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頭一個漢,東頭一個漢,鹿走入長安,方可無斯難。
這段話很出名,可惜不是史書中記載的,而是在《三國演義》中董卓的女婿李儒勸諫董卓遷都長安時說的話。其中的意思是西頭的長安是漢朝的故都,東頭的洛陽是漢朝的現都,既然現在群雄逐鹿,那麼作為「鹿」的漢獻帝(代指漢朝)遷都到長安,就可以化解這個危局。
漢朝在我國歷史上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個朝代,他不僅在秦朝的基礎上統一了全國,而且還是第一個走出固有疆域界限,積極對外開拓的一個王朝,我國現有的疆域就是在漢朝時期打下的基礎。
漢朝留給我們的遺產很多,如漢人、漢族、漢語、漢服就是其中最著名的。
西漢滅亡的原因
西漢的滅亡始於外戚之亂。漢武帝雖然立了鉤弋夫人之子漢昭帝劉弗陵,但卻同時又殺死了鉤弋夫人,其原因就是害怕「母壯子弱」。
據《史記外戚世家》:
上居甘泉宮,召畫工圖畫周公負成王也。於是左右群臣知武帝意欲立少子也。後數日,帝譴責鉤弋夫人。夫人脫簪珥叩頭。帝曰:「引持去,送掖庭獄!」夫人還顧,帝曰:「趣行,女不得活!」
漢武帝此舉雖然兇殘,但也是有其道理的。「母壯子弱」的危害有二:
其一、會出現淫亂宮廷的事情。
其二、未亡人害怕大權旁落,勢必要重用自己家族的兄弟,這樣雖然可以使權力不落到大臣們手中,但不可避免的是,未亡人的兄弟又會大權在握,出現外戚專權。這種事情自漢朝開國呂后時就出現過,已經成為了漢朝皇室最為忌諱的事情,也是力爭要避免的事情。只不過,在漢武帝之前的歷代帝王缺乏漢武帝這種殺伐果斷的氣魄,才給後人留下了無盡的煩惱。
雖有漢武帝的事跡在前,但是西漢還是不可避免的出現了外戚專權,這不僅是臨死前的帝王們缺乏魄力的緣故,而是受封建社會繼承規則所限,除非皇帝無子,哪怕繼位的皇帝年齡再小,也是要繼位的。翻開漢朝的典籍我們就可以發現,漢朝的皇帝即位年齡之小是歷代王朝之最。
皇帝年齡小,皇太后們害怕大權旁落,自然就要依靠娘家兄弟,娘家兄弟掌權後剛開始還可以做出一副忠誠的樣子來,可是時間一長,就難免本性暴露,開始專權起來。
終於,公元9年,漢朝歷史上最忠心的外戚王莽篡位了,建國號為新,西漢滅亡。
西漢防了一輩子的外戚,可沒想到,最終還是被外戚推翻了。
究其原因,還是制度和私心的問題,都想著自己這一支皇室能夠一直作為劉姓的大宗,在本宗沒有能夠繼位的合格皇子的情況下,仍然把年齡弱小的皇子推到前臺做傀儡,把權力放給了外戚,就這樣,西漢終於滅亡在了自己的私心裡。
漢朝雖然滅亡,但是其在普通百姓中的口碑卻並不差,因為漢朝雖然在漢武帝時期提倡儒術,但遠未到「獨尊儒術」這個程度,總體上來說,其施政綱領中還是有著黃老學說那種與民休息的成分在內,普通百姓的日子還過得去。
因此,在整體上來說,人民都對西漢的滅亡抱有同情。而且,在漢武帝末期,漢朝也已經認識到過度用兵對人民帶來的傷害,因此,在漢武帝之後,漢朝雖然與匈奴之間也有戰爭,但對戰爭的規模控制的比較好,沒有對國計民生帶來太大的傷害,也因此,獲得了普通民眾的支持。
王莽上臺後,推行了一系列改變國計民生的政策,按照現代人的角度來看待這些政策,無疑是積極的,是好的東西,可是在2000多年前的漢朝,這些過於超前的政策就是嚴重違背了當時社會的發展規律和承受度的壞政策,所以就成了倒行逆施。因此,遭到了包括士大夫階層乃至於普通百姓普遍的反對。
東漢的建立和滅亡
東漢的開國皇帝劉秀就是利用了民間這種對漢朝的懷念和民眾對王莽政策的不滿,起兵反莽,最終勝利,恢復了漢朝的統治,因為定都在洛陽,所以在歷史上被稱為東漢。
東漢在歷史上並不是一個新的王朝,而是對西漢的一個繼承。開國皇帝劉秀是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出自漢景帝子長沙定王劉發一脈。
在漢武帝時期,為了制約諸侯王們的勢力,推出了兩種辦法,一是推恩令,二是酎金制度,劉秀的先世就是按照「推恩令」的原則而從列侯遞降,逐步降到到他父親劉欽這一輩,只能是擔任濟陽縣縣令這樣的小官了。
東漢和西漢相比,在政治制度上稍微寬鬆,但是對於開疆擴土方面,卻開了歷史的倒車。
劉秀儒生出身,奉行的是儒家經典,手下的文臣武將也絕大多數都是儒生出身,朝廷上奉行的最高境界是「以經斷事」,也就是說,當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的時候,東漢會在儒家經典中尋找答案。先不說從儒家經典中尋找的這種答案究竟是否最合適,但從這一件事中所反應出來的現象說明,儒學在東漢時期已經到了「獨尊儒術」這一個層面上來的。
在西漢開發西域方面,東漢時期的對外政策也是倒退,放棄了漢武帝、漢昭帝、漢宣帝三個皇帝幾十年的心血才控制住西域的這樣一種大好局面,放棄了西域。
從表面上看,劉秀是經歷了太多的戰爭,見到了太多的百姓在戰火之中流離失所,不想再給人民帶來苦難而放棄了西域。但從本質上講,東漢放棄西域,就是把西域推到了匈奴一邊,匈奴在控制住西域後,就可以以西域各族為炮灰向東漢發動進攻,到那時,帶給東漢人民的苦難一點都不會少,反而會變相增加。
歸根結底,還是漢光武帝劉秀的戰略眼光不夠。
東漢和西漢一樣,在經歷了開國初期的幾代帝王之後,又走上了外戚專政的老路上來。而且,皇帝的年齡越來越小,最小者竟然是襁褓中嬰兒,在這種局面下,大權自然就會落在外戚頭上。西漢、東漢兩世相比,東漢的外戚之禍要超過西漢。
而且,在東漢時期,宦官集團以一種獨立的姿態登上了政治舞臺,這算作是皇權和外戚之間鬥爭的一種衍生品。
皇帝弱小,權力被外戚攫取;皇帝長大想要奪回權力,只能依靠身邊的宦官。宦官掌權後,自然要和外戚爭鬥,二者相鬥,都要依靠皇權,就這樣,東漢的皇帝們終於在宦官集團和外戚集團的爭鬥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找到了所謂的政治平衡的感覺。可是,政治爭鬥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朝廷無心治理國家,民不聊生,而新興的士族集團的勢力受到了包括宦官集團和外戚集團的集體打壓,還遠未強大到能夠與以上兩個集團分庭抗禮的地位,因此,東漢毫不意外的走上了下坡路,最後在黃巾起義這一強烈的推手下覆滅。
總結
東漢相比西漢,雖然在文化上有所發展,但是從政治上和外交上卻是一個倒退,這是受開國者的政治眼光所決定的。也因此,東漢在歷史上的地位遠不及西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