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拉攏士族門閥故採用九品中正制,但士族過強反將曹魏吞噬

2020-12-17 騰訊網

魏文帝曹丕之所以採取九品中正制,其實還是士族門閥階層逐漸強盛導致的。由東漢末期士大夫階層的消亡,到魏晉士族門閥的崛起,這就是九品中正制應運而生的內在原因。

所謂的「九品中正制」,簡單理解就是,不再是原先的唯才是舉,而是以才能和家世做標準來選拔人才。在這種選官制度下,士族子弟能夠出任「高品」,而出身寒門的庶族子弟,便只能出仕「低品」,這就是「九品中正制」選官法下的「上品無寒士,低品無士族」。

那麼,這便足以看出曹丕施行九品中正制的目的——籠絡士族門閥力量。

士大夫的消亡

說起士族門閥這一群體,自曹魏時逐漸崛起,他們的前身其實可以追溯到東漢末期的「士大夫」階層。所謂士大夫,可以理解為文人世代出仕做官,形成了在官場當中頗有地位的文人階層,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士大夫」。

士大夫最初往往出身貧寒,但通過察舉等不考慮出身的選官制度,得以出仕朝廷,並且具有讀書人的「君子」品質等特徵。

到了漢朝之後,靠舉孝廉等選官方式出仕的文人成為士大夫的主體,而士大夫官員因為具有文人的相似出身,便形成了能夠與外戚、宦官等權力集團相抗衡的「士大夫集團」。

但是,士大夫在東漢末期遭到了極大的重創,過程大家其實應該也很清楚,那便是東漢末期的「黨錮之禍」。東漢末期的宦官和外戚交替亂政,士大夫階層對抗宦官失敗,兩次受到宦官集團的打擊。

「黨錮之禍」的其中一個結果,便是讓士大夫階層想要依靠在朝廷之中挽救漢室的計劃落空,轉而士大夫階層回到自己的故鄉傳承家學等,形成了各地頗有底蘊和實力的世族力量。而這些世族勢力,又成為了東漢末年群雄割據的參與者和支持者。

士族門閥力量的崛起

像曹操這樣的東漢末期雄主,當然也需要依靠像潁川荀氏這樣的地方世族,等到曹魏逐漸有了鼎立之勢,曹丕稱帝以魏代漢之後,當然也需要籠絡這些輔佐曹氏徵伐天下的世族力量。這些世族力量,依然通過世代出仕和家學傳承等優勢,形成了不輸漢朝士大夫地位的士族門閥階層。

但士族門閥階層,以家族自身發展為中心,區別於漢朝士大夫那般「君子」品質,更簡單的理解就是——漢朝士大夫可以為了國家前程與亂權的宦官對抗,甚至官員犧牲在所不惜;但士族門閥官員,無論是出仕還是輔佐雄主,大多情況下是更加估計士族本身——士族門閥的這種特徵,在魏晉時期表現得淋漓盡致。

那麼,稱帝之後更加希望自己地位穩固的魏文帝曹丕,當然想要籠絡這些頗有「自私」特徵的士族門閥力量,於是,以籠絡士族為初衷的「九品中正制」選官法應運而生了。

但九品中正制太過注重士族自身的利益,讓士族子弟充斥曹魏朝堂內外,這就導致了像司馬氏這樣的士族門閥階層迅速崛起,逐漸成為了能夠威脅曹魏政權本身的勢力,最終也就成為了曹魏亡國的重要根源。

