,當眾打了朝廷的臉。

無獨有偶,小黃門趙津也因罪被太原太守劉瑤抓了,在朝廷大赦後,才被處死。

為了維護皇家的尊嚴,中常侍侯覽指使張泛的妻子,向朝廷上書替張泛鳴冤。

其理由是,成瑨藐視朝廷,將個人意志凌駕於國家法律之上,不搞法治,搞人治。

桓帝一聽,天下還有這麼囂張的人,勃然大怒,將成瑨、劉瑤二人抓到了洛陽。

與此同時,還發生了兩起類似的案件,進一步加深了世家和宦官之間的矛盾。

其中一件是,張儉發現侯覽的家人橫行不法,就上書彈劾侯覽,但是遲遲沒有回音。

張儉懷疑奏章都被侯覽攔下了,一發狠就派人搗毀了侯覽的墳墓和住宅,沒收了侯家所有的財產。

還有一件事,中常侍徐璜的侄兒徐宣,曾求娶前汝南郡太守李皓的女兒為妻,沒有得手。

膽大包天的徐宣竟然帶人衝進李家裡,將其女搶回家中,並將她用箭射死。

東海國宰相黃浮聽說這件事後,就逮捕徐宣等人,判處死刑,立即執行,並斬首示眾。

手下人極力勸阻黃浮不要衝動,黃浮說,徐宣這種人太該死了,今天殺掉他,明天我抵命,也值得。

漢桓帝得知這兩件事後,命人將翟超、黃浮兩人剃了光頭,送往左校營罰服苦役。

太尉陳蕃和司空劉茂聯名上書,請求赦免成瑨、劉瑤、翟超、黃浮等人的罪,漢桓帝很不高興。

在劉茂當了縮頭烏龜之後,陳蕃再次上書,勸漢桓帝理解成、劉、翟、黃等人矯枉過正的苦心。

雖然在程序上有點問題,但是出發點是好的,可不能聽信宦官的一面之詞,冤枉忠臣啊!

