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400餘年的九品中正制,差評無數,幹嘛不改

2020-12-17 融睿歷史

"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作為封建社會中的三大選官制度之一的九品中正制,在中國人才選拔的市場上也曾佔據著半壁江山。原本的主旨是打破階級,選拔高素質人才,即使在迎合趨勢,卻不斷的被吐槽!

九品中正制在歷史上受到多年的差評,持續四百年控制著人才市場,可中間為啥不改革呢?

推舉制度下的龐大操控集團

人才的選拔是從春秋戰國開始面臨是艱難的選擇。春秋戰國時期,秦國通過建立功勳的方式得到相應的獎賞和官爵,但這不是長久之計,也只適善用於戰亂時期!

到了漢朝也不打仗,之前的方式已經不適用於現狀。劉邦也認識到民間有高手,所以下詔求賢,從地方上向中央推舉人才,到了中後期形成了一整套的監察體系。

但是到了王朝末期出現了一個毛病:大家追求表面的好,推薦的人本身沒有什麼大的才能,並且還出現了"恩蔭"的現象,就是啥也不幹,直接繼承老爹的位置。

你沒看錯,就是這麼爽!

子承父業,這樣不斷的擴大,之後再通過不同家族之間的聯姻不斷的鞏固,形成高族門閥集團。

集團龐大

"門閥"兩個字在中國歷史上大家並不陌生,作為一個特殊帶有敏感的詞彙,他們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上也曾經是長期的佔領著大壁江山,主宰著中華大地的數百年風雲暗湧,一直屹立不倒!

到了東漢末期的時候,察舉制基本上已經被門閥家族控制:加上當時時局混亂,人都不知道跑哪裡去了,各地還在叛亂,人才選拔都空下來了。

曹操在兗州的時候,一大群黃巾軍來攻城,曹操乘機自立兗州的最高長官,帶著軍隊和黃巾軍開槓。

可惜,首戰就戰敗。

早就把兗州當成自家地盤的曹操,到嘴的鴨子怎麼能放過。為了鼓舞士氣,曹操在軍中設立記功簿,按照功績的大小進行賞罰!這個就是曹操最開始想要的實行的九品中正制,主要的核心是想要打破階級選拔相應的人才!

但是這時候只是雛形,還沒有正式的推行!

正式的推行是在曹丕建立曹魏政權之後!

原本的察舉制是地方名人或者是大家認可的人,向上推薦入官。到了九品中正制的時候,地方上選拔人才的權力都給了中正官,那麼新的政策選擇的標準是什麼呢?

九品!

這個九品的意思就是把人才分為不同的等級,是由吏部在各地設立的中正官每三年一次和下屬一起去民間訪問搜集材料,對大家進行總結評語、品級、門第考核,最後進行等級劃分!

這種方法是好的,一開始是在戰亂的時候為軍隊服務的。到了和平時期,沒有了其他人的監督,一旦權力過大就容易造成腐敗!

到了曹魏後期,九品中正制就徹底的成為了門閥士族的慶功宴,高門子弟出生就是貴族,子承父業,這樣就導致朝廷官員基本上都是有錢、有權的人家!

朝廷內部布滿了高門大族,之後就是各個大家族之間的抗爭了,寒門基本上就是啥也沒有,要不然就是中間戰火的犧牲品!

為什麼不改革,或者廢除呢?

九品中正制其實是各大勢力妥協的產物。

東漢末年,門閥士族基本上已經操控了察舉制,這樣嚴重損害了中小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權力,兩者之間的矛盾激烈!曹操的九品中正制在原則上代表著庶層階級的利益,這樣三者之間有了利益的衝突,自然是要吵起來的!九品中正制正好就是三者之間妥協的產物!

至於為什麼不廢除,是因為在一定的程度上滿足了大家的需要,矛盾爆發的時候門閥士族已經壯大起來,到了魏晉南北朝的亂世中,皇上需要依靠這些力量,大家都是在相互的利用著!

看網上很多的帖子都在說,現在的考試等同於九品中正制的本質考核,不同等級享受的資源不同,得到最後的結果也不一樣!我倒是覺得無論怎麼說,它都是寒門子弟步入新的世界的一塊踏板!這個本質是改變不了的!

你們覺得呢?評論區說出你的答案吧!

