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史】讀懂中國政治最需讀懂的東漢歷史,皇權、外戚、宦官、士族一樣都不少

2021-03-05 到歷史深處去

        歷史上有幾個朝代被分成了兩大段,西漢、東漢是一例,之後有西晉、東晉,再之後還有北宋、南宋。這樣的組合裡,我們一直的印象是前面一個比後面一個要強大、強盛。可西漢真的比東漢更強盛嗎?北宋比南宋更發達嗎?更別說西晉的壽命遠比東晉要短的多。


                           

圖1、東漢疆域

       不過無論如何,後一個朝代總帶著不少陰暗的氣息。相比西漢,東漢就是如此,什麼外戚、宦官專權成常態,皇帝短命等等。確實東漢從漢光武帝的孫子漢章帝開始一直到最後一任皇帝漢獻帝之前,就沒有一個皇帝能活過36歲的,而且很多皇帝沒有子嗣。東漢皇族的壽命和生育能力確實是差的可以。

       【概述史】這一期我們用三千字左右的篇幅概述東漢歷史。

 

(一)      整體脈絡


不過不像西晉、東晉,北宋、南宋,繼承關係是非常明確的。東漢的建立者可不是東漢最後幾任皇帝的子孫。在起事時,劉秀不過是一個平頭百姓,而是沾點皇族血脈吧。從起事到最終平定天下,劉秀用了超過十五年的時間,中間滅了無數獨立政權,這比西漢的創建者劉邦輕鬆不到那去。每一個王朝的建立者都是及其重要的,東漢尤其如此。漢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可以算是九死一生、歷經各種風波,最終建立了東漢。

圖2、東漢皇帝歲數表

依照慣例,將東漢做一個階段切分。25年漢光武劉秀稱帝,一直到36年,劉秀主要的精力都在平定天下。36年之前的歷史,【概述史】在上一期已介紹。從36年開始,劉秀消滅所有割據政權平定天下,一直到189年漢靈帝去世,董卓進京東漢崩盤為止,154年的歷史。可以大致切分為以下幾個階段:漢光武帝統治時期,光武中興(36年至57年);漢明帝、漢章帝統治時期,明章之治(57年至88年);漢和帝、漢殤帝、漢安帝統治時期,東漢中期(88年至125年);從漢順帝至漢靈帝,東漢晚期(125年至189年)。189年至220年,已經崩盤的東漢,【概述史】將它放到之後三國歷史中介紹,三國演義也是從189年董卓進京開始講的。

(二)      光武中興(36年至57年)


劉秀能夠當皇帝是一件非常非常僥倖的事,如果從概率角度看的,絕對是小概率中的小概率事件。不說王莽的事,就看他們起事之後,有一個能幹的哥哥劉縯在前頭劉秀只能跟在後面。更不巧的是能力出眾的哥哥因為太能幹,被排擠還沒當上皇帝,被不起眼的更始帝劉玄將帝位搶了去。不久之後劉縯被殺,而劉秀不但逃脫,不久之後還被更始帝放出去獨立發展。在河北也是一路艱辛,又是通過娶郭聖通聯盟地方勢力,又是各種妥協,才立住了腳。之後和更始帝決裂稱帝,稱帝之後又是十二年才平定天下。無論從那個角度看,漢光武帝劉秀都是一個出色的創業者,一個不遜色於任何一個開國皇帝的開國皇帝。


圖3、漢漢光武帝劉秀

不過劉秀一路險境求生、一路過關斬將,政權的基礎卻是以各地豪強支持為基礎建立的。東漢的立國是建立在豪族之上的,這樣的立國方式,讓東漢末年一直到東晉,出現了兩千年帝制中最最特殊的一段時期,世家大族在朝廷中的話語權越來越重,而皇權則一步一步退卻。不過,這一點在東漢前期,特別是漢光武帝時期表現的不算明顯。不過之後外戚專權的竇家、馬家、梁家、鄧家等都已經現身。歷代皇帝裡能善待開國功臣的非劉秀莫屬,雲臺二十八將大部分都善終,一方面當然是劉秀寬仁,可另一方面卻是這些功臣後面家族勢力的強大。