但讓陳蕃沒想到的是,他的話音未落,又有一個大臣也出事了。誰呢?司隸校尉李膺。

河南有個叫張成的人,精通佔候術,他預先推算朝廷將要大赦,就叫他的兒子殺人。

命案發生後,司隸校尉李膺馬上派人逮捕了張家父子。但是,朝廷真的頒布了大赦令。

看著張家父子得意洋洋的嘴臉,李膺心裡那個氣兒啊!這真是真正的流氓不可怕,可怕的流氓有文化。

究竟該如何處置鑽了法律空子的張家父子呢?李膺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

放了吧,辜負了百姓的期望;殺了吧,明顯是往槍口上撞。李膺思來想去,最後下令張家父子處斬。

但李膺沒想到,張成手眼通天,他不僅和宦官有來往,還是漢桓帝的御用佔卜師。

本來宦官們就對李膺恨之入骨,早就想把他除掉,這次可算是逮到機會了。

在宦官的指使下,張成的徒弟牢修上書,控告「李膺等人拉幫結派,誹謗朝廷,擾亂社會。」

皇上最怕什麼,最怕手下人拉幫結派,藐視皇權,於是漢桓帝下詔各郡、各國,逮捕黨人。

公文經過三公府,太尉陳蕃將詔書退回,拒絕聯合籤署,認為這是無中生有的亂命。

漢桓帝更加發怒,便直接下令,逮捕李膺等人。李膺等人的供詞牽扯到二百餘人。

這些人中,有的人事先逃亡,未能逮捕歸案;有的則主動投案自首,比如陳寔、範滂。

陳蕃再次上書規勸桓帝。漢桓帝藉口陳蕃選人用人不當,下詔免除了陳蕃的太尉之職。

後來,在太學生首領賈彪的勸說下,漢桓帝的老丈人竇武以辭職為要挾,出面營救黨人。

又因李膺等人在口供中,牽連到許多宦官子弟,宦官們也深恐事態進一步擴大。

於是,以發生日食為藉口,讓漢桓帝下詔,大赦天下,二百餘黨人,終身不許再出來做官。

第一次「黨錮之禍」沉重打擊了世家勢力,強化了皇權,但也使得宦官勢力進一步坐大。

公元168年,漢桓帝駕崩,竇太后臨朝主持朝政,立劉宏為漢靈帝,並再次啟用陳蕃。

但是,宦官們很會見風使舵,馬上轉投到竇太后身邊,通過逢迎拍馬,得到竇太后的寵信。

陳蕃、竇武對此深為痛恨,便想聯合志同道合之士,將宦官勢力全部誅殺或廢黜。

但是,竇太后卻認為只應當誅殺其中犯法有罪的,怎麼能不分青紅皂白將他們全部消滅?

於是,經竇太后批准,竇武先殺了管霸、蘇康,又想殺曹節等人,竇太后不忍批准。

陳蕃對竇武說:「對於這批傢伙,抓住便應當場誅殺,還用審問?」竇武堅持要走法律程序。

九月初七,竇武給自己放了幾天假,出宮回家了。你說,階級鬥爭正在關鍵時期,你休什麼假啊!

