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用九品中正製取代察舉制,對於曹魏政權來說,有哪些影響?

2020-12-16 史海殘雲

導語:

東漢末年,天下混亂,漢武帝開始的國家人才選拔體系,舉孝廉的察舉制名存實亡,曹丕在陳群的建議下,於州郡設立中正來進行人才選拔,將潛在候選者分為九等錄用,開啟了新的人才選拔系統,這就是著名的九品中正制。

這項制度歷經四百年,直到隋朝才被科舉制度取代。制度施行的年代,實際為中央政權分崩離析,門閥並起的年代,這中間是有著深刻的因果關係的。

曹丕和曹植爭奪曹魏政權的鬥爭也使得原本穩固的曹魏政治架構出現了裂縫,九品中正制正是曹丕和士族集團的和解,也是他對父親曹操唯才是舉政策不露聲色的糾正。儘管他的本意是要中央把控人才選拔權,但是幼稚的制度和毫無監督的事實,反而讓那些士族大佬們在本鄉本土製度化的擁有了壟斷人才選拔的權力。

因此,這所實施的政策實則不過是是鳩酒,讓曹魏稱帝得到了士人集團的默許,但是他讓士人門閥化的舉措事實上造成了階級固化,而這種上下沒有交流,政治生態一潭死水的狀態是歷史的倒退,也是魏晉在歷史的長河中越來越疲弱的重要原因

一.察舉制的破產和九品中正的產生

1.後期畸形的察舉制

嚴格的講,在漢朝那樣的政治環境下,是不可能有公正的人才選拔制度的,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大量的權貴集團插手孝廉的選拔,讓完全依靠州郡長官個人鑑別的制度,成為了一場鬧劇

士人們為了擠入國家官員的門檻,為了彰顯自己的孝順,在父母的身後事上大作文章,一時間以陪葬品的優厚來判斷是否孝順的社會風氣風靡一時,這實際上和對長安官員的賄賂一起,成為了買官的實際舉動之一了,同鄉提攜的體系是客觀存在的,一個個世人集團拔地而起。

謀士為了爭奪在主公前的話語權,甚至不惜犧牲整個團隊的利益,袁紹集團潁川士人和汝南士人和河北士人錯綜複雜的關係,直接影響了北方的戰略形勢,士人們的淺薄,貪婪,毫不顧忌大局,和他們受到的儒家教育大相逕庭。

2.九品中正制的產生

雖然陳群的奏摺是官方運行九品中正制的象徵,然而曹操早在壽章之戰的時候,就臨時在軍中運行了軍功評級制度,這也是曹魏集團軍事實力迅速攀升的原因,他和軍屯制度,方面大員人質抵押制度,州郡兵制度一起,成為了武功方面曹魏強大的主因。

九品中正制中正的選拔首選就是上品之人,簡單的講,高門第把控了地方人才的選拔,更可怕的是,他居然用本鄉本土的士族來主持中正的工作,曹丕難道真的認為這些人會犧牲家族的利益來選拔為曹魏忠心的人才?

3.九品中正制的實行意義

曹操是試圖用唯才是舉來壓制士人集團的影響的,然而曹丕和曹植奪嫡對整個曹魏集團的撕裂,和曹丕可能對士人的許諾,造成了事實上中央集權的被削弱。而曹丕對漢朝正式的取代受到的微乎其微的反彈,也和他與世家大族的默契是分不開的。

簡單的講,曹丕制度性的犧牲了中央的權力,大大的團結了居心叵測的實力派,他用中央的本土人士來行使的權力,實在是打開了豪門大閥的潘多拉魔盒。

本來可能沒有地方根基的中央大員,家族化的把持了從地方到中央的權力,因為政權是人來掌控的,把握了人才的選拔就把握了政權的根本,特別是這樣的權力經營受到的監督還是微乎其微的。