圖4、劉秀和他的開國功臣們

除了在軍事上的出彩表現之外,開國皇帝在政治改革方面的建樹才是一個朝代能不能持久的根本。劉秀幾大舉動,奠定了東漢之後一百五十多年的安定。首先就是營建新都洛陽,將都城從相對封閉的長安移到交通更發達、經濟更繁榮的洛陽。其次,設立尚書臺,將分散在三公九卿中的職權收歸到皇帝全職服務皇帝的尚書臺手中,從此,「天下事皆上尚書,與人主參決,乃下三(公)府」、「雖置三公,事歸臺閣」。再次,精簡地方機構,整頓官場風氣,並很好的處理了功臣關係給他們榮譽財富卻不讓他們插手朝政。同時劉秀採取了休養生息的政策、輕徭薄稅的政策,讓久經戰亂的天下得以恢復生氣。因此劉秀統治時期,有光武中興的美譽。

圖5、光武中興

不過在對外關係上,特別是在處理匈奴關係上,劉秀為後世埋下了一個巨大的隱患,就是將南匈奴內遷長城以內,為三百年之後的五胡亂華埋下了伏筆。

(三)      明章之治(57年至88年)


漢明帝劉莊是劉秀和陰麗華的兒子。劉莊能當上皇帝,和他母親陰麗華在公元41年被封為皇后有直接的關係。陰麗華替代的前皇后名叫郭聖通,雖然被廢,但還是受到了優待,在歷史上實屬罕見。兩年之後,劉莊代替掉之前的太子劉疆成為太子。劉莊在公元57年劉秀去世之後即皇帝位。

圖6、漢明帝

漢明帝任上繼續父親輕徭薄賦的政策,並大修水利,治理黃河。在漢明帝時期,不到二十年的時間,人口數從2100萬增加到3400萬。漢明帝晚期,幾次和北匈奴的戰爭中,車都尉竇固、駙馬都尉耿秉帶領的東漢軍隊都取得大勝。在大勝北匈奴之後,復置西域都護、戊己校尉等職位,恢復了對王莽政權崩潰之後,喪失的對西域地區的統治。

圖7、劉秀的皇后陰麗華

漢明帝在75年去世後,他的兒子漢章帝劉炟即位,當時漢章帝年僅19歲。漢章帝在位期間,繼續他父親期間寬厚的政策。章帝時期可以說是,東漢經濟、政治、文化的頂峰。歷史上講,明帝和章帝時期全稱「明章之治」。

圖8、漢章帝

不過在漢章帝時期,外戚和宦官專專權的苗頭已經漏了出來。光武帝和漢明帝時期一直嚴禁的外戚和宦官參預朝政的事情,開始有了苗頭。竇皇后的兄長竇憲得到了重用,而且宦官也開始參與朝政。其實最關鍵的是,漢章帝在34歲的時候就去世了,而接替他皇位的漢和帝劉肇還不到十歲。

 

(四)      東漢中期(88年至125年)


從88年10歲的漢和帝即位開始,東漢便開始了外戚與宦官輪流當權的基本模式。這個模式的基本節奏是:皇帝不到35歲就去世,即位的皇帝年齡都很小,只能母后臨朝,於是外戚專權;等到皇帝年齡稍長,就藉助宦官的力量,將外戚消滅,進而皇帝依靠宦官來控制朝政;之後年紀不大的皇帝去世,進而進入到下一輪外戚與宦官專政的輪迴

圖9、漢和帝

漢和帝時期就是這個模式的最好代表。漢和帝即位的時候不到十歲,只能由母后竇氏臨朝。竇太后進而依靠竇家,朝政依然把持在大將軍竇憲手中。漢和帝在92年的時候,發動政變,一舉將把控朝政的外戚消滅。為了加強權力,漢和帝設立了了中常侍、黃門侍郎、大黃門、小黃門等宦官,從此宦官可以名正言順的參與朝政決策了。從發動政變的92年到去世的105年,漢和帝通過宦官緊緊的把控住了朝政,而且各方面做的都還不錯。以至於這段時期被稱為「永元之隆」。可見宦官當權並不一定是壞事。