結果,有宦官趁機拆閱竇武的奏章,發現了陳蕃與竇武要將宦官全部除掉的滅絕計劃。

於是,曹節連夜召集一向親近的史共普、張亮等十七人歃血為盟,合謀誅殺竇武等人。

曹節等挾持漢靈帝、竇太后,假傳聖旨,派鄭颯等持節,率人去逮捕竇武等人。

竇武拒不受詔,和侄兒竇紹召集會合北軍五校尉營將士數千人,進行平叛。

陳蕃得知事變,帶人到尚書臺為竇武辯白,說:「明明是宦官反叛,為何反說竇武大逆不道?」

王甫斥責陳蕃說:「先帝剛剛去世,竇武何德何能,兄弟三人同日封侯?還讓宮女陪酒,這不是要造反嗎?」

當時,護匈奴中郎將張奐正好剛到洛陽。曹節等人欺負張奐新到,不了解政變的內幕。

於是,假傳聖旨,讓周靖和張奐率領五校尉營留下的將士前往討伐竇武。

經過一天激戰,竇武、竇紹兵敗被殺。竇武、劉瑜、馮述等人,都被屠滅全族。

凡是陳蕃、竇武所推薦的官員,以及學生、部屬,全都免官,從此不許再出來作官。

同時,宦官們對李膺等人也非常痛恨,所以皇帝每次頒布詔書,都要重申對黨人的禁令。

中常侍侯覽對張儉尤其怨恨,朱並趁機上書檢舉說,張儉和同郡二十四人結成朋黨,企圖危害國家。

當時,靈帝年僅十四歲,問曹節說:「什麼叫朋黨?」曹節回答說:「就是勾結起來要造反的人。」靈

於是,靈帝便下詔,逮捕張儉,以及李膺、杜密、崐朱、荀翌、翟超、劉儒、範滂等人。

第二次「黨錮之禍」牽連更廣,被處死的有一百餘人,被放逐、廢黜、禁錮的人,有六七百人之多。

從此以後,宦官在政治上更有地位,但國家也更加腐敗,以致引發了黃巾起義。

黃巾起義被鎮壓後,東漢皇權被嚴重削弱,地方世家豪族勢力更加強大了。

皇權一衰落,宦官的權也就完了,再也不能孤假虎威,借皇權欺壓世家豪族了。

公元189年,漢靈帝去世,劉辯被立為皇帝。何太后的哥哥何進在袁紹的攛掇下又要誅殺宦官。

宦官知道何進的計劃後,故技重施,假傳太后詔把何進誑進宮,一刀殺了。

但此時,世家勢力和皇權力量的對比,已經起了根本變化,所以何進雖死,袁紹不服。

袁氏兄弟無視宦官所假的皇帝詔令,領兵包圍宮禁,逮捕宦官,「無少長,皆殺之」

綿延一百餘年的宦官外戚鬥爭至此結束,其過程大體如上所述。誰也沒想到,笑到最後的是世家豪族。

參考資料《資治通鑑》

相關焦點

  • 東漢末年的外戚幹政、宦官之亂與黨錮之禍
    東亞歷史第33篇:遠古中國之東漢末年。 光武帝之後的明帝和章帝都同樣熱心提倡儒學,用心國事,因而治吏清明,國富民安,史稱「明章之治」(公元58-88年)。然而,東漢的滅亡卻也在章帝時便埋下了禍患。
  • 外戚宦官之爭又是什麼?
    東漢初年,匈奴的影響再次延伸到西方國家。漢明帝統治時期,東漢恢復了對西域的保護,派班超到西域南部各國,爭取這些小國斷絕與匈奴的關係,與東漢共同抵抗匈奴。自1973年起,東漢班超多次奉命出使西域。他首先到達撣邦,襲擊並殺死了北匈奴的使者,使撣邦加入東漢。然後向西到于闐,逼于闐王殺了北匈奴使者,投降漢朝。之後班超在西域打拼,與地方各國聯手抗擊匈奴。
  • 【概述史】讀懂中國政治最需讀懂的東漢歷史,皇權、外戚、宦官、士族一樣都不少
    可以大致切分為以下幾個階段:漢光武帝統治時期,光武中興(36年至57年);漢明帝、漢章帝統治時期,明章之治(57年至88年);漢和帝、漢殤帝、漢安帝統治時期,東漢中期(88年至125年);從漢順帝至漢靈帝,東漢晚期(125年至189年)。189年至220年,已經崩盤的東漢,【概述史】將它放到之後三國歷史中介紹,三國演義也是從189年董卓進京開始講的。
  • 宦官亂政,東漢末年的黨錮之爭
    劉秀建立東漢政權之後,有好幾代皇帝登上皇位的時候還是兒童。這就導致了外戚專權,漢衝帝和漢質帝時期,梁冀權勢滔天,他甚至可以廢了皇帝。漢質帝罵梁冀居心不良,就被梁冀立即毒死。此後的皇帝為了削弱外戚的權勢,開始重用宮中的宦官。
  • 外戚執政,宦官篡權,東漢國祚要到頭了 |秦漢史話連載39