任何事物可能都有兩面性,曹丕想要利用九品中正制籠絡士族門閥力量,但反而將士族階層培養得太過龐大,進而威脅到了曹魏皇權的帝王,最終覆滅於士族司馬氏之手。

相關焦點

  • 九品中正制的產生,其實是自士大夫消亡到士族門閥崛起的轉變
    誕生於曹魏時期的九品中正制,是中國古代三大選官法之一。一直到隋唐科舉制產生之前,九品中正制一直都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十分重要的選官制度,共計存續了四百餘年之久。  九品中正制又稱九品官人法,簡而言之便是在選擇人才時,不僅要考量才能品行,還要結合出身家世來「中正」品級。所謂「中正」,就是設立各級中正官,來評定人才品級,一共分為九品。
  • 九品中正制與士族的崛起
    九品中正制其實是在世家大族的範圍內,按漢魏、魏晉易代的貢獻,重新分配官品等政治資源。西晉品官佔田蔭客制進一步按官品分配經濟權益。九品中正制還在順應士林輿論的基礎上將清議納入體制,並與選官相配合。藉助於以九品中正制為核心的門閥制度,魏晉將王朝權威與制度性權力植根於社會之中,完成對統治基礎的培育。
  • 謀士楊修之死,是曹操對士族門閥的打壓,也是為曹丕鋪路
    究竟是怎樣的原因讓曹操對這位出生三國第一門閥士族的子弟動了殺心呢。楊修,父親楊彪,乃是弘農楊氏四世三公之中最後一位在漢代位列三公之人。家族地位顯赫,對於曹操來說這樣的人才應該拉攏,而不是打壓,畢竟其手下的荀彧、荀攸等人皆是出生士族門閥。而且在曹操之後,曹丕更是設立九品中正制度,拉拉攏士族門閥,穩定統治。
  • 第14 九品中正制
    曹丕接受陳群的建議,推行九品中正制,選擇部分中央官兼任本州、郡、縣的大小中正官,負責品評兼任中正官地區的士人,按照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供吏部選官參考。九品中正制推行初期,還能綜合考慮門第和才能,後來則完全看中出身門第,逐漸轉化為士族壟斷仕途的工具,為門閥士族的形成鋪平了道路。
  • 魏晉時期選官制度:曹魏興盛原因與九品中正制的發展
    因此在曹魏執政期間,其轄內也發生過數次世家反叛的例子。曹孫劉三家統治者,皆可算做庶族出身。在世族門閥盛行的時代,三家缺乏經濟和政治上的影響力,最終難免被名門司馬氏逐一取代。 二、九品中正制度的草創與發展 魏晉南北朝盛行的九品中正制度,始於曹丕時期。曹丕即位後,實乃篡漢之舉,難免受到世人詬病。
  • 九品中正制
  • 論述門閥士族的興衰!自主命題熱門大題!
    (2)發展漢末社會中的世家大族,魏晉時稱為士族,影響很大,名士多出於這個階層,或者在政治上與這個階層結合在一起。曹魏時期。曹丕在尚未代漢稱帝之前,採納了陳群建議的九品官人之法,即九品中正制。實行之初,士人品定之權掌握在政府的中正手裡,中正採擇輿論,按人才優劣評定品第高低,逐漸改變了東漢末年名士品評人倫、操縱選舉的局面。
  • 曹丕用九品中正製取代察舉制,對於曹魏政權來說,有哪些影響?
    導語:東漢末年,天下混亂,漢武帝開始的國家人才選拔體系,舉孝廉的察舉制名存實亡,曹丕在陳群的建議下,於州郡設立中正來進行人才選拔,將潛在候選者分為九等錄用,開啟了新的人才選拔系統,這就是著名的九品中正制。
  • 朝堂全是關係戶,寒門弟子無出頭之日,九品中正制害人不淺
    說起我國選拔人才的制度,想必大家印象最深的便是科舉制,而實行科舉制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採用的叫做九品中正制,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採納魏國吏部尚書陳群的提議實行這一選官制度,是兩漢以來一直使用的察舉制的一個升級版。
  • 九品中正制對各個朝代的影響,為何最終被科舉制所取代?
    九品中正制是由三國時期魏國吏部尚書陳群提出由魏文帝曹丕採納實施的一種選官制度,它結合兩漢以來的察舉制度奠定了以世家門閥子弟為主要群體的選官制度。它對於各個朝代的影響是深遠的,在隋朝開始被皇帝察覺到其中弊端,隋煬帝實施科舉試圖改良取代,直至唐朝才被科舉制度所取代。
  • 從鄉閭裡選到維護門閥世祖的九品中正制是怎麼退出歷史舞臺的?
    曹操死後,曹丕在採納陳群的創議後,於是九品中正製成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主要的選官制度。什麼是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就掌管某一地區人物進行品評的負責人為中正官,中正官又有大小之分,每個州設置大中正官,掌管州中數郡人物的品評,給郡則另設小中正官。
