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的宦官有多能耐?十九人對抗外戚改立皇帝,全部被封為侯爺

2020-12-18 騰訊網

公元125年十月,一股詭秘的氣氛籠罩著皇宮。就在七個月前,三十二歲的漢安帝死於南方遊玩的途中,由閻皇后及兄閻顯、宦官樊豐、江京等人合謀挑選的皇位繼承人北鄉侯劉懿,剛進皇宮二百來天,就得了重病,生命危在旦夕。皇帝的安危,牽動著朝野上下,緊張的氣氛瀰漫宮廷。

十月二十七日,北鄉侯一命嗚呼,閻皇后等人慌了手腳,雖然早就挑出了繼位之人,但卻還沒有到京,劉懿的病逝讓閻皇后一伙人如熱鍋上的螞蟻,團團亂轉。

在長樂宮的宦官中黃門孫程,得知北鄉侯已死的消息,便把平時關係密切的王康、王國、黃龍、彭愷、孟叔、李建、王成、張賢、史汛、馬國、王道、李元、楊倫、陳予、趙封、李剛、魏猛、苗光等十八名宦官召集起來,商量要擁立一位符合他們利益的皇帝,藉此剷除平時欺壓他們的閻氏外戚勢力。他們截斷自己身上的單衣為盟誓,決意一舉成事,密謀之後,便分頭準備。

十一月四日的夜裡,孫程等十九名宦官,攜帶兵器,在崇德殿上會合,分派任務之後,便趁夜色掩人,開始行動。孫程、王康領著宮苑衛兵,悄悄潛入章臺門。此時,江京、李閏和他們的同夥劉安、陳達等人,正坐在省官署門外,等待閻後和閻顯的下一步安排。孫程、王康等人看見後,直接衝過去將江京、劉安、陳達等人殺死。因為李閏在朝中有一定威信,對孫程有用處,孫程就沒有把他殺掉。

孫程把刀架在李閏的脖子上,威脅道∶"我們要擁立濟陰王即位,要你出面主持,決不允許動搖!"李閏嚇得連聲答應。孫程帶著李閏一起來到西鐘下,迎接濟陰王劉保。此時,其他宦官也已控制了王宮內苑。李閏按孫程吩咐,召宮內尚書令、僕射及在省官署候詣的大臣,跟隨著濟陰王劉保,前往南宮章臺,聽候皇帝即位之命。孫程等命令宮苑護兵,監守內外,以防不測。

閻後、閻顯被孫程的衛隊圍困在後宮,非常驚恐。侍奉閻後的小黃門宦宮樊登,獻計閻後∶"請太后下詔書,調城外軍隊來救,有希望平息內亂。"閻後以皇太后名譽寫一詔書,派心腹到城外把守軍校尉馮詩召進宮來。閻後把印交給馮詩,說∶"誰能捉住濟陰王,就封誰萬戶侯;誰能捉住李閏,就封誰千戶侯。"閻顯對馮詩許諾∶"然而,馮詩已看清形勢,離開後宮,便令手下人殺死太后的人,歸營統軍,觀望不出。

閻顯的弟弟衛尉閻景,被孫程等指揮的隊伍攻打支撐不住,只好從省中退往外府,到盛德門收集殘兵敗將。孫程傳皇帝詔令,命宮內各尚書領兵捉拿閻景。尚書郭鎮正染病臥床,聽到詔令後,急率所統轄的羽林軍士奔往南止車門,正好與閻景手下人馬相遇。閻景拔刀喝斥郭鎮不許放肆,郭鎮持節出示皇帝詔令,命閻景就範。閻景氣急敗壞,舉刀向郭鎮砍來。郭鎮用劍迎之,將閻景擊下車來,眾軍士上前把他捕獲,押入獄中。當晚,閻景被打死獄中。

一夜之間,孫程等十九名宦官,把濟陰王劉保推上了皇帝寶座,這便是東漢王朝的第八個皇帝漢順帝。

孫程等人擁立漢順帝劉保登基一舉成功,第二天就逮捕了閻顯、閻耀、閻晏,將他們三兄弟定罪下獄誅殺,其餘親族全部逐出京城。閻太后被收繳玉璽,軟禁在宮中。閻氏外戚勢力,一夜之間便土崩瓦解。

漢順帝劉保靠孫程等宦官取得皇位(之前就是太子,因為外戚鬥爭沒當上皇帝),感恩圖報,下詔書論功行賞,將參與這次事件的十九位宦官全部封為侯,這就是歷史上的"宦官十九侯",同時還提拔孫程為騎都尉。