圖10、漢和帝的皇后鄧綏

 

只不過漢和帝比他父親更短命,27歲就掛了。掛了之後,他出生僅一百多天的兒子劉隆繼位,這就是漢殤帝。漢殤帝沒什麼可多說的,不到一歲就掛了。不過漢殤帝創造了中國歷史上的兩個記錄:繼位年齡最小的皇帝(100多天登基),壽命最短的皇帝(僅1歲)。


圖11、漢安帝

漢殤帝時期把持朝政的是漢和帝的皇后鄧綏鄧太后,以及她的哥哥車騎將軍鄧騭,在他們謀劃下清河孝王劉慶13歲的兒子劉祜被立為皇帝,是為漢安帝。漢安帝基本重複了漢和帝的軌跡,前期鄧家把持朝政,後期漢安帝剿滅鄧家,利用宦官把持朝政。在位19年之後,32歲的漢安帝在外出巡遊的路上得急症去世。

 

(五)      東漢晚期(125年至189年)


漢安帝死在病逝的路上,可是隨行的皇后閻姬及其兄弟閻顯卻秘不發喪,等會朝之後,又擁立漢章帝之孫、濟北惠王劉壽之子北鄉侯劉懿為皇帝。可是被擁立的北鄉侯劉懿在位206天就病逝。

當閻後和他的兄長準備再次擁立別的人為皇帝的時候,宦官孫程等人合謀誅殺閻顯氏一族,迎立漢安帝的兒子濟陰王劉保為帝,即漢順帝。由於皇位是因為宦官擁立才即位,漢順帝將朝政大權統統交給宦官。而宦官又和外戚梁氏勾結,為之後二十多年的梁氏專政埋下了隱患。

圖12、漢順帝

漢順帝在位19年,125年至144年在位,死的時候三十歲。他死之後,年僅一歲的劉炳繼位,是為漢衝帝。漢順帝皇后梁妠臨朝攝政。不過漢衝帝又是一位短命的皇帝,144年八月—145年正月在位,死的時候只有三歲。

漢衝帝死後,梁太后和他的哥哥梁冀一起擁立漢章帝的玄孫、八歲的劉纘為帝,是為漢質帝。梁太后依然臨朝稱制,不過朝政基本上控制在了梁冀手中。梁冀專橫跋扈,無所不為。因為漢質帝的一句話,146年閏六月,梁冀讓人毒死剛剛即位不久的漢質帝。之後梁冀和梁太后又擁立漢章帝劉炟的曾孫劉志,這就是諸葛亮《出師表》中「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中的漢桓帝。

圖13、最專橫外戚梁冀


漢桓帝在位的前十三年,朝政依然掌控在梁冀的手中。159年,漢桓帝聯合宦官發動政變,外戚梁冀一黨被誅滅。誅滅梁冀以後,宦官單超、左倌等五人因謀誅梁冀有功,被同日封侯,世稱「五侯」。自此宦官之權逐漸走向頂峰。在漢桓帝執政的後8年,開了賣官鬻爵的先河,並發生了第一次黨錮之禍。宦官和世家大族之間的矛盾凸顯。


圖14、漢桓帝

漢桓帝167年去世,在位21年,死時36歲,算是東漢皇帝裡活的歲數長的。不過活了這麼長,卻沒有兒子。於是漢桓帝的皇后竇妙和她的父親竇武一起擁立漢章帝劉炟的玄孫、十二歲的劉宏為帝。在漢靈帝一朝卻發生了一件跳出東漢外戚宦官專權模式的事件。漢靈帝即位不久,就發生了宦官和士族之間的政變,結果以宦官的大獲全勝而告終。本來應該掌權的竇氏一族被滅,並引發了第二次黨錮之禍。

於是,漢靈帝一朝宦官的權勢達到了史無前例的頂峰,在漢靈帝一朝先後誕生了前後「十常侍」。而民間,特別是士人階層,對宦官的厭惡情緒也達到了頂點。在漢靈帝統治時期賣官鬻爵更是成了常理,甚至最高的三公九卿這樣的官位都得花錢買。在漢靈帝的末期,爆發了黃巾起義,不過很快就被滅了下去。


圖15、漢靈帝

漢靈帝在189年去世,去世的時候,朝政落在了他的第二任皇后、屠戶出身的何皇后和他的哥哥何進手上。接著就發生了三國演義裡面的那一出,何進被宦官殺害,董卓進京廢立皇帝並遷都,此後東漢政權基本崩潰。

 

【概述史】這一期關於東漢歷史的概述就到這裡,下一期我們關注從董卓進京開始一直到三國建立的諸侯割據,歡迎關注!