    相反,他們利用各種手段,終於執掌最高的政治權力。01、外戚借勢豪奪東漢時期,皇室往往與世家豪族聯姻,帝後多出自功臣勳貴。這些功臣勳貴原來就是大貴族豪富,一旦與皇室通婚即成為外戚,於是他們憑藉權勢大力發展自己的經濟力量。如漢章帝時,外戚竇氏一族,原來就是顯貴之家。東漢初年,竇融官至大司空,竇融及其弟竇友,均封為列侯。竇融的子、孫、侄三人,與皇室通婚。
  • 漢桓帝-漢靈帝:宦官、外戚與清流派的權力鬥爭
    我們看到東漢晚期的另一個景象,士族豪門根深蒂固,皇后更多是政治聯姻。皇后雖然尊貴無比,但作為女人,終身獨守空房,也是苦命之人。漢桓帝受外戚專權荼毒很深,掌權後對於皇后一族頗有猜忌,對皇后也嚴加防範。漢桓帝生前有無立儲之意,終究埋藏在歷史迷霧之中,但也拉開了靈帝初年朝堂之上宗室、清流、外戚、宦官互相傾軋的大幕。靈帝劉宏繼位,主少國疑,對朝廷的黨派之爭,毫無制衡之力。
  • 東漢第一次外戚幹政與中國歷史第一次宦官時代
    劉秀建立東漢,皇后陰麗華的兄弟基本都是跟隨劉秀南徵北戰的功臣,雖然位居高官,但都謹小慎微,從不敢越權,陰麗華是個沒有權力欲望的人,所以沒有外戚幹政之事。東漢第二個皇帝明帝的馬皇后是個品德高尚的人,馬援的小女兒,雖然馬皇后兄弟都因為外戚的原因做到高官,但都小心翼翼的做事,也沒有外戚幹政的事情發生。
  • 漢桓帝劉志,雖終結了東漢外戚專權現象,卻開啟了宦官專權時代
    漢桓帝劉志東漢到了後面已經進入了外戚專權的時代,當時掌權的外戚正是梁冀,原本按照正常的繼承制來說,是輪不到劉志的。不過,他得到的答案是五個中常侍的名字,也就是五個宦官,但好歹還是有人,哪裡需要計較這麼多。就這樣六個人暗中密謀除掉梁冀,因為梁冀之前得罪的人太多了,所以只有有人想除掉他,肯定會得到很多人的支持。隨著梁冀的死亡,梁氏家族也就徹底完了,而漢桓帝劉志則徹底結束了東漢外戚專權的現象。
  • 東漢名士李膺、陳蕃等人是怎樣和黨錮之爭扯上關係的?
    人的名樹的影,有的人究其一生都是為了得到名,而有的人卻因為名而死。東漢後期宦官和外戚輪流當政,成為加速東漢王廷滅亡的主要因素。黨錮之爭中出現了許多天下名士,他們為民請命,站出來勇敢地抨擊天下不平之事,成為天下人的模範。
  • 東漢皇帝在位時間表,平均29歲,大漢王朝被外戚與宦官玩弄於股掌
    皇帝平均登基年齡只有13歲,這就給東漢的外戚和宦官創造了機會。 首先是外戚,漢朝是成也外戚敗也外戚,外戚幹政在西漢早已盛行,光武帝劉秀、漢明帝劉莊都嚴防外戚幹政,但是該來的還是來了,漢朝的宿命,後面的皇帝還是壞了規矩,在東漢哪個新皇帝登基不封舅舅、老丈人當大官掌權,就好像特沒面子。
  • 宦官人物誌:開啟東漢宦官先河,幫助皇帝對抗外戚被封為侯
    鄭眾一生,經歷了漢明帝劉莊、漢章帝劉炟、漢和帝劉肇、漢殤帝劉隆、漢安帝劉祜,經歷了東漢中期朝廷政治鬥爭的殘酷。鄭眾一生盡忠皇室,參與了與外戚爭奪皇權的鬥爭,為捍衛漢和帝劉肇的皇位,清除以竇憲為首的外戚勢力,立下了漢馬功勞,被漢和帝封為剿鄉侯。 鄭眾封侯,開創了東漢宦官封侯的先例,也為東漢王朝開啟了宦官參政的大門。
  • 外戚、內宦你方唱罷我登場,成為東漢王朝解不開的死結
    從西漢到東漢,歷經文景之治、漢武盛世、昭宣中興、光武中興、明章之治等繁盛階段,政治、經濟發展水平遙遙領先於世界上多數國家,當時「西羅馬」遇到了「東長安」,這一盛況被後世史家津津樂道。可惜的是,自元帝時,外戚和宦官兩大勢力興起,到章帝晚年及和帝時,外戚和宦官輪番作亂,從此外戚和宦官成了漢朝之亂的恆久主題,最終把東漢送上了斷頭臺。
  • 透過東漢「黨錮之禍」,尋找青年學生千年一脈相承的精神
    「黨錮之禍」指的是東漢桓帝、靈帝時,士大夫、貴族等對宦官亂政的現象不滿,與宦官發生黨爭的事件。事件因宦官以"黨人"罪名禁錮士人終身而得名,前後共發生過兩次。兩次黨錮之禍都以反宦官集團的失敗而結束,反宦官的士大夫集團受到了嚴重的打擊,黨人被殘酷鎮壓。當時的言論以及日後的史學家多同情士大夫一黨,並認為黨錮之禍傷漢朝根本,為黃巾之亂和漢朝的最終滅亡埋下伏筆。