孫程等人得到高官厚祿後,常伴順帝左右。但就在順帝即位不久,孫程、張賢、孟叔、馬國等人居功自傲,在殿上喝斥朝臣,引起了順帝不滿,免除了孫程的官職,隨後又詔令十九侯全部回到自己的封邑。後來,順帝念孫程有功,改封其為宜城侯,在永建三年(公元128年),詔其回到京城。孫程與王道、李元被提拔為騎都尉,經常參與朝中政務。

公元132年,孫程病亡。順帝派御史持節為孫程操辦喪事,並遵從孫程遺言,把他的封土分給其弟弟一半,並且將孫程的養子孫壽封為浮陽侯。由此,宦官的養子襲封爵位,成為了朝廷定律。

王康、王國、彭愷、王成、趙封、魏猛等六名宦官死得較早,在朝中沒有什麼作為。

黃龍、楊佗、孟叔、李建、張賢、史汛、王道、李元、李剛等九名宦官,與被封為山陽君的順帝後期乳母宋娥相互勾結,賄賂朝臣,並在順帝面前進讒言,誣告中常侍曹騰、孟賁等人。朝中一些大臣勸諫順帝,要以先帝乳母王聖及宦官樊豐、江京等人狼狽為奸,盅惑皇帝滋事生非為鑑。順帝終下決心,將他們打發回各自的封邑,削減每人四分之一的租稅;罷除宋娥爵位,送回故裡為民。

