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05年,明成祖正式派鄭和為使者出使「西洋」

2021-01-19 回味生活的雜趣

鄭和(1371-1433),明朝太監 ,原姓馬,名和,小名三寶, 又作三保,雲南昆陽(今晉寧昆陽街道)寶山鄉知代村人。中國明朝航海家、外交家。鄭和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出生,是馬哈只第二子,鄭和有姐妹四人 。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軍隊進攻雲南,馬和僅十歲,被明軍副統帥藍玉掠走至南京, 閹割成太監之後,進入朱棣的燕王府。永樂元年(1403年),姚道衍和尚收馬和為菩薩戒弟子 ,法名福吉祥 。永樂二年(1404年),鄭和立下赫赫戰功。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書"鄭"字賜馬和鄭姓,以紀念戰功,史稱"鄭和"。並升任為內官監太監,官至四品,地位僅次於司禮監。鄭和有智略,知兵習戰,明成祖對鄭和十分信賴 。1405到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壯舉,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鄭和在印度西海岸古裡國去世,賜葬南京牛首山。

明成祖用武力從他侄兒手裡奪得了皇位,有一件事總使他心裡不大踏實。皇宮大火撲滅之後,並沒有找到建文帝的屍體。那末建文帝到底是不是真的死了?京城裡傳說紛紛,有的說建文帝並沒有自殺,趁宮裡起火混亂的時候,帶著幾個侍從太監從地道裡逃出城外去了;別的地方傳來的消息更離奇,說建文帝到了什麼什麼地方,後來還做了和尚,說得有鼻子有眼睛,使明成祖不得不懷疑。他想,如果建文帝真的沒死,萬一他在別的地方重新召集人馬,用朝廷的名義討伐他,豈不可怕。為了把這件事查個水落石出,他派了心腹大臣,到各地去秘密查問建文帝的下落,但是又不好公開宣布,就藉口說是求神仙。這一找,就找了二三十年。

明成祖又想,建文帝會不會跑到海外去呢?那時候,我國的航海事業已經開始發展起來。明成祖心想,派人到海外去宣揚國威,跟外國人做點生意,採購一些珠寶,順便探聽一下建文帝的下落,豈不是一舉兩得。這樣,他就決定派一支隊伍,出使國外。讓誰來帶這支隊伍呢?當然非得是自己的心腹不可。他想到跟隨他多年的宦官鄭和,倒是個挺合適的人選。

鄭和,原來姓馬,小名叫三保,出生在雲南一個回族家庭裡。他的祖父、父親都信奉伊斯蘭教,還到麥加(伊斯蘭教的主要聖地,在今沙烏地阿拉伯)去朝過聖。鄭和小時候就從父親那裡聽說過外國的一些情況。後來,他進燕王宮裡當了太監,因為他聰明能幹,得到明成祖的信任。這鄭和的名字還是明成祖給他起的。但是民間把他的小名叫慣了,所以一直把他叫做「三保太監」,後來,有的書上也寫成「三寶太監」。公元1405年六月,明成祖正式派鄭和為使者,帶一支船隊出使「西洋」。那時候,人們叫的「西洋」,並不是指歐洲大陸,而是指我國南海以西的海和沿海各地。鄭和帶的船隊,一共有二萬七千八百多人,除了兵士和水手外,還有技術人員、翻譯、醫生等。他們乘坐六十二艘大船,這種船長四十四丈,闊十八丈,在當時是少見的。船隊從蘇州劉家河(今江蘇太倉瀏河)出發,經過福建沿海,浩浩蕩蕩,揚帆南下。

鄭和第一次出海,先到了佔城(在今越南南方)接著又到爪哇、舊港(在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東南岸)、蘇門答臘、滿剌加、古裡、錫蘭等國家。他帶著大批金銀財物,每到一個國家,先把明成祖的信遞交國王,並且把帶去的禮物送給他們,希望同他們友好交往。許多國家見鄭和帶了那麼大的船隊,態度友好,並不是來威嚇他們,都熱情地接待他。鄭和這一次出使,一直到第三年九月才回國。西洋各國國王趁鄭和回國,也都派了使者帶著禮物跟著他一起回訪。在出使的路上,雖然遇到幾次驚濤駭浪,但是船上有的是經驗豐富的老水手,船隊從沒出過事。只是在船隊回國、經過舊港的時候,卻遇到了一件麻煩事。舊港地方有個海盜頭日,名叫陳祖義。他佔據了一個海島,糾集了一支海盜隊伍,專門搶劫過往客商的財物。這回聽到鄭和船隊帶著大批寶物經過,分外眼紅,就和同夥計議,表面上準備迎接,趁鄭和不防備,就動手搶劫。這個計謀被當地人施進卿得知,他偷偷地派人到船隊告訴了鄭和。鄭和心想,我手下有二萬兵士,還怕你小小海盜?既然你要來偷襲,就非得給你點教訓不可。他命令把大船散開,在舊海港口停泊下來。命令船上的兵士準備好火藥、刀槍,嚴陣以待。

