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桓帝劉志,雖終結了東漢外戚專權現象,卻開啟了宦官專權時代

2020-12-14 十裡憶史

三國時期應該是大家最為熟悉的一段歷史時期了,有關於它的影視作品與《三國演義》小說等等很多人應該都是倒背如流,為了更加準確地了解這段歷史,可能不少人們還會去查閱像《三國志》、《資治通鑑》一類的史書。平時,在茶餘飯後大家也比較喜歡談論裡面的人物。

而大漢王朝自劉邦建立之後,中間經歷了王莽篡權,不過好在劉秀的出現又另漢王朝的壽命延續了一段時間,但到了東漢末期,這個王朝終於要走到盡頭了,之後才會出現三國鼎立的現象。而提起東漢末期一定不會錯過的就是漢桓帝與漢靈帝二人,像諸葛亮還曾有提及二人,無不痛恨。今天,我們要介紹的便是漢桓帝劉志。

漢桓帝劉志

東漢到了後面已經進入了外戚專權的時代,當時掌權的外戚正是梁冀,原本按照正常的繼承制來說,是輪不到劉志的。但對於掌權的外戚來說,自然是擁護一個比較好控制的皇帝對他們有利,所有劉志就這樣被推上了皇帝之位。此前,梁太后還打算將自己的妹妹嫁劉志,這樣大家親上加親是,到時候也好說話不是。

漢桓帝劉志登基的時候,也不過才十五歲,自然是不能親自處理朝政的。所以,一直都是梁太后在一旁垂簾聽政,直到梁太后病重後,才下令將政權歸還給皇帝劉志。不過,這個時候的劉志還不滿二十歲的。

梁冀

但是,雖然梁太后因為病重將政權交給自己,但還是顯露鋒芒、野心的時候,外戚的勢力依舊非常強大。在梁太后徹底病逝之後,劉志為了表明自己對梁氏一族的維護,將梁冀封為萬戶食邑。要知道的是,這個時候的梁冀已經累積到了三萬戶了,僅僅只是他一個人的,遠遠超出了漢朝封賞的界限。所以,從這裡可以看得出來劉志知道自己還不能輕舉妄動,需要繼續討好梁氏。但是這還遠遠不夠,梁冀在覲見皇帝的時候可以不用自稱姓名,更為重要的是還被允許穿著鞋,帶著劍,可見梁冀的權勢大到什麼地步,大家是不是覺得與董卓還挺像的,只不過董卓是自己封的而已。

梁太后

不過要想另一個人滅亡,必先使其膨脹,囂張跋扈的梁冀仗著自己權勢朝天,完全不把別人放在眼裡,甚至也不把皇帝放在眼裡。直到延熹二年(159年),劉志已經有了要除掉的梁冀的想法,在一次上廁所的時候,劉志偷偷詢問自己的隨從有哪些大臣與梁冀不和、有矛盾。不過,他得到的答案是五個中常侍的名字,也就是五個宦官,但好歹還是有人,哪裡需要計較這麼多。就這樣六個人暗中密謀除掉梁冀,因為梁冀之前得罪的人太多了,所以只有有人想除掉他,肯定會得到很多人的支持。隨著梁冀的死亡,梁氏家族也就徹底完了,而漢桓帝劉志則徹底結束了東漢外戚專權的現象。

但是,隨之而來的是另一個團體的專權,便是與劉志當初一同密謀的那些人,宦官專權。因為五個人幫助他除掉梁冀有攻,所以在梁氏倒臺之後,五人在同一天被封侯。相比較於外戚專權,宦官專權同樣可怕,被封侯的五人驕橫不已,與梁冀專權的時候並沒有什麼不同。

宦官專權

很快,劉志也發現了這個問題,擔憂他們像當初的梁冀那樣完全不把自己放在眼裡。所以,需要儘早解決這個問題,但是他沒有想徹底根除宦官專權,就像當初對待梁冀那般。而只是想著利用其他宦官來分權制衡,保住自己的地位與權力。所以,雖然說外戚專權的時代的結束了,但是比它更為黑暗的宦官專權時期到來了。

此外,劉志還是一個好色的皇帝。在漢桓帝的後宮之中,宮女數量就達到了6000人之多,還不算那些三宮六院的妃子。有時候 ,竟然還會把數千名嬪妃集中起來,一邊飲酒一邊觀賞自己的寵臣與這些嬪妃作親密接觸。恐怕,在其他朝代也很難找到和他一樣的皇帝了。

總得來說,劉志雖然結束了東漢的外戚專權現象,但卻也開創了更為黑暗的宦官專權時代,曾在延熹九年(166年)有世家豪族與太學生聯合上書反對宦官,但最後遭殃的卻是這些人,自此為後續的滅亡埋下了伏筆。不知道各位小夥伴們此前是否有了解過漢桓帝劉志這個人呢?對於他的其他事跡是否還有更多認識與看法,歡迎在評論區分享出來哦!