十九侯之中,只有馬國、陳予、苗光三人,較為安分守己,保全了自己的封邑。

孫程等宦官十九侯,大多沒有什麼才能,因此他們也沒有更多地參與到朝政。但是,他們在閻氏外戚專權之時,聚而起來,擁劉保即位,可謂是對東漢政權的一大參與。

相關焦點

  • 宦官人物誌:開啟東漢宦官先河,幫助皇帝對抗外戚被封為侯
    鄭眾一生,經歷了漢明帝劉莊、漢章帝劉炟、漢和帝劉肇、漢殤帝劉隆、漢安帝劉祜,經歷了東漢中期朝廷政治鬥爭的殘酷。鄭眾一生盡忠皇室,參與了與外戚爭奪皇權的鬥爭,為捍衛漢和帝劉肇的皇位,清除以竇憲為首的外戚勢力,立下了漢馬功勞,被漢和帝封為剿鄉侯。 鄭眾封侯,開創了東漢宦官封侯的先例,也為東漢王朝開啟了宦官參政的大門。
  • 東漢皇帝在位時間表,平均29歲,大漢王朝被外戚與宦官玩弄於股掌
    皇帝平均登基年齡只有13歲,這就給東漢的外戚和宦官創造了機會。 首先是外戚,漢朝是成也外戚敗也外戚,外戚幹政在西漢早已盛行,光武帝劉秀、漢明帝劉莊都嚴防外戚幹政,但是該來的還是來了,漢朝的宿命,後面的皇帝還是壞了規矩,在東漢哪個新皇帝登基不封舅舅、老丈人當大官掌權,就好像特沒面子。
  • 東漢第一次外戚幹政與中國歷史第一次宦官時代
    劉秀建立東漢,皇后陰麗華的兄弟基本都是跟隨劉秀南徵北戰的功臣,雖然位居高官,但都謹小慎微,從不敢越權,陰麗華是個沒有權力欲望的人,所以沒有外戚幹政之事。東漢第二個皇帝明帝的馬皇后是個品德高尚的人,馬援的小女兒,雖然馬皇后兄弟都因為外戚的原因做到高官,但都小心翼翼的做事,也沒有外戚幹政的事情發生。
  • 東漢末年的外戚幹政、宦官之亂與黨錮之禍
    和帝二十七歲時死了,皇后鄧氏臨朝,援引外戚殺掉宦官,奪得政權。小皇帝長大了又利用宦官除掉外戚,東漢從此陷入小皇帝與太后爭權,宦官與外戚鬥爭的不幸歷史循環中。也有幾次太后怕小皇帝長大,將他害死,再立年紀更小的皇帝。
  • 漢桓帝劉志,雖終結了東漢外戚專權現象,卻開啟了宦官專權時代
    直到延熹二年(159年),劉志已經有了要除掉的梁冀的想法,在一次上廁所的時候,劉志偷偷詢問自己的隨從有哪些大臣與梁冀不和、有矛盾。不過,他得到的答案是五個中常侍的名字,也就是五個宦官,但好歹還是有人,哪裡需要計較這麼多。就這樣六個人暗中密謀除掉梁冀,因為梁冀之前得罪的人太多了,所以只有有人想除掉他,肯定會得到很多人的支持。
  • 外戚執政,宦官篡權,東漢國祚要到頭了 |秦漢史話連載39
    如漢章帝時,外戚竇氏一族,原來就是顯貴之家。東漢初年,竇融官至大司空,竇融及其弟竇友,均封為列侯。竇融的子、孫、侄三人,與皇室通婚。竇氏還有四人,官至二千石。到章帝時,竇融的曾孫女被立為皇后,她的兄弟竇憲等人,寵貴日盛,掠奪土地財富,更加肆無忌憚,連皇室的成員,以及其他外戚無不怕他三分。竇憲曾以賤價強奪明帝女兒沁水公主的園田,而公主竟不敢跟他計較。
  • 被下了魔咒的東漢皇帝
    東漢皇帝自章帝後,就仿佛被下了魔咒,無人活過40歲!東漢最長壽的皇帝只有兩位:開國的光武帝,62歲。亡國的獻帝,54歲。究其原因,很可能和東漢皇宮的生活習俗有關,唐朝名醫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引用仲長統評論說,當時的王侯之宮,有上千的美女。大臣之家,侍妾數百。東漢王公的糜爛生活,導致有些人尚未到達性成熟的年齡,就過早地生育子女,生育能力非常低下。
  • 東漢皇帝世系表
    和帝以為宦官、外戚在謀害他的兒子,便將剩餘的皇子留在民間撫養。剛出生100多天時,父親漢和帝去世。按照傳統,漢和帝的長子劉勝應該繼承皇位,但其有絕症,鄧皇后認為他不適合做皇帝,於是將其封為平原王。同時立漢和帝幼子劉隆為帝,鄧氏進升為太后,臨朝聽政,政事多交予宦官處理。
  • 外戚宦官之爭又是什麼?
    到1991年,他成功地驅逐了北匈奴的勢力,徵服了鄯善、于闐、龜茲、古墨等西方國家,被封為西域都護府。1994年,西域50多個國家向漢朝投降。「拋筆從軍」的典故出自西方名將班超,意為棄文從軍。班超因為家境貧寒,為了生計,為政府做了一些抄寫和書寫的工作。
  • 外戚、內宦你方唱罷我登場,成為東漢王朝解不開的死結
    我們上文所說的東漢出現皇帝多早亡的怪現象,這或許是原因之一。皇帝奪權,宦官得寵,「娘家政權」變為「身邊人政權」,朝政更加黑暗。或許是外戚麻痺疏忽了,或許是外戚存了一念之慈,或許是皇帝機智過人,種種原因吧,有一部分皇帝竟然堅持活到了成年,成長為一名男子漢。
  • 宦官亂政,東漢末年的黨錮之爭