  • 曹操唯才是舉選官,曹丕為何用九品中正制?司馬家族這才有機可乘
    曹丕想要把這個皇位坐穩了,就必須要得到一票人的支持,其中士族集團就是他最希望拉攏的對象,所以九品中正制就這麼出現了。 九品中正制其實就是在舉孝廉上做了一定的調整,由大小中正來選拔官吏,而擔任中正的人基本上還是那一票士族集團的人員。 所以說九品中正制的實行,其實就是曹丕將選拔官吏的權力,讓給了士族集團。這麼一來士族集團們可就樂呵呵的了,全部表示要支持曹丕。
  • 九品中正制既然差評無數,為什麼還延續了近400年?
    所以九品中正制才開始只是曹操唯才是舉的政策之一。直到公元220年,曹魏政權建立,曹丕稱帝,完善後的九品中正制在全國正式推行。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吏部根據「狀」、「品」、「簿伐」三個標準,將人才選拔分為九個等級(見下圖)。「狀」是評語;「品」是品級;「簿伐」是家庭門第。
  • 從九品中正制看門閥興衰,這種選拔制度,為何淪為門閥工具?
    科舉制度在封建社會中是統治者和中央能夠採用的最公平、公正的一種人才選拔方式。大家都知道科舉制度始於隋唐,那麼在這直接,官員又是如何進行選拔的呢?根據記載,在隋唐以前,朝廷採用的人才選拔方式是九品中正制,又被稱為九品官人法。這種制度在歷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政治地位,沿用了約四百年之久。在腐敗制度下孕育而生的制度兩漢時期,朝廷採用的是察舉制。
  • 九品中正制,在歷史上一直被詬病,難道真的沒有一點進步作用嗎?
    從曹魏到隋代的人才選拔制度,九品中正制度,客觀上造成了門閥政治的產生,造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地狀態,成為了階級分化的象徵。一.曹丕時代中央對地方掌控力的加強1.對分離主義傾向的遏制九品中正制度中的中正必須由本地人擔任,這是將地方豪強大族全部納入曹魏管理的節奏,我們不能忘記的是,從法理上來看,曹丕篡漢是引起了大量的反彈的,曹操還在的時候,魏國的叛亂就幾乎沒有停止過
  • 曹操採用「唯才是舉」,曹丕為什麼換成「九品中正制」
    曹操採用「唯才是舉」,曹丕為什麼換成「九品中正制」曹操死後,曹丕上位,而後司馬氏奪權。司馬氏的奪權,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不少學者認為,司馬氏奪權的機會,其實是曹丕給的,因為曹丕上位以後,沒有繼承曹操的「唯才是舉」,而是實行了一項新政策,「九品中正制」。
  • 九品中正制:為何從社會前進的助力演變成了阻礙?
    在選拔合適官吏這一方面,我國古代曾先後出現過世官制、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等制度,而其中的九品中正制是由魏文帝曹丕所推行,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被作為了主要的選官方式。
  • 曹操採用「唯才是舉」,為何曹丕上位後卻換成「九品中正制」
    很多歷史愛好者認為,正是曹丕施行的「九品中正制」,才讓司馬氏有了篡奪皇位的機會。而曹丕老爹曹操,在選拔人才標準方面,「任性」地突破德才兼備而講究唯才是舉。由此推斷,曹丕比其父,既愚蠢又缺乏魄力。 這樣的評價曹丕未免片面而武斷了。
  • 三國歷史:陳群為什麼會推行九品中正制給曹丕帶來了什麼好處
    後來曹丕繼承大統建立曹魏政權,我們都知道一個國家的建立就需要選拔人才為自己和國家所用,曹魏當時剛剛建立急需要一批治國能臣,但是漢朝時期的察舉制選拔人才的方式,仿佛在當時天下大亂之時就不適合在用了,當時陳群提出了九品中正制選拔人才,這個九品中正制選拔制度給曹魏甚至是曹魏政權帶來了什麼好處呢?第一:給曹魏選拔了一批人才。
  • 九品中正制為何被科舉取代丨2020
    曹丕在稱帝前夕,接受尚書陳群的建議,推行「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一種重要的選官制度。主要內容為:在州、郡設置中正,來品評人物,作出「品」「狀」,共分九品。中正再將「品」「狀」上報中央,作為選拔官吏的根據。中正品評人物,最初重視才德,後來卻更重視家世,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到了隋代,九品中正制被廢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