夜深的時候,海面上風平浪靜,陳祖義帶領一群海盜乘著幾十艘小船直駛港口,準備偷襲。只聽到鄭和坐船上一聲火炮響,周圍的大船都駛攏來,把陳祖義的海盜船圍住。明軍人多勢大,早有準備,把陳祖義殺得大敗。大船上的兵士丟下火把,把海盜船燒著了。陳祖義想逃也逃不了,只好乖乖地當了俘虜。鄭和把陳祖義捆綁了起來,押回中國。到了京城,向明成祖獻上了俘虜。各國的使者也會見了明成祖,送上大批珍貴的禮物。明成祖見鄭和把出使的任務完成得很出色,高興得眉開眼笑。

後來,明成祖相信建文帝確實是死了,沒有必要再去尋找。但是出使海外的事,既能提高國家的威望,又能促進跟西洋各國的貿易往來,好處很多。所以打那以後,一次又一次派鄭和帶領船隊下西洋。從公元1405年到1433年的將近三十年裡,鄭和出海七次,前前後後一共到過印度洋沿海三十多個國家,最遠到達非洲的木骨都束國(在今索馬利亞的摩加迪沙一帶)。到鄭和第六次出使回國的那年,明成祖得病死了。他的兒子明仁宗朱高熾即位後,不到一年也死了。繼承皇位的明宣宗朱瞻基,是一個八九歲的孩子,由祖母徐太后和三個老臣掌權。大臣們認為鄭和出使七次,國家花費太大,到國外航行的事業就停了下來。鄭和的七次航行,表現了我國古代人民頑強的探索精神,也說明當時我國航海技術已經有很高的水平。