相關焦點

  • 九品中正制既然差評無數,為什麼還延續了近400年?
    既然這個制度這麼多差評,為什麼沒有早早的改革,還讓它持續了近400年?於是短短60年,九品中正制就已完全僵化,再一次被門閥士族控制。高位的統治者們不願意放棄既得利益,想延續給自己的子孫,鞏固家族勢力。這一點,我們從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官學就可以看得出來。
  • 九品中正制
    是魏文帝曹丕為了拉攏士族而採納陳群的意見。曹丕篡漢前夕即延康元年(220年)由魏吏部尚書陳群制定。此制至西晉漸趨完備,南北朝時又有所變化。        【設置方法】  以魏晉之制為例,其主要內容為:   先在各郡設置中正,稍後又在各州設置大中正。州郡中正只能由本地人充當,且多由現任中央官員兼任。任中正者本身一般是九品中的二品即上品。
  • 魏晉南北朝時期特有的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在古代,知名度最高的選官制度是科舉制,讀書人通過參加朝廷舉辦的考試,擁有晉身為士大夫階層的機會。科舉制度始於隋唐,延續了1000多年,但在此之前的讀書人就沒有這麼幸運了。在西漢時期為了緩和各個階層之間的矛盾,官員除了世襲任用之外還多了察舉制。
  • 延續四百年的九品中正制,隋唐科舉制確立後,為何就徹底下架了?
    殊不知,科舉制的選官制度只是隋唐之後發展起來的,在那之前,朝廷選拔人才是按照「九品中正制」來規定標準和完成的,而九品中正制正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重要的選官制度。隨著後來南北朝又有了一些新的變化,九品中正制從曹魏開始延續到隋唐科舉制的確立,中間所經歷的時間也就四百年之久。
  • 第14 九品中正制
    學者觀點陳金鳳:九品中正制肇始於曹魏,發展、成熟於兩晉,延及南北朝,消亡於隋朝。九品官人法乃至九品中正制主要是曹氏基於現實重振皇權需要的結果。一方面,九品中正制是為了糾正東漢後期以來選拔人才的流弊和曹操「唯才是舉」政策的偏差。虛偽的德才標準也是與現實的社會政治要求不相符。
  • 九品中正制是什麼制度 九品中正制創立背景及影響
    魏晉南北朝時期,雖然由地方察舉孝廉、秀才的做法未廢,但主要的選官制度卻是九品中正制,又叫九品官人法。九品中正制早在東漢末年,曹操就曾提出「惟才是舉」的用人方針。曹丕稱帝後,於公元220年採用屬下陳群的建議,正式制定了九品中正制。
  • 九品中正制的來源
    曹丕稱帝後採納了吏部尚書陳群建議,創立了九品中正制、具體辦法是在州郡設立"中正」、由中央將賢有識鑑的官員依照他們所屬的籍貫兼任。中正的職責是考察本地的土人,根據他的家世、德行和才能定為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並寫出評語上報朝廷、朝廷在選任官吏的時候,主要依據中正對士人評定的品級、授予相應的官職。
  • 九品中正制為何被科舉取代
    公元220年,曹魏政權建立前夕,魏王曹丕為爭取世家大族的支持,接受潁川士族尚書陳群的建議,開始推行「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又名「九品官人法」,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一種重要的官吏選拔制度,它上承兩漢察舉制,下啟隋唐科舉制,是中國古代三大選官制度之一。漢代選官採用「察舉制」和「徵辟制」。「察舉」是一種推舉人才的方法。
  • 九品中正制與士族的崛起
    九品中正制其實是在世家大族的範圍內,按漢魏、魏晉易代的貢獻,重新分配官品等政治資源。西晉品官佔田蔭客制進一步按官品分配經濟權益。九品中正制還在順應士林輿論的基礎上將清議納入體制,並與選官相配合。藉助於以九品中正制為核心的門閥制度,魏晉將王朝權威與制度性權力植根於社會之中,完成對統治基礎的培育。
  • 魏晉時期選官制度:曹魏興盛原因與九品中正制的發展
    不過魏朝設立的九品中正制度,由於其歷史獨創性,最終得到司馬氏繼承,並一直延續到隋朝前期。由此,九品中正制度大行於世四百餘年,並成為古代三大選官制度之一,對後世影響深遠。 各類人才層出不窮,國家才能興盛不絕;而統治者掌控選官制度,也能幫助他們更好加強中央專權。從政治角度考慮,選官方式會直接影響朝堂格局、君王專權與國家興盛。 中國古代選官制度,大概可分為世官制、察舉制與科舉制。而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的九品中正制,其本質便是對察舉制的繼承、揚棄和發展。因此研究魏晉時期的選官制度,也有助於我們更好了解當時王朝更迭的根本原因。
  • 九品中正制的誕生:進步還是退步?
    曹操還一改東漢時期世族大家操縱官員選拔的風氣,打破身份和家庭背景限制,唯才是舉。這些措施並沒有打擊到世族大家的根本,反而惡化了曹操政權和世族大家的關係。曹丕繼承曹操權勢後,迫切要改朝換代,就離不開豪門勢力的支持。從東漢建國開始,世族豪門就不斷壯大,掌握政治和經濟特權,勢力非常強大。曹丕得罪不起,相反還要仰仗他們的力量來對抗家族內部、朝野上下的反對勢力。
  • 話說九品中正制
