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作為封建社會中的三大選官制度之一的九品中正制,在中國人才選拔的市場上也曾佔據著半壁江山。原本的主旨是打破階級,選拔高素質人才,即使在迎合趨勢,卻不斷的被吐槽!
九品中正制在歷史上受到多年的差評,持續四百年控制著人才市場,可中間為啥不改革呢?
推舉制度下的龐大操控集團
人才的選拔是從春秋戰國開始面臨是艱難的選擇。春秋戰國時期,秦國通過建立功勳的方式得到相應的獎賞和官爵,但這不是長久之計,也只適善用於戰亂時期!
到了漢朝也不打仗,之前的方式已經不適用於現狀。劉邦也認識到民間有高手,所以下詔求賢,從地方上向中央推舉人才,到了中後期形成了一整套的監察體系。
但是到了王朝末期出現了一個毛病:大家追求表面的好,推薦的人本身沒有什麼大的才能,並且還出現了"恩蔭"的現象,就是啥也不幹,直接繼承老爹的位置。
你沒看錯,就是這麼爽!
子承父業,這樣不斷的擴大,之後再通過不同家族之間的聯姻不斷的鞏固,形成高族門閥集團。
集團龐大
"門閥"兩個字在中國歷史上大家並不陌生,作為一個特殊帶有敏感的詞彙,他們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上也曾經是長期的佔領著大壁江山,主宰著中華大地的數百年風雲暗湧,一直屹立不倒!
到了東漢末期的時候,察舉制基本上已經被門閥家族控制:加上當時時局混亂,人都不知道跑哪裡去了,各地還在叛亂,人才選拔都空下來了。
曹操在兗州的時候,一大群黃巾軍來攻城,曹操乘機自立兗州的最高長官,帶著軍隊和黃巾軍開槓。
可惜,首戰就戰敗。
早就把兗州當成自家地盤的曹操,到嘴的鴨子怎麼能放過。為了鼓舞士氣,曹操在軍中設立記功簿,按照功績的大小進行賞罰!這個就是曹操最開始想要的實行的九品中正制,主要的核心是想要打破階級選拔相應的人才!
但是這時候只是雛形,還沒有正式的推行!
正式的推行是在曹丕建立曹魏政權之後!
原本的察舉制是地方名人或者是大家認可的人,向上推薦入官。到了九品中正制的時候,地方上選拔人才的權力都給了中正官,那麼新的政策選擇的標準是什麼呢?
九品!
這個九品的意思就是把人才分為不同的等級,是由吏部在各地設立的中正官每三年一次和下屬一起去民間訪問搜集材料,對大家進行總結評語、品級、門第考核,最後進行等級劃分!
這種方法是好的,一開始是在戰亂的時候為軍隊服務的。到了和平時期,沒有了其他人的監督,一旦權力過大就容易造成腐敗!
到了曹魏後期,九品中正制就徹底的成為了門閥士族的慶功宴,高門子弟出生就是貴族,子承父業,這樣就導致朝廷官員基本上都是有錢、有權的人家!
朝廷內部布滿了高門大族,之後就是各個大家族之間的抗爭了,寒門基本上就是啥也沒有,要不然就是中間戰火的犧牲品!
為什麼不改革,或者廢除呢?
九品中正制其實是各大勢力妥協的產物。
東漢末年,門閥士族基本上已經操控了察舉制,這樣嚴重損害了中小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權力,兩者之間的矛盾激烈!曹操的九品中正制在原則上代表著庶層階級的利益,這樣三者之間有了利益的衝突,自然是要吵起來的!九品中正制正好就是三者之間妥協的產物!
至於為什麼不廢除,是因為在一定的程度上滿足了大家的需要,矛盾爆發的時候門閥士族已經壯大起來,到了魏晉南北朝的亂世中,皇上需要依靠這些力量,大家都是在相互的利用著!
看網上很多的帖子都在說,現在的考試等同於九品中正制的本質考核,不同等級享受的資源不同,得到最後的結果也不一樣!我倒是覺得無論怎麼說,它都是寒門子弟步入新的世界的一塊踏板!這個本質是改變不了的!
你們覺得呢?評論區說出你的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