相關焦點

  • 與外戚梁冀和宦官專權作對的官員都被迫害,為何陳蕃能保全自己?
    東漢末年,朝廷墮入了外戚和宦官輪流專權的漩渦之中,很多朝廷大臣在這種政治鬥爭中被害,而陳蕃卻能夠多次保全性命。古代的歷史學者們對陳蕃的評價很高,甚至編造出「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段子。這便是對陳蕃在這種政治漩渦中與外戚集團、宦官集團做鬥爭的褒揚。而他能夠在與這些權臣集團做鬥爭中保全下來,也算是一個奇蹟。
  • 東漢第一次外戚幹政與中國歷史第一次宦官時代
    外戚幹政在中國歷史上屢見不鮮,漢朝尤勝,秦昭襄王母秦宣太后是中國歷史第一個明確記載的外戚幹政的先例。西漢高祖的呂后、昭宣時的霍光、哀平時的王莽,外戚勢力都是驚人的存在,王莽甚至篡漢成功。劉秀建立東漢,皇后陰麗華的兄弟基本都是跟隨劉秀南徵北戰的功臣,雖然位居高官,但都謹小慎微,從不敢越權,陰麗華是個沒有權力欲望的人,所以沒有外戚幹政之事。東漢第二個皇帝明帝的馬皇后是個品德高尚的人,馬援的小女兒,雖然馬皇后兄弟都因為外戚的原因做到高官,但都小心翼翼的做事,也沒有外戚幹政的事情發生。
  • 【概述史】讀懂中國政治最需讀懂的東漢歷史,皇權、外戚、宦官、士族一樣都不少
    東漢的立國是建立在豪族之上的,這樣的立國方式,讓東漢末年一直到東晉,出現了兩千年帝制中最最特殊的一段時期,世家大族在朝廷中的話語權越來越重,而皇權則一步一步退卻。不過,這一點在東漢前期,特別是漢光武帝時期表現的不算明顯。不過之後外戚專權的竇家、馬家、梁家、鄧家等都已經現身。
  • 漢桓帝-漢靈帝:宦官、外戚與清流派的權力鬥爭
    兩漢歷經近四百年,中間只有新莽短暫的分裂,總體上算連續的大一統王朝,是輝煌的時代,被稱為中華第一帝國。從東漢滅亡,直到隋朝重新統一,中間也有四百年左右,其間除了西晉短暫統一,其餘都是群雄割據的亂世,是一個大分裂的時代,一個大黑暗的時代。
  • 外戚執政,宦官篡權,東漢國祚要到頭了 |秦漢史話連載39
    當時的察舉制被貴戚所左右,成為外戚集團營私的工具。官僚貴戚如此,宦官也不例外。只是宦官勢力後起,到東漢末達到鼎盛,他們同樣利用察舉擴大勢力。如漢桓帝時期,「宦官方熾,任人及子弟為官,布滿天下」,察舉制更加腐敗。隨著貴勢豪族的經濟力量、政治勢力的迅速發展,他們終於以一種特殊的形式,奪取最高統治權力。永元元年(89),漢章帝死後,年僅10歲的和帝繼位。
  • 宦官亂政,東漢末年的黨錮之爭
    劉秀建立東漢政權之後,有好幾代皇帝登上皇位的時候還是兒童。這就導致了外戚專權,漢衝帝和漢質帝時期,梁冀權勢滔天,他甚至可以廢了皇帝。漢質帝罵梁冀居心不良,就被梁冀立即毒死。此後的皇帝為了削弱外戚的權勢,開始重用宮中的宦官。
  • 北宋為何沒有出現類似漢唐明三朝那樣嚴重的宦官專權現象?
    宦官(俗稱「太監」)是中國古代專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員。宦官在先秦和西漢時期並非全是閹人,自東漢開始,官宦則全由閹人擔任。又稱宦者、中官、內官、內臣、內侍等。由於宦官離皇帝最近,朝夕相處,容易取得皇帝信任,被視為心腹;加之一些皇帝昏庸無道或出於牽制朝中大臣權力的目的,因而對宦官大加寵信重用,給了這一群體專權的機會。宦官專權現象,在中國歷史上東漢、唐、明這三朝最為嚴重,尤其是唐朝中後期的宦官專權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因唐朝此時的宦官統領神策軍(相當于禁軍),擁有兵權,權勢大到能掌握皇帝的廢立。
