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帝曹丕之所以採取九品中正制,其實還是士族門閥階層逐漸強盛導致的。由東漢末期士大夫階層的消亡,到魏晉士族門閥的崛起,這就是九品中正制應運而生的內在原因。
所謂的「九品中正制」,簡單理解就是,不再是原先的唯才是舉,而是以才能和家世做標準來選拔人才。在這種選官制度下,士族子弟能夠出任「高品」,而出身寒門的庶族子弟,便只能出仕「低品」,這就是「九品中正制」選官法下的「上品無寒士,低品無士族」。
那麼,這便足以看出曹丕施行九品中正制的目的——籠絡士族門閥力量。
士大夫的消亡
說起士族門閥這一群體,自曹魏時逐漸崛起,他們的前身其實可以追溯到東漢末期的「士大夫」階層。所謂士大夫,可以理解為文人世代出仕做官,形成了在官場當中頗有地位的文人階層,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士大夫」。
士大夫最初往往出身貧寒,但通過察舉等不考慮出身的選官制度,得以出仕朝廷,並且具有讀書人的「君子」品質等特徵。
到了漢朝之後,靠舉孝廉等選官方式出仕的文人成為士大夫的主體,而士大夫官員因為具有文人的相似出身,便形成了能夠與外戚、宦官等權力集團相抗衡的「士大夫集團」。
但是,士大夫在東漢末期遭到了極大的重創,過程大家其實應該也很清楚,那便是東漢末期的「黨錮之禍」。東漢末期的宦官和外戚交替亂政,士大夫階層對抗宦官失敗,兩次受到宦官集團的打擊。
「黨錮之禍」的其中一個結果,便是讓士大夫階層想要依靠在朝廷之中挽救漢室的計劃落空,轉而士大夫階層回到自己的故鄉傳承家學等,形成了各地頗有底蘊和實力的世族力量。而這些世族勢力,又成為了東漢末年群雄割據的參與者和支持者。
士族門閥力量的崛起
像曹操這樣的東漢末期雄主,當然也需要依靠像潁川荀氏這樣的地方世族,等到曹魏逐漸有了鼎立之勢,曹丕稱帝以魏代漢之後,當然也需要籠絡這些輔佐曹氏徵伐天下的世族力量。這些世族力量,依然通過世代出仕和家學傳承等優勢,形成了不輸漢朝士大夫地位的士族門閥階層。
但士族門閥階層,以家族自身發展為中心,區別於漢朝士大夫那般「君子」品質,更簡單的理解就是——漢朝士大夫可以為了國家前程與亂權的宦官對抗,甚至官員犧牲在所不惜;但士族門閥官員,無論是出仕還是輔佐雄主,大多情況下是更加估計士族本身——士族門閥的這種特徵,在魏晉時期表現得淋漓盡致。
那麼,稱帝之後更加希望自己地位穩固的魏文帝曹丕,當然想要籠絡這些頗有「自私」特徵的士族門閥力量,於是,以籠絡士族為初衷的「九品中正制」選官法應運而生了。
但九品中正制太過注重士族自身的利益,讓士族子弟充斥曹魏朝堂內外,這就導致了像司馬氏這樣的士族門閥階層迅速崛起,逐漸成為了能夠威脅曹魏政權本身的勢力,最終也就成為了曹魏亡國的重要根源。
任何事物可能都有兩面性,曹丕想要利用九品中正制籠絡士族門閥力量,但反而將士族階層培養得太過龐大,進而威脅到了曹魏皇權的帝王,最終覆滅於士族司馬氏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