    劉秀建立東漢政權之後,有好幾代皇帝登上皇位的時候還是兒童。這就導致了外戚專權,漢衝帝和漢質帝時期,梁冀權勢滔天,他甚至可以廢了皇帝。漢質帝罵梁冀居心不良,就被梁冀立即毒死。此後的皇帝為了削弱外戚的權勢,開始重用宮中的宦官。
  • 【概述史】讀懂中國政治最需讀懂的東漢歷史,皇權、外戚、宦官、士族一樣都不少
    相比西漢,東漢就是如此,什麼外戚、宦官專權成常態,皇帝短命等等。確實東漢從漢光武帝的孫子漢章帝開始一直到最後一任皇帝漢獻帝之前,就沒有一個皇帝能活過36歲的,而且很多皇帝沒有子嗣。東漢皇族的壽命和生育能力確實是差的可以。       【概述史】這一期我們用三千字左右的篇幅概述東漢歷史。
  • 人治vs法治,外戚vs宦官,世家vs寒門,細說東漢晚期的權力之爭
    人們常說,東漢王朝亡於外戚和宦官交替專權亂政。真相究竟如何?大鵬給大家分析一下。東漢時期,宦官、外戚之間的鬥爭,是從漢和帝奪權開始的,到袁紹把宦官全部殺光為止。這一百來年的宦官外戚鬥爭,以梁冀被自殺為時間節點,大體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 漢桓帝-漢靈帝:宦官、外戚與清流派的權力鬥爭
    黨錮之禍絕不是簡單的邪惡宦官殘害小白兔清流,那是童話故事,真實的政治鬥爭要複雜得多。公元167年,漢桓帝崩逝。公元168年,劉宏繼位,是為漢靈帝。漢靈帝朝,東漢王朝行至末世。由於鄧氏母女在滅除梁氏外戚的事件中有功,因此鄧氏家族受到封賞。但鄧猛女也不太受寵,升格為皇后,反而增添了驕橫妒忌之心,與寵妃郭貴人互懟。封為皇后不到六年,鄧猛女被廢,送往冷宮,不久憂鬱而死。鄧氏一族遭到清算。
  • 與外戚梁冀和宦官專權作對的官員都被迫害,為何陳蕃能保全自己?
    由此可見這兩個權臣集團是不允許有反抗存在的,可陳蕃居然與其鬥爭了數十年,還在朝中屹立不倒,因此被當時的人所稱道。很多人認為陳蕃聲望高、名氣大,外戚和宦官們不敢太過分的對待陳蕃,只能用貶官、改任他地等手段讓陳蕃遠離朝堂。這種說法其實是非常天真的,也是很不現實的。無論是梁冀專權二十年,還是漢桓帝時的五侯宦官集團,他們可從來沒有畏懼或忌憚之說。
  • 黨錮之禍,士大夫與外戚聯盟,也打不過宦官
    一百多年後,公元159年,五宦官一日同封萬戶侯,再現「五侯」,何其相似!東漢的覆亡還會遠嗎?除了這五個人,桓帝隨後又封小黃門劉普、趙忠八人為鄉侯——他們也都在誅滅諸梁中出了力。這樣一來,桓帝就以五侯和八鄉侯為基礎重建了自己的核心班底。
  • 東漢唯一被廢黜的皇帝:劉辯
    劉辯在靈帝駕崩後繼位為帝,史稱少帝,由於年幼,實權掌握在臨朝稱制的母親何太后和母舅大將軍何進手中。少帝在位時期,東漢政權已經名存實亡,他即位後不久即遭遇以何進為首的外戚集團和以十常侍為首的內廷宦官集團這兩大敵對政治集團的火併,被迫出宮,回宮後又受制於以「勤王」為名進京的涼州軍閥董卓,終於被廢為弘農王,成為東漢唯一被廢黜的皇帝,其同父異母弟陳留王劉協繼位為帝,是為漢獻帝。
  • 東漢14帝有10位小皇帝,為何能政權穩定,國祚延綿190餘年?
    封建社會如果皇帝昏庸,或是沒點頭腦,搞不好就得弄的國家混亂,更有甚者,導致皇帝身首異處,政權更迭。但在東漢,十四個皇帝裡有十個娃娃,就在這種情況下,王朝平穩渡過一百多年,甚至解決了西漢遺留的匈奴問題。這在歷史上確實神奇,但又不是例外,比如宋朝也多有皇帝年輕,太后聽政的局面,宋朝政權照樣平穩發展,且繁榮程度超過漢唐。
  • 東漢皇帝大多短命,東漢共有多少個皇帝?歷任皇帝中漢獻帝最可悲
    生有八子:太子慶(後廢為封清河王,生一子祜)。千乘王伉。平春王全、和帝肇、河閒王開、城陽王淑(無子)、平原王得(無子)、廣宗殤王萬歲(無子)。章帝喜歡儒術,並且實行與民修養的政策,人口迅速增長,在位時班超出使西域。章帝還是一位書法家,尤善草書,被後世稱「章草」。章和二年(88年),劉炟去世,時年三十一歲,諡號孝章皇帝,廟號肅宗,葬於敬陵。
  • 兩漢26帝,導致西漢和東漢滅亡責任最大的皇帝分別是誰
    由於選中了王政君為皇后,王氏一族開始尊貴起來,尤其是在漢元帝劉奭去世之後,王政君成為太后,開始大量任用王氏外戚,王政君的五個兄弟都被封侯,而且還委以要職,王政君的哥哥王鳳被封為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掌控了朝廷,王氏外戚的子弟在朝中也是炙手可熱,而王莽就是王政君的侄子,外戚一族從漢元帝開始直到漢朝滅亡,一直很強大,最終篡奪了西漢江山,而漢元帝劉奭要負主要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