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這個問題,大家很快想到的是達爾文的《進化論》。但是我們人類真的是因為進化出來的嗎?
從某種程度上講,人類和恐龍都很相似,都佔據地球主要的生態位;都對自身所在的生態系統有著重要影響。
但是人類和恐龍也有明顯的不同,那就是恐龍沒有演化出文明,而人類擁有了文明。
那同樣都是地球生物,同樣都演化了非常多年,為什麼人類擁有文明,但恐龍卻沒演化出文明呢?
人類與恐龍有共同的祖先,更確切地說是恐龍與哺乳動物有共祖。
5.3億年前,寒武紀生物大爆發,海洋中生物多樣性井噴式發展。植物隨著板塊運動,先登陸陸地為生物登岸積蓄能量。
恐龍的崛起源於提前演化出了雙腳直立奔跑,還有越來越長的脖子。雨季來臨之後,原本稀少的草原褪去,植物向高處演化,避免經常泡水的同時相互爭奪著經常被烏雲覆蓋的陽光,以裸子植物為主的森林快速出現。
當「草」從地上升高到樹上,大量食草動物滅絕了,趴在地上,脖子短,無法抬頭的動物滅絕了,消化不了裸子植物的也滅絕了,以這些草食動物為生的掠食者也滅絕了。
恐龍則利用原本「雞肋」的優勢,慢悠悠地享用地球上最好的食物,快速佔據了所有生態位的空缺。
恐龍的腦真的很小嗎?
文明意味著大腦佔比要達到身體的2%,會讓脖子細長的恐龍犯「低頭症」。像霸王龍這類食肉動物,守著遍地的食物,生存起來毫不「費腦」。
大腦雖然只佔2%卻需要消耗20%的總能量。從進化論角度,這是不利於物種發展的,對於生態來說也是不小的變動,沒有強大的外界定向因素難以驅動這種演化。
最關鍵的是大腦的發展一開始並無法從根本上提升恐龍的生存優勢,因為頂級掠食者已經是當時最優的配置。
一些能量消耗較少的恐龍或許有這種可能,但是驅動力不足,演化緩慢。科學家經過分析發現大腦佔比大的恐龍體型都不大,例如目前已知最聰明的恐龍是小型獸腳類的傷齒龍。
用於粗略估計恐龍(和其他生物)智力的系統被稱為腦化商數(縮寫EQ,可以簡稱腦商,雖然情商也是同一個縮寫,或許有點聯繫吧,呵呵)。
由美國古生物學家哈利·傑裡森在20世紀70年代開發的恐龍的腦商是其大腦重量與相似體重的「典型」動物的大腦重量之比。
大多數恐龍的腦商都與現代爬行動物類似。通常食草類恐龍如大型蜥腳類恐龍、甲龍和劍龍處於腦商量級的最低端。
人們常說,劍龍的大腦大小與核桃相當——實際上它與狐猴或狗的大腦尺寸更接近,但對於長達9米的恐龍來說這還是太小了點。後來白堊紀時期的鳥臀類食草恐龍,如埃德蒙頓龍,擁有略大的大腦,但相對於食肉恐龍來說仍然較小。
有研究者們認為人類進化是一種低概率事件,很大程度上歸因於大腦的「成本」很高。神經細胞比體細胞需要更多的氧氣,因為神經細胞需要在細長的神經纖維中發射化學電信號。
腦細胞消耗的熱量是肌肉的20倍,對於大多數物種來說,擁有20斤的額外肌肉比增加1斤腦部物質更有利。
人類是從狹縫中崛起的,有足夠的驅動力,有特定的環境因素與特定的自身因素,還有偶然的基因突變。
對於人類來說,由於東非裂谷系統的形成導致了東非氣候波動(這可能發生在大約2000萬年前),長達數千公裡地殼的劇變從現今的莫三比克延伸到黎巴嫩的地殼深層裂縫,這種地質變遷帶來的持續的氣候改變,可能促使了新興靈長類動物需要發展出智力對持續變化的環境進行有效的預測分析,從而應對長期食物短缺。
這可以說明「適應性」是智力發展的最有力推動力。而且,甚至還有學者認為,人類進化出如此高的智慧實際上是因為某種「偶然性」,針對上述所謂環境壓力的進化方向不必然指向智力,所以人類的智慧還帶有幾分「幸運」的因素。
而對於恐龍來說,恐龍生存的環境選擇性壓力不利於過於耗能的大腦的發展。
環境變化就是一種主要的選擇壓力,環境變化的形式多種多樣,包括食物供應、氣候變化、生殖競爭等。
侏羅紀到白堊紀的這麼一億多年是地球上比較長的一個溫和時期,沒有太戲劇性的大規模的氣候變化(除了白堊紀末的那一次),地球上的主要生產者——植物異常茂盛,這使得植食性恐龍獲得食物非常容易,於是高成本的智慧似乎並不那麼「必要」。
此外,高大的蜥腳類恐龍的大腦還存在著供血問題,這也限制了它們的大腦進一步「長大」。
總之,人類的先天不足及其生存環境的惡化,都迫使人類改變了其生存的狀態。然而,令人意外的是,正是這些不足卻反而成就了人類的進化,使人類進化為高等級的動物,使人類得以成為地球上的統治者。