【概述史】用最簡單文字讀懂中外歷史!

關注【到歷史深處去】,讀概述史!

相關焦點

  • 東漢第一次外戚幹政與中國歷史第一次宦官時代
    外戚幹政在中國歷史上屢見不鮮,漢朝尤勝,秦昭襄王母秦宣太后是中國歷史第一個明確記載的外戚幹政的先例。西漢高祖的呂后、昭宣時的霍光、哀平時的王莽,外戚勢力都是驚人的存在,王莽甚至篡漢成功。劉秀建立東漢,皇后陰麗華的兄弟基本都是跟隨劉秀南徵北戰的功臣,雖然位居高官,但都謹小慎微,從不敢越權,陰麗華是個沒有權力欲望的人,所以沒有外戚幹政之事。東漢第二個皇帝明帝的馬皇后是個品德高尚的人,馬援的小女兒,雖然馬皇后兄弟都因為外戚的原因做到高官,但都小心翼翼的做事,也沒有外戚幹政的事情發生。
  • 讀不懂它,也就離讀懂歷史漸行漸遠了
    要是我們現在有一個家族,連續四代都有人做到國級幹部,大家這個家裡的人能不牛嗎? 有些朋友可能會覺得,東漢末年,朝廷的那些士族出身的文官,基本上就是一個空架子,沒什麼實權。因為國家機器運行的主要權力——政事決策和軍事任命,這兩條大動脈基本上在皇權、外戚和宦官手裡來回控制,士族集團挨不到邊。所以袁紹家的「四世三公」其實也就是徒有其表、外表光鮮而已。
  • 宦官人物誌:開啟東漢宦官先河,幫助皇帝對抗外戚被封為侯
    鄭眾一生,經歷了漢明帝劉莊、漢章帝劉炟、漢和帝劉肇、漢殤帝劉隆、漢安帝劉祜,經歷了東漢中期朝廷政治鬥爭的殘酷。鄭眾一生盡忠皇室,參與了與外戚爭奪皇權的鬥爭,為捍衛漢和帝劉肇的皇位,清除以竇憲為首的外戚勢力,立下了漢馬功勞,被漢和帝封為剿鄉侯。 鄭眾封侯,開創了東漢宦官封侯的先例,也為東漢王朝開啟了宦官參政的大門。
  • 東漢14帝有諡號的12位,有廟號的只有3位,東漢皇帝為何集體疲軟
    東漢經歷195年,八世十四帝。一般情況下,末世王朝才可能出線皇帝「疲軟」的狀態,可是東漢除了頭三位皇帝,基本都是軟踏踏地生活了一輩子。這個結果導致東漢王朝,成了歷史上最沒有存在感的正朔王朝,其後只有五十年歷史的三國,反而被後人津津樂道。
  • 外戚執政,宦官篡權,東漢國祚要到頭了 |秦漢史話連載39
    本篇系精編經典中國通史之《秦漢史話》連載39,歡迎收看。東漢初年的功臣勳貴,儘管劉秀為了加強皇權,在政治上對他們加以限制。但是,隨著其勢力的發展,事實上無法阻止他們奪取政治權力。相反,他們利用各種手段,終於執掌最高的政治權力。01、外戚借勢豪奪東漢時期,皇室往往與世家豪族聯姻,帝後多出自功臣勳貴。這些功臣勳貴原來就是大貴族豪富,一旦與皇室通婚即成為外戚,於是他們憑藉權勢大力發展自己的經濟力量。如漢章帝時,外戚竇氏一族,原來就是顯貴之家。東漢初年,竇融官至大司空,竇融及其弟竇友,均封為列侯。竇融的子、孫、侄三人,與皇室通婚。
  • 東漢末年的外戚幹政、宦官之亂與黨錮之禍
    東亞歷史第33篇:遠古中國之東漢末年。 光武帝之後的明帝和章帝都同樣熱心提倡儒學,用心國事,因而治吏清明,國富民安,史稱「明章之治」(公元58-88年)。然而,東漢的滅亡卻也在章帝時便埋下了禍患。
  • 漢桓帝-漢靈帝:宦官、外戚與清流派的權力鬥爭