  • 東漢14帝有10位小皇帝,為何能政權穩定,國祚延綿190餘年?
    但在東漢,十四個皇帝裡有十個娃娃,就在這種情況下,王朝平穩渡過一百多年,甚至解決了西漢遺留的匈奴問題。這在歷史上確實神奇,但又不是例外,比如宋朝也多有皇帝年輕,太后聽政的局面,宋朝政權照樣平穩發展,且繁榮程度超過漢唐。這種奇特現象歸根結底源於權力制衡,一個政權的穩定性與否,往往取決於權力平衡與失衡,東漢的神奇之處就是權力架構的設定較為成功。
  • 黨錮之禍,士大夫與外戚聯盟,也打不過宦官
    東漢的覆亡還會遠嗎?除了這五個人,桓帝隨後又封小黃門劉普、趙忠八人為鄉侯——他們也都在誅滅諸梁中出了力。這樣一來,桓帝就以五侯和八鄉侯為基礎重建了自己的核心班底。桓帝對士大夫集團不會有什麼好感的,他們當時跪倒在梁冀面前夥同梁氏一起架空皇帝的醜態,桓帝記憶猶新。
  • 為何感覺一提到漢朝皇帝,第一想到西漢,而東漢給人感覺很模糊?
    關於西漢皇帝的事跡,可謂是要激情有激情,要感情有感情,要懸念有懸念,要戰爭有戰爭,要倫理有倫理,總之是要什麼就有什麼,如劉邦與西楚霸王的楚漢之爭,中國第一位臨朝稱制的皇后呂后與劉氏皇族的權力之爭,漢景帝與諸侯王的吳楚七國之亂,漢武帝徵伐匈奴,漢武帝與太子劉據的巫蠱之亂,中國第一位被臣子所廢的漢廢帝劉賀與霍光的權力之爭,漢宣帝由階下囚變成皇帝的艱幸之路等等。
  • 東漢的宦官有多能耐?十九人對抗外戚改立皇帝,全部被封為侯爺
    十月二十七日,北鄉侯一命嗚呼,閻皇后等人慌了手腳,雖然早就挑出了繼位之人,但卻還沒有到京,劉懿的病逝讓閻皇后一伙人如熱鍋上的螞蟻,團團亂轉。 在長樂宮的宦官中黃門孫程,得知北鄉侯已死的消息,便把平時關係密切的王康、王國、黃龍、彭愷、孟叔、李建、王成、張賢、史汛、馬國、王道、李元、楊倫、陳予、趙封、李剛、魏猛、苗光等十八名宦官召集起來,商量要擁立一位符合他們利益的皇帝,藉此剷除平時欺壓他們的閻氏外戚勢力。他們截斷自己身上的單衣為盟誓,決意一舉成事,密謀之後,便分頭準備。
  • 東漢王朝中最具爭議的皇帝——漢和帝
    在(前)少帝劉懿死後,宦官孫程、王康等十九人發動宮廷政變趕走了閻氏外戚,將時年11歲漢順帝擁立上位。順帝即位以後,扶植外戚勢力梁商和梁冀,此時的外戚與宦官共同專權,掌控朝政。而從漢和帝開始到漢獻帝,皇帝的平均登基年齡不足10歲,東漢更是堪稱娃娃皇帝最多的一個王朝。而本文的主角漢和帝,正是一個中點人物,東漢在他當政時期達到巔峰,史稱「永元之隆」。對比西漢與東漢,歷史總是那麼相似,西漢「文景之治」後有「漢武盛世」,東漢「明章之治」後又有「永元之隆」。然而,漢和帝太短命了,享年27歲就去世了。
  • 漢靈帝-漢獻帝(上篇):東漢最後一次權力更替
    這是東漢王朝最後一次最高權力更替,王朝行至末世。公元189年,漢靈帝崩逝,劉辯繼位,是為漢少帝。同年,權臣董卓逼劉辯退位,劉協繼位,是為漢獻帝。西漢初年,尤其是文景之治時期,就是遵奉道家思想,將與民休養、止兵息武作為執政信條。但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思想逐漸佔據廟堂,而道家思想則退居民間。道家思想到了民間,就與本土化的多神論原始宗教相結合,逐漸向宗教化方向發展。
  • 都說秀才遇見兵有理說不清,讀書人遇見這種人,連說的機會都沒有
    梁冀被自殺前,外戚佔優勢。梁冀死後,宦官佔優勢,但最後被世家代表袁紹一網打盡。因此,表面上看是宦官和外戚兩大勢力交替掌權,其本質是皇權和世家之間的政治鬥爭。 東漢的皇帝,自章帝以下,都是年幼即位,故多太后臨朝,於是,外戚趁機掌握朝政大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