  • 新發現|東漢陵園遺址出土紀年器物,確認墓主原來是製造了「廁所政變」的好色皇帝!
    漢桓帝劉志(132年-168年1月25日),字意,陽嘉元年(132年)出生於冀州蠡吾國(今河北博野),東漢第十一位皇帝。漢章帝劉炟曾孫,河間孝王劉開之孫,蠡吾侯劉翼之子。在他當皇帝期間,以「廁所政變」、「黨錮之禍」和好色而聞名。東漢時期,漢帝多盛年早崩或無後,當權的外戚或宦官希望新立一個年幼無知的小皇帝,以便繼續控制朝政。劉志居然因此僥倖當上皇帝。
  • 159年,幹掉了這個奸臣,東漢進入了更黑暗的時代
    所以,從竇太后開始,東漢算是掀起了外戚專權的大幕。對竇氏一族的專權,青少年劉肇看在眼裡恨在心裡。四年後,在宦官鄭眾(時任皇家公園園長)的幫助下,劉肇輕鬆地就端掉了竇氏外戚集團。事畢,鄭眾被提升為大長秋(皇后宮總管),並封為鄛鄉侯開始參與朝政。至此,沉寂了多年的宦官也開始登上東漢的政治舞臺。
  • 漢武帝最忌諱的外戚專權,還是成了漢朝衰落的原因
    與此同時,隨著漢武帝時期國內國外局面的變化,特別是內部政局的穩定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 ,使得西漢初期的道家無為而治思想,也逐漸出現了改變,新儒學成為了應時代需要的全新統治思想。 董仲舒對儒學的改造,最為突出的地方,除了將皇權提升到了天神的代理人之外,其還為皇權披上了一層神秘的外衣,這其中必然有陰陽家的部分思想。
  • 東漢皇帝世系表
    《紙聖傳奇》4. 漢桓帝 劉志(132-168)結束外戚專權開啟更黑暗的宦官專權黨錮之禍荒淫,宮女六千餘人國力衰落為後來的黃巾起義埋下伏筆18歲時,梁太后去世,歸政於劉志。為了安慰梁氏家族,增封梁冀萬戶食邑,已累計封邑三萬戶,遠遠超出漢代封侯的界限。從小就對梁氏外戚不滿,即位後,想方設法誅滅梁氏。27歲時,依靠宦官成功誅殺梁翼外戚集團。梁冀和妻子自殺,黨羽被處決、免職、逮捕入獄,故吏賓客被罷免300多人,朝官幾乎為空。東漢進入更加黑暗的宦官專權時代,與官僚士大夫發生激烈衝突,史稱「黨錮之禍」。
  • 梁氏集團一朝覆滅,朝廷為空;宦官專權天下大亂,桓帝白忙活一場
    漢桓帝劉志(132—167年),字意,漢章帝劉炟(dá)曾孫,河間孝王劉開之孫,蠡吾侯劉翼之子,母匽明,東漢第10位皇帝。劉志登上皇位,純屬偶然。漢桓帝劇照梁冀想立劉志為帝,曹騰明白梁冀的意圖,勸說梁冀立劉志,梁冀大喜。本初元年(146年)閏六月初七日,大將軍梁冀持節迎劉志進入南宮,登基即位,是為漢桓帝。
  • 漢桓帝劉志:太監和女人一個都不能少
    公元94年生的兒子劉祜成了漢安帝;老五劉壽的兒子劉懿(讀 yi),在閻太后和閻顯的支持下,做了皇帝,雖然歷史沒有承認,連個封號也沒有;老大劉伉的曾孫,叫劉纘,是東漢的第十個皇帝,史稱漢質帝,後來被跋扈將軍梁冀毒死了;老六劉開的孫子,就是漢桓帝劉志。
  • 東漢大部分皇帝都是未成年繼位,為何沒有出現權臣篡位的問題