    從東漢滅亡,直到隋朝重新統一,中間也有四百年左右,其間除了西晉短暫統一,其餘都是群雄割據的亂世,是一個大分裂的時代,一個大黑暗的時代。從這個意義上說,漢靈帝也得算是中華第一帝國的葬送者,是歷史的罪人。我們看到東漢晚期的另一個景象,士族豪門根深蒂固,皇后更多是政治聯姻。皇后雖然尊貴無比,但作為女人,終身獨守空房,也是苦命之人。漢桓帝受外戚專權荼毒很深,掌權後對於皇后一族頗有猜忌,對皇后也嚴加防範。
  • 人治vs法治,外戚vs宦官,世家vs寒門,細說東漢晚期的權力之爭
    人們常說,東漢王朝亡於外戚和宦官交替專權亂政。真相究竟如何?大鵬給大家分析一下。東漢時期,宦官、外戚之間的鬥爭,是從漢和帝奪權開始的,到袁紹把宦官全部殺光為止。這一百來年的宦官外戚鬥爭,以梁冀被自殺為時間節點,大體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 西漢和東漢的區別在哪裡?同樣屬於漢朝,而兩者卻有著很大的不同
    東漢與西漢表面上沒有什麼區別,它們都屬於漢朝。而且,東漢與西漢的說法,在漢朝的時候並不存在。劉秀事實上沒有建立新的王朝,他僅僅是恢復了漢家天下。劉秀是劉邦的九世子孫,東漢王朝是後人對劉秀恢復漢朝的一個稱呼而已,僅僅是為了方便地研究漢朝的歷史。「東漢」這個詞彙是讀書人為了研究歷史的方便,而搞出來的一個概念,一個歷史學名詞。
  • 第一次黨錮之禍的過程,及陳蕃和竇武對士族與外戚聯盟形成的作用
    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這是諸葛亮《出師表》中的一段話。這段話中的「小人」指的就是宦官。從諸葛亮的話中我們可以感覺得到,在他的思想中,東漢之所以會滅亡就是跟宦官有關。而且宦官之禍就是開始於漢桓帝時期。這也是我們後世史學界的一個普遍認知。
  • 葬送東漢王朝的「罪魁禍首」究竟是誰?曹操一語道破原來是他
    葬送東漢王朝的「罪魁禍首」究竟是誰?曹操一語道破原來是他眾所周知,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曾經出現過多次的亂世,而其中最著名的一個亂世就是東漢末年三國時期了,在群雄經過一輪又一輪的混戰之後,終於形成了魏、蜀、吳三足鼎立之勢。
  • 三國的背後是一場士族分割權力的遊戲
    在這場選官制度的遊戲裡,他們相互舉薦對方的晚輩後生,用政治上的相互交易,促進雙方間的互利互惠。經過一次又一次的舉薦,代代為官的士族階層像滾雪球一般,勢力越滾越大。萌芽於西漢的士族,在東漢得以壯大,他們的力量直接威脅到了皇權。於是東漢皇帝引入外戚、宦官的力量去削弱士族的力量。可惜為時已晚,士族的力量在東漢已經無法制止。當一個人擁有更多的權力時,他就會有更多的欲望。
  • 外戚、內宦你方唱罷我登場,成為東漢王朝解不開的死結
    從西漢到東漢,歷經文景之治、漢武盛世、昭宣中興、光武中興、明章之治等繁盛階段,政治、經濟發展水平遙遙領先於世界上多數國家,當時「西羅馬」遇到了「東長安」,這一盛況被後世史家津津樂道。可惜的是,自元帝時,外戚和宦官兩大勢力興起,到章帝晚年及和帝時,外戚和宦官輪番作亂,從此外戚和宦官成了漢朝之亂的恆久主題,最終把東漢送上了斷頭臺。
  • 與外戚梁冀和宦官專權作對的官員都被迫害,為何陳蕃能保全自己?