二.九品中正制於曹魏政權的確立所產生後果

1.階級固化自此開始

客觀的講,士人集團由於掌握了奢侈品-知識,他們在魏晉的優越地位應該是被肯定的,然而士人集團畢竟在漢末還只是一個鬆散的結合體,他受到很多條件的制約,鄉土朋黨雖然已經出現,他在中央政權,特別是軍隊掌控權面前還是無力的書生。

用本土的中正完全根據門第的高低來選拔人才,事實上這樣的選拔就是後臺的較量,利益的交換,中正們默契的在地方製造出一個個龐大的家族式的官僚集團,低門第的讀書人,和漢朝的境遇大大的不同了,他們基本喪失了上升的通道,高門第士人的矛盾和低門第士人的矛盾超越了士人和平民間的矛盾,這種仇恨造成了深遠的後果。

五胡亂華的時候,大批沒有任何希望的士人投靠了異族,讓他們漢人的心臟暫時停止跳動,去報復那些幾年,數十年,甚至上百年奪取他們前程的高門第士人。

2.曹魏初始的中央掌控力迅速下降

曹丕和士人集團妥協,出賣了關鍵的選拔人才利益,從而順理成章的取得了漢家的江山,然而州郡兵制度和九品中正制聯合起來產生的效果是驚人的,從中央到地方,從兵到糧,各個士人現在都更像是曹家的合作者了

這也是曹魏無論如何,也要牢牢的把各方面軍司令抓在手中的原因,高平陵之變的時候,曹魏那些功勳子弟很少為中央出頭,固然有他們和司馬家族更交好的因素,本身的野心,靜觀其變以圖天下的想法,從鍾會這些頂級士人說反就反的魄力可見一斑,而司馬家對鍾家的大逆不道只是象徵性的懲罰,到底是念舊情還是忌憚鍾家從中央到地方的實力,就更是耐人尋味了。

3.夏侯玄所作的最後掙扎

曹魏集團做為一個龐大的集團,並不是沒有人看到九品中正制的弊端,這種中正壟斷人才選拔的行為,是對每個曹魏宗親子弟核心權力的威脅。

夏侯玄提出的限制中正的權力,讓中正只是負責品鑑,而不負責具體實施人才考核的舉措,是曹魏制度性的自救,是將人才選拔再一次奪回手中的嘗試,然而改革是失敗的。

蜀漢間接的幫了夏侯玄的忙,王平的勇猛大大的幫助了司馬懿,夏侯玄和曹爽企圖藉助勝利的戰爭,提高在軍隊中威望的舉措失敗了,他的政治影響力也再不能支撐對於九品中正制的改革,士族集團們笑到了最後。

三.曹魏的倒臺與晉的軟弱

1.高平陵之變

曹丕的行為說明,政治上飲鳩止渴是可怕的,曹魏在掌控力還強大的時候,完全沒有必要做出如此大的犧牲取悅士人,政治鬥爭中無節操的損害本階級的利益是可怕的

九品中正制大大的加強了士人集團的力量,制度上他們掌握了人才上升所有的通道,至少文官集團是如此,曹魏在文治方面,莫名其妙的和幾乎所有的大官僚都站在了對立面上,假如曹爽不是那麼急躁,雙方還可以虛與委蛇的共存下去,既然你急著奪權,你不仁也不要怪士人不義了。

司馬懿軍隊中的權威,司馬師對一支禁軍的掌控,士人集團的默許,讓文武方面,曹魏都喪失了最後的依仗,負責任的講,即使曹爽睿智的無理由誅殺了司馬全族,大概率發生的事情是北方內亂,而不是曹魏中興,這就是制度性的破壞中央集權制度的威力所在,所謂覆水難收。

2.九品中正制度對後世歷史深重的影響

門第從曹丕開始,成為了人一生下來的烙印,漢末的高門大族固然特權多多,卻還能做到和低門第士人來往,甚至交友,九品中正制慢慢的把這扇大門關上了。上品無寒門,門閥的政治利益超越了國家的利益,晉到南北朝一個個鮮活的事例都說明了這樣的現象。