相關焦點

  • 鄒振環:鄭和下西洋與明朝的麒麟外交
    異獸呈現:鄭和下西洋與海上七次「麒麟貢」 鄭和下西洋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共計三次,即永樂三年(1405)六月至永樂五年(1407)七月、永樂五年(1407)十二月至永樂七年(1409)八月、永樂七年(1409)十二月至永樂九年(1411)六月,主要是出使東南亞和南亞地區。
  • 歷史鉤沉:三寶太監下西洋
    12歲的鄭和被送到北平,成為燕王朱棣家的一名僕人,後來做了宦官。 鄭和做宦官期間,聰明伶俐,才智過人又勤勞謹慎,很快取得了燕王的信任。在「靖難之役」中,鄭和跟隨燕王朱棣南徵北戰,建立了不少戰功。朱棣登上皇位後對鄭和更加信任。1404年,朱棣親筆寫了一個「鄭」字,賜他為姓,並提升他為內宮兼太監。由於鄭和小名「三保」,人們也叫他「三保太監」或「三寶太監」。
  • 2017年6月英語六級翻譯模擬練習題:鄭和下西洋
    新東方網>大學教育>四六級>複習輔導>六級>六級輔導>翻譯>正文2017年6月英語六級翻譯模擬練習題:鄭和下西洋 2017-04-17 14:06
  • 明朝宦官使者:鄭和、亦失哈、侯顯
    鄭和,回族,今雲南晉寧人,小時候隨父親去過麥加,後來到宮裡做了太監,受到永樂帝的信任,從永樂三年1405年)開始先後七次下西洋。第一次,鄭和帶領將士、官員、學者等二萬七千八百多人,乘寶船六十二艘。據記載,最大的寶船長四十四丈、廣(寬度)十八丈,從今蘇州太倉瀏河鎮出發,經過佔城(今越南一帶)、爪哇、蘇門答臘、錫蘭(今斯裡蘭卡),通使西洋。
  • 鄭和艦隊去日本的說法是怎麼來的?
    很尷尬的事情是,據說原存兵部的鄭和下西洋的檔案《鄭和出使水程》在明朝中期被燒毀了(當然,這個事情沒被證實,不過大批鄭和檔案確實失蹤數百年,至今未被找到),導致後續考證很困難。下西洋的過程還有很多其它文件等參考,但關於是否去過日本?這個目前還真沒有確鑿證據。
  • 七下西洋的鄭和,打仗有多厲害?
    在出任「欽差總兵太監」、成為大明出使西洋船隊的指揮官之前,鄭和沒有受過專業的航海或者艦隊指揮訓練,但這沒有不妨礙鄭和在海上發揮軍事才華。傳奇海盜陳祖義鄭和要對付的第一個目標,是海盜頭子陳祖義。舊港地處馬來半島和印尼群島各港口之間航線的樞紐位置,鄭和要履行自己的使命,不論是招撫還是進剿,陳祖義這顆釘子肯定是要拔掉的。識破奸計,生擒陳祖義1407年,第一次下西洋回程途中,鄭和船隊抵達舊港,他按照「懷柔遠人」的原則,先派人去招撫陳祖義。
  • 龍巖航海先驅王景弘,曾五次隨鄭和下西洋,後獨自率船隊出使諸國
    在我國的航海史上,王景弘是一位與鄭和齊名的傑出航海家。 在明朝永樂三年至宣德十年(14051435)間,王景弘曾先後六次奉命率領巨型船隊出使西洋,其中前五次與鄭和同行,後一次鄭和已逝世,由王景弘獨自率領船隊出使南洋諸國。
  • 「紀念鄭和」七下西洋 萬古流芳——鄭和下西洋的豐功偉績和歷史意義
    從1405年至1433年共28年,大明王朝派遣鄭和七下西洋,創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蹟。七下西洋,為鄭和施展「才負經緯、文通孔孟」的本領提供了機遇,使其成為世界公認的航海家、外交家、和平使者。鄭和船隊是由封建統治者組織的兼有外交和貿易雙重任務的船隊。鄭和下西洋,為傳播華夏文明,發展中國與亞非國家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友好關係,做出了巨大貢獻。
  • 鄭和下西洋到過哪些地方
    鄭和,雲南昆陽(今昆明市晉寧縣)人,1371年出生於一個信奉伊斯蘭教的回族家庭,原名馬和,小字三寶。相傳鄭和的37世祖是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其祖父和父親都曾到伊斯蘭教聖地麥加朝聖過。出身伊斯蘭教名門望族的鄭和自幼受過良好教育,並對西洋事物做過一些了解。鄭和幼年參加明軍,為燕王朱棣的近侍。
  • 朱棣為什麼要派鄭和下西洋?是否為了尋找建文帝?
    永樂三年(1405年)六月十五日,明成祖朱棣派三寶太監鄭和率領一支龐大的遠洋艦隊南下西洋,開啟了中國歷史上最壯觀、最神秘的航海之旅。鄭和船隊在南京龍江船塢建造,在江蘇太倉劉家港集結,至福建福州長樂太平港正式起錨。
  • 歷史名人:鄭和傳奇的一生……
    鄭和出生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原名:馬三寶。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軍隊進攻雲南。馬三保10歲,被擄入明營,被閹割成太監,之後進入朱棣的燕王府。在靖難之變中,馬三保在河北鄭州(在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鄭州)為燕王朱棣立下戰功。
  • 鄭和下西洋之前,先下了一次東洋日本,試了試牛刀
    朱元璋把蒙古人趕到遙遠的地方後,在做皇帝的第二年,也就是1369年,就派遣了一批使者去日本。由於當時日本處於南北朝,南北兩個天皇互毆。趁著國家動蕩,大批混的不好的武士,就出門做強盜,近一點的去朝鮮搶,遠的就到中國來了。朱元璋派人也有接近倭寇的問題。大明使者去了南朝。
  • 在下西洋的人選上,朱棣為何選一個太監?鄭和又是如何脫穎而出?
    明成祖何止是在下西洋時重用太監,可以說明朝的宦官幹政問題就是朱棣打下的基礎。他不僅重用了鄭和,還有如侯顯、洪寶等,永樂時期就是太監集體「翻身」的時代,朱元璋立下的祖訓在這個時代被打破,太監的地位就一發不可收拾。鄭和之所以能夠脫穎而出,成為七下西洋的正使,主要與他的個人經歷有關。
  • 2019年12月英語六級翻譯預測及答案:鄭和出使西洋
    新東方網>大學教育>四六級>複習輔導>六級>六級輔導>翻譯>正文2019年12月英語六級翻譯預測及答案:鄭和出使西洋 2019-12-03 00:58
  • 那些年,從絲綢之路上走過的文化使者
    提到絲綢之路上的文化使者,你或許會想到張騫和鄭和。但在歷史的長河中,曾有無數使者踏上這連接東西方的絲路,為沿線各國的文化交流做出自己的貢獻。 張騫:一個西域探險者西漢建元三年(前138年),漢武帝決定派張騫到西域去聯絡月氏共擊匈奴。
  • 【歷史故事】三寶太監鄭和下西洋的故事
    雄才大略的明成祖,產生了派遣使團出海,與西洋各國往來貿易、宣揚國威的想法。但據推測,明成祖遣使遠航的動機中,還有私人打算。      南京宮殿大火撲滅後,並不見建文帝屍身。建文帝是不是像傳聞那樣,逃到海外去了呢?萬一他再利用皇帝身分,號召人們回來討伐自己,豈不麻煩!不管怎樣,還是派個信得過的人出去看看放心點。
  • 鄭和,為何也被伊朗人看作是「波斯民族的英雄」?
    1405年7月11日,天氣晴朗,萬裡無雲。蘇州府劉家港碼頭人山人海,無數面彩旗迎風招展。受明朝皇帝派遣,35歲的三保太監鄭和即將率領船隊第一次出使西洋。隨行的有水手、翻譯、醫生和護船的兵士,共兩萬七千八百多人。
  • 【精彩回顧@10.31】凌鼎年:鄭和七下西洋,海上絲綢之路與太倉劉家港(附講座文稿第一部分)
    朱棣奪取天下,打的是「清君側」的旗號,歷史上謂之「靖難之役」,這些點子都是蘇州人道衍和尚姚廣孝出的,可算第一功臣,他後來被封為國師。馬和也是功臣之一,也在受封之列。朱棣登基的第二年,即永樂二年(1404年)元旦,明成祖朱棣在在金鑾寶殿召集群臣,論功行賞。明成祖說:馬不能上殿,御書「鄭」字賜給馬和,因了皇帝的賜姓,從此「鄭和」之名響矣,馬和之名反不為人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