    東漢末年,朝廷墮入了外戚和宦官輪流專權的漩渦之中,很多朝廷大臣在這種政治鬥爭中被害,而陳蕃卻能夠多次保全性命。古代的歷史學者們對陳蕃的評價很高,甚至編造出「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段子。這便是對陳蕃在這種政治漩渦中與外戚集團、宦官集團做鬥爭的褒揚。而他能夠在與這些權臣集團做鬥爭中保全下來,也算是一個奇蹟。
  • 權力的遊戲:漢朝地方豪族與中央皇權的鬥爭
    一類是不法豪族,他們利用強大勢力橫行鄉裡,魚肉百姓,到東漢中期以後甚至賄賂外戚、宦官,想要藉助中央政權的力量完成對地方上自由民的奴役;另一類是他們的對頭,勇敢地站出來跟他們打對臺,得到自由民的擁護,自由民團結在他們周圍,一起反對不法豪族,因此他們在民間聲譽極好,慢慢形成了口碑,成了日後的名士。
  • 漢桓帝劉志,雖終結了東漢外戚專權現象,卻開啟了宦官專權時代
    三國時期應該是大家最為熟悉的一段歷史時期了,有關於它的影視作品與《三國演義》小說等等很多人應該都是倒背如流,為了更加準確地了解這段歷史,可能不少人們還會去查閱像《三國志》、《資治通鑑》一類的史書。平時,在茶餘飯後大家也比較喜歡談論裡面的人物。
  • 東漢和西漢有什麼分別?
    東漢和西漢相比,在政治制度上稍微寬鬆,但是對於開疆擴土方面,卻開了歷史的倒車。劉秀儒生出身,奉行的是儒家經典,手下的文臣武將也絕大多數都是儒生出身,朝廷上奉行的最高境界是「以經斷事」,也就是說,當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的時候,東漢會在儒家經典中尋找答案。
  • 東漢皇帝在位時間表,平均29歲,大漢王朝被外戚與宦官玩弄於股掌
    東漢皇帝平均年齡只有29歲,其中兩個被毒死的皇帝,分別是漢少帝與漢質帝,兩個幼子,最小的漢殤帝不到1歲,東漢皇帝如此短命,說明皇帝也是高危職業。皇帝平均登基年齡只有13歲,這就給東漢的外戚和宦官創造了機會。 首先是外戚,漢朝是成也外戚敗也外戚,外戚幹政在西漢早已盛行,光武帝劉秀、漢明帝劉莊都嚴防外戚幹政,但是該來的還是來了,漢朝的宿命,後面的皇帝還是壞了規矩,在東漢哪個新皇帝登基不封舅舅、老丈人當大官掌權,就好像特沒面子。
  • 九品中正制的產生,其實是自士大夫消亡到士族門閥崛起的轉變
    魏晉時期九品中正制的產生與發生,伴隨著士族門閥的崛起,同時也是自士大夫在東漢末期「黨錮之禍」中逐漸消亡後,士族門閥這一又能左右朝政時局勢力崛起的直接體現。東漢末期的士大夫「消亡」  所謂的士大夫,其實有很多不同的理解,最通俗的解釋可以理解為,自春秋戰國以來,原本依託於分封和宗法制度下的貴族體制遭到破壞,更多的庶民階層可以通過才能、戰功等裂土封侯。
  • 曹丕拉攏士族門閥故採用九品中正制,但士族過強反將曹魏吞噬
    魏文帝曹丕之所以採取九品中正制,其實還是士族門閥階層逐漸強盛導致的。由東漢末期士大夫階層的消亡,到魏晉士族門閥的崛起,這就是九品中正制應運而生的內在原因。 所謂的「九品中正制」,簡單理解就是,不再是原先的唯才是舉,而是以才能和家世做標準來選拔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