漢那種中央集權制的強大,莫名其妙的被從根本上削弱了,既然門第高過了才能,沉迷於玄學而不是治世的學問就是必然的社會風氣了,上下脫節,階級對立,門閥並起,中央疲敝,成為了從晉到隋的王朝特質。

結語:

曹丕出於篡漢的急迫,出於團結士人集團壓制宗族內反對勢力的需要,推出了九品中正制,這是屬於中央權力對士人階層的妥協,這一政策的實施也意味著在永遠不可能停止的君權和臣權的鬥爭中,豎起了軟弱的橄欖枝,讓魏晉的中央統治力下降到了秦以後的冰點。

對於曹魏政權本身來說,只是稍微的露出一絲猙容,整個政權就被士人集團的代表連根拔起,徹底被打垮了。

在政治中堅定可能是最可貴的品質,在根本利益上的妥協,對整個階級,甚至整個民族的傷害都是可怕的。沒有九品中正制,哪怕內戰,曹魏的精兵強將猶在,又何必如此的示弱於士人豪族。越害怕鬥爭,越以妥協求合作,就越是會鬥爭,越是危險,這是自古以來恆久不變的真理。

然而具體到人才選拔上,古代政權的本質確實也讓他們難以找出本末兼顧的制度。只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赤裸裸的拿住本階級的利益,模糊化其他事宜甚至挑唆別的階級的敵對,才是帝王之道,曹操的兒子居然想不通其中的道理,實在是讓人惋惜的

參考資料:

《三國演義》

《三國志》

《晉史》

相關焦點

  • 三國歷史:陳群為什麼會推行九品中正制給曹丕帶來了什麼好處
    但是由於曹操統一了北方,中原地區才有了安定。後來曹丕繼承大統建立曹魏政權,我們都知道一個國家的建立就需要選拔人才為自己和國家所用,曹魏當時剛剛建立急需要一批治國能臣,但是漢朝時期的察舉制選拔人才的方式,仿佛在當時天下大亂之時就不適合在用了,當時陳群提出了九品中正制選拔人才,這個九品中正制選拔制度給曹魏甚至是曹魏政權帶來了什麼好處呢?
  • 九品中正制阻斷了寒門士子晉升的路,為什麼曹丕還要去施行?
    曹丕劇照豪族興起,察舉弊端現首先要說到東漢時期選拔人才用的察舉制,簡單的來說察舉制就是一種自下而上的人才推選制度,通過鄉裡的評測,將那些賢能之人推舉到朝廷去接受考核察舉製圖對於一個王朝來說,官員是保證王朝正常運行的關鍵,因此官員的重要性不必多說,然而在這種察舉制的影響下,最高的統治者已經失去了對官員選拔的話語權,簡而言之
  • 魏晉時期選官制度:曹魏興盛原因與九品中正制的發展
    中國古代選官制度,大概可分為世官制、察舉制與科舉制。而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的九品中正制,其本質便是對察舉制的繼承、揚棄和發展。因此研究魏晉時期的選官制度,也有助於我們更好了解當時王朝更迭的根本原因。 一、從選官角度看曹魏興盛原因 東漢末年,有諸侯割據一方,也有不少梟雄爭雄一時。
  • 曹魏如何能穩固北方統治?「唯才是舉」和「九品中正制」功不可沒
    東漢末年再次陷入了激烈的戰亂和軍閥勢力割據的狀態當中,因此察舉制也一度因為混亂的局面而無法進行。曹魏逐漸完成統一北方的大業之後非常注重人才的選拔,不過察舉制此時也沒有得到恢復,曹操主張唯才是舉的選拔方針,魏文帝時期則創立了九品中正制,察舉制正式被歷史所淘汰。曹魏時期這兩種選拔人才的政策加強了其對於北方地區的治理以及之後中央和地方官制的改革。
  • 曹操主張「唯才是舉」,為何曹丕上位後卻推行「九品中正制」
    曹操主張"唯才是舉",為何曹丕上位後卻推行"九品中正制"引言中國歷史上的選官制度很多樣,不管是兩漢時期的"察舉制",孝廉為主的考核,還是之後曹操的"唯才是舉",甚至到了曹丕的"九品中正制"。這些選官制度都讓歷朝歷代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且很多人認為,後期曹丕實行"九品中正制",讓司馬懿有了篡奪皇位的私心,後來也就把握機會。可是,曹操曾經力舉"唯才是舉",選拔人才需要廣納,打開來源。可是,沒有想到曹丕此舉被後人批判,認為他既沒有曹操的氣概,又極其的愚蠢與無知。
  • 得人才者得天下——曹魏贏三國之「九品中正制」
    三國鼎立間,曹丕在洛陽建立了曹魏政權,劉備在成都建立了蜀漢政權,孫權在南京建立了東吳政權。數十年間,三方勢力你爭我奪,最後以吳向魏稱臣,魏滅蜀而告終。為什麼笑到最後的是魏國?反觀魏國,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北伐袁紹,南徵東吳,連年戰爭,百姓流離失所,幾十年中原混戰後,十室九空,青青麥田化作一片荒蕪……公元220年,曹丕,這個文不如曹植,武不如曹彰,天資不如曹衝的二兒子,在被父親曹操壓制多年後,終於取漢而代之,三國之中最早稱帝。然而,得以讓曹魏政權真正發展壯大的也正是曹丕時代。
  • 九品中正制對各個朝代的影響,為何最終被科舉制所取代?
    九品中正制是由三國時期魏國吏部尚書陳群提出由魏文帝曹丕採納實施的一種選官制度,它結合兩漢以來的察舉制度奠定了以世家門閥子弟為主要群體的選官制度。它對於各個朝代的影響是深遠的,在隋朝開始被皇帝察覺到其中弊端,隋煬帝實施科舉試圖改良取代,直至唐朝才被科舉制度所取代。
  • 從九品中正制,淺談魏晉時期人才的選拔任用發生了哪些改變
    這樣很難再實行察舉制,況且地方上也是一片混亂,原有的鄉村甲制也無法進行,舉孝廉更是無法實施,人才的任用已經出現危機。尤其是當時的重武輕文,讓地方的世家大族很是不滿。在此關鍵時刻,曹丕採取了陳群的九品中正制,更好的緩解了當時的矛盾,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九品中正制在選拔人才上更有優勢。上文提到了大中正和小中正如何產生,那麼中正如何選拔人才呢?
  • 曹操唯才是舉,只是難落地的戰略;曹丕九品中正才是可落地的制度
    曹操直接說:又得無有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啥意思?你就是陳平那種人,在家跟嫂子不清不楚、在外跟屬下直接要錢,也沒關係,我照樣敢用。 這就是曹孟德的唯才是舉。當時看來,肯定是大逆不道;現在看來,也是在直接耍流氓。 曹操死後,曹丕繼位。曹丕沒有繼承曹操遺志,被陳群這夥人攛掇著搞出了九品中正制。
  • 第14 九品中正制
    口語理解:九品中正制:就是曹魏時,給士人(知識分子)劃分等級,劃分的標準主要依據才能,兼顧門第(出身),選任部分中央官擔任本地的中正官,給本地士人劃分成九個等級,吏部根據中正官給士人劃分的等級任命為不同級別的官職,這就是九品中正制。曹魏政權選擇的中正官,大都是支持或親近曹魏家族的人,中正官選拔的士人更有可能支持曹魏政權,利用這種方式來進一步鞏固曹魏的統治。