    那麼今天我們就繼續來嘮一嘮,中國古代史中的第二種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幾乎通行於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直到隋朝年間被隋文帝廢除並開啟科舉制的雛形,在這裡我們就不過多講。它的具體做法是:在各州郡設置中正官,這個職位一般都由本籍人並在中央朝廷任職的官員兼任,負責察訪、品評本州郡的士人,按照家族門第的高下,本人德行的好壞,以及實際才能來評定士人的品級、等級。
  • 九品中正制對各個朝代的影響,為何最終被科舉制所取代?
    那麼他究竟有什麼樣的優勢延續了如此長的時間,又有怎樣的弊端被時代所遺棄呢?今天筆者就帶你走進九品中正制的世界。九品中正制達到前所未有的巔峰。所謂的「清談誤國」由此而生,九品中正制因為缺少甄別人才才能的客觀手段,全憑中正官的主觀意願和士族子弟聲名來擢拔人才,因而導致大量空有聲望而無實幹的士族進入官場,導致國家政務繚亂,官場一片清談之風,不以政績來品評官員為官能力,最終致使東晉滅亡。
  • 九品中正制為何被科舉取代丨2020
    曹丕在稱帝前夕,接受尚書陳群的建議,推行「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一種重要的選官制度。主要內容為:在州、郡設置中正,來品評人物,作出「品」「狀」,共分九品。中正再將「品」「狀」上報中央,作為選拔官吏的根據。中正品評人物,最初重視才德,後來卻更重視家世,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到了隋代,九品中正制被廢除。
  • 九品中正制學術年表(1922-2016)
    中村圭爾發表《「郷裡」の論理——六朝貴族社會のイデオロギー》,刊《東洋史研究》,第41卷第1號,1982年6月。8月,楊樹藩出版《中國文官制度史》(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一書,其中第二篇第二章第二節為《九品中正》。
  • 2020丨九品中正制為何被科舉取代
    曹丕在稱帝前夕,接受尚書陳群的建議,推行「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一種重要的選官制度。主要內容為:在州、郡設置中正,來品評人物,作出「品」「狀」,共分九品。中正再將「品」「狀」上報中央,作為選拔官吏的根據。中正品評人物,最初重視才德,後來卻更重視家世,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到了隋代,九品中正制被廢除。
  • 魏晉南北朝之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上承兩漢察舉制,下啟隋唐之科舉,在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國封建社會三大選官制度之一。       九品中正制,又稱九品官人法,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重要的選官制度。此制至西晉漸趨完備,南北朝時又有所變化。從曹魏始至隋唐科舉的確立,也隨著門閥制度的衰落,九品中正制終被廢除,這期間該制度約存在了四百年之久。       「上計制」,年終考績制度,是地方官府定期向中央呈報施政情況,作為官吏考課依據的制度。始於戰國,計指「計書」,即統計的簿冊。統計的範圍包括倉庫存糧數,墾田和賦稅數,戶口數以及治安情況。
  • 「趣」看歷史 | 九品中正制為何被科舉取代
    曹丕在稱帝前夕,接受尚書陳群的建議,推行「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一種重要的選官制度。主要內容為:在州、郡設置中正,來品評人物,作出「品」「狀」,共分九品。中正再將「品」「狀」上報中央,作為選拔官吏的根據。中正品評人物,最初重視才德,後來卻更重視家世,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到了隋代,九品中正制被廢除。
  • 從察舉徵辟制到九品中正制,漢晉年間的選官制度,何以愈發傾頹?
    選拔標準——德行孝道; 魏晉南北——九品中正制,選拔標準——家世才名; 隋唐以降——科舉考核制,選拔標準——唯才是舉。 二、九品中正制的揚棄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篡位稱帝,改國號為魏,大漢王朝四百年國祚就此終結。可隨著曹氏登基,一個問題接踵而來:士族集團對曹氏一族的做法愈發不滿。 因為曹操執政時,曾對士族集團多有打壓。比如說,曹操擅殺名士,孔融、崔琰、楊修等人之死,皆讓士族集團很是不滿。
  • 九品中正制的弊端,社會階層的固化,科舉制徹底打破
    「《請罷中正除九品疏》記載說: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這句話是對九品中正制的評價,作者認為是因為九品中正制,導致了國家官員全部來自於世家大族,普通老百姓永遠也沒有可能成為官員。那么九品中正制是如何形成的?科舉制度是等怎樣打破它的弊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