    東漢王朝能夠維持190年不滅亡,跟東漢中後期宦官集團和外戚集團的鬥爭分不開。從漢和帝時期開始,外戚集團和宦官集團便逐漸掌握了東漢的實際控制權。不管是宦官集團當政,還是外戚集團的當政,都需要打著皇帝的名義發號施令。
  • 外戚、內宦你方唱罷我登場,成為東漢王朝解不開的死結
    從西漢到東漢,歷經文景之治、漢武盛世、昭宣中興、光武中興、明章之治等繁盛階段,政治、經濟發展水平遙遙領先於世界上多數國家,當時「西羅馬」遇到了「東長安」,這一盛況被後世史家津津樂道。可惜的是,自元帝時,外戚和宦官兩大勢力興起,到章帝晚年及和帝時,外戚和宦官輪番作亂,從此外戚和宦官成了漢朝之亂的恆久主題,最終把東漢送上了斷頭臺。
  • 前有西漢外戚專權覆國,陰家作為外戚劉秀仍委以重任,這是為何?
    在西漢開國之初,便有呂后專權的典型,像這樣的外戚專權現象從西漢開國之初到西漢覆滅一直是西漢朝局的典型現象。漢武帝為防主少母壯,殺掉鉤弋夫人便是擔心外戚專權禍亂朝綱。外戚王莽篡權直接導致西漢的覆滅,天下大亂,兵戈四起,那麼,作為東漢開國皇帝的劉秀,理應對外戚相當忌憚才對。
  • 東漢14帝有10位小皇帝,為何能政權穩定,國祚延綿190餘年?
    所以整個西漢雖然亡於外戚專權,但興盛之時,也多有外戚的功勞,這個制度的優越性並沒有因王莽篡位而被掩蓋。所以在東漢,排斥宗室,重用外戚就是一種制度慣性。——《後漢書·皇后紀》東漢的外戚結局都很悲慘,這是權力制衡的規律。東漢小皇帝的現象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皇帝早逝,留下了年幼的繼承人,另一類是外戚為了維護權力的延續性,從而扶持小皇帝即位。如梁冀先後擁立衝帝、質帝、桓帝三位皇帝,執掌朝政大權長達18年,達到「父兄子弟並為卿校」的效果。
  • 日本版外戚專權:藤原家「攝關政治」可與西漢呂后同一而論嗎?
    這個女人不簡單,呂雉是有記載以來的第一位皇后,但是她的名氣可不僅是因為來自丈夫劉邦,而是呂雉開啟了外戚專權的先河,是歷史上第一個臨朝稱制的女性。然而外戚專權並不僅存在於我國歷史上,與我國相鄰的日本也出現過外戚專權的現象。與我國對於外戚專權的稱呼不同,日本將外戚專權稱為「攝關政治」,這是一個專有名詞,可以將它與我國的呂后稱制可以放在一起討論嗎?
  • 人治vs法治,外戚vs宦官,世家vs寒門,細說東漢晚期的權力之爭
    人們常說,東漢王朝亡於外戚和宦官交替專權亂政。真相究竟如何?大鵬給大家分析一下。東漢時期,宦官、外戚之間的鬥爭,是從漢和帝奪權開始的,到袁紹把宦官全部殺光為止。這一百來年的宦官外戚鬥爭,以梁冀被自殺為時間節點,大體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 東漢皇帝為何大多短命?有九位皇帝竟然沒活過三十六歲!
    然而,他的子孫們卻少他這樣的文治武功,外戚專權、太后專政、宦官幹政現象比比皆是,皇帝自身也短壽者眾,十二位皇帝中,除了光武帝劉秀和他的兒子劉莊及末代皇帝漢獻帝劉協以外,竟有九位皇帝沒活過三十六歲,漢章帝劉炟31歲,漢和帝劉肇26歲,漢殤帝隆1歲,漢安帝劉祜31歲,漢順帝劉保31歲,漢衝帝劉炳2歲,漢質帝纘8歲,漢桓帝劉志35歲,漢靈帝劉宏32歲,成為歷史上的奇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