  • 曹丕拉攏士族門閥故採用九品中正制,但士族過強反將曹魏吞噬
    魏文帝曹丕之所以採取九品中正制,其實還是士族門閥階層逐漸強盛導致的。由東漢末期士大夫階層的消亡,到魏晉士族門閥的崛起,這就是九品中正制應運而生的內在原因。 所謂的「九品中正制」,簡單理解就是,不再是原先的唯才是舉,而是以才能和家世做標準來選拔人才。
  • 朝堂全是關係戶,寒門弟子無出頭之日,九品中正制害人不淺
    說起我國選拔人才的制度,想必大家印象最深的便是科舉制,而實行科舉制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採用的叫做九品中正制,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採納魏國吏部尚書陳群的提議實行這一選官制度,是兩漢以來一直使用的察舉制的一個升級版。
  • 九品中正制:為何從社會前進的助力演變成了阻礙?
    在選拔合適官吏這一方面,我國古代曾先後出現過世官制、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等制度,而其中的九品中正制是由魏文帝曹丕所推行,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被作為了主要的選官方式。
  • 九品中正制既然差評無數,為什麼還延續了近400年?
    曹操說:「能用度外之人,所任各盡其力,必能濟大事者也。」所以九品中正制才開始只是曹操唯才是舉的政策之一。直到公元220年,曹魏政權建立,曹丕稱帝,完善後的九品中正制在全國正式推行。——《劉毅傳》九品中正制後期就是門第之爭,寒門人才被完全壓制。那麼,既然它有如此大的弊端,為什麼還能從曹魏政權一直延續到隋朝呢?
  • 「唯才是舉」到「九品中正」,從魏晉之際的選官之道看統治變化
    魏文帝曹丕始創「九品官人法」後逐步完善形成「九品中正制」,慢慢地高門大族就掌控了入仕之道,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政治格局。「唯才是舉」強調才華,「九品中正制」則強調品德,才與德的矛盾就貫穿於曹魏與西晉,體現了西晉政治走向的變化。
  • 九品中正制,在歷史上一直被詬病,難道真的沒有一點進步作用嗎?
    筆者認為,具體的歷史事件要放在具體的歷史環境中討論,九品中正制度雖然產生了很多弊端,但在實行的早期也確實給曹魏選拔了很多的人才,對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掌控,淡化武將過分介入政治的影響都具有重要意義。司馬懿和陳群等對於曹丕的支持,陳群九品中正制度的提出,本來就有政權合股人的思想在裡面,世家的地位比起漢朝大大的提高了,不但中原曹魏龍興之地的世家,整個曹家統治區域的世家都要被中央整合。世家的力量增強了,曹魏對於地方的控制也體現了,在九品中正制實行的最初幾年,呈現了人才井噴的狀態,是那些人才本來不存在嗎?
  • 延續400餘年的九品中正制,差評無數,幹嘛不改
    "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作為封建社會中的三大選官制度之一的九品中正制,在中國人才選拔的市場上也曾佔據著半壁江山。原本的主旨是打破階級,選拔高素質人才,即使在迎合趨勢,卻不斷的被吐槽!這個就是曹操最開始想要的實行的九品中正制,主要的核心是想要打破階級選拔相應的人才!但是這時候只是雛形,還沒有正式的推行!正式的推行是在曹丕建立曹魏政權之後!原本的察舉制是地方名人或者是大家認可的人,向上推薦入官。
  • 九品中正制為何被科舉取代丨2020
    曹丕在稱帝前夕,接受尚書陳群的建議,推行「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一種重要的選官制度。主要內容為:在州、郡設置中正,來品評人物,作出「品」「狀」,共分九品。中正再將「品」「狀」上報中央,作為選拔官吏的根據。中正品評人物,最初重視才德,後來卻更重視家世,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到了隋代,九品中正制被廢除。
  • 2020丨九品中正制為何被科舉取代
    公元220年,曹丕稱帝,國號「魏」,「三國」時代拉開序幕。曹丕在稱帝前夕,接受尚書陳群的建議,推行「九品中正制」。
  • 從鄉閭裡選到維護門閥世祖的九品中正制是怎麼退出歷史舞臺的?
    中國古代歷史的長河中皇權是至高無上的,而選賢舉能是一個皇帝的必備技能,從兩漢開始就有察舉制和徵辟制,但兩漢時期的察舉制,到了東漢末年,已為門閥士族所操縱和利用,他們左右了當時的鄉閭輿論,使察舉滋生了種種腐敗的現象,與要求參與政治的中小地主及其知識分子產生了尖銳的矛盾,在如何選官的問題上鬥爭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